山西平定縣園區再造新引擎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5-04 點擊:次
從衛星地圖俯視平定縣,山脈相連,溝壑縱橫。就是在這一“立地不易”的條件下,平定縣從“破解項目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難題切入,舉全縣之力,劈山填溝建園區,傾力打造出規劃區域面積43平方公里的兩大工業園區——平定縣新型工業園區和平定縣龍川工業園區王家莊產業園。
兩大工業園區,不僅成為“產業向園區集結”“要素向園區集合”“資源向園區集中”的轉型大舞臺,而且成為承載陽泉市老工業基地轉移升級,實現“退城入園”的前沿陣地。由此,為全縣經濟發展提質加力,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再鑄“新引擎”,催生“新能量”。去年,平定縣龍川工業園區被省經信委命名為“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困局:項目引來落地難
平定縣位于山西省中部東側,太行山西麓,素有“三晉要沖”“晉冀咽喉”之稱。全縣轄10個鄉鎮,318個行政村,人口33萬人,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除無煙煤外,還有硫鐵、鋁土、鉛鋅、石英砂、大理石等30多種;公路、鐵路縱橫交織,四通八達,307、207國道和307復線東西貫通,石太鐵路、陽涉鐵路、太舊高速、陽五高速、京昆高速穿境而過。豐富的礦產資源和便利的交通首當其沖成為平定縣經濟轉型的“長項”,但是,占全縣總面積的95%的山地丘陵,別說打造一塊承載項目落地的平臺,就是修筑一條道路,其成本也遠高于平原地區。因此,那一座座山,一條條溝,卻又結結實實成了制約平定縣經濟轉型發展的“短板”。
上世紀80、90年代,在“村村點火”中,平定縣鄉鎮企業走在了全國前列,創造了全國唯一內陸模式——“平定模式”。這一曾經的輝煌,雖然為此后經濟發展積累下了一筆寶貴財富,但可惜的是,初級階段的低位發展,最終也沒能脫胎換骨。進入二十世紀之后,平定縣依托煤炭資源和火熱的煤炭市場,曾經操心費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也曾力推“地下轉地上”“煤與非煤聯動”,但由于種種原因終究止于原地打轉。這其中,由地理特征所帶來的一系列困擾,揮之不去,至今猶存。特別是在前幾年大招商大引資中,不少投資商乘興而來,到該縣洽談項目落地,可實地看到的山和溝又讓他們搖頭嘆氣敗興而去,以致于平定幾乎成了項目落地難、轉型難、群眾就業難的“三難縣”。
破局:確定航線掌好舵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園區將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承載平臺。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工業園區建設是縣域經濟轉型的突破口,也是推動這項工作的著力點,是承載項目、拉動經濟發展的支撐點。基于這種認識,平定縣迎難而進,主動出擊,團結帶領全縣干部群眾正確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按照市里的規劃部署,在認真分析、疏理、研判各種現實因素后,以突出地域經濟“現代化、特色化、社會化”的發展思路,確定和推出平定縣龍川工業園區、平定縣新型工業園區建設實施方案,重點打造縣城東部5公里處的平定縣龍川工業園區王家莊產業園,規劃區域面積23平方公里,分為南北2個功能區,北區以現代化工為主,南區以新材料、新能源等為主;下大力打造縣城南部20多公里處的平定縣新型工業園區,規劃區域面積20多平方公里,園區定位以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產業為主。
平定縣打造工業園區的藍圖“出爐”后,縣委、縣政府在全縣提出了“做當代愚公挖山填溝建園區,當改革先鋒先行先試促發展”的號召,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發展提質為主線,以轉型升級為目標,集中人力、財力、物力邁開了建設工業園區的步伐。為有力推進園區建設,平定縣多次召開動員會、鼓勁會、協調會,積極實施“五個一”工作機制,即“一個項目,一個領導,一個團隊,一個目標,一抓到底”,每個項目成立一個工作組,并由縣四套班子領導任組長。同時,平定縣還建立了目標責任落實考核制度,制定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書。將園區按照對口部門和鄉鎮進行細化分解,把責任和任務落實到每個環節、每個崗位、每個人頭上。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進工地、解難題”活動,對影響園區推進的重大問題實行掛牌督辦,實打實地為園區建設排憂解難。一系列強有力的機制倒逼,使沉睡在靠山吃山的平定人煥發出轉型思變,迎難攻堅的激情,謀求在破局中由經濟轉型的“追隨者”轉變為“領跑者”。
布局:筑巢引得鳳凰來
近年來,平定縣按照工業園區建設的規劃和定位,動員全縣上下發揚“愚公移山”和“釘釘子”精神,以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勇氣和擔當,轉變作風,埋頭苦干,先后從“吃飯財政”中擠出8億多元,全力打造平定縣新型工業園區和平定縣龍川工業園區王家莊現代化工產業園。
在建設平定縣新型工業園區上,平定縣按照“科學規劃、布局集中、土地集約、產業集聚、資源共享”的思路,以基礎設施“六通一平”和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先后籌集資金1億多元,將境內深井水和陽勝河流域淺層水引進園區內,并在園區內新建了一座110KV的變電站,滿足了入園企業用水和用電的需求。同時,該縣還將境內天然氣管道鋪設進園區,拓寬硬化了全長4.8公里的園區運輸專線,對園區內主干道和河道兩側進行了綠化、美化、亮化,凸顯了園區的整體形象,提升了園區綜合承載能力。
山西天元“城市礦產”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集聚項目從陽泉市城區以“飛地模式”入駐到該園區時,反對項目落地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當地群眾中流傳著廢舊家電有輻射等流言,導致項目建設方一籌莫展。為確保該項目順利落地開工,縣領導多次到項目選址地進行現場辦公,一方面耐心細致地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帶領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先后赴陽泉市郊區小河村天元公司生產車間和浙江慈溪家電生產基地進行實地參觀和培訓學習,使村民在“眼見為實”中打消了思想顧慮,并嘗到了“天元”投入運行后在家門口上班掙錢的甜頭。
平定縣龍川工業園區王家莊產業園是平定縣重點打造的產業園。建園地段山連著山、溝套著溝,縣領導以敢于擔當謀發展的勇氣和責任,采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辦法,變壓力為動力,克服種種困難,籌集資金6億多元,吹響了劈山填溝建園區的集結號。經過3年的摸爬滾打,平定縣在平均海拔800米的高山上搬掉7個山頭,填平了數十條溝,最深的溝達70米,硬是在高山頂上“啃”出1200畝平曠的場地,僅平整場地投資就達1.8億元。平定縣還投資4.5億元,打通了全長7.5公里入園道路,搬遷了1000多座墳墓及10多個高壓輸電鐵塔,改移了園區境內1.5公里天然氣管道,使偏僻的“山地”變成為園區的“平臺”,變“無路可走”為“坦途直達”。2013年6月,省重點項目陽煤集團乙二醇便飛臨園區,順利落地。為確保總投資90億元,年產3×20萬噸乙二醇項目開工建設,縣領導多次與項目建設單位負責人主動對接,現場辦公、特事特辦,做到“無間隙,零距離”服務,為他們排憂解難,為他們撐起了遮風擋雨的“保護傘”。目前,該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預計到明年6月進入試生產。新入園的平定縣金潭小微企業創業園,到目前也已完成投資2300多萬元,完成一期工程100畝場地平整和遷墳補償工作。
平定縣東南部這兩大工業園區,猶如助推經濟轉型發展的兩翼,一座座嶄新的標準化廠房在昔日連綿不斷群山中矗立起來,一批批高科技新型產品在這里走出娘子關,走向世界。到目前,兩大工業園區已吸納“陽煤乙二醇”“天元”“貝特瑞”“西格里”“春明激光”等15個億元以上項目在園區落地;有11個項目投入正常生產,有4個項目正在快馬加鞭建設中。
興局:借力鑄就新引擎
“富民強縣”是平定縣的一大戰略目標。平定縣委、縣政府在今年全縣三級干部大會上響亮地提出了“小微企業富民,大中企業強縣”的發展目標。全縣上下凝心聚力,埋頭苦干,在打造承載陽泉市乃至晉東地區經濟轉型升級“大平臺”上,盡心盡力,奮力拼搏。
隨著平定縣兩大工業園區承載能力的不斷提升,陽泉市老工業基地“退城入園”項目涉及到的一些企業也開始進園入駐。前不久,該縣與陽泉市國資委簽訂了陽泉國有企業產業轉移示范基地戰略協議,市水泵廠、閥門廠、電機廠以及晉東化工廠等企業紛紛落戶園區。
為使工業園區的承載能力在提升中接續動力,平定縣從破解工業園區建設“資金”不足的難題出發,積極利用“PPP”的模式,助推園區建設。目前與國務院下屬特大型中央企業子公司——葛洲壩集團電力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融資達60個億,按照“統一模式、整體打包、一次招標、分項實施”的原則,攜手為平定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動力。
今年前三季度,平定縣工業園區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近50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76.5%。在入園項目的拉動下,該縣不僅為當地2萬多名群眾在家門口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飯碗”,而且全縣地區生產總值、規模工業增加值、財政總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等經濟指標名列陽泉市第一。
近日,又傳來消息,在平定縣設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工作進行實際操作階段。該縣針對平定縣龍川工業園區已成熟的產業基礎,以及所在地成熟的產業基礎,已向省政府申報設立平定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并按照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條件和要求,積極備戰,進一步加強園區的統籌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平臺,打造國內最大的陶粒砂研發和生產基地,發展高性能改性塑料、新型纖維材料等新材料產業,加快形成煤機成套設備及配套產品的生產規模。
工業總產值,園區已占到全縣的一半以上。在平定,園區經濟已開花結果;在平定,園區經濟方興未艾。平定,正在創造著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