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濤:破題資源枯竭 轉型發展是關鍵
來源:未知 日期:2015-08-10 點擊:次
淄川,地處魯中,曾因富含煤炭、鐵礦石、鋁礬土、陶土等資源而聞名,隨著資源的慢慢開采完,長期依賴資源形成的資源型企業個數、產業產值均占比近半的工業結構,卻積重難返。2011年11月,淄川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僅僅三年后,在2014年全國69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測評當中,淄川位列第三、區縣第一。是什么讓淄川收獲了這樣一份成績單?在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淄博淄川區委書記楊洪濤眼里,破題資源枯竭只能走轉型升級一條路。
和大多數資源枯竭城市面臨的問題一樣,淄川的資源開采起源早,資源枯竭形勢嚴峻,楊洪濤對此深有體會,他說,淄川從很早起就被貼上了老工業城市的標簽,當年煤炭在開采高峰的時候,能占整個財政收入的30%,如今在淄川整個財政收入和GDP中,煤炭占的比重已經很少了,只有大約百分之二三。他說,當優勢產業優勢不再時,就不能再完全依賴天賜的資源,轉型升級的路就必須走得更快更遠。
“轉型初期,我們需要發展替代產品,產業必須從地下轉移到地上,從開采資源變為就地轉換資源。”楊洪濤說,對煤炭的依賴可以就地轉換,利用煤炭來燒制陶瓷、耐火材料,包括一些機械工業,也可以被煤炭服務。但是僅靠這些還遠遠不夠,還須徹底擺脫對這些資源的依賴,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迫在眉睫。淄川區現在發展的新材料、新能源,還有新醫藥和高端裝備,都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要么退出市場,要么就上除塵器等一系列設備,成本稅收都提高了,這一塊兒的錢怎么掙出來?只有提檔次、打品牌。”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淄博淄川區委書記楊洪濤在接受本網采訪時表示,政府果斷動用行政手段倒逼傳統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收到了奇效。
建筑陶瓷是淄川傳統產業的代表。在楊洪濤眼里,小企業盤個窯就能燒瓷磚,鼎盛時期“家家點火,戶戶冒煙”。楊洪濤說,隨著資源枯竭,這種小作坊的生產模式只能靠打價格戰生存,1/3的企業掙扎在死亡線上。
“我們首先對‘兩高一資’企業提高環保、安全、稅收等門檻,然后組織了11個部門的聯合驗收,驗收不過不準開工。將企業按位置、規模、能耗、稅收、環保、社保等指標進行分類,優秀的有專項資金扶持,不合格的限期關停。如果用簡單的的四個字形容我們的戰略,就是‘上大壓小’”。楊洪濤說,區里以前有50多家水泥企業,現在一共5家。水泥塑料產能從過去的1700萬噸壓縮到1100萬噸,但稅收5000萬增長到5個億。
關停“土小”企業,就是砸人家“飯碗”,阻力和難度可想而知,在這個問題上,楊洪濤表現出了“強硬”的一面。頂住壓力,毫不畏懼,一鼓作氣把淄川的小煉鐵、小石灰窯徹底清除。在他的推動下,淄川區累計關停1300余家“土小”企業,淘汰建陶產能7000萬平方米、煤炭產能400萬噸。
“疏堵結合、扶優汰劣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著力優化產業結構,讓經濟社會的發展更加健康。”楊洪濤對記者說。
腐敗與社會主義制度格格不入
“作為一個地方的黨委政府,對反腐問題的認識是講政治的最大表現”,楊洪濤說,淄川早在“八項規定”之前,就對官場作風問題立下了很多規矩。
他談了三個細節來反映淄川區的官場生態。一是過節期間上下級之間、同級之間不允許走訪,如果發生被紀委查到、群眾舉報的情況,馬上處理。二是干部的提拔調動,不允許接風送行,只要有此類情況,馬上就地免職。三是工作日中午無例外禁酒。
楊洪濤特地闡述了無例外禁酒的初衷。“為什么要強調無例外禁酒?因為過去也搞過禁酒,但總有例外的情況,比如上級領導來了、招商引資老板來了等等。我們發現,只要有例外,這個規定就執行不好。所以將就禁酒的一切例外去掉,一經發現,嚴肅處理。”
楊洪濤認為,公務員是一種職業,職業精神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樹立正確政績觀的前提,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需要,職業精神對基層領導干部來說非常重要。
在接受采訪前,楊洪濤就一再強調不希望走形式、念材料,以致讓訪談陷入“背工作報告”式的窠臼之困。在與記者互動的一個小時中,他沒有參考任何書面材料,表達思路清晰,條理清楚。
作為黨執政興國“一線指揮部”的“總指揮”,縣委書記作風與素質至關重要。楊洪濤認為,縣委書記應該扮演“萬金油”的角色,不僅要對上級政策和本區域客觀實際了然于胸,更要將兩者緊密結合。
楊洪濤認為,基層干部不僅需要業務素養,更需要職業精神,“把公家的事當自己家的事,工作肯定能干好。不能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讓一個地方跟著冒險!”他說。
對于這些年的工作,楊洪濤給自己打了80分,因為做了一些別人沒想到、沒敢做的事,但距離自己設定的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榮譽不僅是對我個人的表彰,更是給區委這個班子、這個團隊的。”楊洪濤最后說。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