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前(qian)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區域經濟研究 >

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的互動關系分析--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來源:未知 日期:2016-12-05 點擊:

  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角度,研究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打造的互動關系,對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產業集聚在地理空間上,形成了產業的相對集中;地區城市經濟圈的打造,拉近了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形成了比較優越的地理發展空間。現有的文獻表明,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 特別是在地理空間上。
  
  因此,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視角,有必要研究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打造的互動關系。本文對此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并且兩者之間存在循環往復、累進上升的互動關系。
  
  關于產業集聚的理論研究由來已久,馬歇爾(M arshal l , 1920)提出了外部經濟論,認為空間集聚,可以促進專業化投入和專業化的發展,以及提供更加集中的市場。但是,傳統的古典經濟學研究忽視了空間地理對于產業集聚的作用,只是單純考慮收益的遞增性和集中的產業活動。為此,克魯格曼(K rugm an,1991)提出了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企業在集聚區域選址,有利于集聚區域比較容易地獲得集聚效應,同時進一步提出來“中心—外圍”
  
  模型,揭示了經濟地理集聚的內在運行機制。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產業集聚是指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企業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內高度集中。
  
  目前,對于國內的研究而言,眾多學者主要是從新經濟地理視角,對產業集聚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相應的評述和拓展。何雄浪(2012)對于新經濟地理學中的產業集聚的理論進行相應的解釋和整理。彭新萬(2015)根據具體案例,梳理了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的產業集聚的相關理論。因此,有必要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視角深入研究產業集聚的相關理論。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完善,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打造地區經濟增長極,我國陸續打造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以及京津冀等多個城市經濟圈,拉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地區發展的經濟增長極。同時,中央政府以及各個省級政府為了帶動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相繼提出了適應各個地區發展的城市經濟圈。因此,可見打造城市經濟圈,對于促進地區經濟的集約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當前,關于產業集聚與打造城市經濟圈之間的關系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產業集聚對于打造城市經濟圈的影響,但是打造城市經濟圈對產業集聚影響的相關研究文獻較少。因此,結合目前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特別是在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以后,研究產業集聚與打造城市經濟圈的互動關系是具有深刻的經濟意義的。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在研究上述兩者的關系時,必須考慮到兩者之間的空間集聚問題。總而言之,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角度,研究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打造的互動關系,對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國城市經濟圈打造的相關問題

  我國打造城市經濟圈的理論根源主要是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為了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基于地區的要素稟賦條件,充分發揮地區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形成相應的城市經濟圈。打造城市經濟圈,也符合了地區經濟發展的整合理論,即在實現城市經濟圈的發展時,需要改變相鄰城市的結構形態,形成新的經濟地理空間,將城市的所有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實現地區經濟發展由無序到有序的轉變(陸敏等,2008)。城市經濟圈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地區產業分工的要求。在某個地區的所有城市,根據彼此之間所具有的相對發展優勢,在地區內部形成產業的合理分工。城市經濟圈的發展更加促進了地區產業分工的形成和完善。因此,我國打造城市經濟圈符合經濟學基本理論的具體實踐。
  
  目前,我國根據地域、資源要素以及政策導向的不同,打造不同層次的城市經濟圈。基于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戰略的考慮,我國陸續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打造了國家級的城市經濟圈,例如珠三角城市經濟圈、長三角城市經濟圈、環渤海城市經濟圈以及京津冀城市經濟圈等,這些國家級的城市經濟圈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持續動力,非常有效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不同地域根據其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的差異,建立了地區性的城市經濟圈,如武漢城市經濟圈、中原城市圈、成渝經濟圈,以及長株潭城市經濟圈等地區性的城市經濟圈。正是由于這些地區性的城市經濟圈的打造,極大地發揮了地區的資源稟賦條件,形成了地區相對的比較優勢,從而促進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我國省級地區基于地區發展的實際以及地理空間上的特點,相繼提出了以省會城市為中心的都市經濟圈的方案,譬如以江西省為例,江西省正在積極打造昌九經濟帶,努力構建以南昌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從而有效提振江西省的經濟,并形成地區發展的經濟增長極。總的來說,目前打造城市經濟圈,對于提振地區經濟,以及充分發揮地區的資源稟賦條件和相對比較優勢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但是, 我國城市經濟圈打造的過程中,同樣存在諸多的不足和問題,這會阻礙城市經濟圈的進一步發展。這些主要的不足和問題如下:第一,鑒于城市經濟圈的規劃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城市經濟圈內部各城市之間有效整合力度比較大。由于受到城市發展的勞動力、土地、資本以及資源條件的限制,使得城市之間的資源配置實現有效整合的難度較大,難以實現 1+1>2 的資源配置效果。
  
  第二,打造城市經濟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各個地區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努力構建地區發展的經濟增長極,打造城市經濟圈。可是,不少地方在打造城市經濟圈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會忽視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和相對比較優勢,這不僅阻礙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會造成地區資源的浪費。
  
  第三,地方保護主義存在,行政干預力度較大;許多地區在打造城市經濟圈時,存在地方保護主義,使得落后產能不能得到淘汰,先進的技術以及大型企業的引進又比較困難,這制約了地區城市經濟圈的打造;并且地區城市經濟圈的打造主要依靠行政指導的方式,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城市經濟圈規劃的不合理性。
  
  產業集聚對打造城市經濟圈的作用

  產業集聚是指某些相似的企業在一個相當大的地區內生產某種產品,以及與這些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和相關的服務業在這一地區高度地集聚(宋勝洲等,2012)。從新經濟地理角度上來看,地區的產業集聚可以是在地理空間上的產業或者企業高度集中,這對于打造城市經濟圈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產業集聚對打造城市經濟圈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集聚與打造城市經濟圈的耦合效應

  張莉萍(2015)關于產業集聚與城市化的耦合效應的實證研究表明,兩者之間對區域經濟發展存在耦合效應,并且對于中原城市群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來說,產業集聚與打造城市經濟圈的耦合關鍵在于優化空間結構,實現了地區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產業集聚可以實現地區的企業,以及與之相關的上下游企業的合理空間布局,如此有利于地區城市經濟圈內部各城市的企業或者產業合理布局,從而有助于城市經濟圈各城市的發展實現“1+1>2”經濟發展的效果,進一步優化城市經濟圈內部產業集群的空間布局。
  
  因此,地區的產業集聚可以有效實現地區內部優勢產業或者企業的合理空間布局,對于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形成耦合效應,從而進一步為打造地區城市經濟圈提供更加優化的空間環境和資源優勢。
  
  (二)產業集聚對構建地區經濟增長極的積極影響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角度來看,產業集聚是實現地區產業的地理空間上的合理布局的有力手段。目前,我國打造的城市經濟圈,基本上是根據地區產業發展的特點發展起來的,如珠三角利用有利的外資環境,逐步發展起來了資本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長三角基于便利的水陸交通條件,建立資本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京津冀借助于地區的技術水平,逐步形成了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正是由于地區的產業集聚,構建了地區經濟增長極。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珠三角、長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區相繼構建了地區經濟增長極,這些極大促進了國家及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因此,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相關理論分析,地區利用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以及相對比較優勢,在地理空間上,逐步形成了地區的產業集聚。地區的產業集聚程度不斷提高,使得地區逐步構建了地區經濟增長極,從而為打造地區城市經濟圈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以及前提準備。
  
  (三)地區產業集聚有利于優化城市經濟圈的資源要素配置

  一方面,地區的產業集聚既在空間上形成了諸多產業的相對集中,也促使了資本、勞動等資源要素向城市經濟圈內的進一步流入,其中,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最為典型。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地區的產業布局上,形成了金融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業等產業部門在地區的產業集聚,打造了我國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金融服務業集中區和高端制造業園區,其中以上海的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最具代表性。
  
  另一方面,地區的產業集聚也促使了資本、勞動等資源要素流入該地區,從而優化城市經濟圈的資源要素配置。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一線城市的人口大幅度增加,使得全國優秀的人才資源和豐富的人力資本大量流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經濟圈,這既使優秀人才實現了就業,又使城市經濟圈的人才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配置。同時,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經濟圈,許多金融機構的總部以及重要的分支機構選擇在此落戶,促進了城市經濟圈的資本要素實現優化配置。因此,地區的產業集聚,既使得產業部門在城市經濟圈相對集中,同時也使城市經濟圈的資源要素得到更加優化的配置。
  
  (四)產業集聚發展能帶動城市經濟圈產業結構升級

  經濟學家們的實證研究表明,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基本上是沿著“一、二、三”產業,再到“二、三、一”產業,最后到“三、二、一”產業的基本演變規律。從要素依賴程度來說, 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從資源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向著技術密集型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產業集聚既在空間上形成了地區比較優勢產業的相對集中,又在一定程度上相應地淘汰了地區落后的產能以及相關產業,從而最終影響到了地區產業結構的變遷。產業集聚程度不斷提高,促使了地區城市經濟圈逐步由資源密集型產業或者資本密集型產業向著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因此,地區的產業集聚能夠滿足產業結構升級的要求,從而調整了地區城市經濟圈的產業空間布局,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區城市經濟圈的產業化水平。
  
  總的來說,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產業集聚對打造城市經濟圈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之間對區域經濟發展耦合效應,實現了城市經濟圈內部1+1>2 的經濟發展效果。產業在地理空間的集聚,可以構建地區經濟增長極,為地區的城市經濟圈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物質條件。產業集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實現城市經濟圈的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城市經濟圈的產業實現更好的發展;也有利于調整地區城市經濟圈產業的地理空間布局,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因此,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視角來說,產業集聚對打造地區城市經濟圈的積極作用是明顯的。
  
  城市經濟圈對產業集聚的反作用

  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角度來看,產業集聚對于打造地區城市經濟圈的促進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地區城市經濟圈對產業集聚的影響,從而驗證城市經濟圈對產業集聚是否具有反作用。基于此,文章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視角,研究地區城市經濟圈對產業集聚的反作用。通過分析,認為城市經濟圈對產業集聚的反作用具有以下幾個不同方面的表現:

  (一)打造城市經濟圈對產業地理空間布局的影響

  我國從 20 世紀 90 年打造城市經濟圈以來,在許多地區形成了多個城市經濟圈,如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經濟圈以及中原城市群等地區城市經濟圈。
  
  地區城市經濟圈的打造在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使得在地區城市經濟圈內部形成了多個產業的地理空間上的集聚。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考慮,地區城市經濟圈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以及相對比較優勢,在其內部形成了多個產業的地理空間集聚,這有利于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產業的地理空間布局。武漢城市圈根據自身的高校云集以及技術優勢,在地區形成了技術密集型產業,如光谷產業園區等。長株潭城市圈基于彼此之間的產業發展的互補性,以及便利的交通條件,在城市經濟圈內部逐步形成了優勢產業的相對集中,進一步促進了地區產業的地理空間布局的合理性。因此,城市經濟圈的打造,有利于促進地區產業的地理空間布局的進一步合理化。
  
  (二)城市經濟圈為產業集聚提供必要的技術條件

  一方面,城市經濟圈可以促進地區產業創新能力的提高,為產業集聚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條件。地區產業集聚的內在動力是地區技術水平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城市經濟圈的發展必然會增加城市經濟圈內部消費者對高新技術產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 通過市場經濟的供求機制,對高新技術產品的需求會激勵城市經濟圈的產業群的持續創新,從而使得地區技術水平以及創新能力能夠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地區技術水平以及創新能力可以促進地區產業集聚程度進一步提高。
  
  城市經濟圈作為集約化和高效化的社會組織形式,能夠推進不同產業的集聚,形成產業發展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為地區產業集聚提供更為優越的地理發展空間。 因此, 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城市經濟圈為地區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創造了更為自由的地理空間,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地區的產業集聚。
  
  (三)城市經濟圈為地區產業集聚提供資源要素支

  撐地區產業集聚的發展要保持其發展的優勢,必須具備資本、勞動、技術以及創新能力等諸多的資源要素。城市經濟圈的發展程度以及市場環境,會直接影響到其資源集聚效應的發揮,尤其是對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的影響尤為明顯。由于城市經濟圈的發展模式既能削減企業的生產成本;并且通過營造優良的居住環境,能夠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從而滿足地區產業集聚在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方面的需求。鑒于城市經濟圈的發展與產業集聚之間的循環往復,可以使得兩者之間實現累進上升的互動發展。因此,城市經濟圈的發展,可以促進城市經濟圈的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為地區產業集聚提供強有力的資源要素支撐。
  
  (四)城市經濟圈為地區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集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由于地區的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往往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產業發展所需的資本、勞動等資源要素相對比較多,如上海的浦東新區和武漢的光谷產業等。上海的浦東新區,主要是金融服務業以及其他高端服務業等產業部門在此形成集聚,使得上海浦東新區集聚的產業若要進一步發展,必須借助上海城市經濟圈以及長三角城市經濟圈所提供的資本要素支持。光谷產業在武漢形成了相對的集中,主要依賴于武漢城市圈的高校云集和高校眾多,所形成的人才和技術優勢。
  
  正是由于武漢城市圈的人才和科研機構眾多,使得地區的技術水平比較發達,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光谷產業的發展。因此,城市經濟圈的發展,形成了資本、勞動以及技術等諸多資源要素在地區的集中,為地區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集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總之,城市經濟圈的發展既會影響到產業集聚的地理空間布局,同時也會影響到地區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地區產業集聚提供更多的資源要素支撐,并且為地區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集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城市經濟圈可以促進地區產業創新能力的提高,為產業集聚提供必要的技術條件,能夠推動地區不同產業的不斷集聚,從而實現產業的集約化以及高效化發展。
  
  基于新經濟地理學視角的分析,表明了產業集聚與地區城市經濟圈打造之間存在互動關系。產業集聚為地區城市經濟圈的發展提供必要了產業支持,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之間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的耦合效應,會推動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反過來也會進一步推進地區城市經濟圈的建設。一方面,產業集聚有利于形成地區經濟增長極,促進城市經濟圈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城市經濟圈也會對產業集聚產生積極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對產業集聚的地理空間布局、地區產業的創新能力以及對地區資源要素的積極影響等方面。
  
  總而言之,基于對產業集聚與地區城市經濟圈打造之間互動關系的研究,文章認為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推進兩者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尤其是在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指導下。但是,對于產業集聚與地區城市經濟圈打造之間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文章尚未涉及,在今后將會對此進行進一步研究。



主頁 > 新聞中心 > 區域經濟研究 >

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的互動關系分析--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視角

2016-12-05 來源:未知 點擊:

  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角度,研究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打造的互動關系,對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產業集聚在地理空間上,形成了產業的相對集中;地區城市經濟圈的打造,拉近了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形成了比較優越的地理發展空間。現有的文獻表明,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 特別是在地理空間上。
  
  因此,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視角,有必要研究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打造的互動關系。本文對此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并且兩者之間存在循環往復、累進上升的互動關系。
  
  關于產業集聚的理論研究由來已久,馬歇爾(M arshal l , 1920)提出了外部經濟論,認為空間集聚,可以促進專業化投入和專業化的發展,以及提供更加集中的市場。但是,傳統的古典經濟學研究忽視了空間地理對于產業集聚的作用,只是單純考慮收益的遞增性和集中的產業活動。為此,克魯格曼(K rugm an,1991)提出了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企業在集聚區域選址,有利于集聚區域比較容易地獲得集聚效應,同時進一步提出來“中心—外圍”
  
  模型,揭示了經濟地理集聚的內在運行機制。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產業集聚是指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企業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內高度集中。
  
  目前,對于國內的研究而言,眾多學者主要是從新經濟地理視角,對產業集聚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相應的評述和拓展。何雄浪(2012)對于新經濟地理學中的產業集聚的理論進行相應的解釋和整理。彭新萬(2015)根據具體案例,梳理了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的產業集聚的相關理論。因此,有必要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視角深入研究產業集聚的相關理論。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完善,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打造地區經濟增長極,我國陸續打造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以及京津冀等多個城市經濟圈,拉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地區發展的經濟增長極。同時,中央政府以及各個省級政府為了帶動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相繼提出了適應各個地區發展的城市經濟圈。因此,可見打造城市經濟圈,對于促進地區經濟的集約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當前,關于產業集聚與打造城市經濟圈之間的關系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產業集聚對于打造城市經濟圈的影響,但是打造城市經濟圈對產業集聚影響的相關研究文獻較少。因此,結合目前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特別是在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以后,研究產業集聚與打造城市經濟圈的互動關系是具有深刻的經濟意義的。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在研究上述兩者的關系時,必須考慮到兩者之間的空間集聚問題。總而言之,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角度,研究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打造的互動關系,對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國城市經濟圈打造的相關問題

  我國打造城市經濟圈的理論根源主要是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為了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基于地區的要素稟賦條件,充分發揮地區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形成相應的城市經濟圈。打造城市經濟圈,也符合了地區經濟發展的整合理論,即在實現城市經濟圈的發展時,需要改變相鄰城市的結構形態,形成新的經濟地理空間,將城市的所有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實現地區經濟發展由無序到有序的轉變(陸敏等,2008)。城市經濟圈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地區產業分工的要求。在某個地區的所有城市,根據彼此之間所具有的相對發展優勢,在地區內部形成產業的合理分工。城市經濟圈的發展更加促進了地區產業分工的形成和完善。因此,我國打造城市經濟圈符合經濟學基本理論的具體實踐。
  
  目前,我國根據地域、資源要素以及政策導向的不同,打造不同層次的城市經濟圈。基于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戰略的考慮,我國陸續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打造了國家級的城市經濟圈,例如珠三角城市經濟圈、長三角城市經濟圈、環渤海城市經濟圈以及京津冀城市經濟圈等,這些國家級的城市經濟圈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持續動力,非常有效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不同地域根據其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的差異,建立了地區性的城市經濟圈,如武漢城市經濟圈、中原城市圈、成渝經濟圈,以及長株潭城市經濟圈等地區性的城市經濟圈。正是由于這些地區性的城市經濟圈的打造,極大地發揮了地區的資源稟賦條件,形成了地區相對的比較優勢,從而促進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我國省級地區基于地區發展的實際以及地理空間上的特點,相繼提出了以省會城市為中心的都市經濟圈的方案,譬如以江西省為例,江西省正在積極打造昌九經濟帶,努力構建以南昌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從而有效提振江西省的經濟,并形成地區發展的經濟增長極。總的來說,目前打造城市經濟圈,對于提振地區經濟,以及充分發揮地區的資源稟賦條件和相對比較優勢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但是, 我國城市經濟圈打造的過程中,同樣存在諸多的不足和問題,這會阻礙城市經濟圈的進一步發展。這些主要的不足和問題如下:第一,鑒于城市經濟圈的規劃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城市經濟圈內部各城市之間有效整合力度比較大。由于受到城市發展的勞動力、土地、資本以及資源條件的限制,使得城市之間的資源配置實現有效整合的難度較大,難以實現 1+1>2 的資源配置效果。
  
  第二,打造城市經濟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各個地區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努力構建地區發展的經濟增長極,打造城市經濟圈。可是,不少地方在打造城市經濟圈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會忽視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和相對比較優勢,這不僅阻礙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會造成地區資源的浪費。
  
  第三,地方保護主義存在,行政干預力度較大;許多地區在打造城市經濟圈時,存在地方保護主義,使得落后產能不能得到淘汰,先進的技術以及大型企業的引進又比較困難,這制約了地區城市經濟圈的打造;并且地區城市經濟圈的打造主要依靠行政指導的方式,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城市經濟圈規劃的不合理性。
  
  產業集聚對打造城市經濟圈的作用

  產業集聚是指某些相似的企業在一個相當大的地區內生產某種產品,以及與這些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和相關的服務業在這一地區高度地集聚(宋勝洲等,2012)。從新經濟地理角度上來看,地區的產業集聚可以是在地理空間上的產業或者企業高度集中,這對于打造城市經濟圈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產業集聚對打造城市經濟圈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集聚與打造城市經濟圈的耦合效應

  張莉萍(2015)關于產業集聚與城市化的耦合效應的實證研究表明,兩者之間對區域經濟發展存在耦合效應,并且對于中原城市群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來說,產業集聚與打造城市經濟圈的耦合關鍵在于優化空間結構,實現了地區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產業集聚可以實現地區的企業,以及與之相關的上下游企業的合理空間布局,如此有利于地區城市經濟圈內部各城市的企業或者產業合理布局,從而有助于城市經濟圈各城市的發展實現“1+1>2”經濟發展的效果,進一步優化城市經濟圈內部產業集群的空間布局。
  
  因此,地區的產業集聚可以有效實現地區內部優勢產業或者企業的合理空間布局,對于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形成耦合效應,從而進一步為打造地區城市經濟圈提供更加優化的空間環境和資源優勢。
  
  (二)產業集聚對構建地區經濟增長極的積極影響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角度來看,產業集聚是實現地區產業的地理空間上的合理布局的有力手段。目前,我國打造的城市經濟圈,基本上是根據地區產業發展的特點發展起來的,如珠三角利用有利的外資環境,逐步發展起來了資本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長三角基于便利的水陸交通條件,建立資本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京津冀借助于地區的技術水平,逐步形成了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正是由于地區的產業集聚,構建了地區經濟增長極。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珠三角、長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區相繼構建了地區經濟增長極,這些極大促進了國家及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因此,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相關理論分析,地區利用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以及相對比較優勢,在地理空間上,逐步形成了地區的產業集聚。地區的產業集聚程度不斷提高,使得地區逐步構建了地區經濟增長極,從而為打造地區城市經濟圈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以及前提準備。
  
  (三)地區產業集聚有利于優化城市經濟圈的資源要素配置

  一方面,地區的產業集聚既在空間上形成了諸多產業的相對集中,也促使了資本、勞動等資源要素向城市經濟圈內的進一步流入,其中,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最為典型。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地區的產業布局上,形成了金融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業等產業部門在地區的產業集聚,打造了我國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金融服務業集中區和高端制造業園區,其中以上海的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最具代表性。
  
  另一方面,地區的產業集聚也促使了資本、勞動等資源要素流入該地區,從而優化城市經濟圈的資源要素配置。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一線城市的人口大幅度增加,使得全國優秀的人才資源和豐富的人力資本大量流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經濟圈,這既使優秀人才實現了就業,又使城市經濟圈的人才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配置。同時,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經濟圈,許多金融機構的總部以及重要的分支機構選擇在此落戶,促進了城市經濟圈的資本要素實現優化配置。因此,地區的產業集聚,既使得產業部門在城市經濟圈相對集中,同時也使城市經濟圈的資源要素得到更加優化的配置。
  
  (四)產業集聚發展能帶動城市經濟圈產業結構升級

  經濟學家們的實證研究表明,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基本上是沿著“一、二、三”產業,再到“二、三、一”產業,最后到“三、二、一”產業的基本演變規律。從要素依賴程度來說, 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從資源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向著技術密集型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產業集聚既在空間上形成了地區比較優勢產業的相對集中,又在一定程度上相應地淘汰了地區落后的產能以及相關產業,從而最終影響到了地區產業結構的變遷。產業集聚程度不斷提高,促使了地區城市經濟圈逐步由資源密集型產業或者資本密集型產業向著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因此,地區的產業集聚能夠滿足產業結構升級的要求,從而調整了地區城市經濟圈的產業空間布局,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區城市經濟圈的產業化水平。
  
  總的來說,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產業集聚對打造城市經濟圈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之間對區域經濟發展耦合效應,實現了城市經濟圈內部1+1>2 的經濟發展效果。產業在地理空間的集聚,可以構建地區經濟增長極,為地區的城市經濟圈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物質條件。產業集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實現城市經濟圈的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城市經濟圈的產業實現更好的發展;也有利于調整地區城市經濟圈產業的地理空間布局,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因此,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視角來說,產業集聚對打造地區城市經濟圈的積極作用是明顯的。
  
  城市經濟圈對產業集聚的反作用

  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角度來看,產業集聚對于打造地區城市經濟圈的促進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地區城市經濟圈對產業集聚的影響,從而驗證城市經濟圈對產業集聚是否具有反作用。基于此,文章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視角,研究地區城市經濟圈對產業集聚的反作用。通過分析,認為城市經濟圈對產業集聚的反作用具有以下幾個不同方面的表現:

  (一)打造城市經濟圈對產業地理空間布局的影響

  我國從 20 世紀 90 年打造城市經濟圈以來,在許多地區形成了多個城市經濟圈,如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經濟圈以及中原城市群等地區城市經濟圈。
  
  地區城市經濟圈的打造在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使得在地區城市經濟圈內部形成了多個產業的地理空間上的集聚。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考慮,地區城市經濟圈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以及相對比較優勢,在其內部形成了多個產業的地理空間集聚,這有利于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產業的地理空間布局。武漢城市圈根據自身的高校云集以及技術優勢,在地區形成了技術密集型產業,如光谷產業園區等。長株潭城市圈基于彼此之間的產業發展的互補性,以及便利的交通條件,在城市經濟圈內部逐步形成了優勢產業的相對集中,進一步促進了地區產業的地理空間布局的合理性。因此,城市經濟圈的打造,有利于促進地區產業的地理空間布局的進一步合理化。
  
  (二)城市經濟圈為產業集聚提供必要的技術條件

  一方面,城市經濟圈可以促進地區產業創新能力的提高,為產業集聚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條件。地區產業集聚的內在動力是地區技術水平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城市經濟圈的發展必然會增加城市經濟圈內部消費者對高新技術產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 通過市場經濟的供求機制,對高新技術產品的需求會激勵城市經濟圈的產業群的持續創新,從而使得地區技術水平以及創新能力能夠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地區技術水平以及創新能力可以促進地區產業集聚程度進一步提高。
  
  城市經濟圈作為集約化和高效化的社會組織形式,能夠推進不同產業的集聚,形成產業發展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為地區產業集聚提供更為優越的地理發展空間。 因此, 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城市經濟圈為地區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創造了更為自由的地理空間,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地區的產業集聚。
  
  (三)城市經濟圈為地區產業集聚提供資源要素支

  撐地區產業集聚的發展要保持其發展的優勢,必須具備資本、勞動、技術以及創新能力等諸多的資源要素。城市經濟圈的發展程度以及市場環境,會直接影響到其資源集聚效應的發揮,尤其是對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的影響尤為明顯。由于城市經濟圈的發展模式既能削減企業的生產成本;并且通過營造優良的居住環境,能夠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從而滿足地區產業集聚在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方面的需求。鑒于城市經濟圈的發展與產業集聚之間的循環往復,可以使得兩者之間實現累進上升的互動發展。因此,城市經濟圈的發展,可以促進城市經濟圈的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為地區產業集聚提供強有力的資源要素支撐。
  
  (四)城市經濟圈為地區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集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由于地區的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往往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產業發展所需的資本、勞動等資源要素相對比較多,如上海的浦東新區和武漢的光谷產業等。上海的浦東新區,主要是金融服務業以及其他高端服務業等產業部門在此形成集聚,使得上海浦東新區集聚的產業若要進一步發展,必須借助上海城市經濟圈以及長三角城市經濟圈所提供的資本要素支持。光谷產業在武漢形成了相對的集中,主要依賴于武漢城市圈的高校云集和高校眾多,所形成的人才和技術優勢。
  
  正是由于武漢城市圈的人才和科研機構眾多,使得地區的技術水平比較發達,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光谷產業的發展。因此,城市經濟圈的發展,形成了資本、勞動以及技術等諸多資源要素在地區的集中,為地區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集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總之,城市經濟圈的發展既會影響到產業集聚的地理空間布局,同時也會影響到地區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地區產業集聚提供更多的資源要素支撐,并且為地區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集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城市經濟圈可以促進地區產業創新能力的提高,為產業集聚提供必要的技術條件,能夠推動地區不同產業的不斷集聚,從而實現產業的集約化以及高效化發展。
  
  基于新經濟地理學視角的分析,表明了產業集聚與地區城市經濟圈打造之間存在互動關系。產業集聚為地區城市經濟圈的發展提供必要了產業支持,產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圈之間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的耦合效應,會推動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反過來也會進一步推進地區城市經濟圈的建設。一方面,產業集聚有利于形成地區經濟增長極,促進城市經濟圈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城市經濟圈也會對產業集聚產生積極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對產業集聚的地理空間布局、地區產業的創新能力以及對地區資源要素的積極影響等方面。
  
  總而言之,基于對產業集聚與地區城市經濟圈打造之間互動關系的研究,文章認為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推進兩者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尤其是在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指導下。但是,對于產業集聚與地區城市經濟圈打造之間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文章尚未涉及,在今后將會對此進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