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園區發展之路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4-23 點擊:次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地產業園區發展一路高歌猛進,在宏觀經濟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各級政府部門通過積極規劃,實施優惠政策扶持、完善園區管理、改善園區配套服務和優化環境,集中各種資源要素努力開發建設各類園區,實現了項目、資本、人才和技術等方面的有效集中和一大批產業集群的形成,推動了眾多行業和公司企業的快速發展壯大,取得了顯著成績。
第一個階段,產業生產要素聚集
當時是散落、自發、游擊式的作坊型集中產業,呈現出了某個產業業態的雛形,擁有了入門級的技術、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基礎的上下游資源和需求。而當地政府為了GDP和稅收等硬性政績指標,開始劃分指定的區域,將這些相關業態的中小型甚至是作坊型企業納入區域,其實也是基本滿足了這種生產要素集聚的產業發展需求因素:廉價的土地、勞動力、相對優惠的稅收政策。
但是隨著市場競爭,區域內的同類企業日漸增多、競爭加劇導致企業將爭相壓價,利潤慢慢變薄,高能耗、低利潤的現象逐漸明顯。
第二個階段,產業主導特征顯現
政府主導的指定區域內各種生產要素集聚,逐漸形成主導產業和只有上中下游結構特征的產業鏈。同時為了支持企業發展,政府開始支持園區建設較好的配套設施,包括建造標準化廠房、搭建互聯網基礎設施、在空間上建立基本的物流運輸道路、解決企業員工吃飯住宿的配套生活需求等。
但是仍然沒有形成產業鏈的產業布局,還只是停留在簡單的“原材料-生產-貿易鏈”,產品的附加值也不高,缺乏技術、產品上的創新。
第三個階段,產城融合的產業園區綜合發展
為了解決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匱乏,政府開始將產業與城市功能融合、空間整合協同發展,將城市化與產業化發展對應匹配。逐步建立醫療服務、中小學教育、商業服務、金融信息服務、娛樂休憩服務等綜合功能,并在技術創新上與國家級重點大學合作研發,在基礎生活設施方面全面保障、在人才引進和技術方面提供創新土壤,推動了產業鏈的深化發展,以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這種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進一步提升土地價值,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
過去,我們看到的和正在進行的,都是因為產業活動的總量增加促進的城市擴張,推動了城市化和產業化的過程,也推動了城市和產業功能的提升; 未來,隨著產城融合的推進,這種城市和產業共生、共利、互為載體的趨勢,將持續帶動產業經濟發展,助力中國經濟發展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