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關于優化空間載體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3-08-28 點擊:次
廣東省廣州市關于優化空間載體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公開征求意見稿)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決策部署,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制造業當家”和市委市政府“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工作要求,加快我市產業發展載體存量增效、增量提質,釋放制造業發展新空間、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壯大經濟社會發展新活力,為加快發展實體經濟提供優質空間載體,特制定本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通過工業用地高效利用、工業廠房體系保障、工業園區提質升檔、產業園區運營企業培優培強等舉措,全面提升產業與空間載體資源適配有效性,打造節約、集聚、高效的空間格局,進一步聚合創新要素、拓展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集聚水平,推動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廣州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原則
——化零為整,持續提升規模。圍繞“占補平衡、先補后占、化零為整、穩步提升”落實工業用地和工業產業區塊規模要求,穩住存量現狀,加強增量供應,有序整合零散分布的工業用地,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需求。
——成片連片,提高用地效能。堅持增量提質和存量增效雙管齊下,優化空間布局、加大連片開發力度,提升空間容量、鼓勵載體復合利用,強化工業用地全過程管理,適配新型工業化發展需求,提高產業用地績效。
——產業集聚,促進集群發展。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雙輪驅動,發揮國有企業支撐作用,激發民營資本投資活力,通過拓寬要素供給通道,豐富資源配置模式,進一步推動企業集中、要素集成、產業集群,形成空間錯落有致、產業集約高效的發展格局。
——特色鮮明,深化產城融合。堅持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互促共進,有序引導產業園區專業化、特色化發展,以載體提質促進產業升檔,以產業升檔推動城市升級,實現“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
(三)主要目標
到2027年,工業用地供應能力逐步增強,梯次空間載體體系建設成效明顯,每年工業用地供應量不低于10000畝左右,占年度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的比例不低于30%左右,推動20個左右村鎮工業集聚區更新改造試點,打造20個左右特色園區,培育3—5個標桿園區,大力推進各類標準廠房建設,持續增強產業鏈協同、創新主體培育、創新要素集聚、四化賦能發展等能力,實現空間載體質量和經濟效益雙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用地供給,突出規劃保障
1.嚴格工業產業區塊管理。各區納入工業產業區塊的規劃工業用地面積占全區規劃工業用地面積比例原則上不少于80%,單個工業產業區塊內的工業用地面積不少于該區塊總面積的55%。新增工業用地原則上位于工業產業區塊內。優先支持將存量工業企業用地納入工業產業區塊,推動未納入工業產業區塊的規模以上、專精特新、高新技術等優質工業企業逐步納入工業產業區塊內。(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各區政府(含市政府派出機構,下同),配合單位:科技局)
2.加強工業用地保障。加大工業用地儲備和供應力度,全市每年新增工業用地儲備不少于10000畝,每年工業用地供應量不低于10000畝左右,占年度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的比例不低于30%左右。全市年度土地利用計劃設置“先進制造業項目”用地指標保障專項,固定資產投資額5000萬元至5億元的先進制造業項目所需指標由市優先保障,不足部分向省爭取支持;固定資產投資額5億元(含)以上且投資強度不低于400萬元/畝同時地均稅收不低于15萬元/畝的先進制造業項目所需指標由省指標保障。各區增資擴產項目用地規模、指標等需求由所在區工信部門負責分配。工業園區道路等基礎設施所需的用地指標,可納入市用地指標保障范圍。(牽頭單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政府)
3.健全多元化供應體系。構建完善工業用地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出讓等供應體系。加快推廣“大項目供地、中項目供樓、小項目租賃廠房”模式,推進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推動“帶項目”“帶方案”出讓,實現拿地即開工。試行以工業為主的混合產業用地供應模式,探索推進商業、住宅用地變更為工業用地。(牽頭單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4.盤活存量工業用地。聚焦“工改工”,鼓勵采取統一收儲后出讓、引導企業協議轉讓或股權轉讓、支持企業自有工業用地提高利用效率、加快解決涉地歷史問題等多種方式盤活工業用地。建立工業用地“增存掛鉤”機制,新增工業用地向集中連片存量工業用地盤活成效顯著的區傾斜。(牽頭單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國資委)
(二)加大廠房供給,推動“工業上樓”
1.推廣高標準廠房。結合廣州市產業導向和政策要求,鼓勵建設符合《廣東省高標準廠房設計規范》要求的高標準廠房,通過彈性租期產權分割、優化容積率計算標準等政策,打造集設計、研發、運營、智能制造于一體的“工業綜合體”。(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配合單位:各區政府)
2.打造專用型廠房。各區結合區位產業發展導向和行業特點,制定專用型廠房項目的建設規模、經濟指標、廠房技術指標,通過資金獎補、彈性租期產權分割、優化容積率計算標準等政策,支持建設一批專用型廠房。(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配合單位:各區政府)
3.建設產業保障房。鼓勵各區將國有工業用地劃撥給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開發區(產業園區)管委會或者具有產業保障房建設職能的機構,通過政策舉措推動建設一批只租不售的產業保障房,吸引中小微制造業企業入駐。(牽頭單位:各區政府,配合單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工業和信息化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三)打造各類園區,形成梯次體系
1.深化村鎮工業集聚區整治提升。以“工改工”為主攻方向,以點帶面推動若干廣州市村鎮工業集聚區更新改造試點,積極對接引入優質運營主體參與改造運營,鼓勵支持成片連片改造,進一步大力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更新改造。(牽頭單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各區政府)。
2.打造特色工業園。圍繞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都市消費工業、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主導產業,按照“市區共建培育、擇優遴選認定”等模式,建設若干主體明確、定位清晰、特色鮮明、產業集聚度高、核心競爭力強的特色工業園。對獲評為市級以上特色工業園的,給予資金支持。(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單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財政局、各區政府)
3.培育標桿園區。聚焦先進制造業支柱產業,圍繞園區經濟規模、質量效益、產業集聚、智慧能級、綠色發展等重點維度,遴選標桿園區培育對象,給予分期分步支持,打造“產業龍頭+主導產業鏈+產業創新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產業社區配套”五位一體的標桿園區。(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單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財政局、各區政府)
4.探索建設跨區產業聯動共享機制。通過園區共建、政策共享、招商共享、收益共享等創新舉措,鼓勵市內各區之間探索“中心城區總部研發+外圍城區制造基地”“中心城區孵化+外圍城區產業化”等跨區合作模式,引導先進制造業在市內完成梯度轉移,促進優質企業留穗深耕發展。(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統計局、財政局,配合單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稅務局、各區政府)
5.鼓勵社會資本和基金參與產業園區建設。探索開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支持金融機構對產業園區市場化運營項目以供應鏈、產業鏈、信用鏈為基礎進行整體授信,提供中長期、大額度的優惠利率貸款。(牽頭單位:市金融局、市發展改革委、財政局,配合單位:各區政府)
(四)引培專業運營企業,提升園區管理水平
1.大力引育園區運營企業。鼓勵通過對外引進、內部孵化等方式培育園區建設運營企業,為園區建設、運營、招商等方面提供高質量服務。積極引導本地市屬、區屬國企強化園區投資、建設、運營等功能。(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單位:市國資委、各區政府)
2.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支持園區運營企業建設面向園區產業企業的公共服務大數據平臺,并與廣州市產業大數據平臺對接。持續推進園區內千兆光網、5G、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園區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配合單位:各區政府)
3.推動園區運營企業間緊密合作發展。支持在穗舉辦省級以上產業園區年會、峰會、資源對接會。發揮社會組織橋梁紐帶作用,評選一批優質園區運營主體,瞄準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跨區域、跨行業、跨園區聯合招商。(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單位:市商務局、財政局、各區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推進機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市推動產業載體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全面統籌推進產業載體高質量發展工作。
(二)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構建區域評估和控制指標體系,推進園區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持續優化消防審驗流程,實施數據共享,優化審批流程,精簡審批環節。
(三)加強財政金融支撐。市、區應加強對產業載體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給予資金支持,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鼓勵設立園區發展基金。
(四)加強工業用電保障。探索通過產權確認“化整為零”等路徑,實現供電服務進園區內部,裝表到終端用戶紅線,進一步提高供電可靠性。
(五)構建產業監測體系。健全完善工業用地產業監管和財稅效益評估措施,構建全市工業園區產業大數據平臺,開展產業大數據匯總分析,探索建立工業園區運行監測與調度機制,促進產業項目經濟稅收貢獻與城市資源投入相匹配。
本意見自印發之日起實施,有效期5年。本市之前相關政策文件與本意見不一致的,以本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