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辦公室關于鄉村產業振興的調研報告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3-10-17 點擊:次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安徽省安慶市不少鄉村依托特色資源,用好比較優勢,大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取得了積極成效,涌現出了一些先進典型。但對很多鄉村而言,特色資源和比較優勢并不突出,這些普通的村莊應如何找到突破口、實現產業振興?
近期,安慶市委辦公室調研組赴岳西縣菖蒲鎮毛畈村開展調研,從中找到了些許答案。
毛畈村位于岳西縣東南邊陲,轄14個村民組、370余戶、1400余人,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山村。
一是地理位置“普通”。既不毗鄰城區鎮區,也不靠近交通要道,無論是距岳西縣城,還是距最近的高速出入口,車程都在40分鐘以上,哪怕是到菖蒲鎮區,也需要15分鐘左右。
二是資源稟賦“普通”。全村耕地面積僅780畝,且多為零散地塊,土地資源貧瘠;山場面積雖有7000余畝,但種植的基本上是“小老樹”,利用價值不大、經濟價值不高。同時,村子里沒有名山大川,沒有人文古跡,甚至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典故、傳說,可以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小透明”。
三是經濟基礎“普通”。2014年貧困人口建檔立卡之初,全村貧困發生率高達30.27%,村委會一度欠債60多萬元,“連開會的會務費都沒有”,是一個無企業、無集體經濟、無特色產業的“三無村”。由于缺少收入來源,村民大多外出務工,村莊日益“空心化”,村干部日益“老齡化”,最嚴重的時候,村“兩委”平均年齡超50歲,懂技術、會管理、有發展理念的村干部一個沒有,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無從談起。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普通到有點落后的村莊,卻乘著實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蹚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振興路,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華麗轉變。
近年來,毛畈村先后獲得國家3A級旅游村、“安徽省‘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安慶市先進集體”“岳西縣產業興旺紅旗村”等榮譽稱號,其發展模式四次在全省壯大村集體經濟培訓班上作經驗交流。2022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20萬元、純收入57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萬元,是2014年的3倍以上,毛畈村成為了名副其實、遠近聞名的經濟強村。
十年不到的時間,毛畈村為什么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與村“兩委”、駐村工作隊成員以及老黨員、老村干部等人員的交流中,大家普遍認為,關鍵是新一屆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抓住了產業這個“牛鼻子”。
總結毛畈村的產業發展模式,可以用“特、精、融、借”四個字來概括。
注重因地制宜
做好“特”字文章
規模化、特色化是鄉村產業發展的大趨勢。毛畈村土地資源緊張,發展大規模種植養殖顯然不現實,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他們更加注重在“特”字上下功夫,以敢想敢為的精神,創新發展產業項目,力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比如,提到大閘蟹,大多數人想到的、看到的都是湖里養殖的,高山泉水養出來的大閘蟹相對罕見。毛畈村敏銳地發現這一市場“空白”,利用該村袁家渡畈氣候溫暖、適宜水產養殖的優勢,自2019年起便開始養殖大閘蟹,現已建成養殖園50畝,每年可產出螃蟹1萬多只。與湖水養殖相比,高山泉水養殖的大閘蟹更為鰓白肉鮮、營養豐富,銷售一直供不應求。
再比如,岳西縣是茶葉重點生產區域,在大多數村還拘泥于傳統的開茶園、種茶葉、辦茶廠時,毛畈村卻另辟蹊徑,將目光瞄準了新興的茶樹花加工領域,目前已建成加工廠1座,每年可加工茶樹花約6000斤。
還比如,毛畈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適合火龍果的生長,目前已建成火龍果基地15畝。由于晝夜溫差較大,種出來的高山火龍果清甜多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僅此一項,每年便可為村集體增收30~40萬元。
注重提質增效
做好“精”字文章
大力發展精致農業,是提升鄉村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毛畈村在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堅持把“精”字貫穿始終,不斷增強農業生產效益,提升農產品品質。
比如,在生產方式上注重精耕細作,探索開展季度輪作模式,對34畝適宜田塊,春夏季節種植紅米、冬閑時節種植羊肚菌,畝均年產值可達4萬元以上,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獲得了更多的產出效益。
在產品利用上注重精深加工,建成具有SC認證的標準化果酒廠1座,每年除自生產5000斤葡萄酒、3000斤紅米酒外,還以每斤10元的代工費,為其他村鎮加工果酒1萬多斤。
據村黨組織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毛畈村還將在茶樹花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努力開發茶樹花粉、茶樹花精油等新產品,想方設法把茶樹花吃干榨盡。
注重三產協同
做好“融”字文章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途徑。毛畈村在實踐探索中,堅持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不斷豐富鄉村產業新業態,催生鄉村產業新動能。
比如,該村大力推進農業功能融合,敏銳抓住國家政策機遇,立足“比田園綜合體更具鄉土氣息的研學村落”定位,精心開發130余畝農業產業園,打造“春有茶、夏有果、秋有蟹、冬有花”四季皆美的宜居宜業宜游宜學鄉村,與安慶四中、高琦小學等縣域外6所學校合作創成“鄉土課程研學暨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積極推進鄉村多元價值融合,潛心開發思政課、尋訪家鄉名人、鄉土生活體驗等特色研學課程,將采茶制茶、農耕勞作、竹編工藝等鄉土文化融入到課程中,團隊體驗綠茶制作流程收費300元,體驗割稻子、犁田等農耕勞動收費500元……讓村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今年以來,毛畈村僅接待研學師生就超過2000人次,已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4萬元。研學旅行的熱潮促進了“后備箱經濟”發展,讓村里的綠色生態產品走出“深閨”、走向市場,曾有游客返程時一次性購買價值一萬多元的農副產品,形成了一產支撐、二產賦能、三產反哺的生動局面。
注重因勢而為
做好“借”字文章
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靠“單打獨斗”、搞“閉門造車”顯然不可取,必須善于借勢借力、形成合力。這一點在毛畈村的產業發展歷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比如,他們借“三變”改革之機,以“四方入股、四馬分肥”方式,吸納村集體、村干部和農戶等資金、土地,組建村集體經濟公司,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和模式,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各負其責,日常管理實行經理負責制,種植園、養殖園、加工廠等每個板塊都有專人負責,收益嚴格按照公司章程分配,實現了群眾和村集體雙增收。
借紅色旅游興起之勢,堅持“以我為主”,把周邊的大別山烈士陵園、王步文故居、請水寨暴動舊址等紅色資源串聯起來,打造出“探尋紅色足跡、踐行勞動教育、共促鄉村振興”研學旅行路線。
借幫扶工作隊之力,抓住連續三批駐村工作隊都來自市委辦公室的機遇,積極向上爭項目、爭資金。以第八批駐村工作隊為例,自2021年6月駐村以來,在兩年不到的時間內,便爭取到各類資金近千萬元,有效實施了農村道路拓寬、儲備林建設、文旅基礎設施等項目;并積極與市教體局、安徽環球文旅集團等單位對接聯系,有力推動毛畈村研學旅行的發展。
“密碼”是什么?
毛畈之變的“密碼”究竟是什么?深入剖析其產業發展之路,我們可以得出幾點啟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既要選好“一個人”
也要配強“一班人”
毛畈之變的“首席功臣”是誰?提到這個問題,大多數村民給出的答案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姚有志。
2014年,在菖蒲鎮黨委的動員下,姚有志選擇返鄉任職,從一名在商海闖蕩20多年的“精老板”,成為甘在農村吃苦打拼的“愚書記”。“膽大心細、吃苦耐勞、為村為民”,這是毛畈村一名老黨員對姚有志的評價。在交流中,調研組成員也深切感受到,姚有志的市場化思維、經營化理念很強,這是他能夠帶領毛畈村發展致富的關鍵所在。
但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在姚有志之外,村“兩委”其他成員的作用同樣重要。在毛畈村集體經濟公司中,負責每個板塊經營管理的專職人員,均來自村干部和黨員隊伍,且多為大學生或返鄉創業人員。
這啟示我們,鄉村產業振興,關鍵在人才,要堅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創造機會、暢通渠道、營造環境,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選優配強村“兩委”成員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著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鄉村人才隊伍。
既要激發內生動力
也要增強外部推力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鄉村產業振興的主體是農民,只有有效激發農民依靠自身力量發展的志氣、心氣、底氣,才能保證鄉村產業振興目標的順利實現。試想一下,如果毛畈村自身沒有強烈的發展愿望,只是一味“等靠要”,他們不可能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對多數普通鄉村,特別是脫貧地區鄉村而言,產業發展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對“輸血”的慣性依賴仍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各類幫扶力量、各項幫扶政策的作用依舊很重要。
回顧毛畈村的發展,無論是在產業發展的規劃、產品的推介上,還是在項目、資金的爭取上,作為幫扶單位的市委辦公室等上級單位,特別是駐村工作隊都為其提供了較大助力。
這啟示我們,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必須把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結合起來。要進一步深化農村體制機制改革,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各類資源、幫扶措施向促進產業發展集聚,打造多源動力系統,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既要用好“看得見的資源”
也要用好“看不見的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其中“土”講的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
從當前安慶市的實踐來看,各地對山水田園、交通區位等“看得見的資源”,利用得相對較好;對生態環境、民俗文化等“看不見的資源”,則重視不夠、開發不足。其實,這些“看不見的資源”恰恰是鄉村最具競爭力的“賣點”,只要善于挖掘、懂得營銷,往往能實現巨大經濟效益。
毛畈村的產業發展,便得益于其對各類資源,尤其是“看不見的資源”的有效利用,將“看不見的資源”變成了“看得見的真金白銀”。
這啟示我們,發展鄉村產業,要樹立大資源觀,善于分析新的市場環境、新的技術條件,用好新的營銷手段,打開視野來用好各類資源,不斷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增強鄉村產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來源: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中國村莊》作者:安徽省安慶市委辦公室調研組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