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dang)前位(wei)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區域經濟研究 >

我國未來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研究

來源:未知 日期:2016-11-10 點擊: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回顧我國區域發展戰略過程,地方政府區域發展戰略發展規劃的話語權逐步增大,發展戰略內容日益多維,市場力量逐漸主導運行機制,具有明顯的變化。目前我國正在推進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還存在制度創新讓位于政策優惠、區域發展戰略碎片化嚴重、發展戰略對解決區域非協調發展因素不力、區域發展戰略過于追求效率目標等問題。借鑒發達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經驗,應從國家層面規劃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將公平協調作為未來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環境,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實施合力,加速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荷蘭人丁伯根認為,經濟一體化可以通過區域內經濟活動的統一與協作,消除阻礙因素。國內相關學者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區域內相同或者相似的要素逐步統一的過程。從本質上來看,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政府引導下,通過市場的力量,逐步消除區域內商品、資源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阻礙,實現最有效的資源配置,獲得最大化經濟利益的過程。
  
  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從其內涵構成來看,至少包括四個方面內涵。一是統一市場,即貿易與要素應是自由的,可以在區域內進行自由流動、組成,從而有助于提升區域內經濟的整體競爭力。要素的自由流動可以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也可以發揮比較優勢,產生規模效益。同時,還可以降低區域內產品的成本,提升區域內產業的競爭力。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統一市場讓其有機會獲得先進技術和雄厚的投資,而經濟發達地區則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并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二是區域分工。現代經濟的分工越來越細,一個地區、企業往往在一個產業鏈中承擔一項職能即可,不是貪大求全而是不斷做精做細。區域經濟一體化意味著區域內某個產業中,不同企業會有不同的定位,共同組成一個產業鏈參與外部市場競爭。在細致的分工基礎上,可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和價格,更可以形成高效的合作,并加快實現產業發展的專業化。三是適度的統一管理。由市場進行資源的調配可以取得更高的效率,但有時也會出現投資的盲目性,造成資源浪費。在市場經濟中發揮政府的宏觀指導、引導作用,進行適度的統一管理,則可以彌補市場的不足,特別是在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向上始終堅持正確的宏觀方向,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合理補償。區域內各個單元的資源稟賦是不一樣的,在整個區域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樣,要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區域經濟,必然會有做出犧牲的一方。進行合理補償,可以在保證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同時,實現內部公平,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一、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回顧與分析
  
  (一)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發展過程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均衡發展階段。由于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為了發展落后地區,也為了增強國家實力,這一階段主要追求的是平衡式發展,類似于撒胡椒面的做法,基本上是東部有一個項目,西部就有一個項目。從最開始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再到三線大建設,奠定了十一副省級城市的工業格局,發展比較均衡。第二階段,是非均衡發展階段。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發展壓力巨大,無法做到均衡發展,先后確定了優先發展五個經濟特區,后來又確定了14個沿海城市的發展戰略,再到開發開放浦東新區,一直執行的是非均衡發展,并最終建成了在國民經濟中占據絕對重要位置的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但也由此造成了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突出問題,東中西部差距日益拉大。第三階段,是協調發展階段。為了應對越來越突出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廣西北部灣、西南橋頭堡等國家級發展戰略,在基礎設施、重點項目等方面向欠發達地區傾斜,加大了財政轉移支付和稅收優惠的力度,不斷為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助力。結合國土規劃、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等戰略,逐漸推動經濟欠發達地區發揮經濟發展后發優勢。
  
  (二)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發展特點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每一次變化,都是時代需求的結果,呈現著不斷突破與上升的趨勢。一是區域發展戰略發展規劃主體從中央政府統一規劃向各地共同參與規劃轉變。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各級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一直是單純的執行者,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地方政府在經濟領域的自主權不斷擴大,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沒有地方政府的參與很難實現。
  
  在此情況下,讓地方政府參與發展戰略的制定順理成章。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基本上都是各地方制定出區域發展戰略后,由中央政府來衡量,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正式推出。比如,天津濱海新區、沈北新區、西咸新區、長株潭新區、海峽西岸新區,都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 ③ 二是發展戰略內容日益多維。過去很長時間內,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都是出于國防安全或是發展經濟的需要而制定,而在非均衡發展戰略時期,主要考慮的是經濟社會以及政治的需要,但到了協調發展時期,生態平衡、政治安全和經濟發展成為了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三是市場力量逐漸主導運行機制。在計劃經濟時期,區域發展戰略由中央政府制定,也通過計劃經濟體系實施,經濟產業布局完全由中央政府決定。而在非均衡發展戰略階段,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建立,發展到現在,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已經基本按照市場規則進行。四是發展戰略越來越細。從最開始的沿海、內陸的簡單區分,到后來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地帶,再到后來的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四個板塊,直到三大五小六大核心城市群,發展戰略規劃越來越具體。
  
  二、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存在的問題與障礙
  
  (一)制度創新讓位于政策優惠

  
  自 2008 年以來,中央政府先后批準了20余個區域發展國家戰略,在肯定各地積極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地建設的熱潮。但應該看到,各地在爭取國家戰略的出發點上,往往更多的是集中在獲得上級的政策優惠,即通過獲得土地、生態、產業等優惠政策,為地方經濟發展減負、注入活力。雖然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重點發展區域實現了較快增長,但極少是通過制度創新來實現的,大多是靠優惠政策催生出來的。毫無疑問,這種發展模式不能從創新中獲得發展動力,當國家的優惠政策不再優惠,或是其他地區也獲得優惠政策時,其發展的可持續性存疑。事實上,除了幾個自貿區在制度創新上有所作為外,其他區域經濟發展都是“搭新臺唱老戲” ,效果有限。
  
  (二)區域發展戰略碎片化
  
  嚴重近年來,國家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的審批明顯加快,推出一系列的區域性發展戰略規劃,范圍遍布全國,有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振興東北的,有開發西部的,也有促進中部崛起的,在縮小經濟發展區域差距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個戰略都直接針對一個區域,各個戰略之間的銜接過少,基本上沒有協調性,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各自為政現象。 ④ 如此一來,無論是土地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還是城鎮化進程,都沒有形成合力,也使得各個區域逐步將國家的發展戰略拉低為地方戰略,縮小了發展眼界,甚至出現了非良性競爭,違背了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初衷。
  
  (三) 發展戰略對解決區域非協調發展因素不力
  
  生產要素無法實現自由流動,制度障礙過多,是目前推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問題。但從中央近年來批復的區域發展戰略來看,主要的著眼點還是在如何縮小不同區域的發展差距上,采取的措施是給優惠政策,甚至是直接給錢給人。但對于區域經濟為什么發展不快,卻沒有涉及。在這種情況下,區域經濟發展中要素流動不起來等突出問題難以通過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而得到很好的解決。比如,戶籍制度對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限制依然十分強大,二元體制依然十分突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對此問題也只是修修補補,沒有實質性進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助力十分有限。
  
  (四) 區域發展戰略過于追求效率目標
  
  雖然在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下,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越來越多,但由于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基礎與東部沿海地區存在較大的差距,中央政府在具體的重點發展區域分布上,還是傾向于發展效率更高的東部沿海地區。比如,在我國164個國家級開發區中,有87個位于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數量占到51個。而西部廣大省份大都平均只有1~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區,差距十分明顯。這樣的做法雖然兼顧了發展效率,但對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可能適得其反。
  
  (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障礙
  
  一是商品自由貿易還未實現。不同地區、省、市、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保護主義,商品的自由銷售存在較嚴重問題。比如,各城市出租車基本不會采購外地品牌。二是要素難以實現一體化。從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到資本和技術的流動,再到土地的流轉,都有待于形成比較統一的政策。國家是土地的唯一主體,各地在土地使用上沒有自主權,只能依據國家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來行事,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三是區域分工的問題。由于區域與區域之間、區域內部之間都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在產業分工上往往容易出現不匹配的問題。
  
  三、 發達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經驗借鑒
  
  (一)歐盟

  
  歐盟是全球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典范,也是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二戰結束后歐洲各國基本都遭受重創,全球經濟也表現出越來越突出的國際分工和產業鏈趨勢,各國經濟的對外交流增多。在此基礎上,急需發展經濟的西歐各國通過建立關稅同盟、一體化市場、經濟聯盟以及經濟政治一體聯盟等幾個階段,有力地解決了貿易中的壁壘問題,實現資本、技術、人才、流通的無障礙流通。其主要做法有以下方面。一是建立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基金,如團結基金、歐盟統一基金,很好地援助了歐盟經濟發展落后國家,推進一體化協調發展。二是區域政策分級推進。其將整個歐盟劃分為三個層次的區域,區域政策在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內容,大大提升了經濟政策的針對性。三是區域政策實行統一。歐盟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以統一為目標,針對實際問題一一提出解決方案。比如,對問題區域的援助,地區基金對經濟失衡現象的解決對策等,都有力促進了歐盟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二)日本
  
  日本的區域經濟發展在經濟起飛階段實行的非均衡發展戰略,以東京、阪神地區為重點,再到以太平洋狹長地帶為重點,帶動了戰后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在進入平衡發展階段后,其實行的是區域均衡發展戰略,先后出臺5個全國綜合發展規劃,實現了各地經濟的均衡發展。縱觀日本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一是戰略明顯地從點到線,再到面的變化,層次感比較強;二是高度重視問題的區域治理,如為了解決東京地區產業過于集中問題先后制定5個規劃,開發北海道問題先后出臺6次開發計劃,并且每次計劃都有側重點; ⑥三是高度重視通訊、交通等基礎條件的改善。
  
  (三)美國
  
  美國幅員遼闊,其經濟一體化進程經歷的時間非常長,從 18 世紀開始,直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一直在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最初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與優惠政策鼓勵區域經濟發展,后來則是通過地區再開發法等法規,有重點地開發地區經濟。最近20年則是重點發展區域產業集群。即使這樣,美國各州同樣存在比較嚴重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美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特點,一是市場機制始終占據主體,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也主要是幫助恢復市場機制的效用;二是對區域發展問題高度重視,從輸血式幫扶,轉變為造血式幫扶,并突出打造不同地區的特色產業;三是立法比較完善,其區域經濟發展往往是法律先行,通過法律引導區域經濟發展。
  
  四、 我國未來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建議
  
  (一) 從國家層面規劃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

  
  從近年來中央批復的眾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可以看到,其外延與內涵都不夠,應從國家層面規劃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戰略。一方面,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外延上,應通過規劃,實現不同區域戰略之間的聯系,以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為目標,促進各個戰略既有各自的快速發展,也有相互之間的分工協作。特別是要通過界定各個區域自由貿易與分工合作,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區域協調發展的雙重目標。另一方面,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涵上,應著重突出制度創新推動,而不是優惠政策推動。從有利于資本、勞動力、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角度,將制度創新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基礎內容,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釋放經濟活力,實現更高層次的區域經濟一體化。
  
  (二) 將公平協調作為未來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美國用了200年,日本用了三個階段來推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在我國當前區域經濟發展失衡嚴重的情況下,必須將公平與協調發展作為未來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力量,但絕不能忽略政府作用。純粹的市場配置資源,其逐利的特點只會進一步拉大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必須進一步明確政府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職能,通過高效的宏觀調控,解決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有更具針對性的戰略內容。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將區域政策的重點指向國家經濟發展中存在問題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短板處,加快實現區域經濟一體的協調發展。
  
  (三)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環境
  
  一方面,在法律環境上,要針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各類要素流動立法,解決當前存在的各種嚴重阻礙要素流動的壁壘,促進要素的自由流動與貿易的自由公平進行。如此一來,可以借助法律的效力,有效地避免地方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減少政府對具體經濟活動干預的現象。比如,修改戶籍法律,給予公民自由流動的權利;完善土地流轉條例,進一步發揮土地要素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基礎性作用,等等。另一方面,在制度環境上,要進一步規范政府的行為。在目前中央、地方財政分權的管理體制下,地方政府極易出現逐利導向。要從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和全國經濟發展的角度,將政府的經濟職能約束在更小范圍,迫使政府通過規劃、經濟、財稅等市場手段來引導調控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四) 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實施合力
  
  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能否順利實施,并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需要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完成。比如,在區域經濟政策特別是國家級區域經濟政策的規劃上,要注重區域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而不是靠數量的覆蓋,急功近利地發展區域經濟。尤其是要避免出現實際發展中的撒胡椒現象,通過發展質量加強區域經濟的輻射與帶動能力。要注重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的社會接受度,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發展方向和分工角色,從而調動區域內所有力量共同發展經濟。要做好市場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分析,為政府管理、企業選擇提供科學依據。比如,對區域內的產業發展、政策執行情況、投資數量等經濟數據進行實時的收集與分析,既方便各個經濟主體的選擇,也有利于政府掌握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實施效果和不同區域間的分工、協調情況。



主頁 > 新聞中心 > 區域經濟研究 >

我國未來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研究

2016-11-10 來源:未知 點擊: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回顧我國區域發展戰略過程,地方政府區域發展戰略發展規劃的話語權逐步增大,發展戰略內容日益多維,市場力量逐漸主導運行機制,具有明顯的變化。目前我國正在推進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還存在制度創新讓位于政策優惠、區域發展戰略碎片化嚴重、發展戰略對解決區域非協調發展因素不力、區域發展戰略過于追求效率目標等問題。借鑒發達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經驗,應從國家層面規劃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將公平協調作為未來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環境,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實施合力,加速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荷蘭人丁伯根認為,經濟一體化可以通過區域內經濟活動的統一與協作,消除阻礙因素。國內相關學者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區域內相同或者相似的要素逐步統一的過程。從本質上來看,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政府引導下,通過市場的力量,逐步消除區域內商品、資源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阻礙,實現最有效的資源配置,獲得最大化經濟利益的過程。
  
  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從其內涵構成來看,至少包括四個方面內涵。一是統一市場,即貿易與要素應是自由的,可以在區域內進行自由流動、組成,從而有助于提升區域內經濟的整體競爭力。要素的自由流動可以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也可以發揮比較優勢,產生規模效益。同時,還可以降低區域內產品的成本,提升區域內產業的競爭力。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統一市場讓其有機會獲得先進技術和雄厚的投資,而經濟發達地區則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并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二是區域分工。現代經濟的分工越來越細,一個地區、企業往往在一個產業鏈中承擔一項職能即可,不是貪大求全而是不斷做精做細。區域經濟一體化意味著區域內某個產業中,不同企業會有不同的定位,共同組成一個產業鏈參與外部市場競爭。在細致的分工基礎上,可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和價格,更可以形成高效的合作,并加快實現產業發展的專業化。三是適度的統一管理。由市場進行資源的調配可以取得更高的效率,但有時也會出現投資的盲目性,造成資源浪費。在市場經濟中發揮政府的宏觀指導、引導作用,進行適度的統一管理,則可以彌補市場的不足,特別是在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向上始終堅持正確的宏觀方向,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合理補償。區域內各個單元的資源稟賦是不一樣的,在整個區域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樣,要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區域經濟,必然會有做出犧牲的一方。進行合理補償,可以在保證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同時,實現內部公平,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一、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回顧與分析
  
  (一)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發展過程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均衡發展階段。由于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為了發展落后地區,也為了增強國家實力,這一階段主要追求的是平衡式發展,類似于撒胡椒面的做法,基本上是東部有一個項目,西部就有一個項目。從最開始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再到三線大建設,奠定了十一副省級城市的工業格局,發展比較均衡。第二階段,是非均衡發展階段。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發展壓力巨大,無法做到均衡發展,先后確定了優先發展五個經濟特區,后來又確定了14個沿海城市的發展戰略,再到開發開放浦東新區,一直執行的是非均衡發展,并最終建成了在國民經濟中占據絕對重要位置的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但也由此造成了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突出問題,東中西部差距日益拉大。第三階段,是協調發展階段。為了應對越來越突出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廣西北部灣、西南橋頭堡等國家級發展戰略,在基礎設施、重點項目等方面向欠發達地區傾斜,加大了財政轉移支付和稅收優惠的力度,不斷為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助力。結合國土規劃、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等戰略,逐漸推動經濟欠發達地區發揮經濟發展后發優勢。
  
  (二)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發展特點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每一次變化,都是時代需求的結果,呈現著不斷突破與上升的趨勢。一是區域發展戰略發展規劃主體從中央政府統一規劃向各地共同參與規劃轉變。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各級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一直是單純的執行者,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地方政府在經濟領域的自主權不斷擴大,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沒有地方政府的參與很難實現。
  
  在此情況下,讓地方政府參與發展戰略的制定順理成章。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基本上都是各地方制定出區域發展戰略后,由中央政府來衡量,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正式推出。比如,天津濱海新區、沈北新區、西咸新區、長株潭新區、海峽西岸新區,都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 ③ 二是發展戰略內容日益多維。過去很長時間內,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都是出于國防安全或是發展經濟的需要而制定,而在非均衡發展戰略時期,主要考慮的是經濟社會以及政治的需要,但到了協調發展時期,生態平衡、政治安全和經濟發展成為了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三是市場力量逐漸主導運行機制。在計劃經濟時期,區域發展戰略由中央政府制定,也通過計劃經濟體系實施,經濟產業布局完全由中央政府決定。而在非均衡發展戰略階段,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建立,發展到現在,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已經基本按照市場規則進行。四是發展戰略越來越細。從最開始的沿海、內陸的簡單區分,到后來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地帶,再到后來的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四個板塊,直到三大五小六大核心城市群,發展戰略規劃越來越具體。
  
  二、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存在的問題與障礙
  
  (一)制度創新讓位于政策優惠

  
  自 2008 年以來,中央政府先后批準了20余個區域發展國家戰略,在肯定各地積極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地建設的熱潮。但應該看到,各地在爭取國家戰略的出發點上,往往更多的是集中在獲得上級的政策優惠,即通過獲得土地、生態、產業等優惠政策,為地方經濟發展減負、注入活力。雖然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重點發展區域實現了較快增長,但極少是通過制度創新來實現的,大多是靠優惠政策催生出來的。毫無疑問,這種發展模式不能從創新中獲得發展動力,當國家的優惠政策不再優惠,或是其他地區也獲得優惠政策時,其發展的可持續性存疑。事實上,除了幾個自貿區在制度創新上有所作為外,其他區域經濟發展都是“搭新臺唱老戲” ,效果有限。
  
  (二)區域發展戰略碎片化
  
  嚴重近年來,國家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的審批明顯加快,推出一系列的區域性發展戰略規劃,范圍遍布全國,有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振興東北的,有開發西部的,也有促進中部崛起的,在縮小經濟發展區域差距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個戰略都直接針對一個區域,各個戰略之間的銜接過少,基本上沒有協調性,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各自為政現象。 ④ 如此一來,無論是土地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還是城鎮化進程,都沒有形成合力,也使得各個區域逐步將國家的發展戰略拉低為地方戰略,縮小了發展眼界,甚至出現了非良性競爭,違背了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初衷。
  
  (三) 發展戰略對解決區域非協調發展因素不力
  
  生產要素無法實現自由流動,制度障礙過多,是目前推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問題。但從中央近年來批復的區域發展戰略來看,主要的著眼點還是在如何縮小不同區域的發展差距上,采取的措施是給優惠政策,甚至是直接給錢給人。但對于區域經濟為什么發展不快,卻沒有涉及。在這種情況下,區域經濟發展中要素流動不起來等突出問題難以通過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而得到很好的解決。比如,戶籍制度對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限制依然十分強大,二元體制依然十分突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對此問題也只是修修補補,沒有實質性進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助力十分有限。
  
  (四) 區域發展戰略過于追求效率目標
  
  雖然在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下,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越來越多,但由于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基礎與東部沿海地區存在較大的差距,中央政府在具體的重點發展區域分布上,還是傾向于發展效率更高的東部沿海地區。比如,在我國164個國家級開發區中,有87個位于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數量占到51個。而西部廣大省份大都平均只有1~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區,差距十分明顯。這樣的做法雖然兼顧了發展效率,但對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可能適得其反。
  
  (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障礙
  
  一是商品自由貿易還未實現。不同地區、省、市、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保護主義,商品的自由銷售存在較嚴重問題。比如,各城市出租車基本不會采購外地品牌。二是要素難以實現一體化。從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到資本和技術的流動,再到土地的流轉,都有待于形成比較統一的政策。國家是土地的唯一主體,各地在土地使用上沒有自主權,只能依據國家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來行事,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三是區域分工的問題。由于區域與區域之間、區域內部之間都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在產業分工上往往容易出現不匹配的問題。
  
  三、 發達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經驗借鑒
  
  (一)歐盟

  
  歐盟是全球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典范,也是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二戰結束后歐洲各國基本都遭受重創,全球經濟也表現出越來越突出的國際分工和產業鏈趨勢,各國經濟的對外交流增多。在此基礎上,急需發展經濟的西歐各國通過建立關稅同盟、一體化市場、經濟聯盟以及經濟政治一體聯盟等幾個階段,有力地解決了貿易中的壁壘問題,實現資本、技術、人才、流通的無障礙流通。其主要做法有以下方面。一是建立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基金,如團結基金、歐盟統一基金,很好地援助了歐盟經濟發展落后國家,推進一體化協調發展。二是區域政策分級推進。其將整個歐盟劃分為三個層次的區域,區域政策在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內容,大大提升了經濟政策的針對性。三是區域政策實行統一。歐盟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以統一為目標,針對實際問題一一提出解決方案。比如,對問題區域的援助,地區基金對經濟失衡現象的解決對策等,都有力促進了歐盟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二)日本
  
  日本的區域經濟發展在經濟起飛階段實行的非均衡發展戰略,以東京、阪神地區為重點,再到以太平洋狹長地帶為重點,帶動了戰后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在進入平衡發展階段后,其實行的是區域均衡發展戰略,先后出臺5個全國綜合發展規劃,實現了各地經濟的均衡發展。縱觀日本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一是戰略明顯地從點到線,再到面的變化,層次感比較強;二是高度重視問題的區域治理,如為了解決東京地區產業過于集中問題先后制定5個規劃,開發北海道問題先后出臺6次開發計劃,并且每次計劃都有側重點; ⑥三是高度重視通訊、交通等基礎條件的改善。
  
  (三)美國
  
  美國幅員遼闊,其經濟一體化進程經歷的時間非常長,從 18 世紀開始,直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一直在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最初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與優惠政策鼓勵區域經濟發展,后來則是通過地區再開發法等法規,有重點地開發地區經濟。最近20年則是重點發展區域產業集群。即使這樣,美國各州同樣存在比較嚴重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美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特點,一是市場機制始終占據主體,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也主要是幫助恢復市場機制的效用;二是對區域發展問題高度重視,從輸血式幫扶,轉變為造血式幫扶,并突出打造不同地區的特色產業;三是立法比較完善,其區域經濟發展往往是法律先行,通過法律引導區域經濟發展。
  
  四、 我國未來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建議
  
  (一) 從國家層面規劃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

  
  從近年來中央批復的眾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可以看到,其外延與內涵都不夠,應從國家層面規劃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戰略。一方面,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外延上,應通過規劃,實現不同區域戰略之間的聯系,以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為目標,促進各個戰略既有各自的快速發展,也有相互之間的分工協作。特別是要通過界定各個區域自由貿易與分工合作,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區域協調發展的雙重目標。另一方面,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涵上,應著重突出制度創新推動,而不是優惠政策推動。從有利于資本、勞動力、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角度,將制度創新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基礎內容,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釋放經濟活力,實現更高層次的區域經濟一體化。
  
  (二) 將公平協調作為未來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美國用了200年,日本用了三個階段來推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在我國當前區域經濟發展失衡嚴重的情況下,必須將公平與協調發展作為未來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力量,但絕不能忽略政府作用。純粹的市場配置資源,其逐利的特點只會進一步拉大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必須進一步明確政府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職能,通過高效的宏觀調控,解決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有更具針對性的戰略內容。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將區域政策的重點指向國家經濟發展中存在問題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短板處,加快實現區域經濟一體的協調發展。
  
  (三)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環境
  
  一方面,在法律環境上,要針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各類要素流動立法,解決當前存在的各種嚴重阻礙要素流動的壁壘,促進要素的自由流動與貿易的自由公平進行。如此一來,可以借助法律的效力,有效地避免地方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減少政府對具體經濟活動干預的現象。比如,修改戶籍法律,給予公民自由流動的權利;完善土地流轉條例,進一步發揮土地要素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基礎性作用,等等。另一方面,在制度環境上,要進一步規范政府的行為。在目前中央、地方財政分權的管理體制下,地方政府極易出現逐利導向。要從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和全國經濟發展的角度,將政府的經濟職能約束在更小范圍,迫使政府通過規劃、經濟、財稅等市場手段來引導調控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四) 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實施合力
  
  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能否順利實施,并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需要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完成。比如,在區域經濟政策特別是國家級區域經濟政策的規劃上,要注重區域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而不是靠數量的覆蓋,急功近利地發展區域經濟。尤其是要避免出現實際發展中的撒胡椒現象,通過發展質量加強區域經濟的輻射與帶動能力。要注重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的社會接受度,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發展方向和分工角色,從而調動區域內所有力量共同發展經濟。要做好市場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分析,為政府管理、企業選擇提供科學依據。比如,對區域內的產業發展、政策執行情況、投資數量等經濟數據進行實時的收集與分析,既方便各個經濟主體的選擇,也有利于政府掌握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實施效果和不同區域間的分工、協調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