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區域經濟研究 >

呂薇:從國家戰略出發將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來源:未知 日期:2015-08-11 點擊:

  創新中心是指創新要素和創新活動相對集中的地區。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在人才、資金、技術和信息等方面對全球具有影響力、引領能力和帶動作用,是國家科技綜合實力和創新競爭力的體現。通常,創新型國家均擁有數量不等的科技創新中心。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根據國際經驗,上海具有建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本報告重點從國家戰略出發,研究上海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提出應根據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標準和上海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在實施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的基礎上,在一些重點領域開展突破性的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環境。

呂薇:從國家戰略出發將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視察工作時提出,上海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既是上海自身轉型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要,應從國家戰略層面進行功能定位,綜合施策。

  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培育多個區域創新中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培育幾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中心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科技創新中心是指創新要素和創新活動相對集中的地區。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在人才、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對全球具有影響力、引領能力和帶動作用,是國家科技綜合實力和創新競爭力的體現。通常,創新型國家均擁有數量不等的科技創新中心。如,美國的硅谷和128公路、日本的東京都市圈、英國的倫敦和曼徹斯特、德國的慕尼黑和斯圖加特、以色列的特拉維夫、韓國首爾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區域創新中心。

  盡管目前國際上對科技創新中心尚無統一標準,但已評出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創新要素的集聚地,高端創新人才密集,擁有多層次資本市場,創新鏈條和產業鏈條比較完整。不僅能產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成果和創意,而且能夠就地實現產業化,形成價值。二是擁有一批具有創新活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公司,在若干產業具有領先水平。三是具有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規范的法治環境和多元包容的創新文化。四是創新中心突破了城市界限,是一個大區域概念,更強調其影響力、引領能力和帶動作用。通常以一個或幾個創新型城市為核心,與周邊一些開放度高、有產業配套和技術吸納能力、創新要素和產出密集的城市群共同組成。如,全球著名的創新中心——以“硅谷”為核心的“舊金山灣區”就包括圣荷西、奧克蘭和舊金山等城市群,美國東部的創新集聚區128公路周邊有波士頓、紐約和費城等大都市為支撐,日本的“東京都市圈”是以東京為核心的城市群,印度的班加羅爾則是印度第三大城市,南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大部分創新中心是市場推動的結果,但也有少數全球創新中心是通過政府規劃引導市場形成的,如日本東京都市圈的形成就是政府通過“首都圈規劃”引導和推動的。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形成幾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上海具有建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

  目前,我國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創新集聚區。東部沿海地區有以北京為核心的環渤海、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以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三大創新高地,中西部地區有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以重慶和成都為核心的成渝、以武漢為核心的漢江等科技密集區。其中,三大創新高地的核心城市北京、上海和深圳各具特色,上海具有建成全球創新中心核心城市的條件和優勢。北京是全國政治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研發能力最強,擁有占全國50%以上的國家部屬大學和科研院所,是全國的科技供給中心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其科技成果有80%流向全國各地。深圳是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市場化程度高,吸引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和前沿技術創新創業企業,成為全國企業創新中心。深圳企業的研究開發支出、研究開發人員和發明專利均占全市的90%以上。

  與北京和深圳相比,上海具有綜合優勢。首先,上海是全國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國際化程度高,綜合實力強,輻射帶動能力大。其次,上海的科技基礎設施條件和人力資源居全國前列。國家部屬高校和科研院所、兩院院士和國家千人計劃的人才數量、承擔國家科技項目的數量、人口受教育程度等僅次于北京,跨國公司在華科研機構有1/4在上海,外資企業的研發支出占比高于北京和深圳。再者,上海是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的重要集成制造基地,高精度光刻機、核電裝備、干線民用客機、燃氣輪機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均落戶上海。同時,上海具有區位優勢,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制造能力強、創新鏈條各環節分布均衡。長三角地區的科技人才、科技投入、風險投資和創業企業等創新要素集聚程度居全國創新密集區的首位,其研發經費支出、研發人員數量均超過全國的1/4,風險資本規模是珠三角地區的2倍多,接近京津冀地區的7倍,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全國比例高于珠三角、京津冀地區10個百分點以上。加之,長三角地區的制造業基礎較好,產業鏈比較健全,江蘇和浙江省的土地容量和吸納創業的能力高于上海。根據國際經驗,若制度和政策得當,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最有條件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上海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要服務于國家戰略

  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是國家戰略,應放到國家整體發展布局和國際競爭大格局來定位,發揮創新中心對轉型發展的支撐作用。

  ——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結合,發揮上海在長三角創新集聚區的核心城市作用

  國際經驗表明,僅靠單個城市難以建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區域發展戰略。作為長江流域和海上“一帶一路”的交匯點,上海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將帶動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機結合。目前,滬蘇浙兩省一市既有互補性,又有競爭性。首先,上海是全國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對長三角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強,為蘇、浙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雖然江蘇省和浙江省在某些方面的總量高于上海,但就中心城市地位來看,兩省沒有一個城市具備上海的國際化程度和輻射帶動作用。其次,上海是技術凈輸出地,江蘇和浙江省是技術引進地。上海輸出的技術約40%左右被江蘇和浙江省吸收。兩省不少大企業將研發中心建在上海,利用其科技力量并作為對外交流窗口。再次,上海的產業與長三角有密切聯系,其發展需要蘇浙的支撐。江蘇和浙江省的產業配套能力、土地容量和吸納創業的能力高于上海,風險投資機構數量占全國的47%,其風險資本的管理金額和投資額居全國的第一、三位,有利于吸納上海的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發展。但因滬蘇浙的發展階段相似,經濟和創新實力差距較小,創新要素密集度比較接近,三地之間的競爭大于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區。因此,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需要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的協同與合作,形成以上海為核心,南京和杭州為兩翼的長三角創新中心,提高長三角地區的整體創新優勢。

  ——與制造強國戰略結合,發揮上海高端集成制造中心的作用

  充分利用上海高端裝備集成制造的基礎和長三角地區雄厚的加工制造能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強國戰略規劃。多年來,上海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聚焦和承擔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產業化項目,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改進創新,形成了較強的重大技術裝備集成制造能力。截至2014年,上海市共承接了10個重大專項842項任務,包括高精度光刻機、核電裝備、大型民用客機、燃氣輪機等的設計和集成制造。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國家科學中心,布局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從企業構成看,上海的國有企業和外企占大頭,國有企業約占50%(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各1/4),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各占1/4。而蘇浙兩省的民營企業比例較高,加工制造能力和出口競爭力較強。因此,應發揮上海在研發、設計和集成制造方面的龍頭作用,在長三角地區布局高端制造產業鏈和創新鏈。重點在大規模集成電路及裝備、量子通信和計算機、大型客機及航空裝備、核電裝備及大容量發電機組、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等領域,設立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中心、發展關鍵部件和材料等配套能力,形成研發、設計、集成、配套和服務協同的高端裝備制造區域創新集群,使長三角地區從加工制造中心發展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制造中心。

  ——與新型開放戰略結合,發揮上海對外開放排頭兵的作用

  國際創新中心對環境的要求高于對國際都市的要求。上海作為中國乃至全球國際化大都市,在經濟發展、產業規模、基礎設施、國際化等方面積累了較好基礎,具備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條件和潛力。從經濟實力看,與紐約、倫敦和東京等國際大都市相比,上海的進出口貿易量、港口年吞吐量、土地面積和人口均居前列,制造業比較發達,人口密度較低,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上海的經濟實力偏低,仍處于轉型發展過程中。如,人均GDP、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國際金融中心的開放度不夠、外幣的交易量較小、多層次資本市場不健全等。從創新要素和能力看,上海與國際一流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差距是,高端研發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相對不足;研發投入不高,創新能力不強,前沿技術創新少,產業化水平偏低;創新創業氛圍不濃,創業活動及風險投資規模不大,小企業的成長性不強;市場導向的創新相對薄弱,創新生態網絡有待加強等。一些管理規則和程序不能適應全球化的要求,如,外籍人員就業政策、新產品的檢驗檢測和跨境合作研究開發等政策有待改進。因此,要抓住自貿區試點的機遇,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提高國際化水平,增強上海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和創新要素的國際競爭力,從國際型城市發展為國際創新中心,帶動長三角地區和長江流域的轉型升級,在全國發揮示范作用。

  建設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關鍵是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環境

  建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標志是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環境和全球高端創新要素集聚地,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產生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成果,培育一批世界前沿技術產業化的創業企業和新興產業,擁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知名企業。由于各創新中心的定位和功能不盡相同,中央政府應支持上海在細化和落實已有全國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的基礎上,根據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標準和上海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制定有別于其他地區的試點政策,在一些重點領域開展突破性的體制機制改革試點,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環境。

  ——在選人、用人制度和人才激勵機制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國內外高端人才高地

  整合多頭人才引進計劃,改進人才引進機制,給用人單位更多自主權,為企業引進人才創造條件。人才引進應從向大學、科研院所傾斜轉變為向企業傾斜,人才標準應從政府評價和重學歷轉變為市場評價和重能力,人才激勵應從靠政府出錢引進人才轉變為靠環境吸引人和用激勵機制留人。

  改進社會保障制度,在建立基本社會保障的基礎上,允許企事業單位建立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補充保險,實行多交多得,促進人才在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流動。高端人才政策要與國際接軌。重點解決個人的工作簽證、出入境的便利性和境內醫療保險問題,以及子女就學就醫等問題。改進海外高科技人才的居留許可制度,放寬就業綠卡發放門檻,包括放松對年齡的限制,探索高端引進人才的個人所得稅政策等。為創業企業家營造容忍失敗和鼓勵新事物的氛圍,切實落實股權激勵政策等,吸引國內外企業家來上海創新創業。

  ——在開放創新服務方面取得突破,提高對全球創新要素的吸引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創新要素在全球流動,向創新環境好的地區集聚。利用上海自貿區試點的機遇,根據國際標準,建立開放的創新服務體系,在人才引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知識產權保護、檢驗檢測體系、國際合作等創新環境建設上逐步與國際接軌,根據各領域的特點制定細則。

  一方面,培育國際化的創新服務業,吸引更多的國際前沿技術來上海產業化。另一方面,鼓勵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融入國內創新體系。鼓勵跨國公司新技術、新產品在國內市場的應用,凡符合政府采購標準的,納入政府采購和技術推廣范圍。鼓勵跨國公司委托國內大學和科研機構研究,與國內企業合作開發。允許外國公司與本地院校和企業合作參與一些各級政府的科技計劃,并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

  ——在國有企事業單位的體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提高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創新動力

  上海的國有企業比重高、政府所屬科研機構多、國家大項目多,要通過改革增強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創新活力和競爭力。積極探索政府所屬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去行政化、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改革。根據科研機構的功能定位,按照國家實驗室、非營利機構和企業化研究機構的模式進行改革,明晰產權關系、規范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在薪酬制度、科研管理、資金籌措、收稅政策等方面,實行配套改革。特別是進行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的配套政策試點,包括社會捐助、政府資助、采購服務、稅收、薪酬、治理、監管、退出機制等,增加公益性研究機構的自主性和激勵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深化高端裝備制造類國有企業的改革試點。上海的一些國有裝備制造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攻關任務,實現了工程技術的突破,但面臨如何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因此,要針對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特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試點,在股權多元化的基礎上,重點建立權力平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國資與民資合作機制,按照市場規律運作,調動民間資本參與國家大型科技工程項目的積極性。引進民間資本不僅是為了解決資金問題,更重要的是改進企業的運行機制和治理結構,特別是建立員工的創新激勵機制,提高其創新動力。

  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有效整合產學研的科技資源,提高協同創新能力。借鑒德國弗朗霍夫研究會的模式,組建區域性產業技術研究院,促進產學研合作。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不是自己搞研究,而是利用有效機制和政府資源建立產學研用合作平臺,組織和引導產學研合作,推進技術轉移和應用。政府應重點支持“產學研用”合作項目。

  改進市級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增加軟件投入,包括人的激勵機制。對由企業和非營利機構承擔的科技項目,應根據研究開發支出的實際情況,給予項目承擔單位更大的自主權,允許將研發人員的薪酬,按照一定比例列入項目經費支出。

  ——突破地區行政和政策壁壘,加強長三角地區協同創新機制,構建跨行政區的創新中心

  作為區域創新中心的核心城市,上海應主動發揮樞紐作用,加快全球研發、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建設,加強創新服務體系,帶動、服務和引領長三角地區的轉型升級。同時,要建立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的長三角地區協同創新機制,在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聯席會議的基礎上,完善兩省一市的協同工作機制,加強地區間市場準入和監管的協同性,建立人才、高技術企業、產品檢驗檢測等標準互認體系,促進人才、技術、資金和信息等創新要素在區域內順暢流動與優化布局。由兩省一市和中央共同建立長三角協同創新基金,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以創新鏈促進產業鏈。重點支持和引導三地合作的科技創新項目,共建長三角區域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形成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協同的產業創新鏈。

   呂薇,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研究”課題組


主頁 > 新聞中心 > 區域經濟研究 >

呂薇:從國家戰略出發將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15-08-11 來源:未知 點擊:

  創新中心是指創新要素和創新活動相對集中的地區。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在人才、資金、技術和信息等方面對全球具有影響力、引領能力和帶動作用,是國家科技綜合實力和創新競爭力的體現。通常,創新型國家均擁有數量不等的科技創新中心。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根據國際經驗,上海具有建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本報告重點從國家戰略出發,研究上海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提出應根據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標準和上海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在實施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的基礎上,在一些重點領域開展突破性的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環境。

呂薇:從國家戰略出發將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視察工作時提出,上海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既是上海自身轉型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要,應從國家戰略層面進行功能定位,綜合施策。

  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培育多個區域創新中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培育幾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中心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科技創新中心是指創新要素和創新活動相對集中的地區。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在人才、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對全球具有影響力、引領能力和帶動作用,是國家科技綜合實力和創新競爭力的體現。通常,創新型國家均擁有數量不等的科技創新中心。如,美國的硅谷和128公路、日本的東京都市圈、英國的倫敦和曼徹斯特、德國的慕尼黑和斯圖加特、以色列的特拉維夫、韓國首爾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區域創新中心。

  盡管目前國際上對科技創新中心尚無統一標準,但已評出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創新要素的集聚地,高端創新人才密集,擁有多層次資本市場,創新鏈條和產業鏈條比較完整。不僅能產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成果和創意,而且能夠就地實現產業化,形成價值。二是擁有一批具有創新活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公司,在若干產業具有領先水平。三是具有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規范的法治環境和多元包容的創新文化。四是創新中心突破了城市界限,是一個大區域概念,更強調其影響力、引領能力和帶動作用。通常以一個或幾個創新型城市為核心,與周邊一些開放度高、有產業配套和技術吸納能力、創新要素和產出密集的城市群共同組成。如,全球著名的創新中心——以“硅谷”為核心的“舊金山灣區”就包括圣荷西、奧克蘭和舊金山等城市群,美國東部的創新集聚區128公路周邊有波士頓、紐約和費城等大都市為支撐,日本的“東京都市圈”是以東京為核心的城市群,印度的班加羅爾則是印度第三大城市,南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大部分創新中心是市場推動的結果,但也有少數全球創新中心是通過政府規劃引導市場形成的,如日本東京都市圈的形成就是政府通過“首都圈規劃”引導和推動的。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形成幾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上海具有建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

  目前,我國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創新集聚區。東部沿海地區有以北京為核心的環渤海、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以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三大創新高地,中西部地區有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以重慶和成都為核心的成渝、以武漢為核心的漢江等科技密集區。其中,三大創新高地的核心城市北京、上海和深圳各具特色,上海具有建成全球創新中心核心城市的條件和優勢。北京是全國政治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研發能力最強,擁有占全國50%以上的國家部屬大學和科研院所,是全國的科技供給中心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其科技成果有80%流向全國各地。深圳是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市場化程度高,吸引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和前沿技術創新創業企業,成為全國企業創新中心。深圳企業的研究開發支出、研究開發人員和發明專利均占全市的90%以上。

  與北京和深圳相比,上海具有綜合優勢。首先,上海是全國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國際化程度高,綜合實力強,輻射帶動能力大。其次,上海的科技基礎設施條件和人力資源居全國前列。國家部屬高校和科研院所、兩院院士和國家千人計劃的人才數量、承擔國家科技項目的數量、人口受教育程度等僅次于北京,跨國公司在華科研機構有1/4在上海,外資企業的研發支出占比高于北京和深圳。再者,上海是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的重要集成制造基地,高精度光刻機、核電裝備、干線民用客機、燃氣輪機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均落戶上海。同時,上海具有區位優勢,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制造能力強、創新鏈條各環節分布均衡。長三角地區的科技人才、科技投入、風險投資和創業企業等創新要素集聚程度居全國創新密集區的首位,其研發經費支出、研發人員數量均超過全國的1/4,風險資本規模是珠三角地區的2倍多,接近京津冀地區的7倍,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全國比例高于珠三角、京津冀地區10個百分點以上。加之,長三角地區的制造業基礎較好,產業鏈比較健全,江蘇和浙江省的土地容量和吸納創業的能力高于上海。根據國際經驗,若制度和政策得當,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最有條件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上海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要服務于國家戰略

  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是國家戰略,應放到國家整體發展布局和國際競爭大格局來定位,發揮創新中心對轉型發展的支撐作用。

  ——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結合,發揮上海在長三角創新集聚區的核心城市作用

  國際經驗表明,僅靠單個城市難以建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區域發展戰略。作為長江流域和海上“一帶一路”的交匯點,上海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將帶動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機結合。目前,滬蘇浙兩省一市既有互補性,又有競爭性。首先,上海是全國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對長三角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強,為蘇、浙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雖然江蘇省和浙江省在某些方面的總量高于上海,但就中心城市地位來看,兩省沒有一個城市具備上海的國際化程度和輻射帶動作用。其次,上海是技術凈輸出地,江蘇和浙江省是技術引進地。上海輸出的技術約40%左右被江蘇和浙江省吸收。兩省不少大企業將研發中心建在上海,利用其科技力量并作為對外交流窗口。再次,上海的產業與長三角有密切聯系,其發展需要蘇浙的支撐。江蘇和浙江省的產業配套能力、土地容量和吸納創業的能力高于上海,風險投資機構數量占全國的47%,其風險資本的管理金額和投資額居全國的第一、三位,有利于吸納上海的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發展。但因滬蘇浙的發展階段相似,經濟和創新實力差距較小,創新要素密集度比較接近,三地之間的競爭大于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區。因此,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需要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的協同與合作,形成以上海為核心,南京和杭州為兩翼的長三角創新中心,提高長三角地區的整體創新優勢。

  ——與制造強國戰略結合,發揮上海高端集成制造中心的作用

  充分利用上海高端裝備集成制造的基礎和長三角地區雄厚的加工制造能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強國戰略規劃。多年來,上海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聚焦和承擔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產業化項目,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改進創新,形成了較強的重大技術裝備集成制造能力。截至2014年,上海市共承接了10個重大專項842項任務,包括高精度光刻機、核電裝備、大型民用客機、燃氣輪機等的設計和集成制造。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國家科學中心,布局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從企業構成看,上海的國有企業和外企占大頭,國有企業約占50%(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各1/4),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各占1/4。而蘇浙兩省的民營企業比例較高,加工制造能力和出口競爭力較強。因此,應發揮上海在研發、設計和集成制造方面的龍頭作用,在長三角地區布局高端制造產業鏈和創新鏈。重點在大規模集成電路及裝備、量子通信和計算機、大型客機及航空裝備、核電裝備及大容量發電機組、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等領域,設立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中心、發展關鍵部件和材料等配套能力,形成研發、設計、集成、配套和服務協同的高端裝備制造區域創新集群,使長三角地區從加工制造中心發展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制造中心。

  ——與新型開放戰略結合,發揮上海對外開放排頭兵的作用

  國際創新中心對環境的要求高于對國際都市的要求。上海作為中國乃至全球國際化大都市,在經濟發展、產業規模、基礎設施、國際化等方面積累了較好基礎,具備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條件和潛力。從經濟實力看,與紐約、倫敦和東京等國際大都市相比,上海的進出口貿易量、港口年吞吐量、土地面積和人口均居前列,制造業比較發達,人口密度較低,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上海的經濟實力偏低,仍處于轉型發展過程中。如,人均GDP、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國際金融中心的開放度不夠、外幣的交易量較小、多層次資本市場不健全等。從創新要素和能力看,上海與國際一流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差距是,高端研發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相對不足;研發投入不高,創新能力不強,前沿技術創新少,產業化水平偏低;創新創業氛圍不濃,創業活動及風險投資規模不大,小企業的成長性不強;市場導向的創新相對薄弱,創新生態網絡有待加強等。一些管理規則和程序不能適應全球化的要求,如,外籍人員就業政策、新產品的檢驗檢測和跨境合作研究開發等政策有待改進。因此,要抓住自貿區試點的機遇,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提高國際化水平,增強上海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和創新要素的國際競爭力,從國際型城市發展為國際創新中心,帶動長三角地區和長江流域的轉型升級,在全國發揮示范作用。

  建設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關鍵是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環境

  建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標志是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環境和全球高端創新要素集聚地,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產生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成果,培育一批世界前沿技術產業化的創業企業和新興產業,擁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知名企業。由于各創新中心的定位和功能不盡相同,中央政府應支持上海在細化和落實已有全國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的基礎上,根據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標準和上海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制定有別于其他地區的試點政策,在一些重點領域開展突破性的體制機制改革試點,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環境。

  ——在選人、用人制度和人才激勵機制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國內外高端人才高地

  整合多頭人才引進計劃,改進人才引進機制,給用人單位更多自主權,為企業引進人才創造條件。人才引進應從向大學、科研院所傾斜轉變為向企業傾斜,人才標準應從政府評價和重學歷轉變為市場評價和重能力,人才激勵應從靠政府出錢引進人才轉變為靠環境吸引人和用激勵機制留人。

  改進社會保障制度,在建立基本社會保障的基礎上,允許企事業單位建立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補充保險,實行多交多得,促進人才在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流動。高端人才政策要與國際接軌。重點解決個人的工作簽證、出入境的便利性和境內醫療保險問題,以及子女就學就醫等問題。改進海外高科技人才的居留許可制度,放寬就業綠卡發放門檻,包括放松對年齡的限制,探索高端引進人才的個人所得稅政策等。為創業企業家營造容忍失敗和鼓勵新事物的氛圍,切實落實股權激勵政策等,吸引國內外企業家來上海創新創業。

  ——在開放創新服務方面取得突破,提高對全球創新要素的吸引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創新要素在全球流動,向創新環境好的地區集聚。利用上海自貿區試點的機遇,根據國際標準,建立開放的創新服務體系,在人才引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知識產權保護、檢驗檢測體系、國際合作等創新環境建設上逐步與國際接軌,根據各領域的特點制定細則。

  一方面,培育國際化的創新服務業,吸引更多的國際前沿技術來上海產業化。另一方面,鼓勵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融入國內創新體系。鼓勵跨國公司新技術、新產品在國內市場的應用,凡符合政府采購標準的,納入政府采購和技術推廣范圍。鼓勵跨國公司委托國內大學和科研機構研究,與國內企業合作開發。允許外國公司與本地院校和企業合作參與一些各級政府的科技計劃,并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

  ——在國有企事業單位的體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提高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創新動力

  上海的國有企業比重高、政府所屬科研機構多、國家大項目多,要通過改革增強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創新活力和競爭力。積極探索政府所屬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去行政化、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改革。根據科研機構的功能定位,按照國家實驗室、非營利機構和企業化研究機構的模式進行改革,明晰產權關系、規范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在薪酬制度、科研管理、資金籌措、收稅政策等方面,實行配套改革。特別是進行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的配套政策試點,包括社會捐助、政府資助、采購服務、稅收、薪酬、治理、監管、退出機制等,增加公益性研究機構的自主性和激勵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深化高端裝備制造類國有企業的改革試點。上海的一些國有裝備制造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攻關任務,實現了工程技術的突破,但面臨如何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因此,要針對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特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試點,在股權多元化的基礎上,重點建立權力平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國資與民資合作機制,按照市場規律運作,調動民間資本參與國家大型科技工程項目的積極性。引進民間資本不僅是為了解決資金問題,更重要的是改進企業的運行機制和治理結構,特別是建立員工的創新激勵機制,提高其創新動力。

  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有效整合產學研的科技資源,提高協同創新能力。借鑒德國弗朗霍夫研究會的模式,組建區域性產業技術研究院,促進產學研合作。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不是自己搞研究,而是利用有效機制和政府資源建立產學研用合作平臺,組織和引導產學研合作,推進技術轉移和應用。政府應重點支持“產學研用”合作項目。

  改進市級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增加軟件投入,包括人的激勵機制。對由企業和非營利機構承擔的科技項目,應根據研究開發支出的實際情況,給予項目承擔單位更大的自主權,允許將研發人員的薪酬,按照一定比例列入項目經費支出。

  ——突破地區行政和政策壁壘,加強長三角地區協同創新機制,構建跨行政區的創新中心

  作為區域創新中心的核心城市,上海應主動發揮樞紐作用,加快全球研發、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建設,加強創新服務體系,帶動、服務和引領長三角地區的轉型升級。同時,要建立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的長三角地區協同創新機制,在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聯席會議的基礎上,完善兩省一市的協同工作機制,加強地區間市場準入和監管的協同性,建立人才、高技術企業、產品檢驗檢測等標準互認體系,促進人才、技術、資金和信息等創新要素在區域內順暢流動與優化布局。由兩省一市和中央共同建立長三角協同創新基金,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以創新鏈促進產業鏈。重點支持和引導三地合作的科技創新項目,共建長三角區域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形成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協同的產業創新鏈。

   呂薇,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研究”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