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 做大做強縣域經濟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1-24 點擊:次
為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十屆六次全會和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吳政隆書記關于“縣(市、區)要擔負起經濟發展的重大責任”的要求,市政協年度協商計劃將“做大做強縣域經濟”作為今年專題協商的重點議題。
今年6月,太原市政協農村委與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組成聯合調研組,組織市民建、市工商聯,市政協經濟、農林、科技界別委員以及清徐、陽曲兩縣政協,圍繞縣域經濟發展這一主題,深入我市部分縣(市、區)以及大連、南昌兩市進行了考察調研,針對我市縣域經濟發展實際提出了對策建議。加快資源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主題。煤炭資源型城市如何轉型?如何可持續發展?市政協委員提出了建議。
以新型工業化為抓手,實現產業結構大調整。新型工業首先要以技術創新為手段,通過對煤炭加工轉化多種單項技術進行耦合、集成、聯合生產多種清潔燃料、化工原材料以及熱能、電力等產品的產業。其次用信息化、自動化和高科技推動主導產業向產業鏈的高、精、尖延伸,開發高端品牌產品,實現區域競爭優勢的再造。
以企業自主創新為核心,促進產業鏈條式發展。充分發揮大型資源型企業集團的資源優勢、資本優勢、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把技術鏈、產品鏈、資本鏈、利益鏈統一起來,建立技術聯盟,大力推進資源行業上下游產業的整合。發展現代物流業,在暢通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商流中提升縣域經濟的發展活力和競爭力。
加強政府引領,構筑多元化產業集群。產業多元化和企業集群化要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新的發展方式,政府要加強引領作用,健全行政調控體系,以資源環境約束引導用地需求,加快轉變粗放低效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用地閑置和浪費。全力打造特色街區 拓寬縣域經濟發展路徑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縣域經濟融入城市經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太原城市化率已超過80%,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已超過60%,城市功能已從工業城市轉向服務業城市。特色街區作為服務業集聚發展的空間載體,對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針對我市特色街區數量比較少、知名度比較低、配套還不很完善的現狀,委員們建議:抓緊對特色街區的現狀和規劃進行整體調研,對全市范圍的各類特色街區和有條件打造的潛在特色街區進行整體盤點。空間上,覆蓋城鎮、鄉村的各類開放空間,重點是中心城區。類型上,包括特色商業街區、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特色景觀街區等。層級上,包含不同等級和類別的城市特色街區,如風貌片區、特色街區、特色街道等。這方面可借鑒重慶、蘭州經驗。開展“互聯網+”縣域經濟 支撐區域產業轉型發展
在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指引下,結合本區域經濟、資源等實際情況,開展“互聯網+”縣域經濟建設將成為區域產業轉型發展的突破口。我市各縣(市、區)在發展“互聯網+”時,應根據本縣域經濟的實際發展狀況,綜合應用財政、金融等手段,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出臺相關具體政策措施,創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加大專項扶持,強化政策支撐。從自身實際出發,以“互聯網+”項目建設為抓手,從招商引資、土地供應、人才培養、資金投入、成果轉化等方面全方位扶持,舉全民之力推動互聯網與本縣域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和創新發展。
實施項目帶動,推進產業集聚。實施項目帶動,創新招商模式。推進以數據開發換項目、以平臺建設招項目、以投資模式創新引項目等多種招商方式,加快引進一批世界500強、國內行業百強等互聯網領軍企業。將本縣域內有較強市場和技術實力的互聯網平臺(產品)納入“互聯網+”計劃建設重點,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孵化催生一批本地化行業龍頭企業。支持建設農村互聯網創業園,為農村網商提供網站建設、倉儲配送、網絡技術等服務。
加強智庫建設,強化人才保障。整合專家學者、綜合職能部門力量,圍繞產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成立“互聯網+”智庫,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大力發展園區經濟 助推縣域經濟發展
園區工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如何通過推進園區工業來提升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以園區經濟為主的產業承接區域,堅持“把開發區作為工業發展的主戰場,把工業作為開發區發展的主業”,加快開發區擴區提質步伐,科學定位園區功能,突出特色、錯位發展,消除同質化,集中精力突出主導特色產業。一手抓存量,支持本土企業轉方式、調結構,做大做強,夯實工業發展的基礎,一手抓增量,拓展空間,切實優化發展環境,加強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一批大企業、好項目。針對當前園區內產業結構單一、傳統產業比重過大的問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一是加快淘汰落后產業。建立落后產業退出機制,將一些污染重、能耗高、產業效益低、稅收回報率低的企業逐步淘汰,在減小環境壓力的同時,也能為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二是提高項目準入門檻。依托現有重點項目,有選擇地加大新型煤化工、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的招商引資力度,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同時,敢于在環境保護、投資強度、投資規模、稅收貢獻方面設置門檻,寧缺毋濫,保證入區企業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