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區域經濟研究 >

夏平:互聯網+區域經濟破解區域經濟發展難題新模式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1-04 點擊:

  新常態下,資源浪費、環境過載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互聯網+”戰略的興起,為探索區域經濟創新發展和內生增長提供了新的路徑。“互聯網+區域經濟”形成的創新型經濟發展思路,將顛覆傳統區域經濟模式,以新變化、新特點重構區域經濟新生態。
  
  伴隨著經濟增速換擋回落與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我國經濟社會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在狹窄資源空間和傳統技術層面上實施的“平推式”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受到生產要素及傳統觀念的限制,出現了資源利用下降、生態環境過載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的下滑倒逼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
  
  以江蘇為例,近年來,江蘇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但是由于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基礎設施建設的差異,江蘇區域經濟呈現出南北發展不平衡,縣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等現象,導致區域差異逐漸拉大。
  
  面對激烈的區域競爭與環境資源容量的約束,江蘇銀行董事長夏平提出了“互聯網+區域經濟”的發展理念。他指出,“十三五”期間,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要放在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上,根據區域條件的不同,轉變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加強區域內外合作、完善電信設施、凸顯個性優勢,實現區域內互聯網產業的差異化發展,增強區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實力。
  
  “互聯網+區域經濟”是一種新的區域經濟形態,是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互聯網+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提出,對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等“老大難”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刊對夏平董事長進行了專訪。
  
  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難題待解
  
  本刊: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區域差異反映了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利益分配格局及區域競爭的失衡。長期的區域發展不平衡阻礙了區域整體發展的協調與進步。對此您怎么看?

  
  夏平: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區域經濟發展中也出現一系列“新常態”問題。一方面,國民人口結構的變化及環境資源消耗的過快增長,導致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的成本不斷攀升,區域生態環境也遭到嚴重破壞。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正逐步消失,傳統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中人力、資源粗放式投入已不再能適應當前經濟的持續進步。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區位條件和經濟條件的差異,長期以來實施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導致區域與區域之間、區域與整體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區域差距的過快增長影響了資源的配置效率,造成生產要素的不合理流動。地緣性均衡問題成為阻礙區域經濟整體協調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以江蘇省區域發展為例,由于歷史、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江蘇省“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的經濟發展存在典型的階梯性和不平衡態勢。近幾年,在資金、政策導向的支持下,蘇中、蘇北經濟增速逐漸趕超蘇南,2014年蘇南、蘇中、蘇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7.6%、11.6%和12.4%,蘇北高于全省2.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10.5%、20.1%和22.3%。加快區域經濟轉型,培育江蘇地區新的經濟發展優勢迫在眉睫。
  
  本刊:新常態下,要素與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效益逐漸弱化,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逐漸成為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您認為何種創新有助于區域經濟的新發展?
  
  夏平:是的,資金及政策的傾斜作為解決區域矛盾的傳統手段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的確發揮著作用,但是區域經濟的協調統一并非各地區經濟的簡單相加,資金援助難以維持區域經濟長期發展。正在這樣的背景下,倡導“互聯網+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對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等“老大難”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當區域經濟發展困局遇到“互聯網+”
  
  本刊:針對區域經濟發展困局,您提出了“互聯網+區域經濟”的創新發展理念,主要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

  
  夏平:為解決區域發展中的問題,傳統理論先后有過城鄉一體化建設、吸引區域外投資等觀點。然而,以資金、政策傾斜對經濟欠發達地區予以支持的傳統區域經濟增長模式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面臨戰略空間的約束。把握區域發展新機遇,必須著眼于“互聯網+”創新驅動戰略,開創“互聯網+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增加互聯網科技創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度。
  
  “互聯網+區域經濟”代表的是一種新的區域經濟形態,并非簡單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作為一個整體概念,運用互聯網思維去改造傳統產業經濟的生產方式與商業模式,通過大數據分析改造傳統產業結構以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最終完成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通過互聯網與區域內各因素之間的融合,不斷創造新業態、新產品和新模式,實現區域整體資源的合理配置,協調各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形成區域競爭的新優勢與新動力。
  
  本刊:當前,互聯網正以一種“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新時代精神重塑社會關系,成為傳統經濟創新驅動的新引擎。2015年初,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將“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那么,您如何理解“互聯網+”的含義?
  
  夏平:“互聯網+”重構了國家經濟創新體系,也逐漸成為區域經濟轉型和傳統產業升級的先導力量。在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趨勢下,“互聯網+”與區域經濟的融合創新可以創造新的區域發展生態。
  
  “互聯網+”作為未來信息化社會運行的基本載體,不僅是一種思維模式和經濟生產方式,更是一套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經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總和。一方面,互聯網思維要求人們以“開放共享、跨界融合、以人為本、大數據創新”的理念來發展經濟,改造世界;另一方面,互聯網經濟是信息化時代誕生的一種獨特的經濟運行方式,具有知識性、虛擬性、個性化和開放式等特點,以信息技術和網絡產業為主導,以知識與數據為核心資源,以計算機網絡平臺為基礎實現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的正常運行。由于其網絡延伸的外部性,“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所產生的價值增值將不可估量。
  
  本刊:當“互聯網”遇到“區域經濟”,又將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呢?
  
  夏平:互聯網經濟對區域經濟發展最大的影響是在思維模式上。互聯網經濟背景下,以“開放共享、跨界融合、以人為本、大數據創新”為核心的互聯網思維快速滲透區域經濟的發展理念中。傳統產業向扁平化、平臺化方向發展,信息資源逐漸成為區域發展中的戰略性資產。區域產業發展通過線上與線下的整合,實現互聯網信息服務與實體生產的有效對接,資源的合理利用,推動區域經濟走向服務深化的新階段。
  
  本刊:“互聯網+區域經濟”最本質的特點是什么?
  

  夏平:我認為其最本質的特點在于通過區域經濟的互聯網化,優化產業結構、革新發展理念,促進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依托互聯網將區域內各孤立的傳統產業相互連接,通過大數據、大搜索完成行業間的信息共享。目前,互聯網已經在金融、物流、零售等領域完成了產業的融合和升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來,“互聯網+區域經濟”力求區域經濟的互聯網化,將逐漸完成更多的傳統產業升級。
  
  本刊:那么,“互聯網+區域經濟”理念的提出,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夏平:一方面,“互聯網+區域經濟”淡化了區域內的區位概念。傳統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中,區域經濟的進步與地理區位、資源稟賦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在互聯網經濟時代,傳統觀念上的區位因素如交通、地理和自然條件等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正在被削弱。以江蘇省為例,現階段江蘇以長江為界劃分為“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大區域,“互聯網+區域經濟”的發展將使三大區域概念逐漸消失,在互聯網、信息數據與人才的合作交流中,逐漸形成一個個多極化區域中心,并輻射整個江蘇地區。
  
  另一方面,“互聯網+區域經濟”重塑了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互聯網+區域經濟”改變了傳統的依靠物資資源的大量投入換取經濟發展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而是更多地依靠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附加效應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質量。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興產業的涌現,為信息和知識的傳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電子商務、軟件開發、P2P平臺等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對于地理位置與自然資源并沒有嚴格的限制,這對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
  
  “互聯網+區域經濟”發展的四大路徑選擇
  
  本刊:在您看來,“互聯網+區域經濟”具體有哪些發展路徑?

  
  夏平:“十三五”期間,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要放在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上,根據區域條件的不同,轉變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加強區域內外合作、完善電信設施、凸顯個性優勢,實現區域內互聯網產業的差異化發展,以增強區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實力。具體可包括四大發展路徑:
  
  一是加強跨界融合,構建區域內外合作機制。區域經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僅表現為區域內各經濟要素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同時也表現為與其他區域經濟體之間的競爭與共生。因此,區域經濟的協調共進,必須加強區域內外部的跨界合作,構建新的區域合作機制,制定區域整體發展規劃,在綜合利用各地區資源的基礎上,推動區域單元的自協調發展。一方面,江蘇地區應在加強“南北合作”、“跨江合作”的基礎上,探索南北統籌、跨江融合的發展機制,構建南北城市群之間的社會網絡、生產網絡和生活網絡,加強大中小城市與鄉鎮之間的相互協作,形成貫通南北的特色經濟帶。另一方面,江蘇地區要把握“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時代機遇,創新與經濟帶上其他省份的投資合作方式,在研發、生產、銷售等領域開展多層次經營合作,推動長江經濟帶形成東西互利的開放新格局。
  
  二是凸顯個性優勢,制定差異化區域發展戰略。各地區在搶抓“互聯網+”發展機遇時,必須結合自身區域的資源優勢、區位條件以及產業特點布局互聯網經濟發展,避免照搬模仿和“一刀切”現象。以江蘇地區經濟發展為例,依據“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的不同實行“分區指導、差異對待”,扶持各自地區的主導產業,鼓勵形成特色的產業結構。蘇南地區充分發揮高水平經濟優勢,大力發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產業,并借互聯網拓展域外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從而吸引更多的服務供應商、技術供應商進入,形成互聯網產業規模經濟。蘇中地區由于產業基礎較弱,在做好與蘇南地區經濟互補和產業聯合的基礎上,利用自身區位優勢,積極發展沿江重工業,同時抓住互聯網經濟發展大勢,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重塑工業生產價值鏈。蘇北地區具有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等比較優勢,必須抓住蘇南地區產業升級的機遇,主動接受勞動密集型等傳統產業的轉移和輻射,利用現代技術提供產業加工深度,同時利用自然優勢,積極發展電商農業、生態農業,打破農產品(18.22-1.41%,買入)交易的時空限制,促進蘇北地區農業產業的價值增值。
  
  三是完善信息基礎設施,促進區域互聯網產業發展。當前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信息化空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嚴峻。以江蘇為例,蘇南信息化程度高,各類互聯網產業發展迅猛,而蘇中蘇北面臨著“數字滯后”問題,而從城鄉發展來看,廣大農村地區還處于“信息邊緣化”階段。因此,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緊抓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加快完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尤其積極扶持欠發達地區與農村地區的信息化跨越發展。
  
   四是擴大民生內需,強化區域民生服務信息化。各區域可以通過創新民生服務方式,推進互聯網信息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擴大民生內生性需求方面的應用,構建國內民生建設示范區域。一是加快發展互聯網時代民生類高端設備制造業,例如高端醫療器械、高科技人體人工材料、老年功能性用品、城市防災救助等設備,保障民生服務的有效供給。二是大力發展遠程醫療、網上掛號咨詢等互聯網醫療服務,通過互聯網技術提高農村等邊遠地區的醫療服務水平,有效緩解醫療衛生等民生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三是加快區域衛生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推動各區域間人口、健康信息的互聯互通,以開放式電子信息的形式形成公共衛生機構、社區醫療和居民之間的信息共享。四是打造區域一體化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區域內各高校、研究機構等高端教育資源,根據受眾人群的教育背景、知識層次及身份特征的不同,提供開放式、差異化在線課程,滿足不同群體的教育需求。


主頁 > 新聞中心 > 區域經濟研究 >

夏平:互聯網+區域經濟破解區域經濟發展難題新模式

2016-01-04 來源:未知 點擊:

  新常態下,資源浪費、環境過載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互聯網+”戰略的興起,為探索區域經濟創新發展和內生增長提供了新的路徑。“互聯網+區域經濟”形成的創新型經濟發展思路,將顛覆傳統區域經濟模式,以新變化、新特點重構區域經濟新生態。
  
  伴隨著經濟增速換擋回落與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我國經濟社會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在狹窄資源空間和傳統技術層面上實施的“平推式”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受到生產要素及傳統觀念的限制,出現了資源利用下降、生態環境過載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的下滑倒逼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
  
  以江蘇為例,近年來,江蘇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但是由于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基礎設施建設的差異,江蘇區域經濟呈現出南北發展不平衡,縣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等現象,導致區域差異逐漸拉大。
  
  面對激烈的區域競爭與環境資源容量的約束,江蘇銀行董事長夏平提出了“互聯網+區域經濟”的發展理念。他指出,“十三五”期間,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要放在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上,根據區域條件的不同,轉變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加強區域內外合作、完善電信設施、凸顯個性優勢,實現區域內互聯網產業的差異化發展,增強區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實力。
  
  “互聯網+區域經濟”是一種新的區域經濟形態,是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互聯網+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提出,對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等“老大難”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刊對夏平董事長進行了專訪。
  
  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難題待解
  
  本刊: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區域差異反映了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利益分配格局及區域競爭的失衡。長期的區域發展不平衡阻礙了區域整體發展的協調與進步。對此您怎么看?

  
  夏平: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區域經濟發展中也出現一系列“新常態”問題。一方面,國民人口結構的變化及環境資源消耗的過快增長,導致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的成本不斷攀升,區域生態環境也遭到嚴重破壞。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正逐步消失,傳統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中人力、資源粗放式投入已不再能適應當前經濟的持續進步。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區位條件和經濟條件的差異,長期以來實施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導致區域與區域之間、區域與整體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區域差距的過快增長影響了資源的配置效率,造成生產要素的不合理流動。地緣性均衡問題成為阻礙區域經濟整體協調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以江蘇省區域發展為例,由于歷史、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江蘇省“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的經濟發展存在典型的階梯性和不平衡態勢。近幾年,在資金、政策導向的支持下,蘇中、蘇北經濟增速逐漸趕超蘇南,2014年蘇南、蘇中、蘇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7.6%、11.6%和12.4%,蘇北高于全省2.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10.5%、20.1%和22.3%。加快區域經濟轉型,培育江蘇地區新的經濟發展優勢迫在眉睫。
  
  本刊:新常態下,要素與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效益逐漸弱化,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逐漸成為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您認為何種創新有助于區域經濟的新發展?
  
  夏平:是的,資金及政策的傾斜作為解決區域矛盾的傳統手段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的確發揮著作用,但是區域經濟的協調統一并非各地區經濟的簡單相加,資金援助難以維持區域經濟長期發展。正在這樣的背景下,倡導“互聯網+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對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等“老大難”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當區域經濟發展困局遇到“互聯網+”
  
  本刊:針對區域經濟發展困局,您提出了“互聯網+區域經濟”的創新發展理念,主要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

  
  夏平:為解決區域發展中的問題,傳統理論先后有過城鄉一體化建設、吸引區域外投資等觀點。然而,以資金、政策傾斜對經濟欠發達地區予以支持的傳統區域經濟增長模式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面臨戰略空間的約束。把握區域發展新機遇,必須著眼于“互聯網+”創新驅動戰略,開創“互聯網+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增加互聯網科技創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度。
  
  “互聯網+區域經濟”代表的是一種新的區域經濟形態,并非簡單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作為一個整體概念,運用互聯網思維去改造傳統產業經濟的生產方式與商業模式,通過大數據分析改造傳統產業結構以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最終完成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通過互聯網與區域內各因素之間的融合,不斷創造新業態、新產品和新模式,實現區域整體資源的合理配置,協調各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形成區域競爭的新優勢與新動力。
  
  本刊:當前,互聯網正以一種“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新時代精神重塑社會關系,成為傳統經濟創新驅動的新引擎。2015年初,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將“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那么,您如何理解“互聯網+”的含義?
  
  夏平:“互聯網+”重構了國家經濟創新體系,也逐漸成為區域經濟轉型和傳統產業升級的先導力量。在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趨勢下,“互聯網+”與區域經濟的融合創新可以創造新的區域發展生態。
  
  “互聯網+”作為未來信息化社會運行的基本載體,不僅是一種思維模式和經濟生產方式,更是一套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經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總和。一方面,互聯網思維要求人們以“開放共享、跨界融合、以人為本、大數據創新”的理念來發展經濟,改造世界;另一方面,互聯網經濟是信息化時代誕生的一種獨特的經濟運行方式,具有知識性、虛擬性、個性化和開放式等特點,以信息技術和網絡產業為主導,以知識與數據為核心資源,以計算機網絡平臺為基礎實現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的正常運行。由于其網絡延伸的外部性,“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所產生的價值增值將不可估量。
  
  本刊:當“互聯網”遇到“區域經濟”,又將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呢?
  
  夏平:互聯網經濟對區域經濟發展最大的影響是在思維模式上。互聯網經濟背景下,以“開放共享、跨界融合、以人為本、大數據創新”為核心的互聯網思維快速滲透區域經濟的發展理念中。傳統產業向扁平化、平臺化方向發展,信息資源逐漸成為區域發展中的戰略性資產。區域產業發展通過線上與線下的整合,實現互聯網信息服務與實體生產的有效對接,資源的合理利用,推動區域經濟走向服務深化的新階段。
  
  本刊:“互聯網+區域經濟”最本質的特點是什么?
  

  夏平:我認為其最本質的特點在于通過區域經濟的互聯網化,優化產業結構、革新發展理念,促進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依托互聯網將區域內各孤立的傳統產業相互連接,通過大數據、大搜索完成行業間的信息共享。目前,互聯網已經在金融、物流、零售等領域完成了產業的融合和升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來,“互聯網+區域經濟”力求區域經濟的互聯網化,將逐漸完成更多的傳統產業升級。
  
  本刊:那么,“互聯網+區域經濟”理念的提出,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夏平:一方面,“互聯網+區域經濟”淡化了區域內的區位概念。傳統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中,區域經濟的進步與地理區位、資源稟賦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在互聯網經濟時代,傳統觀念上的區位因素如交通、地理和自然條件等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正在被削弱。以江蘇省為例,現階段江蘇以長江為界劃分為“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大區域,“互聯網+區域經濟”的發展將使三大區域概念逐漸消失,在互聯網、信息數據與人才的合作交流中,逐漸形成一個個多極化區域中心,并輻射整個江蘇地區。
  
  另一方面,“互聯網+區域經濟”重塑了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互聯網+區域經濟”改變了傳統的依靠物資資源的大量投入換取經濟發展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而是更多地依靠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附加效應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質量。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興產業的涌現,為信息和知識的傳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電子商務、軟件開發、P2P平臺等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對于地理位置與自然資源并沒有嚴格的限制,這對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
  
  “互聯網+區域經濟”發展的四大路徑選擇
  
  本刊:在您看來,“互聯網+區域經濟”具體有哪些發展路徑?

  
  夏平:“十三五”期間,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要放在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上,根據區域條件的不同,轉變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加強區域內外合作、完善電信設施、凸顯個性優勢,實現區域內互聯網產業的差異化發展,以增強區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實力。具體可包括四大發展路徑:
  
  一是加強跨界融合,構建區域內外合作機制。區域經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僅表現為區域內各經濟要素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同時也表現為與其他區域經濟體之間的競爭與共生。因此,區域經濟的協調共進,必須加強區域內外部的跨界合作,構建新的區域合作機制,制定區域整體發展規劃,在綜合利用各地區資源的基礎上,推動區域單元的自協調發展。一方面,江蘇地區應在加強“南北合作”、“跨江合作”的基礎上,探索南北統籌、跨江融合的發展機制,構建南北城市群之間的社會網絡、生產網絡和生活網絡,加強大中小城市與鄉鎮之間的相互協作,形成貫通南北的特色經濟帶。另一方面,江蘇地區要把握“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時代機遇,創新與經濟帶上其他省份的投資合作方式,在研發、生產、銷售等領域開展多層次經營合作,推動長江經濟帶形成東西互利的開放新格局。
  
  二是凸顯個性優勢,制定差異化區域發展戰略。各地區在搶抓“互聯網+”發展機遇時,必須結合自身區域的資源優勢、區位條件以及產業特點布局互聯網經濟發展,避免照搬模仿和“一刀切”現象。以江蘇地區經濟發展為例,依據“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的不同實行“分區指導、差異對待”,扶持各自地區的主導產業,鼓勵形成特色的產業結構。蘇南地區充分發揮高水平經濟優勢,大力發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產業,并借互聯網拓展域外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從而吸引更多的服務供應商、技術供應商進入,形成互聯網產業規模經濟。蘇中地區由于產業基礎較弱,在做好與蘇南地區經濟互補和產業聯合的基礎上,利用自身區位優勢,積極發展沿江重工業,同時抓住互聯網經濟發展大勢,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重塑工業生產價值鏈。蘇北地區具有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等比較優勢,必須抓住蘇南地區產業升級的機遇,主動接受勞動密集型等傳統產業的轉移和輻射,利用現代技術提供產業加工深度,同時利用自然優勢,積極發展電商農業、生態農業,打破農產品(18.22-1.41%,買入)交易的時空限制,促進蘇北地區農業產業的價值增值。
  
  三是完善信息基礎設施,促進區域互聯網產業發展。當前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信息化空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嚴峻。以江蘇為例,蘇南信息化程度高,各類互聯網產業發展迅猛,而蘇中蘇北面臨著“數字滯后”問題,而從城鄉發展來看,廣大農村地區還處于“信息邊緣化”階段。因此,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緊抓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加快完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尤其積極扶持欠發達地區與農村地區的信息化跨越發展。
  
   四是擴大民生內需,強化區域民生服務信息化。各區域可以通過創新民生服務方式,推進互聯網信息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擴大民生內生性需求方面的應用,構建國內民生建設示范區域。一是加快發展互聯網時代民生類高端設備制造業,例如高端醫療器械、高科技人體人工材料、老年功能性用品、城市防災救助等設備,保障民生服務的有效供給。二是大力發展遠程醫療、網上掛號咨詢等互聯網醫療服務,通過互聯網技術提高農村等邊遠地區的醫療服務水平,有效緩解醫療衛生等民生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三是加快區域衛生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推動各區域間人口、健康信息的互聯互通,以開放式電子信息的形式形成公共衛生機構、社區醫療和居民之間的信息共享。四是打造區域一體化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區域內各高校、研究機構等高端教育資源,根據受眾人群的教育背景、知識層次及身份特征的不同,提供開放式、差異化在線課程,滿足不同群體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