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專家觀點】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載體發展新質生產力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4-12-09 點擊:

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載體,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是要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強化國家統籌與地方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技術驅動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全面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充分激發產業發展的內生活力。二是在以未來產業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做好前瞻布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這些重要的論述為新時期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載體,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戰略遵循和行動指引。

一、全面認識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內涵與發展要求

(一)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

 作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質生產力凝聚了我們黨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邃理論洞見和豐富實踐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一是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指出,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要素。新質生產力是具有新性質、新屬性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由新的生產要素組成,是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帶來的新時代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影響不只體現在自然科學領域、經濟發展和生產力范疇,還將對人類社會的勞動方式、生產組織方式、社會組織運行和社會制度體系產生革命性影響。

 二是新質生產力是新一輪科技革命下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Carlota Perez)總結人類歷史上經歷了五次科技革命,都驅動了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全面躍升。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為應對內部結構性矛盾、外部環境變化以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方向,在此基礎上生產力革命加速到來,新的技術、新的關鍵生產要素、新型基礎設施和新興產業快速涌現,帶來了經濟社會層面的深刻變革,為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提供了條件的同時,也使得發展新質生產力更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三是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當技術、數據等新要素產生創新突破,新要素和傳統要素實現了創新性配置時,將帶動生產力的能級躍遷。技術創新代表性領域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綠色低碳技術等,要素創新模式由漸進式的增量式創新轉向革命性突破、顛覆性創新,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則包括制度、設施、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優化提升。

(二)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

 一是“新要素密集”特征。區別于傳統生產力依賴于勞動、土地、資本等傳統要素的大規模投入模式,新質生產力意味著生產要素規模與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技術、管理、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接續勞動、土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成為驅動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

 二是“大科創驅動”特征。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投資驅動模式,新質生產力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中逐步孕育形成,代表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科技新賽道驅動的先進生產力形態,能夠破除以依靠資源大規模投入為特點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弊端,促進經濟增長模式從更多依靠增加要素數量的外延式增長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三是“新產業載體”特征。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既有產業結構與形態,以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度更高、發展潛力更大的新興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集中體現,并以高端制造、信息技術的創新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通過一體推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以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為代表的供給體系明顯優化。

(三)全面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一是以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對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綠色低碳等新技術的深度開發和廣泛應用,通過加強基礎研究攻關和前沿技術研發,全面提升包括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高端芯片、工業軟件等在內的產業能力,大力提升底層技術、關鍵核心技術自主供給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

 二是數據要素等新要素。我國已成為全球數據資源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數據圈,數據作為最具時代特征的生產要素、最基礎的國家戰略性資源,可以推動生產工具和設備、生產方式、資源配置方式不斷優化升級,要從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加強探索實踐,夯實數據要素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數據要素市場,促進數據要素的價值創造和可信流通。

 三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新產業。夯實技術策源基礎,以前瞻性技術創新應用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用硬科技賦能現代產業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蓄力。持續優化創新生態,探索“科學家+企業家”的科技協同創新機制,發掘培育一批優勢企業和相關研究機構,加速推進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應用。梯次布局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集群,以新興產業發展引領新質生產力形成。

二、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載體,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但創新基礎能力依然不足,一些關鍵技術還存在“卡脖子”問題,產業發展迫切需要從引進創新、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面向新時期,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需進一步強化戰略引領、提升發展實效,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搶占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具體來講,可從以下方面著力:

 第一,強化國家統籌與地方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我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要因地制宜,強化全國一盤棋統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圍繞地方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研條件等,突出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強化全國統一大市場資源統籌協調,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集群之間、區域之間資源整合共享,提升區域協同水平,解決產業聯動較弱、協同不足等問題。充分發揮央企國企的引領作用,用好用足超長期特別國債、大規模設備更新等政策工具。

 第二,技術驅動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全面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技術推動和需求拉動是驅動創新過程的兩種力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重視兩種力量的有效結合,不僅要充分發揮核心技術環節的驅動力,也要激發產品終端需求市場的帶動力。一方面,更加突出自主創新、重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既要全力突破集成電路生產基礎工藝與核心設備、高端功能材料等短板領域,也要在新能源汽車等實力較強的領域形成具有突出競爭優勢的長板。另一方面,以大市場培育大產業,以大產業帶動大創新。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亟須以需求為牽引、以應用為導向、以場景為驅動,鼓勵政府和企事業單位采購新產品新服務,深入推動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政策,激活巨大的應用場景與規模化需求優勢。

 第三,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充分激發產業發展的內生活力。隨著產業逐漸成熟和市場逐步規范,要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一是做好發展方向引導,開展科學規劃、統籌布局,為市場創新提供總體指引,在具體創新活動中把握干預邊界,將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的選擇權與主導權更多交給市場。二是做好發展資源聚合,發揮統籌引領作用,推動打造“政產學研用金”協同的創新生態。三是做好發展環境守護,下大氣力優化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加快突破新藥審批、空域管理、數據產權確權等制度瓶頸,促進和維護公平競爭,提高監管水平,提供有效服務,積極創建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良好市場環境。

(二)因地制宜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第一,堅持“無中生有”與“有中育新”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在以未來產業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一方面,未來產業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各地依托未來產業有望培育形成一批千億元級甚至萬億元級新支柱產業與產業集群,成為區域經濟的新增長極。另一方面,不同地區科教資源、產業基礎、應用場景存在較大差異,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套用一個模子、不能搞齊步走,要在“無中生有”與“有中育新”的結合中培育一批未來產業。要推動各地“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既要避免一哄而上追逐風口,又要避免認為高不可攀而不敢作為;既要敢于前瞻部署,也不能脫離地方實際;既要有必需的敏銳和熱情,也要保持充分的冷靜與清醒。當下,領先城市與經濟大省宜面向科技前沿、“無中生有”開辟新產業新領域。中西部地區更適合“有中育新”,依托傳統優勢產業與特色應用場景,聚焦未來產業的細分賽道發力。

 第二,堅持“新樹發新枝”與“老樹吐新芽”相結合。

 未來產業是以前沿技術驅動、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的產業,是引領新質生產力、推動重大科技創新產業化的有力引擎。未來產業既要來源于“新樹發新枝”,在前沿創新領域中開辟新賽道、打造新優勢,作為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支柱、新引擎,同時也要注重“老樹吐新芽”,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掘新業態、新模式。一方面,顛覆性技術在誕生之初往往讓大多數人“看不上、看不懂”,但能另辟蹊徑帶動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形成讓人“跟不上、比不了”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要跟蹤世界科技前沿、把握產業變革趨勢,加強科技變革的戰略預見,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搭建跨學科、大協作、高強度的協同創新平臺,按照“科學—技術—產業”邏輯,沿著從“0”到“1”再到“N”的道路,推動顛覆性技術從實驗室到生產車間再到大市場,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加快產業化,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另一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不能被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可從傳統產業中孕育出新產品、新品牌、新質量、新業態、新模式。

 第三,堅持“國企頂天立地”與“民企鋪天蓋地”相協同。

 企業是發展的主體,是“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者、先鋒隊,需要發揮各類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未來產業要成為不同主體協同創新的典型樣板,既要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力量,發揮其“頂天立地”的優勢,也要促進民營企業大顯身手,在“鋪天蓋地”中推動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一方面,央企國企能在國家戰略領域承擔更多重大創新使命,能夠在未來產業中發揮其資源強、人才聚等優勢,引領重大科技創新和探索重點產業發展。中央企業擁有120萬名科技人才,2023年研發經費投入10660億元,接近全國的1/3,產生了以國產大飛機、國產大型郵輪、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第四代核電機組為代表的標志性成果。未來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央企國企要把發展新質生產力同做強做優主業、提高經營業績考核導向性精準性、調動企業領導和科技人才積極性等重點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重點發力技術源頭、產業升級、產業生態,敢于走最難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堅固的堡壘。另一方面,民營經濟是天然的“地瓜經濟”,一有陽光就燦爛,一有雨露就發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最具創新活力的生力軍。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民營企業最貼近市場、最清楚應用、最有條件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成長、經濟增長。要重點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積極參與未來產業發展,讓他們的身份更有認同、情感更有歸屬、更自信地在廣闊舞臺大顯身手,讓民營企業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新質生產力的大江大海。

 (來源:《企業改革與發展》雜志2024年第9期;作者:單志廣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未來產業和平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專家觀點】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載體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4-12-09 來源:高新院 vwcr.cn 點擊:

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載體,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是要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強化國家統籌與地方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技術驅動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全面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充分激發產業發展的內生活力。二是在以未來產業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做好前瞻布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這些重要的論述為新時期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載體,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戰略遵循和行動指引。

一、全面認識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內涵與發展要求

(一)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

 作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質生產力凝聚了我們黨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邃理論洞見和豐富實踐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一是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指出,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要素。新質生產力是具有新性質、新屬性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由新的生產要素組成,是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帶來的新時代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影響不只體現在自然科學領域、經濟發展和生產力范疇,還將對人類社會的勞動方式、生產組織方式、社會組織運行和社會制度體系產生革命性影響。

 二是新質生產力是新一輪科技革命下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Carlota Perez)總結人類歷史上經歷了五次科技革命,都驅動了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全面躍升。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為應對內部結構性矛盾、外部環境變化以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方向,在此基礎上生產力革命加速到來,新的技術、新的關鍵生產要素、新型基礎設施和新興產業快速涌現,帶來了經濟社會層面的深刻變革,為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提供了條件的同時,也使得發展新質生產力更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三是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當技術、數據等新要素產生創新突破,新要素和傳統要素實現了創新性配置時,將帶動生產力的能級躍遷。技術創新代表性領域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綠色低碳技術等,要素創新模式由漸進式的增量式創新轉向革命性突破、顛覆性創新,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則包括制度、設施、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優化提升。

(二)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

 一是“新要素密集”特征。區別于傳統生產力依賴于勞動、土地、資本等傳統要素的大規模投入模式,新質生產力意味著生產要素規模與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技術、管理、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接續勞動、土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成為驅動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

 二是“大科創驅動”特征。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投資驅動模式,新質生產力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中逐步孕育形成,代表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科技新賽道驅動的先進生產力形態,能夠破除以依靠資源大規模投入為特點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弊端,促進經濟增長模式從更多依靠增加要素數量的外延式增長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三是“新產業載體”特征。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既有產業結構與形態,以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度更高、發展潛力更大的新興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集中體現,并以高端制造、信息技術的創新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通過一體推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以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為代表的供給體系明顯優化。

(三)全面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一是以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對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綠色低碳等新技術的深度開發和廣泛應用,通過加強基礎研究攻關和前沿技術研發,全面提升包括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高端芯片、工業軟件等在內的產業能力,大力提升底層技術、關鍵核心技術自主供給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

 二是數據要素等新要素。我國已成為全球數據資源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數據圈,數據作為最具時代特征的生產要素、最基礎的國家戰略性資源,可以推動生產工具和設備、生產方式、資源配置方式不斷優化升級,要從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加強探索實踐,夯實數據要素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數據要素市場,促進數據要素的價值創造和可信流通。

 三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新產業。夯實技術策源基礎,以前瞻性技術創新應用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用硬科技賦能現代產業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蓄力。持續優化創新生態,探索“科學家+企業家”的科技協同創新機制,發掘培育一批優勢企業和相關研究機構,加速推進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應用。梯次布局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集群,以新興產業發展引領新質生產力形成。

二、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載體,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但創新基礎能力依然不足,一些關鍵技術還存在“卡脖子”問題,產業發展迫切需要從引進創新、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面向新時期,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需進一步強化戰略引領、提升發展實效,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搶占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具體來講,可從以下方面著力:

 第一,強化國家統籌與地方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我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要因地制宜,強化全國一盤棋統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圍繞地方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研條件等,突出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強化全國統一大市場資源統籌協調,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集群之間、區域之間資源整合共享,提升區域協同水平,解決產業聯動較弱、協同不足等問題。充分發揮央企國企的引領作用,用好用足超長期特別國債、大規模設備更新等政策工具。

 第二,技術驅動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全面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技術推動和需求拉動是驅動創新過程的兩種力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重視兩種力量的有效結合,不僅要充分發揮核心技術環節的驅動力,也要激發產品終端需求市場的帶動力。一方面,更加突出自主創新、重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既要全力突破集成電路生產基礎工藝與核心設備、高端功能材料等短板領域,也要在新能源汽車等實力較強的領域形成具有突出競爭優勢的長板。另一方面,以大市場培育大產業,以大產業帶動大創新。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亟須以需求為牽引、以應用為導向、以場景為驅動,鼓勵政府和企事業單位采購新產品新服務,深入推動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政策,激活巨大的應用場景與規模化需求優勢。

 第三,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充分激發產業發展的內生活力。隨著產業逐漸成熟和市場逐步規范,要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一是做好發展方向引導,開展科學規劃、統籌布局,為市場創新提供總體指引,在具體創新活動中把握干預邊界,將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的選擇權與主導權更多交給市場。二是做好發展資源聚合,發揮統籌引領作用,推動打造“政產學研用金”協同的創新生態。三是做好發展環境守護,下大氣力優化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加快突破新藥審批、空域管理、數據產權確權等制度瓶頸,促進和維護公平競爭,提高監管水平,提供有效服務,積極創建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良好市場環境。

(二)因地制宜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第一,堅持“無中生有”與“有中育新”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在以未來產業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一方面,未來產業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各地依托未來產業有望培育形成一批千億元級甚至萬億元級新支柱產業與產業集群,成為區域經濟的新增長極。另一方面,不同地區科教資源、產業基礎、應用場景存在較大差異,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套用一個模子、不能搞齊步走,要在“無中生有”與“有中育新”的結合中培育一批未來產業。要推動各地“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既要避免一哄而上追逐風口,又要避免認為高不可攀而不敢作為;既要敢于前瞻部署,也不能脫離地方實際;既要有必需的敏銳和熱情,也要保持充分的冷靜與清醒。當下,領先城市與經濟大省宜面向科技前沿、“無中生有”開辟新產業新領域。中西部地區更適合“有中育新”,依托傳統優勢產業與特色應用場景,聚焦未來產業的細分賽道發力。

 第二,堅持“新樹發新枝”與“老樹吐新芽”相結合。

 未來產業是以前沿技術驅動、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的產業,是引領新質生產力、推動重大科技創新產業化的有力引擎。未來產業既要來源于“新樹發新枝”,在前沿創新領域中開辟新賽道、打造新優勢,作為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支柱、新引擎,同時也要注重“老樹吐新芽”,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掘新業態、新模式。一方面,顛覆性技術在誕生之初往往讓大多數人“看不上、看不懂”,但能另辟蹊徑帶動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形成讓人“跟不上、比不了”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要跟蹤世界科技前沿、把握產業變革趨勢,加強科技變革的戰略預見,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搭建跨學科、大協作、高強度的協同創新平臺,按照“科學—技術—產業”邏輯,沿著從“0”到“1”再到“N”的道路,推動顛覆性技術從實驗室到生產車間再到大市場,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加快產業化,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另一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不能被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可從傳統產業中孕育出新產品、新品牌、新質量、新業態、新模式。

 第三,堅持“國企頂天立地”與“民企鋪天蓋地”相協同。

 企業是發展的主體,是“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者、先鋒隊,需要發揮各類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未來產業要成為不同主體協同創新的典型樣板,既要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力量,發揮其“頂天立地”的優勢,也要促進民營企業大顯身手,在“鋪天蓋地”中推動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一方面,央企國企能在國家戰略領域承擔更多重大創新使命,能夠在未來產業中發揮其資源強、人才聚等優勢,引領重大科技創新和探索重點產業發展。中央企業擁有120萬名科技人才,2023年研發經費投入10660億元,接近全國的1/3,產生了以國產大飛機、國產大型郵輪、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第四代核電機組為代表的標志性成果。未來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央企國企要把發展新質生產力同做強做優主業、提高經營業績考核導向性精準性、調動企業領導和科技人才積極性等重點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重點發力技術源頭、產業升級、產業生態,敢于走最難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堅固的堡壘。另一方面,民營經濟是天然的“地瓜經濟”,一有陽光就燦爛,一有雨露就發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最具創新活力的生力軍。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民營企業最貼近市場、最清楚應用、最有條件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成長、經濟增長。要重點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積極參與未來產業發展,讓他們的身份更有認同、情感更有歸屬、更自信地在廣闊舞臺大顯身手,讓民營企業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新質生產力的大江大海。

 (來源:《企業改革與發展》雜志2024年第9期;作者:單志廣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未來產業和平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