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專題研究 > 鄉村振興戰略專題 > 振興動態 >

鄉村振興: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做法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2-02 點擊:

  鄉村振興通過引入各類社會資源給日漸蕭條的鄉村注入新動力,重新激活價值、信仰和認同,是建立在鄉村、產業、居民融合基礎上的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多維度的發展。鄉村振興實質上是文化的回歸,是國人在物質生活逐漸豐盈后的田園生活夢想的實現。
  
  Part 1
  
  日本重振鄉村,注重發自民心植根鄉土
  
  從20世紀60年代初起,日本鄉村建設經歷了致力于縮小都市與鄉村發展嚴重失衡、推進鄉村環境整治、提升村民生活水準、營造鄉村景觀、恢復生態系統等長期的過程。
  
  近些年,讓鄉村重新充滿生機和活力,成為日本鄉村建設新的內容。目前日本鄉村建設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是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夯實農業的基礎,使農作物生產更有效率,農產品銷售得到強化。如為保護耕地和促進生產,采取耕地集約化管理和共同管理;強化本地土特產品的開發、生產和加工;進行銷售改革,如開設直銷店,提倡本地土特產本地銷,推廣高速路服務區銷售、會員制和郵購等。
  
  二是招攬區外人士來本地旅游、體驗生活和定居。如整合本地自然環境、歷史遺產、文化遺存、特色飲食和風土人情資源,發展旅游業,吸引游客;靈活開展旅游事業,引導初高中學生來鄉村進行修學旅行、合宿,學習和體驗農村、農業生活;開展小初中學生到山村和離島學校“留學”活動;促請從鄉村去都市和境外的本地老年退休人士回村養老,招請熱愛農業的年輕人和具有農業技能的農業支援者來村定居。
  
  三是加強與醫療、福利、教育等非農事業的合作。在日本農村,“增強鄉村活力”等于“增強地區活力”,因此農業與醫療、福利、青少年教育、人才培養的聯系得到加強,與這些領域展開合作的、在“農”以外發揮作用的農業組織和企業在增加。如農戶女性教育;面向青少年的飲食教育;面向年輕父母的烹飪學習;食材和膳食的送貨上門;老年人護理服務;地方農協、漁協與消費合作社(生活協同組合)的合作等。
  
  四是引進和靈活運用先進農業科技。如蔬菜等工廠化生產,建立基于互聯網基礎上的智能管理和銷售終端管理;引進機器人、無人機;靈活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等。
  
  五是有效利用和充分發揮女性的力量。近年日本農村出現了一個新詞“農業女子”,與以往相比,在農村和農業領域活躍的女性增加了(農協等社員仍以男性為主)。如女性辦企業和獲得“農業士”等專業資格的都有增加;政府啟動了“女子農業開發項目”“女性農業經營者培養事業”等。
  
  Part 2
  
  美國農場高效,農業保險與科技功勞大
  
  美國農業的高度發展與政府推行的覆蓋面廣泛的農業保險密不可分。據統計,從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中,美國農作物保險行業的賠付率為95%。農業災害損失具有面積廣、數額巨大的特點,私營公司難以單獨承擔農業保險的巨大風險。美國農業保險產品主要由聯邦政府農作物保險公司負責設計和管理,委托私人保險公司進行銷售。
  
  截至2013年,美國農業保險項目涵蓋的農作物品種已超過100種,參與各種農業保險的農業用地面積占全部農業用地面積的比率為89%。在保費方面,聯邦政府對投保的農場主給予相當于保費50%~80%的補貼,使農場主只需支付很少的保費就能參加農業保險。
  
  200年前,美國90%的人口務農;現在,1.8%的美國人口務農。1940年,一個美國農民能養活19個人;2010年,一個美國農民能養活155個人。這表明,美國農業生產和農業生產效率已經達到一個相對理想、穩定的水平。
  
  美國農業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與科學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密不可分。
  
  美國大學的農學教授一直在給農戶、牧民提供幫助。他們每年定期到農戶、牧民中去,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提供咨詢,推廣新的研究成果。聯邦政府依據貢獻大小、實際工作價值給大學農學院的農業研究項目撥款。
  
  同時,美國有許多非營利組織,工作人員專業知識強,許多擁有博士學位。他們的工作主要有兩項,一方面給農民提供農業生產方面的培訓,教農民如何科學種田。例如,為保護農田和環境,美國對單位面積農田的化肥用量有嚴格的科學計算和規定,這是農民培訓內容之一。
  
  另一方面,這些組織對農業生產質量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既保證了美國農業生產安全、高效地進行,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美國農民的利益。
  
  Part 3
  
  德意農業發達,農協服務農民作用亮眼
  
  德國職業農民在德國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高,卻肩負著德國糧食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1948年以來,為保障德國農民權益、便利對外聯絡協調,德國農民協會(DBV)應運而生。
  
  在德國,職業農民的準入非常嚴格。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德國農民,要經過嚴格的實踐勞動鍛煉和理論學習過程。
  
  作為農民自己的最重要組織——德國農民協會是德國農業、林業和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的團體組織,是各地農民協會以及跨地區的農業和林業專業協會在聯邦層面的代表。同時它還是歐盟農民協會成員,代表德國農民參與和歐洲鄰國農業組織機構的協調。
  
  現階段,全德近40萬農民中,90%都是德國農民協會的注冊會員。不同于德國社會保險的強制性,他們都是自愿加入,農民們通過各個地區性的農民協會注冊入會。全德范圍內,德國18個聯邦州有超過300個德國農民協會的分支機構。
  
  二戰后意大利農業發展迅速,農村日益現代化,目前農民的生活與城市居民的生活基本沒有差別。作為發達的歐洲農業大國,在意大利農業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的農業企業協會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Part 4
  
  2018年我國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邏輯是什么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政策的頂層設計,其內涵的宏觀邏輯分別是解決“人”、“錢”和“地”的問題。
  
  第一,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率,釋放農村冗余勞動力,從而進一步推進城鎮化。
  
  2017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8.52%,與發達國家平均80%的水平相比,空間仍然很大,農業現代化帶來的集約化和規模化能進一步釋放農村冗余勞動力,按照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60%左右(《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目標測算,未來三年至少能夠釋放900萬左右的農村勞動力。
  
  第二,精準扶貧,提高農民收入,進而繼續農村和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升級。
  
  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根據農村小康社會的標準,到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25000元(以2010年不變價),城鄉收入比,最優達到小于等于2.6,目前離這一目標仍有差距。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硬約束,因此未來三年,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對農村貧困人口精準脫貧。
  
  第三,通過農村土地流轉改革,釋放改革紅利。
  
  農村土地改革對經濟的貢獻體現在三條路徑上:
  
  ①農村土地在確權的基礎上進行流轉為農業規模化經營提供土地保障;
  
  ②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村民會有一定分紅,也能部分解決農村建設資金問題;
  
  ③通過宅基地改革將農民的閑置住房變成發展鄉村旅游、養老等產業的載體。
  
  “鄉村振興戰略”怎么實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個關鍵是解決好“人”、“財”、“地”的問題,所以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應主抓三個方面:農業現代化、農業供給側和農村土地改革。農業現代化重點解決“人”的問題,農業供給側改革主要針對當前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中面臨的結構性問題,農村土地改革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土地保障。
  
  01 農業現代化
  
  實現農業現代化首先要解決“人”的問題,通過研究美、日等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進程,可以發現減少農業人口,提高生產集中度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階段。
  
  目前,我國從事農業經營的主體仍以小農為主,用小農集中化推動農業現代化是我國現階段的政策入手點。
  
  我國小規模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比最高
  
  我國城市化率上升拉動農業集中化程度提高
  
  與傳統小農戶相對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我國未來形成新型農業體系的基礎。
  
  其中,龍頭企業的經營范圍涵蓋整個產業鏈,涉及農產品的種植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較高,效率也遠高于其他三種經營主體。
  
  02 農業供給側改革2.0版
  
  去庫存、補短板、降成本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三大目標,從國外經驗來看,不同國家各有側重,而我國的改革目標同時涵蓋這三方面。
  
  去庫存方面,玉米打頭陣,2016年取消了臨儲政策,2018年稻谷將成為庫存消化的重點,稻谷收儲在保留最低收購價的前提下,政策彈性和靈活性會增強。
  
  國外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措施
  
  2018年支持農業的生產性服務和社會化服務將在“補短板”和“降成本”方面雙管齊下,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將普通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2018年,國家將重點扶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打造鄉村產業融合體,同時重點扶持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同時鼓勵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機裝備租賃等新業態發展。
  
  03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2018年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將從承包關系和三項改革兩個方面推進。根據十九大報告,農村土地承包期限延長至2057年,2018年會加快完成確權頒證登記,增強農民對土地進行長期投資和對外流轉的信心。三項改革試點已延長至2018年年底。
  
  此外,土地“三權分置”也是農村土地改革的重要舉措,截至2016年年底,二輪承包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4.7億畝,土地流轉已初具規模,除了助推小農經營的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也將為鄉村旅游觀光、養老度假、田園綜合體等新業態發展提供了土地保障。


 

主頁 > 專題研究 > 鄉村振興戰略專題 > 振興動態 >

鄉村振興: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做法

2019-02-02 來源:未知 點擊:

  鄉村振興通過引入各類社會資源給日漸蕭條的鄉村注入新動力,重新激活價值、信仰和認同,是建立在鄉村、產業、居民融合基礎上的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多維度的發展。鄉村振興實質上是文化的回歸,是國人在物質生活逐漸豐盈后的田園生活夢想的實現。
  
  Part 1
  
  日本重振鄉村,注重發自民心植根鄉土
  
  從20世紀60年代初起,日本鄉村建設經歷了致力于縮小都市與鄉村發展嚴重失衡、推進鄉村環境整治、提升村民生活水準、營造鄉村景觀、恢復生態系統等長期的過程。
  
  近些年,讓鄉村重新充滿生機和活力,成為日本鄉村建設新的內容。目前日本鄉村建設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是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夯實農業的基礎,使農作物生產更有效率,農產品銷售得到強化。如為保護耕地和促進生產,采取耕地集約化管理和共同管理;強化本地土特產品的開發、生產和加工;進行銷售改革,如開設直銷店,提倡本地土特產本地銷,推廣高速路服務區銷售、會員制和郵購等。
  
  二是招攬區外人士來本地旅游、體驗生活和定居。如整合本地自然環境、歷史遺產、文化遺存、特色飲食和風土人情資源,發展旅游業,吸引游客;靈活開展旅游事業,引導初高中學生來鄉村進行修學旅行、合宿,學習和體驗農村、農業生活;開展小初中學生到山村和離島學校“留學”活動;促請從鄉村去都市和境外的本地老年退休人士回村養老,招請熱愛農業的年輕人和具有農業技能的農業支援者來村定居。
  
  三是加強與醫療、福利、教育等非農事業的合作。在日本農村,“增強鄉村活力”等于“增強地區活力”,因此農業與醫療、福利、青少年教育、人才培養的聯系得到加強,與這些領域展開合作的、在“農”以外發揮作用的農業組織和企業在增加。如農戶女性教育;面向青少年的飲食教育;面向年輕父母的烹飪學習;食材和膳食的送貨上門;老年人護理服務;地方農協、漁協與消費合作社(生活協同組合)的合作等。
  
  四是引進和靈活運用先進農業科技。如蔬菜等工廠化生產,建立基于互聯網基礎上的智能管理和銷售終端管理;引進機器人、無人機;靈活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等。
  
  五是有效利用和充分發揮女性的力量。近年日本農村出現了一個新詞“農業女子”,與以往相比,在農村和農業領域活躍的女性增加了(農協等社員仍以男性為主)。如女性辦企業和獲得“農業士”等專業資格的都有增加;政府啟動了“女子農業開發項目”“女性農業經營者培養事業”等。
  
  Part 2
  
  美國農場高效,農業保險與科技功勞大
  
  美國農業的高度發展與政府推行的覆蓋面廣泛的農業保險密不可分。據統計,從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中,美國農作物保險行業的賠付率為95%。農業災害損失具有面積廣、數額巨大的特點,私營公司難以單獨承擔農業保險的巨大風險。美國農業保險產品主要由聯邦政府農作物保險公司負責設計和管理,委托私人保險公司進行銷售。
  
  截至2013年,美國農業保險項目涵蓋的農作物品種已超過100種,參與各種農業保險的農業用地面積占全部農業用地面積的比率為89%。在保費方面,聯邦政府對投保的農場主給予相當于保費50%~80%的補貼,使農場主只需支付很少的保費就能參加農業保險。
  
  200年前,美國90%的人口務農;現在,1.8%的美國人口務農。1940年,一個美國農民能養活19個人;2010年,一個美國農民能養活155個人。這表明,美國農業生產和農業生產效率已經達到一個相對理想、穩定的水平。
  
  美國農業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與科學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密不可分。
  
  美國大學的農學教授一直在給農戶、牧民提供幫助。他們每年定期到農戶、牧民中去,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提供咨詢,推廣新的研究成果。聯邦政府依據貢獻大小、實際工作價值給大學農學院的農業研究項目撥款。
  
  同時,美國有許多非營利組織,工作人員專業知識強,許多擁有博士學位。他們的工作主要有兩項,一方面給農民提供農業生產方面的培訓,教農民如何科學種田。例如,為保護農田和環境,美國對單位面積農田的化肥用量有嚴格的科學計算和規定,這是農民培訓內容之一。
  
  另一方面,這些組織對農業生產質量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既保證了美國農業生產安全、高效地進行,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美國農民的利益。
  
  Part 3
  
  德意農業發達,農協服務農民作用亮眼
  
  德國職業農民在德國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高,卻肩負著德國糧食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1948年以來,為保障德國農民權益、便利對外聯絡協調,德國農民協會(DBV)應運而生。
  
  在德國,職業農民的準入非常嚴格。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德國農民,要經過嚴格的實踐勞動鍛煉和理論學習過程。
  
  作為農民自己的最重要組織——德國農民協會是德國農業、林業和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的團體組織,是各地農民協會以及跨地區的農業和林業專業協會在聯邦層面的代表。同時它還是歐盟農民協會成員,代表德國農民參與和歐洲鄰國農業組織機構的協調。
  
  現階段,全德近40萬農民中,90%都是德國農民協會的注冊會員。不同于德國社會保險的強制性,他們都是自愿加入,農民們通過各個地區性的農民協會注冊入會。全德范圍內,德國18個聯邦州有超過300個德國農民協會的分支機構。
  
  二戰后意大利農業發展迅速,農村日益現代化,目前農民的生活與城市居民的生活基本沒有差別。作為發達的歐洲農業大國,在意大利農業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的農業企業協會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Part 4
  
  2018年我國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邏輯是什么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政策的頂層設計,其內涵的宏觀邏輯分別是解決“人”、“錢”和“地”的問題。
  
  第一,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率,釋放農村冗余勞動力,從而進一步推進城鎮化。
  
  2017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8.52%,與發達國家平均80%的水平相比,空間仍然很大,農業現代化帶來的集約化和規模化能進一步釋放農村冗余勞動力,按照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60%左右(《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目標測算,未來三年至少能夠釋放900萬左右的農村勞動力。
  
  第二,精準扶貧,提高農民收入,進而繼續農村和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升級。
  
  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根據農村小康社會的標準,到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25000元(以2010年不變價),城鄉收入比,最優達到小于等于2.6,目前離這一目標仍有差距。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硬約束,因此未來三年,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對農村貧困人口精準脫貧。
  
  第三,通過農村土地流轉改革,釋放改革紅利。
  
  農村土地改革對經濟的貢獻體現在三條路徑上:
  
  ①農村土地在確權的基礎上進行流轉為農業規模化經營提供土地保障;
  
  ②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村民會有一定分紅,也能部分解決農村建設資金問題;
  
  ③通過宅基地改革將農民的閑置住房變成發展鄉村旅游、養老等產業的載體。
  
  “鄉村振興戰略”怎么實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個關鍵是解決好“人”、“財”、“地”的問題,所以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應主抓三個方面:農業現代化、農業供給側和農村土地改革。農業現代化重點解決“人”的問題,農業供給側改革主要針對當前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中面臨的結構性問題,農村土地改革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土地保障。
  
  01 農業現代化
  
  實現農業現代化首先要解決“人”的問題,通過研究美、日等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進程,可以發現減少農業人口,提高生產集中度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階段。
  
  目前,我國從事農業經營的主體仍以小農為主,用小農集中化推動農業現代化是我國現階段的政策入手點。
  
  我國小規模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比最高
  
  我國城市化率上升拉動農業集中化程度提高
  
  與傳統小農戶相對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我國未來形成新型農業體系的基礎。
  
  其中,龍頭企業的經營范圍涵蓋整個產業鏈,涉及農產品的種植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較高,效率也遠高于其他三種經營主體。
  
  02 農業供給側改革2.0版
  
  去庫存、補短板、降成本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三大目標,從國外經驗來看,不同國家各有側重,而我國的改革目標同時涵蓋這三方面。
  
  去庫存方面,玉米打頭陣,2016年取消了臨儲政策,2018年稻谷將成為庫存消化的重點,稻谷收儲在保留最低收購價的前提下,政策彈性和靈活性會增強。
  
  國外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措施
  
  2018年支持農業的生產性服務和社會化服務將在“補短板”和“降成本”方面雙管齊下,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將普通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2018年,國家將重點扶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打造鄉村產業融合體,同時重點扶持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同時鼓勵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機裝備租賃等新業態發展。
  
  03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2018年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將從承包關系和三項改革兩個方面推進。根據十九大報告,農村土地承包期限延長至2057年,2018年會加快完成確權頒證登記,增強農民對土地進行長期投資和對外流轉的信心。三項改革試點已延長至2018年年底。
  
  此外,土地“三權分置”也是農村土地改革的重要舉措,截至2016年年底,二輪承包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4.7億畝,土地流轉已初具規模,除了助推小農經營的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也將為鄉村旅游觀光、養老度假、田園綜合體等新業態發展提供了土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