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十四五”規劃如何編制和實施
重慶“十四五”規劃如何編制和實施
來源:中國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1-01-25 點擊:次
“十四五”時期是重慶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關鍵時期。2020年12月3日,《中共重慶市委關于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發布。
今年全市兩會,“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1月22日舉行的全市兩會專題“云”記者會上,重慶市人大代表、市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袁天長,重慶市政協委員、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重慶市發展改革委主任董建國,圍繞“十四五”規劃編制和實施建言獻策。
切實履行審查監督職責,助力規劃編制及實施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新時代重慶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關鍵五年,謀劃好“十四五”發展意義重大。
袁天長介紹,2020年以來,市人大常委會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將支持和督促市人民政府科學務實抓好規劃綱要編制作為重要工作任務,開展了系列工作:一是密切關注規劃編制進展情況;二是深入調查研究提出意見建議;三是廣泛深入聽取吸納代表意見。
市人大常委會從前期調研和了解到的情況來看,為編制好“十四五”規劃綱要,市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周密部署,聚焦重點難點痛點問題,堅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問計于民,充分吸納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積極爭取國家規劃支持,統籌推進全市各級各類規劃編制工作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編制、相互銜接,做了大量扎實細致的工作。
目前,市政府提交本次大會的規劃綱要草案,根據重慶發展實際和市情特點,提出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符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擘畫了建設一個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文化興的現代化重慶的美好愿景,勾勒了我市未來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既有前瞻性、指導性,又有針對性、可操作性,是我市未來一個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行動路線。
規劃綱要經本次市人代會批準后,市人民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為統領,項目化、清單化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舉措,扎實推進規劃的實施。
為保障規劃綱要的順利實施,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將依法履職,支持督促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好規劃的實施工作。一是督促及時完成重點專項規劃的編制審批。防止專項規劃編制審批時間過長而耽誤重點項目、重點工程、重大政策的實施時間,影響規劃目標的實現。
二是督促抓好年度計劃的制定及實施。年度計劃是五年規劃的分步實施計劃。要做好五年規劃與年度計劃在政策、任務、目標、項目上的銜接,按照規劃綱要明確的發展方向確定年度工作重點,把五年規劃總體目標任務逐年分解到年度計劃目標任務中去,有力有序推進規劃的有效實施。
三是督促制定規劃實施工作的配套措施。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將支持督促市政府加快制定規劃實施工作的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工作協同機制,明確任務書、排出時間表,按照一本規劃藍圖、一套政策體系、一張項目清單、一張任務完成時間表的要求,推動規劃綱要真正落到實處。
四是督促抓好規劃實施的中期評估。按照監督法的規定,2023年市人大常委會將聽取和審議市政府關于規劃實施情況的中期評估報告。市人大常委會將督促市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建立完善規劃實施情況的考核評價機制,強化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的檢查監督,明年市人大常委會還擬將聽取和審議市政府關于“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推進情況報告,確保“十四五”時期各項任務目標順利實現。
“十四五”規劃引領重慶高質量發展
《中共重慶市委關于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定性描述“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予以細化量化,提出“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體系。
董建國說,《規劃綱要》提出科技創新、區域發展、產業體系、城鄉融合、文化強市、社會建設等11項具體任務,突出“四個更好體現”——
一是更好體現中央對重慶提出的“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為統領”要求。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各方面,通過高質量發展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如針對市民對健康生活的需要,細化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健康宜居城市、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等舉措;針對市民消費升級需求,細化商貿、健康、社會服務等舉措;針對人口分布和結構變化趨勢,強調建立以人口為導向的要素配置機制,細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舉措。
二是更好體現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要求。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指示要求,在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區兩群”協調發展中謀劃務實舉措,推動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先行先試,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更好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三是更好體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求。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面落實到《規劃綱要》中,切實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轉化為重慶的規劃思路和任務舉措。
四是更好體現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要求。針對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等突出短板,提出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舉措,力求讓各方面發展都向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
按照規劃任務項目化、清單化思路,統籌設置交通、水利、生態等20個專欄,明確“十四五”期間擬推進的重要目標、重點工作、重大項目,研究提出重大項目500余項,體現規劃任務落實、措施落地——
一是積極回應市民關切。堅持問政、問需、問計于民,開展重慶市“十四五”規劃公眾建言獻策活動,多次通過重慶日報、華龍網、學習強國等平臺廣泛征集市民建議,聯合四川共同征集網民意見建議,征集到有價值的意見建議2000多條,交通、教育、醫療、養老等是關注焦點,《規劃綱要》針對性增設專欄、增加項目。交通項目充實了雙城經濟圈、“一區”與“兩群”和“兩群”內部互聯互通項目;教育方面明確了學前教育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項目;健康方面充實了健康保障、體育運動等工程項目;養老方面提出了市、區縣、鄉鎮、村等多個層級的建設任務。
二是注重項目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統一。既充分尊重區縣發展訴求,將交通、水利等區縣反映較為集中、長遠有必要實施的項目納入《規劃綱要》,體現規劃前瞻性;又兼顧財力可能,不貪大求洋、不亂鋪攤子,對暫不具備實施條件的項目重點開展前期工作或研究論證,條件成熟時及時開工建設。
三是體現綠色發展導向。嚴控高耗能項目,杜絕高污染項目,明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優化,加快綠色低碳發展;突出“兩群”地區生態、文旅發展導向,文旅、康養以及風電等新能源項目重點向“兩群”地區傾斜。
“十四五”時期重慶應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十四五”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時期。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區域發展也將呈現新的發展局面。重慶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應在“十四五”時期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發揮“三個作用”奠定堅實基礎。
重慶該如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易小光認為,首先要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塑造發展新優勢。“以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為抓手,高標準建設具有強大創新要素集聚能力、引領重慶創新能力提升的載體,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源,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他說,為此,要從高標準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和營造科技發展軟環境兩方面著力。
其次要推動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具體而言,就是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加快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成為有全國影響力的經濟中心。
現代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內容之一。各大產業如何“現代”?易小光認為,就制造業而言,要加快推進“智能重鎮”建設,突出“芯屏器核網”,打造智能產業集群;推進傳統制造業加快智能化改造升級,推動信息管理系統集成應用,引導企業升級數字化裝備,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加強智能制造技術供給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增強智能制造公共服務能力。
就服務業而言,要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現代會展、法律服務等服務業,建設西部金融中心和內陸國際物流樞紐;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
推動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同時,“十四五”時期,我市還應優化“一區兩群”國土空間布局,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全面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快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一區兩群”國土空間格局,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具體來說,要提升主城都市區發展能級,要推動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綠色發展,還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開放與區域合作,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路徑。為此,易小光認為,我市應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積極推動區域合作發展,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必不可少。在易小光看來,我市應扎實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此,我市需要突出工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綠色化,推動農業農村資源可持續利用。
企業才是市場活動的主體。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易小光認為,我市需要深化經濟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提升公共服務及基礎能力水平,打造國內一流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