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產業園區的類型、特點及管理模式分析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4-18 點擊:次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工業園區、開發區、科技園區等概念與產業園區交替使用,其中以工業園區與產業園區混淆最為嚴重。事實上,產業園區與其他幾種經濟發展模式有很大的區別。根據我國的分類標準,產業這一概念可以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其中第一產業通常指大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等,第二產業通常指工業,包括采礦業、制造業等,第三產業通常指服務業,包括交通運輸業、金融業等非物質生產部門。根據這一標準,工業、技術開發等僅僅是產業中的一個部分,因此,產業園區也就包含了工業園區、科技園區、開發區等。
一、產業園區
目前,關于產業園區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綜合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產業園區進行的界定,本文認為產業園區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政府主導力量干預形成或通過市場機制自發形成的產業集群區域,區域內具有完備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產業集約化程度高、特色鮮明、企業之間具有明顯的產業關聯,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有效方式。產業園區包括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特色產業園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等。
二、產業園區的類型
(一)工業園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認為,工業園區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業企業的區域。它具有如下特征:開發較大的面積;大面積的土地上有多個建筑物、工廠以及各種公共設施和娛樂場所;對常駐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類型實行限制;詳細的區域規劃對園區環境規定了執行標準和限制條件;為履行合同和協議、控制和適應公司進入園區、制定院內長期發展政策與計劃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條件
(二)經濟技術開發區
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我國在經濟體制轉型期間出現的一種通過采取特殊政策、營造優良環境,吸引國外資金和技術、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特點區域,具有“企業結構以外商投資為主、產業結構以現代工業為主、產品結構以出口為主、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的特點。
(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指性質和功能相似的一類地域組織,即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在一定地域內的相對集中,其任務是研究、開發和生產高技術產品,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產品化,我們把這類科技—工業綜合體稱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世界各國對高新區的稱謂不盡相同,但它們一般都是一種以智力資源為依托,以開發新產業為目標,促進科研、教育和生產相結合,推動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地域。
(四)特色產業園區
特色產業園區是指以本地特色資源為基礎進行深加工為主導產業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從而加快本地經濟發展的一類產業園區。
(五)其他類型
除了上述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特色產業園區等類型,產業園區還包括出口加工園區、保稅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等類型。
1、出口加工園區
出口加工園區是指經國家批準設立的,在港口、機場附近或其他交通便利的地方開辟一定的區域,并提供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用優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發展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出工加工工業的特殊區域。
2、保稅區
保稅區是指以海關保稅政策為基礎,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海關實施特殊監管,以發展國際貿易、加工以及倉儲、商品展示等服務行業為主的特殊經濟區域。如深圳保稅區、寧波保稅區等。
3、邊境經濟合作區
邊境經濟合作區是指我國沿邊開放城市發展邊境貿易和加工出口的區域。如云南省的瑞麗、畹町邊境經濟合作區等
三、產業園區的特點
(一)以發展經濟為目標
從各個國家和地區建設發展產業園區的初衷來看,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都是以發展經濟為目標的。盡管大部分園區對園區內的企業實施土地優惠、稅費減免等政策,但是從全局來看,收益遠遠大于支出。
(二)特定的地域范圍實施大量的優惠條件
產業園區是在一定地域空間內集群大量企業、吸納生產要素集中投入而產生的經濟體系,是一種地域空間的實體經濟,有一定的邊界范圍,其特殊的優惠政策、產業布局、管理制度等都只適用于這一特定的區域范圍,即產業園區內。
為了鼓勵企業入駐產業園區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加快園區的建設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為園區制定大量的優惠政策,因此產業園區內的企業可以享受到價格相對低廉的基礎設施和政府轉移支出給企業帶來的利潤,如園區內的企業可以以相對較低的價格使用標準化廠房等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獲取一定的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
(三)集群效應和生態效益明顯
產業園區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吸引產業關聯的大量企業入駐園區,使得企業集聚,最終形成產業集群,并在此基礎上通過產業關聯各環節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協作關系的關聯企業,進一步壯大產業集群。另一方面,園區內的企業之間相互競爭、合作,進而實現知識、信息的共享,從而實現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產業園區把分散的企業集中到園區,讓企業擺脫狹窄產業化空間束縛的同時提高了區域的產業聯系度,下游企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有效利用上游企業的生產殘余物,有效利用資源、降低企業部分成本,同時也更好地保護了生態環境為區域產業機構的升級創造良好的條件。
我國產業園區管理模式
我國各地方政府在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園區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政府主導型
政府主導型管理機制是我國大多數產業園區選用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一般成立以地方政府相關領導組成的領導小組負責產業園區發展重大決策和重大問題的協調,但不插手園區內的具體事務,讓園區有一個寬松的管理環境。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簡稱管委會,下同)作為園區所在地政府的派出機構在園區內行使經濟管理權限和部分行政管理權限,包括項目審批、規劃定點等。在機構設置上,設工委(或黨委)與管委會兩套班子合署辦公。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產業園區對企業實行間接的法制化、政策化管理,主要職能是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各種服務。
政府主導型管理機制可以充分利用我國強勢政府的特點建設發展產業園區。一是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宏觀調控手段對園區的進行整體規劃和布局;二是有利于園區爭取到更多的優惠政策和財政資金,為園區積蓄更多的發展基礎和資本實力;三是便于利用政府權威協調園區與外部單位和部門的關系,在土地征用、項目審批等工作上有效疏通渠道,提高辦事效率;四是由地方政府出面招商引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投資方的顧慮,提高項目落地率;五是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健全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政府主導型管理機制也存在弊端。首先,盡管人們習慣于把管委會看作是一級地方政府,但是我國法律體系中并沒有關于管委會性質的立法界定,因而管委會也就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和行政主體資格,這樣就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亂;其次,由于政府各部門派駐在園區的機構逐漸增多和部門自利性的存在,管委會往往會走向膨脹,背離精干高效的“小政府、大社會”管理體制。
2、開發公司主導型
開發公司主導型管理機制是指完全用經濟組織方式管理產業園區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的管理機構的主體是營利性的公司——園區開發公司,擔負著管理與開發的雙重職能,包括園區的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土地征用、園區管理等方面。這種模式也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以招商局蛇口工業區為代表的國企型,這種園區的開發公司是國有企業,擁有較多的管理權限,雖設立管委會,但仍以開發公司為主進行經營管理,而管委會與國有企業的黨委有類似的功能。二是以上海漕河涇微電子高技術開發區為代表的外商型,這種園區不設置管委會,只指定區外主要管理部門協調或只派駐辦事處。三是以浦東金橋出口加工區為代表的聯合型,這種園區以國有企業為主,由中外企業參股組建聯合公司對園區進行經營管理。
采用開發公司主導型管理模式首先可以使園區的開發管理工作實現專業化,便于提高運作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管理機構對市場信息的敏感度,使園區企業更及時地跟上市場需求,還可以運用經濟杠桿進行園區管理,有利于提高開發建設的效益。當然,開發公司主導型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譬如,開發公司不具有政府職能,缺乏必要的政府行政權力,容易影響整體管理能力的發揮;開發公司的管理屬于企業行為,可能過于以經濟效益為目標,偏離園區設立的初衷;開發公司承擔部分社會管理職能,將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程度的負擔。
3、政園合一型
政園合一型管理模式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采用這種管理模式的產業園區不同于一般的園區,也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區,而是綜合兩者的功能,既承擔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任務,也承擔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園區管委會主任同時也是地方政府領導。
政園合一型管理模式綜合了一般產業園區和行政區的優勢,使產業園區形成了集行政、經濟、社會于一體的綜合發展區域,這樣有利于整合、發揮園區與政區的資源與創新優勢,實現優勢互補,為園區經濟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發展動力,更有能力兼顧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但是這種模式的管理面過于寬泛容易干擾和沖擊園區的經濟開發管理的主要功能,造成目標偏移,弱化園區的示范帶動效應。
四、產業園區發展階段分析
產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和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我國產業園區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圖表:我國產業園區發展的各個階段
傳統園區盈利模式主要依賴土地收入,不過這種模式已經逐漸走進瓶頸,大量園區運營處于盈虧平衡或略有虧損的狀態,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分成、政府的各類補貼和轉移支付。而為了招商引資和吸引產業入駐,各地園區在土地、稅收方面又采取很多減免的優惠政策,這致使園區自身的收入和盈利能力更加脆弱。園區主要的盈利模式類型有以下幾種:
圖表:產業園區盈利模式類型
產業園區盈利方式對比
由于各類園區的產業類型和發展階段不同,其盈利模式也不同。不同盈利模式下各環節的盈利能力也不盡相同,下表對各類盈利模式進行了比較:
圖表:產業園區盈利方式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