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dang)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2022—2035年)

來源:未知 日期:2023-06-16 點擊:

  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
 
  (2022—2035年)
 
  目錄
 
  一、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戰略定位
 
  (四)主要目標
 
  二、總體部署與空間布局
 
  (一)總體部署
 
  (二)空間布局
 
  三、建設有全球影響力原始創新策源地
 
  (一)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
 
  (二)建設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三)建設一批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
 
  (四)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融合發展區
 
  (五)建設頂尖科教融合創新主體
 
  四、全方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
 
  (一)構建多層次創新創業孵化體系
 
  (二)高標準打造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三)全方位提升科創金融服務能力
 
  (四)高規格打造南沙創新創業品牌
 
  五、發展壯大優勢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超前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二)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引擎
 
  六、建設一流科技創新人才高地
 
  (一)集聚造就戰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
 
  (二)培育引進高水平中青年和后備科技人才
 
  (三)強化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服務能力建設
 
  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合作創新網絡
 
  (一)建設廣州協同創新網絡
 
  (二)建設粵港澳合作創新圈
 
  (三)建設全球合作創新網絡
 
  八、建設創新發展政策改革示范區
 
  (一)優化粵港澳協同創新政策環境
 
  (二)探索科技基礎設施管理新機制
 
  (三)創新科研項目管理體制與機制
 
  (四)健全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制度
 
  九、打造數字化綠色生態宜居科學城
 
  (一)推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
 
  (二)提升數字化公共服務品質
 
  (三)打造數字化綠色生態環境
 
  (四)營造數字化科學文化氛圍
 
  (五)構建全民暢享數字化生活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管理
 
  (二)優化空間開發
 
  (三)強化資金保障
 
  (四)激勵擔當作為
 
  為全面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有關要求,搶抓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機遇,加快推動廣州南沙科學城(以下簡稱南沙科學城)建成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打造一流科學城,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創新全球化、制造智能化、服務數字化、環境綠色化”發展愿景,以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為總目標,以創新能力建設為主線,以全面創新改革為動力,推動南沙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營造成就天下英才創新創業事業夢想的制度文化環境,加快建設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打造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二)基本原則。
 
  科技引領,世界眼光:堅持以建設百年科學城為統領,建設前沿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前沿交叉研究平臺,打造一批高端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培育一批頂尖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創新主體,重點建設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以前瞻性基礎研究、前沿引領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支撐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創新發展,增值循環: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為統領,統籌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創造,以創新創業推進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價值高水平融合創造,以未來和新興產業強化經濟價值創造功能,高標準強化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價值創造的增值循環功能,高起點推進創新驅動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
 
  開放合作,共創共享:堅持以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創新網絡為統領,發揮南沙科學城連接廣深港和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的區位優勢,構建廣州協同創新圈、粵港澳合作創新圈和全球合作創新圈,建立廣州創新合作區“一區三城”科技創新合作新機制,強化廣深“雙城聯動”,支持南沙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聯動協同發展,打造粵港澳創新合作生態,實現價值共創、利益共享。
 
  改革賦能,先行先試:堅持以激發粵港澳創新主體活力為統領,發揮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南沙國家級新區、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先行先試優勢,全面推進思想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政府管理創新,充分釋放創新主體活力,營造一流科學城的制度文化環境。
 
  (三)戰略定位。
 
  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建設前沿的海洋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及前沿交叉研究平臺,集聚頂尖創新主體,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發展重點承載區。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布局建設重大創新載體,匯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南沙力量。
 
  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構筑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優勢、創新人才優勢和全球合作創新網絡優勢,成為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
 
  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產業策源地。發揮原始創新策源地優勢,構建海洋、能源、信息、生命、空天等領域專業化創新創業生態,培育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為戰略產業策源地。
 
  創新發展政策改革試驗區。發揮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南沙國家級新區、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四區疊加”政策先行先試優勢,探索南沙科學城建設新模式新政策。
 
  (四)主要目標。
 
  至2025年,基本建成南沙科學城核心功能區,集聚一批頂尖科技創新人才,體制機制探索取得重要進展,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日益顯現。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奠定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物質技術基礎,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取得實質性進展;建成中國科學院廣州明珠科學園,高水平科教融合功能顯著提升,涌現若干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成果。建成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高水平產教融合功能顯著提升,粵港澳創新創業合作取得重要進展,在海洋、能源、信息、生命、空天等領域涌現一批高成長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未來產業培育取得重要突破。
 
  至2035年,成為產出深邃思想、卓越人才、重大成果、未來產業的一流科學城。建成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成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涌現一批諾貝爾獎級原創成果和頂尖科學家,成為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形成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的長效機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體制機制創新高地。在海洋、能源、信息、生命、空天等領域形成若干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科技領軍企業,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產業策源地。
 
  二、總體部署與空間布局
 
  (一)總體部署。
 
  聚焦南沙科學城戰略定位和主要發展目標,構筑南沙科學城“四區疊加”政策優勢和數字化綠色生態宜居優勢,著力打造有全球影響力原始創新策源地,著力打造創新創業驅動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新引擎,著力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合作創新網絡,集聚一流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一流科學城。
 
  打造有全球影響力原始創新策源地。聚焦海洋等領域,建設設施先進、學科交叉的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支持產學研等創新主體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布局建設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支持建設一批頂尖科教融合創新主體,支持空天海洋、能源資源、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等領域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在南沙科學城開拓發展新空間,成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打造創新創業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引擎。實施創新創業“育苗造林”工程,構建多層次專業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高標準打造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全方位提升科創金融服務能力,高規格打造南沙創新創業品牌,高標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聚焦海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南沙科學城優勢特色領域,把握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加快培育高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超前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建設一流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和合作創新網絡。充分發揮南沙科學城作為廣深港和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交匯點和廣州科技創新軸極點的區位優勢,加快創建南沙國際化人才特區,健全人才服務體系,集聚戰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成就高水平中青年和后備科技人才,努力成為一流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全方位打造廣州協同創新網絡,高標準建設粵港澳合作創新圈,高起點構建全球合作創新網絡,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全球開放創新高地。
 
  建設創新發展政策示范和數字化綠色生態宜居科學城。發揮南沙科學城“四區疊加”政策先行先試區位優勢,優化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政策,改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項目管理體制機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建設充滿活力的一流科學城。加快建設數字化基礎設施,全方位推進公共服務體系數字轉型,打造數字化綠色生態環境,營造數字化科學文化氛圍,創造更安全、更放心、更便利、更舒適、更健康的數字化生活。
 
  (二)空間布局。
 
  南沙科學城規劃面積99平方公里,位于廣州市南沙區,毗鄰港澳,是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和大灣區東西岸交匯之地。南沙科學城按照“一體兩翼三支點”空間布局思路規劃建設(圖),按照“一核三圈”虛擬空間布局思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合作創新網絡。
 
  “一體”是指科學城核心功能區域,包括明珠科學與創新園、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核心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區、明珠灣高端科學和金融服務區、南沙樞紐粵港澳創新創業深度合作區。
 
  ——明珠科學與創新園。位于南沙科學城西北部,北至下橫瀝水道,西至靈新大道,南至明珠灣大橋,東至蕉門水道,約10.5平方公里。重點建設一批頂尖國家研究機構、大學、高等研究院、國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融合發展區。
 
  ——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核心區。位于南沙科學城東北部,北至珠江東路,西至明珠灣大橋,南至鳧洲水道,東至大角山,約4.5平方公里。重點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打造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區。位于南沙科學城東南部,北至鳧洲水道,西至龍穴南水道,南至雞抱沙北路,東至中船基地,約10平方公里。重點建設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及前沿交叉研究平臺。
 
  ——明珠灣高端科學和金融服務區。包括科學島、金融島、慧谷西片區。科學島位于靈山島尖,由蕉門水道、上橫瀝水道、廣澳高速、廣珠東線圍合而成,約3.5平方公里。金融島位于橫瀝島尖,北至上橫瀝水道,西至上橫瀝大橋,南至下橫瀝水道,東至蕉門水道,約6平方公里。慧谷西位于南沙街東側,廣隆涌、明珠灣大橋、環市大道、蕉門水道圍合區域,約2.5平方公里。重點打造大灣區科學論壇、國際金融論壇(IFF)為核心品牌的科技與金融服務高端平臺。
 
  ——南沙樞紐粵港澳創新創業深度合作區。位于南沙科學城西側,北至明珠灣大橋,西至靈新大道,南至八涌,東至蕉門水道,約11.5平方公里,重點建設粵港合作創新創業園。
 
  “兩翼”是指慶盛產教融合數字創新示范區和廣深聯動未來產業創新示范區。
 
  ——慶盛產教融合數字創新示范區。位于南沙新區北部組團,由沙灣水道、京珠高速、廣深港客運專線圍合而成,約8平方公里,重點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和粵港澳科技創新園。
 
  ——廣深聯動未來產業創新示范區。位于南沙科學城西南側,北至十五涌,東至靈新大道,南至十八涌,西至洪奇瀝水道,面積約8平方公里,重點承接廣深高端創新要素,打造廣深聯動未來產業創新示范區。
 
  “三支點”是指萬頃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黃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和龍穴島海洋科技產業發展區。
 
  ——萬頃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位于南沙科學城西南側,北至八涌,西至靈新大道,南至十三涌,東至龍穴南水道,約16平方公里,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黃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位于南沙科學城中部,西至廣澳高速,東至沙仔瀝,北至黃沙路,南至雞谷山路,約10平方公里,重點培育發展人工智能、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龍穴島海洋科技產業發展區。位于南沙科學城東南部,北至雞抱沙北路,西至龍穴南水道,南至萬龍東路南側水系,東至中船基地,約8.5平方公里,重點培育和發展海洋科技產業。
 
  “一核三圈”是指以南沙科學城為核心構建廣州協同創新圈、粵港澳合作創新圈和全球合作創新圈。廣州協同創新圈旨在以政策推動廣州中新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等與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相融合。粵港澳合作創新圈旨在以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粵港澳三地協同創新發展,形成粵港澳聯動發展的良好格局。全球合作創新圈旨在構建以南沙科學城為中心的全球創新網絡,加速集聚全球創新要素,成就全球創新者的夢想,構筑粵港澳大灣區全球開放創新高地。
 
  三、建設有全球影響力原始創新策源地
 
  以建設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為主線,著力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聚焦海洋、能源、信息、生命、空天等領域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前沿交叉研究平臺,著力建設頂尖科教融合創新主體,著力拓展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發展新空間,系統提升南沙科學城原始創新能力。
 
  (一)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
 
  面向海洋強國建設戰略需求,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為綜合集成平臺,聯合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資源部相關研究機構以及相關高水平研究力量,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高標準支持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全方位集聚海洋領域創新要素,聚焦“海洋安全與戰略資源開發”重大問題,依托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極端海洋自主觀測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前沿交叉研究平臺,開展海洋能源與資源、海洋地質災害防治、海洋極端環境、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技術與工程、智慧海洋與綜合利用等前沿交叉研究,強化島礁穩態安全與健康發育、天然氣水合物等新能源綠色開采、南海邊緣海形成演化及其資源環境效應、南海國土安全保障和智慧海洋開發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
 
  專欄1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主要基礎條件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圍繞海洋能源與資源、海洋環境與全球變化、海洋技術與海工裝備、海洋地質演變與地質災害防治、海洋生物與生態、智慧海洋與綜合利用六大研究領域,著力解決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重大科技問題,推動海洋戰略性資源勘查和開發、海洋立體觀測網構建和海工裝備開發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撐保障國家海洋安全。
 
  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以熱帶海洋環境動力過程研究為主線,重點開展南海環流與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熱帶海洋—大氣過程與氣候效應、熱帶海洋動力過程的環境效應等研究,強化海洋觀測技術研發及應用,為南海生物資源和深海油氣資源開發、海洋工程建設和海洋安全等提供支撐。
 
  國家自然資源部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聚焦世界海洋地學領域發展前沿,圍繞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與利用、持續發展等領域,開展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產業化。
 
  (二)建設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建設海洋科學與工程領域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為創建國家級實驗室奠定物質技術基礎。加快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建設,引領深海原位觀測技術與裝備發展,為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提供長期觀測和實時預警支撐。加快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大洋鉆探船)建設,為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試采、大洋科學鉆探、深海油氣資源勘探等提供重要支撐。強化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探測與實驗功能,打造一流海上移動實驗室和探測裝備技術試驗平臺,滿足南海島礁科學研究及深海極端環境研究需求。按照國家統一部署,謀劃建設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風暴潮生態環境安全研究裝置,進一步強化海洋科學創新基礎能力。
 
  專欄2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聚焦海底甲烷物態與生態演化過程、深海甲烷“源”“匯”機制、深海極端環境生命策略等關鍵科學問題,形成冷泉生態系統海底原位實驗與陸域全要素仿真模擬研究能力,推動長周期、高精度、動態的海底實驗室建設,突破冷泉生態系統陸域模擬重塑的關鍵技術瓶頸。
 
  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大洋鉆探船)。建設深海鉆采能力國際領先的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大洋鉆探船),完善鉆探保障船、鉆探巖心庫及高標準深水碼頭等配套建設。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配套建設國際一流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船載探測與實驗系統,實現大氣探測、水體探測、海底探測、深海極端環境探測、遙感信息等全覆蓋。
 
  (三)建設一批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
 
  支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科技領軍企業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布局建設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臺,開展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促進高層次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和顛覆性創新。
 
  建設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謀劃建設冷泉模擬測試和載人原位觀測平臺、國家海島礁保護與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南海多尺度海洋觀測網絡,為海洋科技發展提供平臺支撐。建設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環利用研發平臺,為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平臺支撐。探索建設空天往返和臨近空間超高速飛行關鍵技術研發平臺,為空天科技發展提供平臺支撐。進一步提升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服務能力,謀劃建設粵港澳科學大數據研究平臺,為南沙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社會服務創新和環境創新數字化轉型提供高水平條件保障。
 
  專欄3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
 
  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重點開展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前沿性、基礎性和關鍵性問題研究,為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采、技術推廣以及信息集成與共享等提供平臺支撐。
 
  冷泉模擬測試和載人原位觀測平臺。建設冷泉模擬測試和載人原位觀測平臺,開展藍碳增匯技術、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深海能源與資源綠色開發等方面關鍵技術開發。
 
  國家海島礁保護與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海島戰略新空間利用重大需求,重點開展海島礁生態保護與可持續開發、岸帶與陸架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濱海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新空間拓展等方面研究,提升海島礁研發科技保障能力。
 
  南海多尺度海洋觀測網絡。建設多尺度海洋觀測網絡,獲取不同時空尺度的海洋綜合環境信息,開展天然氣水合物鉆采、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海洋生態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關鍵技術研發。
 
  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環利用研發平臺。聚焦現有退役新能源器件拆解工藝、廢材高質循環利用,形成光伏組件、動力電池和線路板資源循環利用集成技術和裝備,重點解決新興退役器件(包括風電葉片)處理工藝問題,建立退役新能源器件資源化利用理論和技術系統。
 
  空天往返和臨近空間超高速飛行關鍵技術研發平臺。開展空天飛行基礎科學研究,突破空天飛行器數字化設計及優化、全流程仿真及飛行模擬、遠程指揮鏈路與實驗掌控、空天飛行器全機集成及測試等關鍵技術。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結合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主機性能提升,搭建南沙本地高性能計算集群,加強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數據處理、分析、服務能力建設,強化與港澳高校信息互聯互通。
 
  (四)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融合發展區。
 
  圍繞海洋、能源、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等領域,積極爭取在南沙科學城布局建設若干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充分利用相關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強與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的合作,全面提升跨學科、跨領域前沿交叉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支撐引領南沙高質量發展。
 
  在海洋科技領域,重點開展海洋資源勘探和開發、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海洋環境監測與分析、海洋工程與海洋裝備開發、海洋安全防護等方面前沿交叉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海洋能源裝備和海洋大健康等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在能源科技領域,重點開展可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等前沿交叉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解決制約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推動海洋能源裝備產業創新發展。
 
  在人工智能領域,重點開展認知智能、類腦智能、人工智能專用芯片設計、高端電子制造裝備關鍵零部件研制、機器人系統集成和應用等前沿交叉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
 
  在生命健康領域,重點開展深海生物基因資源與生命過程探測及開發利用、海洋生物活性先導化合物篩選和創新藥物研發、重大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呼吸系統疾病診治和防控、新型抗腫瘤藥物先導物開發等前沿交叉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發展。
 
  (五)建設頂尖科教融合創新主體。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能力建設和科教融合發展。支持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建設一流科研院所。高水平建設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等新型研發平臺,助推南沙科學城未來產業創新發展。支持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設頂尖研究型大學。支持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建設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支持廣東省中醫院建設中醫類國家醫學中心,并為建設工作提供要素支持。支持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在南沙科學城合作辦學或共建高等研究院。支持創新主體聚焦海洋科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大氣科學等領域,謀劃建設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支持大學科研院所探索科教融合新機制,形成一批頂尖科教融合創新主體。
 
  專欄4主要創新主體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面向海洋強國和生態文明建設需求,聚焦熱帶海洋環境動力與生態過程、邊緣海—大洋地質與環境演化過程及其資源效應、熱帶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安全及生態保護、海洋環境觀測體系及其關鍵技術,著力突破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力爭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的熱帶海洋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成果轉移轉化高地,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發展海洋經濟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貢獻。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面向國家能源發展和綠色低碳發展需求,聚焦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節能環保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在生物質高效轉化與規模化高值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獨立系統、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物性、成藏理論、開采及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前瞻布局先進能源材料、儲能關鍵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等高技術攻關,開展應用技術系統集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面向資源和能源緊缺及環境污染等國家重大需求,聚焦有機地球化學、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環境科學與技術、油氣與礦產資源等重點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在大陸動力學與巖石圈演化、深部地質過程與地球系統變化、成礦規律與油氣成藏動力學、海洋地質與邊緣海演化、環境污染與控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解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等重大問題提供有力支撐。
 
  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面向海洋科學研究和深海資源勘探重大戰略需求,聚焦智能無人系統相關基礎科學研究問題和新一代潛航器關鍵核心技術,研制大型高性能深海潛航器,建設相應的總裝總調及測試保障條件,組建專業配套齊全的技術隊伍,形成大型海洋智能無人裝備研發與測試能力,引領我國無人潛航器技術跨越式發展。
 
  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構建國際一流空天科技研發體系和多維度航天工程體系,聚焦空天飛行和空間自由進入等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我國臨近空間高速飛行、星際天地往返以及多元化空間科學探索提供有力支撐。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集聚優質教育資源,在先進材料、地球與海洋大氣、微電子、可持續能源與環境、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分析、物聯網、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智能交通、機器人與自主系統、智能制造等領域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成果助推創新創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建設頂尖研究型大學。
 
  國家醫學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廣東省中醫院共同協作,圍繞關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長期性問題,建成醫學研究高峰、成果轉化高地、人才培養基地、數據匯集平臺,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推動臨床科研成果轉化,加快解決一批藥品、醫療設備、疫苗、醫學數據等領域“卡脖子”問題。
 
  四、全方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
 
  實施創新創業“育苗造林”工程,構建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以科技創新育創新創業之苗,以創新創業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厚植南沙科學城創新基因,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產業策源地。
 
  (一)構建多層次創新創業孵化體系。
 
  健全“創新創業學院—孵化器/眾創空間—加速器—創新創業產業園”孵化鏈條,促進創新創業孵化載體集聚式發展,構建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醫療器械、生物醫藥、先進材料、智能制造等領域專業化創新創業孵化和服務標準體系。支持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與科技領軍企業建設運營專業化、國際化的孵化器和加速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孵化器建設和運營,打造創客一條街和國家級創新創業街區。鼓勵海內外創新主體創辦企業管理、財務咨詢、市場營銷、人力資源、法律顧問、知識產權、現代物流、技術轉移等國際化專業化服務機構,全面提升創新創業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從事創新創業的港澳居民享受內地居民同等扶持政策。支持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設粵港澳科技創新園,提升南沙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服務能力,推動建設一批粵港澳合作創新創業園。
 
  (二)高標準打造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建設廣州市南沙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加強與深圳檢驗檢測服務業合作,為企業提供集檢驗檢測、認證測試、計量校準、技術咨詢、培訓等服務的專業化檢驗檢測公共服務。推動團體標準培優,支持有條件的機構爭創國家標準驗證點。鼓勵檢驗檢測科技創新,瞄準深地深海、空天科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研發檢測設施設備和檢測方法標準。鼓勵領軍企業牽頭建設高水平中試驗證平臺,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建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基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鼓勵華南技術轉移中心以及商協會等社會團體為南沙科學城創新創業主體提供信息發布、政策培訓、技術轉移轉化等高質高效服務。
 
  (三)全方位提升科創金融服務能力。
 
  強化南沙科學城科技創新金融服務體系。加大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新興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支持力度,鼓勵引導擔保機構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擔保,構建科技創新風險分擔機制,支持創新創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國際金融論壇(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IFF)集聚全球金融高端要素的功能,吸引國內外銀行、證券、保險、基金、風投等金融機構落戶南沙,加速科技創新金融機構南沙國際金融島集聚。推動南沙科學城科創金融服務模式創新,支持科技保險、融資租賃、知識產權質押等科技金融產品創新,強化科創金融服務創新創業能力。探索開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ualified Foreign Limited Partner,QFLP)試點,支持境外機構投資者通過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參與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企業(基金)。
 
  (四)高規格打造南沙創新創業品牌。
 
  實施南沙科學城品牌建設工程,支持國際組織、全球頂尖大學在南沙科學城創辦有全球影響力的學術會議和創新創業大賽。支持全國行業協會創辦中國(南沙)創新創業高峰論壇、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創新創業大賽,定期發布《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和《全球創新創業指數》,打造南沙科學城國際著名科學城的品牌。爭取承辦教育部主辦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及團中央、中國科協等主辦的“創響中國”和“創青春”等活動,選科技創新之“種”,育創新創業之“苗”,造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之“林”。
 
  五、發展壯大優勢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
 
  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進一步優化產業生態,充分發揮南沙科學城原始創新策源地的優勢,提升源頭創新能力,高水平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超前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以生命健康為主要方向打造廣深聯動未來產業創新示范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為重點打造萬頃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以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為重點打造黃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以海洋科技產業為重點打造龍穴島海洋科技產業發展區,創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一)超前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培育工程,發揮南沙科學城科教資源優勢,支持研究型大學組建未來技術學院,保障人才供給;聚焦數字海洋、海洋大健康、海洋能源裝備、空天開發、量子精密測量、生命健康等領域,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聯合研究型大學共建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爭創國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提升未來產業技術創新、中試驗證和產業化能力,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速培育南沙特色優勢未來產業。圍繞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需求和學科特色,構建產學研醫多元參與、分工合作的開放式醫學協同創新體系,積極構建國家醫學中心相銜接的上下游產業鏈條,有力推動醫學科研成果的轉化落地。打造醫藥產業配套體系及健康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和醫療大數據等高技術產業。做大做強廣州數據交易所,構建覆蓋多領域多行業的數據交易產業鏈,促進產業數據流通交易。
 
  專欄5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
 
  數字海洋。聚焦智能船舶、智慧港口、海洋漁業、海洋能源、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等應用場景,開發水下機器人、智能海洋傳感器、無人航行器等智慧裝備和海上無人系統,拓展海洋衛星應用領域,打造數字海洋產業。
 
  海洋大健康。聚焦海洋創新藥物、現代海洋中藥、海洋生物材料、海洋功能食品等方向,推動海洋大健康技術成果產業化,發展藥品、醫療器械、食品、化妝品等海洋大健康產業。
 
  海洋能源裝備。聚焦南海天然氣水合物開發,開展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鉆采、海上儲存、運輸、陸上接收技術開發,支持天然氣水合物鉆井平臺、海上施工船、平臺供應船等關鍵技術裝備攻關,培育海洋能源裝備制造業。
 
  海洋能源應用。聚焦天然氣水合物等海洋能源應用,加快天然氣水合物商業化生產和儲存技術研發,推動天然氣水合物技術研發基地、集成配套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海洋能源在交通、電力、工業、居民生活等領域的應用,培育一批海洋能源產業化領軍企業。
 
  空天開發裝備。謀劃建設臨空飛行極限測試平臺,提升空天開發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構建空天科技領域“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系統解決方案—集成演示示范—成果轉移轉化”創新創業鏈條,系統提升助推運載器研發、試驗、總裝、測試、產業化等能力。
 
  量子精密測量。聚焦量子精密測量與計量裝置、量子計算等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工程化驗證,推動量子精密測量技術和裝備產業化。
 
  (二)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引擎。
 
  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發揮南沙科學城“四區疊加”政策先行先試優勢,優化高端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環境,聚焦智能與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生命健康等領域,支持創新主體謀劃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技術創新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修訂,以技術標準化支撐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培育特色鮮明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爭創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引擎。
 
  專欄6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
 
  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建設智慧充電設施、5G1信息基礎設施等車聯網產業基礎設施,支持基礎技術平臺及軟硬件系統應用開發,引導車聯網企業向黃閣汽車城集聚,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聚焦純電動、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方向,支持整車企業主導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創新鏈,提升產業配套和系統集成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人工智能。支持行業龍頭企業主導的產業創新體系與能力建設,開展基礎軟件、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核心器件、高端芯片、新型人機交互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導人工智能企業向慶盛集聚,開發自動駕駛、智能船舶、港口物流、金融科技、智慧醫療教育等場景,加速形成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第三代半導體。支持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聚焦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光伏逆變、能源互聯網、新型顯示等方向,加快功率元器件、先進封裝和關鍵元器件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導制造業企業向南沙科學城集聚,創建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集群。
 
  生命健康。發揮南沙臨床醫學資源優勢,聚焦精準醫學、基因技術、數字醫療、醫療器械、疫苗、現代中藥、創新藥、醫學檢驗等領域,構建“研究所—企業—醫院”一體化醫學創新與轉化基地,發展一批生物醫藥企業,打造南沙科學城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六、建設一流科技創新人才高地
 
  深入實施“廣聚英才計劃”,聚焦南沙科學城發展戰略需求,集聚造就戰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及創新團隊,壯大高水平中青年和后備科技人才隊伍,提升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服務能力,協同國家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南沙)等重要人才平臺,加快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建設一流科技創新人才高地。
 
  (一)集聚造就戰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
 
  實施科技創新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工程。聚焦海洋、能源、生命、信息、空天等領域,支持國家科研機構、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交叉研究平臺,建設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配套支持科技領軍人才承擔國家和廣東省科技重大專項,凝聚造就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與高水平創新團隊,集聚海內外高端科技創新人才,提升前瞻性、基礎性、戰略性科技創新能力。
 
  (二)培育引進高水平中青年和后備科技人才。
 
  實施全球科技創新青年領袖培養工程。面向國家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設立高層次訪問科學家專項,發揮南沙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優勢,注重在重大科技平臺上的重大創新實踐中發現、培養和造就高水平中青年科技人才。面向國家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和重點企業設立全球優秀博士后創新專項,吸引全球優秀博士到南沙科學城創新主體從事博士后研究,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面向重點產業“高精尖特”企業設立大國工匠專項,培養高技能中青年緊缺人才,打造一批中青年大國工匠后備軍。
 
  (三)強化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服務能力建設。
 
  加快打造人才工坊,用足用好國家賦予的人才稅收優惠和出入境、停居留便利等優惠政策,大力引進海內外頂尖科技人才、實用技術人才和港澳青年人才,加快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發展區。大力實施更具競爭力的靶向人才引進政策,加大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工作力度,打造精準高效的高端人才定制平臺。實施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健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薪酬福利、教育醫療、住房和社會保障等制度,積極向國家爭取更多稅收優惠政策,高標準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建立科技創新人才國際化服務中心和科技創新國際人才數據庫,搭建“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信息咨詢、稅務登記、居留和出入境申請等服務。推動南沙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建設,探索開展技術移民試點。健全高層次人才集聚工作機制,發揮高端獵頭機構和社會組織招才引智作用,推行人才實名推薦制度,成就全球高水平科技人才事業夢想。
 
  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合作創新網絡
 
  充分發揮南沙科學城作為廣深港和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交匯點的區位優勢,統籌構建廣州協同創新圈、粵港澳合作創新圈和全球合作創新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全球開放創新高地,實現價值共創、利益共享。
 
  (一)建設廣州協同創新網絡。
 
  建立廣州創新合作區“一區三城”科技創新合作機制,推動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等創新區域參與南沙科學城建設,打造廣州創新合作區“一區三城”科技創新聯合體,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合開展前沿科學研究,加快建設政策互通、平臺共建、資源共享、項目共促、成果共享的合作網絡。支持南沙創新主體與廣州大學城院校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加快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支持南沙科學城創新主體參與生物島、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等省實驗室建設,聯合共建創新平臺,協同開展重大科技任務攻關。
 
  (二)建設粵港澳合作創新圈。
 
  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計劃,建設大灣區合作創新圈。支持粵港澳創新主體深度參與南沙科學城建設。加強南沙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聯動協同發展,推動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在海洋科學、信息等領域的科研合作,推動與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在海洋材料、信息、生命等領域的科研合作,加強廣州創新合作區與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聯動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共享,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科研數據共享共用機制。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利用南沙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支持港澳高校在南沙科學城布局建設粵港澳聯合實驗室,聯合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任務,促進粵港澳創新主體價值共創、利益共享。
 
  (三)建設全球合作創新網絡。
 
  實施南沙科學城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建設全球創新合作網絡。加強與“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合作,密切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促進共性科學技術破解,深化重點科學項目協作,高標準、高規格、高質量辦好大灣區科學論壇,集聚全球頂尖科學家資源,吸引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南沙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與海洋科學與工程實驗臺站和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支持南沙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面向全球開放,支持南沙科學家在國際組織任職,構建全球科技創新合作網絡,不斷拓展科技創新合作新空間,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為應對全球大挑戰做出應有貢獻。
 
  八、建設創新發展政策改革示范區
 
  發揮南沙科學城“四區疊加”政策先行先試區位優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政策環境,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項目管理創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建設充滿活力的南沙科學城。
 
  (一)優化粵港澳協同創新政策環境。
 
  加快建設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推動省市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進一步向港澳開放,支持港澳高校科研院所參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高水平實驗室建設。創新科技合作機制,按國家規定落實好支持科技創新進口稅收政策,鼓勵相關科研設備進口,允許港澳科研機構因科研、測試、認證測試所需的產品和樣品免于辦理強制性產品認證。探索建立華南生物材料出入境公共服務平臺綠色審批通道,依法支持生物材料跨境使用。按國家規定落實高新技術企業進一步延長虧損結轉年限和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推動科技企業集聚發展。對在廣州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按國家規定免征其個人所得稅稅負超過港澳稅負的部分,爭取“人才”類簽注政策試點,優化內地科研人員赴港澳商務簽注管理,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流動。
 
  (二)探索科技基礎設施管理新機制。
 
  創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機制,在符合國家有關要求的前提下,推動省、市、區有關部門優先辦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用地審批、規劃許可、環境評估等手續,設施所在區政府做好相關推進工作和生活配套。探索社會主體參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及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建設新機制。探索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運行管理新機制。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運行經費保障機制,切實做好設施運行基本保障,鼓勵通過多渠道投入支持設施運行。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運行績效管理機制,支持依托設施建設省實驗室和創建國家級實驗室,探索實驗室與設施融合發展新模式。鼓勵粵港澳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合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科學工程,探索建立科研項目全球懸賞制度,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化發展。
 
  (三)創新科研項目管理體制與機制。
 
  深入推進科技項目管理體制與機制改革,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推行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揭榜掛帥制”和“賽馬制”,探索實行項目經費“包干制”,健全項目評審“主審制”。推動建立重大科技任務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和技術總師負責制,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全面準確評價科技成果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價值。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嚴格落實并完善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嚴格落實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動力。
 
  (四)健全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制度。
 
  加強中國(廣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能力建設,強化以重點產業園區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和保護工作站為延伸的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體系。推動健全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維權援助、行業自律等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提供快速審查、確權、維權“一站式”綜合服務。支持建設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中心和專利導航服務基地,加強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專利創造和儲備;加強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知識產權運營市場化、專業化和國際化水平;支持知識產權服務品牌機構在南沙集聚發展,積極爭取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upport Center,TISC)落地南沙,推動南沙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服務高地。嚴格落實并完善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損害賠償力度,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保護高地。完善知識產權對外轉讓審查、海外維權援助、涉外執法協作、海外糾紛預警應對等機制,助力企業更好“走出去”。
 
  九、打造數字化綠色生態宜居科學城
 
  加快建設數字化基礎設施,進一步深化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全方位推進公共服務體系數字轉型,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文化氛圍,創造更安全、更放心、更便利、更舒適、更健康的生活,將南沙科學城建設成為數字化綠色生態宜居科學城。
 
  (一)推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實現南沙科學城全光纖千兆網絡接入和5G網絡全覆蓋,加快推進IPv6[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互聯網協議第6版,簡稱IPv6。]用戶普及和網絡接入,建設eduroam WiFi[eduroam WiFi:Education Roaming WiFi,全球教育無線網絡漫游。]國際漫游和國際科研互聯網出口,前瞻布局量子通信網、衛星互聯網和6G[6G:6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六代移動通信網絡,簡稱6G。]網絡。依托省域治理“一網統管”物聯感知體系,實施“萬物互聯”工程,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建筑等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構建城市數據采集智慧感知節點網絡,探索建設虛實交互的數字孿生科學城,提高市政公用設施服務能力,強化城市智慧治理能力。建立城市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實現基礎信息網絡和核心要害信息系統安全可控。
 
  (二)提升數字化公共服務品質。
 
  推進教育、醫療、交通、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務體系數字化轉型,構建高質量、低成本、廣覆蓋的數字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數字化教育服務體系建設,高標準推動優質教育資源數字化和開放共享,滿足公眾多樣化學習需求。加快數字化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高標準打造在線醫療服務平臺,支持互聯網醫院和精準醫療輔助系統發展,提升數字化診療服務能力。加快數字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南沙智慧交通大腦”,建設智慧交通服務體系,推動自動駕駛、智慧公交、智慧物流等發展,提升公共交通服務智能化個性化水平。建設數字化公共安全服務體系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強化對自然災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攻擊等數字化監測預警和快速響應,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打造平安南沙科學城。
 
  (三)打造數字化綠色生態環境。
 
  實施綠美南沙行動計劃,按照“精明增長、精致城區、嶺南特色、田園風格、中國氣派”的總體思路,進一步優化提升科學城規劃設計水平,構建“山水城田海”相融的科學城生態空間布局,強化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開發,推進山水林田湖海一體化保護,加快南沙生態廊道及濕地保護開發,建設一批慢行健身步道、人文景觀與游憩設施和城市綠地公園,構建以科學城核心功能區為中心、生態公園為節點、水系與綠道為紐帶,通山達海、藍綠交織、天人合一的生態空間網絡,打造凸顯廣州城市韻味和文化魅力的新嶺南風貌。打造數字化環境污染綜合防治體系,構建“天空地海一體化”全要素智能感知系統和環境監測預警網絡,建立廢物循環利用全流程數字化管理系統,全方位推行綠色生活方式,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及循環利用。
 
  (四)營造數字化科學文化氛圍。
 
  促進嶺南、水鄉等特色文化與科學文化融合發展,加強科學文化要素與VR[VR:Virtual Reality,即虛擬現實,簡稱VR。]/AR[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強現實,簡稱AR。]、文化裝備制造、超高清視頻等產業的銜接和融合,推動粵港澳開展以科學文化要素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創意產業合作,培育能夠輻射大灣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文化新業態。高標準建設南沙科學城會議中心、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推進數字化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美術館等數字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科學普及與科學文化傳播能力。開發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要科研機構科普功能,創建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國家科普示范基地,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打造科學氛圍濃厚、充滿文化魅力的人文科學城。
 
  (五)構建全民暢享數字化生活。
 
  加快推進智慧園區建設,在科學城內開展無人駕駛、遠程醫療、在線教育、在線文娛、智慧停車、新零售等數字技術新場景應用示范,拓展智能安防、智慧養老、旅游休閑等應用場景。推進智慧社區建設,依托社區數字化平臺和線下社區服務機構,建設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社區生活服務、社區治理及公共服務、智能小區等服務。推進數字家庭建設,以住宅為載體,推動平臺、社區配套和智能家居產品互聯互通,打造數字化家庭生活服務平臺,提供購物消費、影音娛樂、教育醫療、居家辦公、養老助殘、災害預警等高品質生活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一批國際化高端社區和特色風情街區,引進高水平國際學校和國內外知名醫療服務機構,按照國際標準配置社區鄰里中心和商業中心,打造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的科學城生活圈。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管理。
 
  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專責小組和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的統籌指導下,按照優化協同高效原則,建立健全由廣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廣州市推進南沙科學城建設協調機制,加強對南沙科學城建設工作統籌協調。
 
  (二)優化空間開發。
 
  堅持整體規劃、分步建設、協調推進、市場運作的原則,匯聚社會多方力量與資源,有序推進南沙科學城開發建設。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強化存量空間改造,優先滿足科學城核心功能區用地需求。完善軌道交通、生活保障、商業保障等配套設施建設,為南沙科學城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加快科學城智能化建設,支持虛擬空間開拓,推進科學城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融合發展,打造數字孿生科學城。
 
  (三)強化資金保障。
 
  充分利用廣州市相關專項資金,支持南沙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平臺建設,推動廣州創新主體參與南沙科學城建設。支持科學城內創新主體承擔國家級重大科技專項、計劃和項目。在國家批準的業務范圍內,鼓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大對南沙科學城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推動省、市海洋科技專項向南沙科學城布局。在符合國家有關要求的前提下,對海洋、能源、信息、生命、空天等領域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給予資金支持。
 
  (四)激勵擔當作為。
 
  支持創新發展,先行先試,寬容失敗,切實增強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嚴格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求,對于在全國無先例可循或者政策界限不明確而發生偏差,發生有關風險;因先行先試而出現失誤或者未達到預期效果的情況,要區別對待、恰當處理,做到失職追責、盡職免責。


 

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2022—2035年)

2023-06-16 來源:未知 點擊:

  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
 
  (2022—2035年)
 
  目錄
 
  一、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戰略定位
 
  (四)主要目標
 
  二、總體部署與空間布局
 
  (一)總體部署
 
  (二)空間布局
 
  三、建設有全球影響力原始創新策源地
 
  (一)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
 
  (二)建設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三)建設一批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
 
  (四)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融合發展區
 
  (五)建設頂尖科教融合創新主體
 
  四、全方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
 
  (一)構建多層次創新創業孵化體系
 
  (二)高標準打造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三)全方位提升科創金融服務能力
 
  (四)高規格打造南沙創新創業品牌
 
  五、發展壯大優勢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超前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二)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引擎
 
  六、建設一流科技創新人才高地
 
  (一)集聚造就戰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
 
  (二)培育引進高水平中青年和后備科技人才
 
  (三)強化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服務能力建設
 
  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合作創新網絡
 
  (一)建設廣州協同創新網絡
 
  (二)建設粵港澳合作創新圈
 
  (三)建設全球合作創新網絡
 
  八、建設創新發展政策改革示范區
 
  (一)優化粵港澳協同創新政策環境
 
  (二)探索科技基礎設施管理新機制
 
  (三)創新科研項目管理體制與機制
 
  (四)健全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制度
 
  九、打造數字化綠色生態宜居科學城
 
  (一)推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
 
  (二)提升數字化公共服務品質
 
  (三)打造數字化綠色生態環境
 
  (四)營造數字化科學文化氛圍
 
  (五)構建全民暢享數字化生活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管理
 
  (二)優化空間開發
 
  (三)強化資金保障
 
  (四)激勵擔當作為
 
  為全面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有關要求,搶抓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機遇,加快推動廣州南沙科學城(以下簡稱南沙科學城)建成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打造一流科學城,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創新全球化、制造智能化、服務數字化、環境綠色化”發展愿景,以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為總目標,以創新能力建設為主線,以全面創新改革為動力,推動南沙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營造成就天下英才創新創業事業夢想的制度文化環境,加快建設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打造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二)基本原則。
 
  科技引領,世界眼光:堅持以建設百年科學城為統領,建設前沿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前沿交叉研究平臺,打造一批高端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培育一批頂尖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創新主體,重點建設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以前瞻性基礎研究、前沿引領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支撐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創新發展,增值循環: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為統領,統籌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創造,以創新創業推進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價值高水平融合創造,以未來和新興產業強化經濟價值創造功能,高標準強化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價值創造的增值循環功能,高起點推進創新驅動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
 
  開放合作,共創共享:堅持以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創新網絡為統領,發揮南沙科學城連接廣深港和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的區位優勢,構建廣州協同創新圈、粵港澳合作創新圈和全球合作創新圈,建立廣州創新合作區“一區三城”科技創新合作新機制,強化廣深“雙城聯動”,支持南沙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聯動協同發展,打造粵港澳創新合作生態,實現價值共創、利益共享。
 
  改革賦能,先行先試:堅持以激發粵港澳創新主體活力為統領,發揮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南沙國家級新區、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先行先試優勢,全面推進思想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政府管理創新,充分釋放創新主體活力,營造一流科學城的制度文化環境。
 
  (三)戰略定位。
 
  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建設前沿的海洋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及前沿交叉研究平臺,集聚頂尖創新主體,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發展重點承載區。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布局建設重大創新載體,匯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南沙力量。
 
  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構筑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優勢、創新人才優勢和全球合作創新網絡優勢,成為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
 
  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產業策源地。發揮原始創新策源地優勢,構建海洋、能源、信息、生命、空天等領域專業化創新創業生態,培育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為戰略產業策源地。
 
  創新發展政策改革試驗區。發揮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南沙國家級新區、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四區疊加”政策先行先試優勢,探索南沙科學城建設新模式新政策。
 
  (四)主要目標。
 
  至2025年,基本建成南沙科學城核心功能區,集聚一批頂尖科技創新人才,體制機制探索取得重要進展,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日益顯現。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奠定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物質技術基礎,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取得實質性進展;建成中國科學院廣州明珠科學園,高水平科教融合功能顯著提升,涌現若干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成果。建成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高水平產教融合功能顯著提升,粵港澳創新創業合作取得重要進展,在海洋、能源、信息、生命、空天等領域涌現一批高成長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未來產業培育取得重要突破。
 
  至2035年,成為產出深邃思想、卓越人才、重大成果、未來產業的一流科學城。建成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成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涌現一批諾貝爾獎級原創成果和頂尖科學家,成為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形成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的長效機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體制機制創新高地。在海洋、能源、信息、生命、空天等領域形成若干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科技領軍企業,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產業策源地。
 
  二、總體部署與空間布局
 
  (一)總體部署。
 
  聚焦南沙科學城戰略定位和主要發展目標,構筑南沙科學城“四區疊加”政策優勢和數字化綠色生態宜居優勢,著力打造有全球影響力原始創新策源地,著力打造創新創業驅動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新引擎,著力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合作創新網絡,集聚一流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一流科學城。
 
  打造有全球影響力原始創新策源地。聚焦海洋等領域,建設設施先進、學科交叉的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支持產學研等創新主體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布局建設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支持建設一批頂尖科教融合創新主體,支持空天海洋、能源資源、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等領域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在南沙科學城開拓發展新空間,成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打造創新創業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引擎。實施創新創業“育苗造林”工程,構建多層次專業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高標準打造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全方位提升科創金融服務能力,高規格打造南沙創新創業品牌,高標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聚焦海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南沙科學城優勢特色領域,把握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加快培育高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超前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建設一流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和合作創新網絡。充分發揮南沙科學城作為廣深港和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交匯點和廣州科技創新軸極點的區位優勢,加快創建南沙國際化人才特區,健全人才服務體系,集聚戰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成就高水平中青年和后備科技人才,努力成為一流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全方位打造廣州協同創新網絡,高標準建設粵港澳合作創新圈,高起點構建全球合作創新網絡,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全球開放創新高地。
 
  建設創新發展政策示范和數字化綠色生態宜居科學城。發揮南沙科學城“四區疊加”政策先行先試區位優勢,優化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政策,改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項目管理體制機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建設充滿活力的一流科學城。加快建設數字化基礎設施,全方位推進公共服務體系數字轉型,打造數字化綠色生態環境,營造數字化科學文化氛圍,創造更安全、更放心、更便利、更舒適、更健康的數字化生活。
 
  (二)空間布局。
 
  南沙科學城規劃面積99平方公里,位于廣州市南沙區,毗鄰港澳,是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和大灣區東西岸交匯之地。南沙科學城按照“一體兩翼三支點”空間布局思路規劃建設(圖),按照“一核三圈”虛擬空間布局思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合作創新網絡。
 
  “一體”是指科學城核心功能區域,包括明珠科學與創新園、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核心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區、明珠灣高端科學和金融服務區、南沙樞紐粵港澳創新創業深度合作區。
 
  ——明珠科學與創新園。位于南沙科學城西北部,北至下橫瀝水道,西至靈新大道,南至明珠灣大橋,東至蕉門水道,約10.5平方公里。重點建設一批頂尖國家研究機構、大學、高等研究院、國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融合發展區。
 
  ——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核心區。位于南沙科學城東北部,北至珠江東路,西至明珠灣大橋,南至鳧洲水道,東至大角山,約4.5平方公里。重點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打造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區。位于南沙科學城東南部,北至鳧洲水道,西至龍穴南水道,南至雞抱沙北路,東至中船基地,約10平方公里。重點建設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及前沿交叉研究平臺。
 
  ——明珠灣高端科學和金融服務區。包括科學島、金融島、慧谷西片區。科學島位于靈山島尖,由蕉門水道、上橫瀝水道、廣澳高速、廣珠東線圍合而成,約3.5平方公里。金融島位于橫瀝島尖,北至上橫瀝水道,西至上橫瀝大橋,南至下橫瀝水道,東至蕉門水道,約6平方公里。慧谷西位于南沙街東側,廣隆涌、明珠灣大橋、環市大道、蕉門水道圍合區域,約2.5平方公里。重點打造大灣區科學論壇、國際金融論壇(IFF)為核心品牌的科技與金融服務高端平臺。
 
  ——南沙樞紐粵港澳創新創業深度合作區。位于南沙科學城西側,北至明珠灣大橋,西至靈新大道,南至八涌,東至蕉門水道,約11.5平方公里,重點建設粵港合作創新創業園。
 
  “兩翼”是指慶盛產教融合數字創新示范區和廣深聯動未來產業創新示范區。
 
  ——慶盛產教融合數字創新示范區。位于南沙新區北部組團,由沙灣水道、京珠高速、廣深港客運專線圍合而成,約8平方公里,重點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和粵港澳科技創新園。
 
  ——廣深聯動未來產業創新示范區。位于南沙科學城西南側,北至十五涌,東至靈新大道,南至十八涌,西至洪奇瀝水道,面積約8平方公里,重點承接廣深高端創新要素,打造廣深聯動未來產業創新示范區。
 
  “三支點”是指萬頃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黃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和龍穴島海洋科技產業發展區。
 
  ——萬頃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位于南沙科學城西南側,北至八涌,西至靈新大道,南至十三涌,東至龍穴南水道,約16平方公里,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黃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位于南沙科學城中部,西至廣澳高速,東至沙仔瀝,北至黃沙路,南至雞谷山路,約10平方公里,重點培育發展人工智能、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龍穴島海洋科技產業發展區。位于南沙科學城東南部,北至雞抱沙北路,西至龍穴南水道,南至萬龍東路南側水系,東至中船基地,約8.5平方公里,重點培育和發展海洋科技產業。
 
  “一核三圈”是指以南沙科學城為核心構建廣州協同創新圈、粵港澳合作創新圈和全球合作創新圈。廣州協同創新圈旨在以政策推動廣州中新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等與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相融合。粵港澳合作創新圈旨在以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粵港澳三地協同創新發展,形成粵港澳聯動發展的良好格局。全球合作創新圈旨在構建以南沙科學城為中心的全球創新網絡,加速集聚全球創新要素,成就全球創新者的夢想,構筑粵港澳大灣區全球開放創新高地。
 
  三、建設有全球影響力原始創新策源地
 
  以建設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為主線,著力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聚焦海洋、能源、信息、生命、空天等領域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前沿交叉研究平臺,著力建設頂尖科教融合創新主體,著力拓展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發展新空間,系統提升南沙科學城原始創新能力。
 
  (一)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
 
  面向海洋強國建設戰略需求,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為綜合集成平臺,聯合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資源部相關研究機構以及相關高水平研究力量,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高標準支持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全方位集聚海洋領域創新要素,聚焦“海洋安全與戰略資源開發”重大問題,依托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極端海洋自主觀測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前沿交叉研究平臺,開展海洋能源與資源、海洋地質災害防治、海洋極端環境、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技術與工程、智慧海洋與綜合利用等前沿交叉研究,強化島礁穩態安全與健康發育、天然氣水合物等新能源綠色開采、南海邊緣海形成演化及其資源環境效應、南海國土安全保障和智慧海洋開發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
 
  專欄1創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室主要基礎條件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圍繞海洋能源與資源、海洋環境與全球變化、海洋技術與海工裝備、海洋地質演變與地質災害防治、海洋生物與生態、智慧海洋與綜合利用六大研究領域,著力解決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重大科技問題,推動海洋戰略性資源勘查和開發、海洋立體觀測網構建和海工裝備開發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撐保障國家海洋安全。
 
  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以熱帶海洋環境動力過程研究為主線,重點開展南海環流與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熱帶海洋—大氣過程與氣候效應、熱帶海洋動力過程的環境效應等研究,強化海洋觀測技術研發及應用,為南海生物資源和深海油氣資源開發、海洋工程建設和海洋安全等提供支撐。
 
  國家自然資源部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聚焦世界海洋地學領域發展前沿,圍繞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與利用、持續發展等領域,開展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產業化。
 
  (二)建設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建設海洋科學與工程領域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為創建國家級實驗室奠定物質技術基礎。加快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建設,引領深海原位觀測技術與裝備發展,為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提供長期觀測和實時預警支撐。加快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大洋鉆探船)建設,為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試采、大洋科學鉆探、深海油氣資源勘探等提供重要支撐。強化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探測與實驗功能,打造一流海上移動實驗室和探測裝備技術試驗平臺,滿足南海島礁科學研究及深海極端環境研究需求。按照國家統一部署,謀劃建設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風暴潮生態環境安全研究裝置,進一步強化海洋科學創新基礎能力。
 
  專欄2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聚焦海底甲烷物態與生態演化過程、深海甲烷“源”“匯”機制、深海極端環境生命策略等關鍵科學問題,形成冷泉生態系統海底原位實驗與陸域全要素仿真模擬研究能力,推動長周期、高精度、動態的海底實驗室建設,突破冷泉生態系統陸域模擬重塑的關鍵技術瓶頸。
 
  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大洋鉆探船)。建設深海鉆采能力國際領先的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大洋鉆探船),完善鉆探保障船、鉆探巖心庫及高標準深水碼頭等配套建設。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配套建設國際一流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船載探測與實驗系統,實現大氣探測、水體探測、海底探測、深海極端環境探測、遙感信息等全覆蓋。
 
  (三)建設一批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
 
  支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科技領軍企業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布局建設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臺,開展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促進高層次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和顛覆性創新。
 
  建設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謀劃建設冷泉模擬測試和載人原位觀測平臺、國家海島礁保護與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南海多尺度海洋觀測網絡,為海洋科技發展提供平臺支撐。建設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環利用研發平臺,為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平臺支撐。探索建設空天往返和臨近空間超高速飛行關鍵技術研發平臺,為空天科技發展提供平臺支撐。進一步提升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服務能力,謀劃建設粵港澳科學大數據研究平臺,為南沙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社會服務創新和環境創新數字化轉型提供高水平條件保障。
 
  專欄3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
 
  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重點開展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前沿性、基礎性和關鍵性問題研究,為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采、技術推廣以及信息集成與共享等提供平臺支撐。
 
  冷泉模擬測試和載人原位觀測平臺。建設冷泉模擬測試和載人原位觀測平臺,開展藍碳增匯技術、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深海能源與資源綠色開發等方面關鍵技術開發。
 
  國家海島礁保護與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海島戰略新空間利用重大需求,重點開展海島礁生態保護與可持續開發、岸帶與陸架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濱海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新空間拓展等方面研究,提升海島礁研發科技保障能力。
 
  南海多尺度海洋觀測網絡。建設多尺度海洋觀測網絡,獲取不同時空尺度的海洋綜合環境信息,開展天然氣水合物鉆采、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海洋生態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關鍵技術研發。
 
  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環利用研發平臺。聚焦現有退役新能源器件拆解工藝、廢材高質循環利用,形成光伏組件、動力電池和線路板資源循環利用集成技術和裝備,重點解決新興退役器件(包括風電葉片)處理工藝問題,建立退役新能源器件資源化利用理論和技術系統。
 
  空天往返和臨近空間超高速飛行關鍵技術研發平臺。開展空天飛行基礎科學研究,突破空天飛行器數字化設計及優化、全流程仿真及飛行模擬、遠程指揮鏈路與實驗掌控、空天飛行器全機集成及測試等關鍵技術。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結合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主機性能提升,搭建南沙本地高性能計算集群,加強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數據處理、分析、服務能力建設,強化與港澳高校信息互聯互通。
 
  (四)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融合發展區。
 
  圍繞海洋、能源、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等領域,積極爭取在南沙科學城布局建設若干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充分利用相關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強與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的合作,全面提升跨學科、跨領域前沿交叉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支撐引領南沙高質量發展。
 
  在海洋科技領域,重點開展海洋資源勘探和開發、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海洋環境監測與分析、海洋工程與海洋裝備開發、海洋安全防護等方面前沿交叉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海洋能源裝備和海洋大健康等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在能源科技領域,重點開展可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等前沿交叉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解決制約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推動海洋能源裝備產業創新發展。
 
  在人工智能領域,重點開展認知智能、類腦智能、人工智能專用芯片設計、高端電子制造裝備關鍵零部件研制、機器人系統集成和應用等前沿交叉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
 
  在生命健康領域,重點開展深海生物基因資源與生命過程探測及開發利用、海洋生物活性先導化合物篩選和創新藥物研發、重大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呼吸系統疾病診治和防控、新型抗腫瘤藥物先導物開發等前沿交叉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發展。
 
  (五)建設頂尖科教融合創新主體。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能力建設和科教融合發展。支持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建設一流科研院所。高水平建設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等新型研發平臺,助推南沙科學城未來產業創新發展。支持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設頂尖研究型大學。支持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建設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支持廣東省中醫院建設中醫類國家醫學中心,并為建設工作提供要素支持。支持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在南沙科學城合作辦學或共建高等研究院。支持創新主體聚焦海洋科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大氣科學等領域,謀劃建設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支持大學科研院所探索科教融合新機制,形成一批頂尖科教融合創新主體。
 
  專欄4主要創新主體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面向海洋強國和生態文明建設需求,聚焦熱帶海洋環境動力與生態過程、邊緣海—大洋地質與環境演化過程及其資源效應、熱帶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安全及生態保護、海洋環境觀測體系及其關鍵技術,著力突破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力爭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的熱帶海洋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成果轉移轉化高地,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發展海洋經濟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貢獻。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面向國家能源發展和綠色低碳發展需求,聚焦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節能環保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在生物質高效轉化與規模化高值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獨立系統、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物性、成藏理論、開采及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前瞻布局先進能源材料、儲能關鍵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等高技術攻關,開展應用技術系統集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面向資源和能源緊缺及環境污染等國家重大需求,聚焦有機地球化學、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環境科學與技術、油氣與礦產資源等重點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在大陸動力學與巖石圈演化、深部地質過程與地球系統變化、成礦規律與油氣成藏動力學、海洋地質與邊緣海演化、環境污染與控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解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等重大問題提供有力支撐。
 
  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面向海洋科學研究和深海資源勘探重大戰略需求,聚焦智能無人系統相關基礎科學研究問題和新一代潛航器關鍵核心技術,研制大型高性能深海潛航器,建設相應的總裝總調及測試保障條件,組建專業配套齊全的技術隊伍,形成大型海洋智能無人裝備研發與測試能力,引領我國無人潛航器技術跨越式發展。
 
  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構建國際一流空天科技研發體系和多維度航天工程體系,聚焦空天飛行和空間自由進入等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我國臨近空間高速飛行、星際天地往返以及多元化空間科學探索提供有力支撐。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集聚優質教育資源,在先進材料、地球與海洋大氣、微電子、可持續能源與環境、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分析、物聯網、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智能交通、機器人與自主系統、智能制造等領域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成果助推創新創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建設頂尖研究型大學。
 
  國家醫學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廣東省中醫院共同協作,圍繞關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長期性問題,建成醫學研究高峰、成果轉化高地、人才培養基地、數據匯集平臺,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推動臨床科研成果轉化,加快解決一批藥品、醫療設備、疫苗、醫學數據等領域“卡脖子”問題。
 
  四、全方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
 
  實施創新創業“育苗造林”工程,構建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以科技創新育創新創業之苗,以創新創業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厚植南沙科學城創新基因,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產業策源地。
 
  (一)構建多層次創新創業孵化體系。
 
  健全“創新創業學院—孵化器/眾創空間—加速器—創新創業產業園”孵化鏈條,促進創新創業孵化載體集聚式發展,構建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醫療器械、生物醫藥、先進材料、智能制造等領域專業化創新創業孵化和服務標準體系。支持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與科技領軍企業建設運營專業化、國際化的孵化器和加速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孵化器建設和運營,打造創客一條街和國家級創新創業街區。鼓勵海內外創新主體創辦企業管理、財務咨詢、市場營銷、人力資源、法律顧問、知識產權、現代物流、技術轉移等國際化專業化服務機構,全面提升創新創業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從事創新創業的港澳居民享受內地居民同等扶持政策。支持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設粵港澳科技創新園,提升南沙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服務能力,推動建設一批粵港澳合作創新創業園。
 
  (二)高標準打造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建設廣州市南沙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加強與深圳檢驗檢測服務業合作,為企業提供集檢驗檢測、認證測試、計量校準、技術咨詢、培訓等服務的專業化檢驗檢測公共服務。推動團體標準培優,支持有條件的機構爭創國家標準驗證點。鼓勵檢驗檢測科技創新,瞄準深地深海、空天科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研發檢測設施設備和檢測方法標準。鼓勵領軍企業牽頭建設高水平中試驗證平臺,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建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基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鼓勵華南技術轉移中心以及商協會等社會團體為南沙科學城創新創業主體提供信息發布、政策培訓、技術轉移轉化等高質高效服務。
 
  (三)全方位提升科創金融服務能力。
 
  強化南沙科學城科技創新金融服務體系。加大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新興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支持力度,鼓勵引導擔保機構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擔保,構建科技創新風險分擔機制,支持創新創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國際金融論壇(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IFF)集聚全球金融高端要素的功能,吸引國內外銀行、證券、保險、基金、風投等金融機構落戶南沙,加速科技創新金融機構南沙國際金融島集聚。推動南沙科學城科創金融服務模式創新,支持科技保險、融資租賃、知識產權質押等科技金融產品創新,強化科創金融服務創新創業能力。探索開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ualified Foreign Limited Partner,QFLP)試點,支持境外機構投資者通過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參與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企業(基金)。
 
  (四)高規格打造南沙創新創業品牌。
 
  實施南沙科學城品牌建設工程,支持國際組織、全球頂尖大學在南沙科學城創辦有全球影響力的學術會議和創新創業大賽。支持全國行業協會創辦中國(南沙)創新創業高峰論壇、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創新創業大賽,定期發布《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和《全球創新創業指數》,打造南沙科學城國際著名科學城的品牌。爭取承辦教育部主辦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及團中央、中國科協等主辦的“創響中國”和“創青春”等活動,選科技創新之“種”,育創新創業之“苗”,造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之“林”。
 
  五、發展壯大優勢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
 
  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進一步優化產業生態,充分發揮南沙科學城原始創新策源地的優勢,提升源頭創新能力,高水平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超前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以生命健康為主要方向打造廣深聯動未來產業創新示范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為重點打造萬頃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以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為重點打造黃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以海洋科技產業為重點打造龍穴島海洋科技產業發展區,創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一)超前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培育工程,發揮南沙科學城科教資源優勢,支持研究型大學組建未來技術學院,保障人才供給;聚焦數字海洋、海洋大健康、海洋能源裝備、空天開發、量子精密測量、生命健康等領域,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聯合研究型大學共建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爭創國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提升未來產業技術創新、中試驗證和產業化能力,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速培育南沙特色優勢未來產業。圍繞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需求和學科特色,構建產學研醫多元參與、分工合作的開放式醫學協同創新體系,積極構建國家醫學中心相銜接的上下游產業鏈條,有力推動醫學科研成果的轉化落地。打造醫藥產業配套體系及健康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和醫療大數據等高技術產業。做大做強廣州數據交易所,構建覆蓋多領域多行業的數據交易產業鏈,促進產業數據流通交易。
 
  專欄5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
 
  數字海洋。聚焦智能船舶、智慧港口、海洋漁業、海洋能源、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等應用場景,開發水下機器人、智能海洋傳感器、無人航行器等智慧裝備和海上無人系統,拓展海洋衛星應用領域,打造數字海洋產業。
 
  海洋大健康。聚焦海洋創新藥物、現代海洋中藥、海洋生物材料、海洋功能食品等方向,推動海洋大健康技術成果產業化,發展藥品、醫療器械、食品、化妝品等海洋大健康產業。
 
  海洋能源裝備。聚焦南海天然氣水合物開發,開展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鉆采、海上儲存、運輸、陸上接收技術開發,支持天然氣水合物鉆井平臺、海上施工船、平臺供應船等關鍵技術裝備攻關,培育海洋能源裝備制造業。
 
  海洋能源應用。聚焦天然氣水合物等海洋能源應用,加快天然氣水合物商業化生產和儲存技術研發,推動天然氣水合物技術研發基地、集成配套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海洋能源在交通、電力、工業、居民生活等領域的應用,培育一批海洋能源產業化領軍企業。
 
  空天開發裝備。謀劃建設臨空飛行極限測試平臺,提升空天開發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構建空天科技領域“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系統解決方案—集成演示示范—成果轉移轉化”創新創業鏈條,系統提升助推運載器研發、試驗、總裝、測試、產業化等能力。
 
  量子精密測量。聚焦量子精密測量與計量裝置、量子計算等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工程化驗證,推動量子精密測量技術和裝備產業化。
 
  (二)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引擎。
 
  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發揮南沙科學城“四區疊加”政策先行先試優勢,優化高端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環境,聚焦智能與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生命健康等領域,支持創新主體謀劃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技術創新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修訂,以技術標準化支撐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培育特色鮮明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爭創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引擎。
 
  專欄6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
 
  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建設智慧充電設施、5G1信息基礎設施等車聯網產業基礎設施,支持基礎技術平臺及軟硬件系統應用開發,引導車聯網企業向黃閣汽車城集聚,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聚焦純電動、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方向,支持整車企業主導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創新鏈,提升產業配套和系統集成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人工智能。支持行業龍頭企業主導的產業創新體系與能力建設,開展基礎軟件、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核心器件、高端芯片、新型人機交互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導人工智能企業向慶盛集聚,開發自動駕駛、智能船舶、港口物流、金融科技、智慧醫療教育等場景,加速形成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第三代半導體。支持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聚焦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光伏逆變、能源互聯網、新型顯示等方向,加快功率元器件、先進封裝和關鍵元器件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導制造業企業向南沙科學城集聚,創建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集群。
 
  生命健康。發揮南沙臨床醫學資源優勢,聚焦精準醫學、基因技術、數字醫療、醫療器械、疫苗、現代中藥、創新藥、醫學檢驗等領域,構建“研究所—企業—醫院”一體化醫學創新與轉化基地,發展一批生物醫藥企業,打造南沙科學城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六、建設一流科技創新人才高地
 
  深入實施“廣聚英才計劃”,聚焦南沙科學城發展戰略需求,集聚造就戰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及創新團隊,壯大高水平中青年和后備科技人才隊伍,提升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服務能力,協同國家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南沙)等重要人才平臺,加快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建設一流科技創新人才高地。
 
  (一)集聚造就戰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
 
  實施科技創新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工程。聚焦海洋、能源、生命、信息、空天等領域,支持國家科研機構、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交叉研究平臺,建設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配套支持科技領軍人才承擔國家和廣東省科技重大專項,凝聚造就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與高水平創新團隊,集聚海內外高端科技創新人才,提升前瞻性、基礎性、戰略性科技創新能力。
 
  (二)培育引進高水平中青年和后備科技人才。
 
  實施全球科技創新青年領袖培養工程。面向國家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設立高層次訪問科學家專項,發揮南沙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優勢,注重在重大科技平臺上的重大創新實踐中發現、培養和造就高水平中青年科技人才。面向國家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和重點企業設立全球優秀博士后創新專項,吸引全球優秀博士到南沙科學城創新主體從事博士后研究,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面向重點產業“高精尖特”企業設立大國工匠專項,培養高技能中青年緊缺人才,打造一批中青年大國工匠后備軍。
 
  (三)強化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服務能力建設。
 
  加快打造人才工坊,用足用好國家賦予的人才稅收優惠和出入境、停居留便利等優惠政策,大力引進海內外頂尖科技人才、實用技術人才和港澳青年人才,加快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發展區。大力實施更具競爭力的靶向人才引進政策,加大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工作力度,打造精準高效的高端人才定制平臺。實施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健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薪酬福利、教育醫療、住房和社會保障等制度,積極向國家爭取更多稅收優惠政策,高標準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建立科技創新人才國際化服務中心和科技創新國際人才數據庫,搭建“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信息咨詢、稅務登記、居留和出入境申請等服務。推動南沙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建設,探索開展技術移民試點。健全高層次人才集聚工作機制,發揮高端獵頭機構和社會組織招才引智作用,推行人才實名推薦制度,成就全球高水平科技人才事業夢想。
 
  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合作創新網絡
 
  充分發揮南沙科學城作為廣深港和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交匯點的區位優勢,統籌構建廣州協同創新圈、粵港澳合作創新圈和全球合作創新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全球開放創新高地,實現價值共創、利益共享。
 
  (一)建設廣州協同創新網絡。
 
  建立廣州創新合作區“一區三城”科技創新合作機制,推動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等創新區域參與南沙科學城建設,打造廣州創新合作區“一區三城”科技創新聯合體,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合開展前沿科學研究,加快建設政策互通、平臺共建、資源共享、項目共促、成果共享的合作網絡。支持南沙創新主體與廣州大學城院校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加快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支持南沙科學城創新主體參與生物島、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等省實驗室建設,聯合共建創新平臺,協同開展重大科技任務攻關。
 
  (二)建設粵港澳合作創新圈。
 
  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計劃,建設大灣區合作創新圈。支持粵港澳創新主體深度參與南沙科學城建設。加強南沙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聯動協同發展,推動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在海洋科學、信息等領域的科研合作,推動與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在海洋材料、信息、生命等領域的科研合作,加強廣州創新合作區與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聯動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共享,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科研數據共享共用機制。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利用南沙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支持港澳高校在南沙科學城布局建設粵港澳聯合實驗室,聯合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任務,促進粵港澳創新主體價值共創、利益共享。
 
  (三)建設全球合作創新網絡。
 
  實施南沙科學城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建設全球創新合作網絡。加強與“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合作,密切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促進共性科學技術破解,深化重點科學項目協作,高標準、高規格、高質量辦好大灣區科學論壇,集聚全球頂尖科學家資源,吸引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南沙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與海洋科學與工程實驗臺站和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支持南沙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面向全球開放,支持南沙科學家在國際組織任職,構建全球科技創新合作網絡,不斷拓展科技創新合作新空間,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為應對全球大挑戰做出應有貢獻。
 
  八、建設創新發展政策改革示范區
 
  發揮南沙科學城“四區疊加”政策先行先試區位優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政策環境,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項目管理創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建設充滿活力的南沙科學城。
 
  (一)優化粵港澳協同創新政策環境。
 
  加快建設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推動省市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進一步向港澳開放,支持港澳高校科研院所參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高水平實驗室建設。創新科技合作機制,按國家規定落實好支持科技創新進口稅收政策,鼓勵相關科研設備進口,允許港澳科研機構因科研、測試、認證測試所需的產品和樣品免于辦理強制性產品認證。探索建立華南生物材料出入境公共服務平臺綠色審批通道,依法支持生物材料跨境使用。按國家規定落實高新技術企業進一步延長虧損結轉年限和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推動科技企業集聚發展。對在廣州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按國家規定免征其個人所得稅稅負超過港澳稅負的部分,爭取“人才”類簽注政策試點,優化內地科研人員赴港澳商務簽注管理,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流動。
 
  (二)探索科技基礎設施管理新機制。
 
  創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機制,在符合國家有關要求的前提下,推動省、市、區有關部門優先辦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用地審批、規劃許可、環境評估等手續,設施所在區政府做好相關推進工作和生活配套。探索社會主體參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及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建設新機制。探索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運行管理新機制。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運行經費保障機制,切實做好設施運行基本保障,鼓勵通過多渠道投入支持設施運行。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運行績效管理機制,支持依托設施建設省實驗室和創建國家級實驗室,探索實驗室與設施融合發展新模式。鼓勵粵港澳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合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科學工程,探索建立科研項目全球懸賞制度,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化發展。
 
  (三)創新科研項目管理體制與機制。
 
  深入推進科技項目管理體制與機制改革,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推行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揭榜掛帥制”和“賽馬制”,探索實行項目經費“包干制”,健全項目評審“主審制”。推動建立重大科技任務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和技術總師負責制,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全面準確評價科技成果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價值。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嚴格落實并完善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嚴格落實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動力。
 
  (四)健全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制度。
 
  加強中國(廣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能力建設,強化以重點產業園區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和保護工作站為延伸的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體系。推動健全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維權援助、行業自律等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提供快速審查、確權、維權“一站式”綜合服務。支持建設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中心和專利導航服務基地,加強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專利創造和儲備;加強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知識產權運營市場化、專業化和國際化水平;支持知識產權服務品牌機構在南沙集聚發展,積極爭取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upport Center,TISC)落地南沙,推動南沙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服務高地。嚴格落實并完善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損害賠償力度,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保護高地。完善知識產權對外轉讓審查、海外維權援助、涉外執法協作、海外糾紛預警應對等機制,助力企業更好“走出去”。
 
  九、打造數字化綠色生態宜居科學城
 
  加快建設數字化基礎設施,進一步深化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全方位推進公共服務體系數字轉型,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文化氛圍,創造更安全、更放心、更便利、更舒適、更健康的生活,將南沙科學城建設成為數字化綠色生態宜居科學城。
 
  (一)推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實現南沙科學城全光纖千兆網絡接入和5G網絡全覆蓋,加快推進IPv6[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互聯網協議第6版,簡稱IPv6。]用戶普及和網絡接入,建設eduroam WiFi[eduroam WiFi:Education Roaming WiFi,全球教育無線網絡漫游。]國際漫游和國際科研互聯網出口,前瞻布局量子通信網、衛星互聯網和6G[6G:6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六代移動通信網絡,簡稱6G。]網絡。依托省域治理“一網統管”物聯感知體系,實施“萬物互聯”工程,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建筑等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構建城市數據采集智慧感知節點網絡,探索建設虛實交互的數字孿生科學城,提高市政公用設施服務能力,強化城市智慧治理能力。建立城市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實現基礎信息網絡和核心要害信息系統安全可控。
 
  (二)提升數字化公共服務品質。
 
  推進教育、醫療、交通、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務體系數字化轉型,構建高質量、低成本、廣覆蓋的數字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數字化教育服務體系建設,高標準推動優質教育資源數字化和開放共享,滿足公眾多樣化學習需求。加快數字化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高標準打造在線醫療服務平臺,支持互聯網醫院和精準醫療輔助系統發展,提升數字化診療服務能力。加快數字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南沙智慧交通大腦”,建設智慧交通服務體系,推動自動駕駛、智慧公交、智慧物流等發展,提升公共交通服務智能化個性化水平。建設數字化公共安全服務體系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強化對自然災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攻擊等數字化監測預警和快速響應,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打造平安南沙科學城。
 
  (三)打造數字化綠色生態環境。
 
  實施綠美南沙行動計劃,按照“精明增長、精致城區、嶺南特色、田園風格、中國氣派”的總體思路,進一步優化提升科學城規劃設計水平,構建“山水城田海”相融的科學城生態空間布局,強化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開發,推進山水林田湖海一體化保護,加快南沙生態廊道及濕地保護開發,建設一批慢行健身步道、人文景觀與游憩設施和城市綠地公園,構建以科學城核心功能區為中心、生態公園為節點、水系與綠道為紐帶,通山達海、藍綠交織、天人合一的生態空間網絡,打造凸顯廣州城市韻味和文化魅力的新嶺南風貌。打造數字化環境污染綜合防治體系,構建“天空地海一體化”全要素智能感知系統和環境監測預警網絡,建立廢物循環利用全流程數字化管理系統,全方位推行綠色生活方式,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及循環利用。
 
  (四)營造數字化科學文化氛圍。
 
  促進嶺南、水鄉等特色文化與科學文化融合發展,加強科學文化要素與VR[VR:Virtual Reality,即虛擬現實,簡稱VR。]/AR[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強現實,簡稱AR。]、文化裝備制造、超高清視頻等產業的銜接和融合,推動粵港澳開展以科學文化要素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創意產業合作,培育能夠輻射大灣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文化新業態。高標準建設南沙科學城會議中心、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推進數字化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美術館等數字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科學普及與科學文化傳播能力。開發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要科研機構科普功能,創建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國家科普示范基地,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打造科學氛圍濃厚、充滿文化魅力的人文科學城。
 
  (五)構建全民暢享數字化生活。
 
  加快推進智慧園區建設,在科學城內開展無人駕駛、遠程醫療、在線教育、在線文娛、智慧停車、新零售等數字技術新場景應用示范,拓展智能安防、智慧養老、旅游休閑等應用場景。推進智慧社區建設,依托社區數字化平臺和線下社區服務機構,建設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社區生活服務、社區治理及公共服務、智能小區等服務。推進數字家庭建設,以住宅為載體,推動平臺、社區配套和智能家居產品互聯互通,打造數字化家庭生活服務平臺,提供購物消費、影音娛樂、教育醫療、居家辦公、養老助殘、災害預警等高品質生活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一批國際化高端社區和特色風情街區,引進高水平國際學校和國內外知名醫療服務機構,按照國際標準配置社區鄰里中心和商業中心,打造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的科學城生活圈。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管理。
 
  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專責小組和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的統籌指導下,按照優化協同高效原則,建立健全由廣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廣州市推進南沙科學城建設協調機制,加強對南沙科學城建設工作統籌協調。
 
  (二)優化空間開發。
 
  堅持整體規劃、分步建設、協調推進、市場運作的原則,匯聚社會多方力量與資源,有序推進南沙科學城開發建設。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強化存量空間改造,優先滿足科學城核心功能區用地需求。完善軌道交通、生活保障、商業保障等配套設施建設,為南沙科學城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加快科學城智能化建設,支持虛擬空間開拓,推進科學城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融合發展,打造數字孿生科學城。
 
  (三)強化資金保障。
 
  充分利用廣州市相關專項資金,支持南沙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平臺建設,推動廣州創新主體參與南沙科學城建設。支持科學城內創新主體承擔國家級重大科技專項、計劃和項目。在國家批準的業務范圍內,鼓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大對南沙科學城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推動省、市海洋科技專項向南沙科學城布局。在符合國家有關要求的前提下,對海洋、能源、信息、生命、空天等領域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給予資金支持。
 
  (四)激勵擔當作為。
 
  支持創新發展,先行先試,寬容失敗,切實增強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嚴格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求,對于在全國無先例可循或者政策界限不明確而發生偏差,發生有關風險;因先行先試而出現失誤或者未達到預期效果的情況,要區別對待、恰當處理,做到失職追責、盡職免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