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乘除”提速東北振興
來源:未知 日期:2015-08-17 點擊:次
剛出爐的“2015年上半年全國省區市GDP增速”排行顯示,東北三省增速墊底,再度讓“老工業基地該如何轉型”成為熱議話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期考察東北時曾明確指出——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用投資、需求、創新做加法;用淘汰落后產能做減法;用創新驅動做乘法;用市場化程度做除法。相關專家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遼寧已經全面行動起來,努力將加減乘除用好、用精。
加快簡政放權
抹去計劃經濟烙印
新開業的沈陽國大藥房是遼寧省“三證合一”登記制度的受益者。本報記者在藥店公示板上看到,原本預留的4個掛證位置現在只擺了一張營業執照。藥店負責人包放告訴本報記者,“按照原來的制度,我們需要去工商、質監、國稅、地稅等部門挨家跑。現在我們只要在行政審批大廳遞上一份資料,8個工作日就能全部辦理完結,辦事效率明顯加快。”
遼寧省編辦副主任劉自康告訴本報記者,《遼寧省工作部門權責清單》已于日前向社會公布,將1928項行政職權納入其中,與2011年相比,減少3808項,精簡比例達66%.基本實現了權利清單和責任清單高度融合,通過一表兩單的形式把行政職權以及對應的責任擺在桌面上,基本做到了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責任必須為的高度統一。伴隨著權責清單的公布,涉及住建領域的資質、資格認證,財政基金專項分配,衛生部門醫療技術準入審批等441項具有較高含金量的行政職權同步取消或調整,充分利用政府權力的減法來換取市場活力不斷增強。
“應該說,簡政放權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今年上半年,全省內資市場主體總量增至225萬戶,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突破20萬戶,創下歷史新高。”
談到如何突破機制體制的話題,遼寧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秦昊感觸頗深。他認為,東北地區進入計劃經濟最早,退出計劃經濟最晚。計劃經濟的烙印成為東北地區發展最大的障礙。“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控思維仍然在東北地區占據主導地位,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還是不夠清晰。政府管得過嚴、過死,就會導致市場缺乏活力。而破除這些障礙的方式、方法,就是堅決破除機制體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分激發內在活力的機制體制,是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治本之策。”
工業振興開始步入良性軌道
工業企業改革一直是東北振興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但在沈陽機床董事長關錫友看來,東北工業振興已經開始步入良性軌道。
關錫友認為,無論是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還是中國制造2025,其深刻的含義都是在探索生產方式的改變,通過生產方式的改變、生產力的提高,深刻改變生產關系,從而誕生新的經濟模式。
為進一步解釋什么是生產方式的改變,關錫友拿起一臺筆記本電腦,在官方網站搜索引擎中輸入所需產品及要求,電腦屏幕上立即顯現出多個可以完成此項任務的生產加工單位。只要點擊“下單”鍵,這個產品交易就完成了,并會在約定時間內準時送到指定地點。“這只是新生產方式的冰山一角,未來我們的機床也不是簡單買賣,而是可以按照使用時間賣、按加工工件賣、按價值分享賣。這些可能都建立在我們自主研發的i5智能機床的基礎上。它是工業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集成化的高度集成,其精度、質量、效率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現在,我們正在構建智能云科信息公司,就是要打造出給所有人提供技術支持的平臺,把原來的工廠模式肢解開。可以說,基于買賣的傳統經濟已經走到盡頭,未來新經濟可以概括為以分享為核心。”
遼寧作為原材料工業和重化工業大省,經濟支柱中的裝備制造、冶金、石化產業,普遍存在加工度低、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低等問題,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的狀況尤為明顯,導致在支撐經濟增長中表現乏力。東北大學產業經濟學教授李凱認為,破解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做好工業領域的加減乘除。遼寧要看準市場,在新的經濟增長點上做加法,順勢而為地在落后產能上做減法,利用機制體制創新做乘法,利用服務業與工業對接做除法。而創新特別適合遼寧當前的形勢,要打造一支新的生力軍,打造一個全新的經濟主體。
開辟創新驅動新模式
日前,一款填補世界空白的新型創意產品——智能擦玻璃機器人引起廣泛關注。它的問世,源于設計公司梵天工業設計公司、技術公司新松機器人和需求公司沈陽遠大集團三家企業的一次跨界合作。梵天工業設計公司董事長李春偉表示,這種合作模式可以解決單一公司在開發中遇到的各行業技術壁壘,以及開發時間縮短等難題。跨界融合的發展模式,打開了新的視角,產生了新的商業機會,是科技和經濟的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的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的對接。這種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用創新模式,正是創新驅動戰略的集中體現。
與此同時,全國首家針對創業青年和初創成長型企業提供金融綜合服務的青年創業板在遼寧股權交易中心宣告成立,首批有80家企業掛牌。遼寧股權交易中心副總經理李斌告訴記者,“我們可以對企業進行輔導、改制,培育優良公司到新三板或主板去公開發行股票,也可以在眾籌平臺進行融資。這是遼寧省以金融創新推動科技創新的積極探索。”
長江學者林木西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創新驅動對于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有著非凡的意義,它主要是針對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體制創新、制度創新,以及針對傳統的產業結構進行改良。“遼寧目前最大任務無非三點:第一,如何留住人才,引進人才;第二,充分發揮產學研用的結合效應,比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結合,企業和科研院所結合,最大限度發揮協同創新機制;第三,千方百計加快轉化率。”
民生工程是振興之本
日前,遼寧省《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包括對首次創業者發放補貼;在每個縣(市、區)建設一個創業孵化基地;啟動全省大學生眾創建設工程等重大決定。政府此次推出了29項具體舉措,來抵御經濟下行對就業的沖擊。遼寧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財政收支全面趨緊的情況下,遼寧省用于社會保障和就業等方面的民生支出仍保持了18.3%的增長,新增就業27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7%.
遼寧省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表示,越是在下行壓力大的情況下,越要注重民生工作,這是一個振興觀轉變的問題。特別是地方政府,要由GDP導向變成國民收入導向。在國民收入當中,要由財政收入導向轉為居民收入導向、就業導向。“以前我們有一個誤區,認為民生工程就是花錢。其實民生工程做好了,百姓收入提高了,就業水平提高了,它會成為刺激消費的最大主體,進而使民生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源。”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遼寧服務業增加值已經占到遼寧省生產總值的46.7%,比去年同期高出3.1個百分點。遼寧的消費結構正在進一步優化。目前,遼寧省年初承諾的44個民生實事正在有序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97%的項目已經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8萬套,碧水青山藍天工程取得實效,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治理。社會保障制度、醫藥衛生改革、文化教育體育事業取得了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