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環境變化與蘭州的轉型突破
來源:未知 日期:2016-10-12 點擊:次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區域經濟加速轉型突破的關鍵階段。在這種大背景下,區域中心城市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應當立足大環境,尋求突破口,開拓新境界。蘭州作為我國西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和向西開放的“十字路口”,面臨的機遇條件更為難得,發展的內在能量有待釋放,完全可以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有所作為,不僅實現自身新的轉型和突破,也為國家戰略的實施作出積極貢獻。
一、區域經濟環境變化對蘭州的影響性
從時間的縱軸上來看,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總體上向內陸傾斜,而蘭州正是那一時期國家布局和建設的工業城市。進入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以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的思想為指導,總體上從向內陸傾斜轉為向沿海傾斜,從而催生了以深圳為代表的東部新興城市,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點。大致從2000年前后,我國區域發展進入“四大板塊”協調互動的階段,也就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繼續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近幾年,國家進一步強調發展的協調性、協同性和共同性,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這也就是國家強調的,培育形成更多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由此審視區域經濟環境變化對蘭州的影響性,應當看到這樣幾個積極因素:
第一,從國際經濟環境看,城市距離制約性正在逐步轉換。在以海運為支撐的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蘭州屬于典型的內陸城市,既不靠海,也不沿邊,經濟發展融入世界經濟存在巨大的空間制約性。要使國外經濟要素和自身經濟資源實現對接,必須跨越中部和東部地區,才能到達沿海城市。這種巨大的空間距離感,使蘭州在“引進來”和“走出去”兩個方向上,都面臨絕對劣勢。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正在扭轉這種劣勢,把蘭州從開放的“大后方”變為向西開放的“前沿地”。
第二,從國家戰略環境看,城市功能定位性正在逐步抬高。1954年批復的蘭州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對蘭州城市性質的定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工業城市,甘、青、新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之地”。1979年批復的第二版城市總體規劃的定位是“西北鐵路、公路和航空的交通樞紐,以石油、化工、機械制造為主的社會主義工業城市”。2003年批復的第三版城市總體規劃的定位是“西部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交通通信樞紐和科技、信息、商貿、金融中心”。到2015年批復的第四版城市總體規劃的定位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從中可以看出,蘭州在國家戰略中的功能不斷拓展,定位越來越重要。
第三,從區位交通環境看,城市戰略通達性正在逐步優化。由于區位的特殊性,蘭州在傳統意義上就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當前的新變化是,隨著高鐵建設加快步伐和航空線路多向拓展,尤其是青藏鐵路和蘭新高鐵開通,以及今年蘭渝鐵路建成和明年寶蘭客運專線建成,還有后續到中衛等城際鐵路的建設,都在迅速提升蘭州與全國區域板塊的戰略通達性,使這一“傳統交通樞紐”進一步升級為“新興戰略樞紐”,為經濟發展帶來良好支撐。
第四,從省域發展環境看,城市經濟首位性正在逐步提升。大城市的集聚性和輻射性,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這一點在甘肅和蘭州表現得更為明顯。2015年,蘭州GDP占甘肅省的30.87%。一份《全國27個省會城市首位度排行榜》的研究資料顯示,省會城市與非省會城市中GDP最大城市的比值蘭州排第5位,省會城市GDP占全省比例蘭州排第10位,將二者相乘的“強勢指數”蘭州排第4位。這表明,在省域發展環境中,蘭州具有較強的集聚性和輻射性,也理應為省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二、蘭州對區域經濟環境變化的適應性
從近年來的發展情況看,在區域經濟環境的變化之下,蘭州的適應性也在逐步發生量變和質變,推動著城市價值的積淀和提升,預示著轉型突破的良好態勢。尤其是這樣幾個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
第一,經濟總量結構的變化。2015年,蘭州生產總值邁過2000億的重要臺階,達到2095.99億元,比“十一五”末接近翻一番,人均生產總值從4704美元提高到8739美元,增長85.76%。同時,作為省會中心城市,經濟結構也在調整中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從“十一五”末的3.07∶48.09∶48.84調整為2.68∶37.34∶59.98,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1.14個百分點,體現出服務業快速發展的鮮明趨向。
第二,城市空間布局的變化。最明顯的表現是,蘭州城市空間跳出狹長的黃河河谷,逐步拉開框架,走向更大的范圍。這也是第四版城市總體規劃對城市空間布局的調整方向。在城區,不僅打破了多年來南部開發重、北部開發輕的格局,而且將城關青白石、榆中和平定遠連搭片區納入開發建設范圍,提高了城區的容納性和承載力。更為重要的是,推動蘭州新區開發建設,改變了蘭州的單中心城市結構,在更大范圍形成與老城區互補的城市空間結構,有利于未來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第三,基礎設施功能的變化。基礎設施在城市發展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內生性的特點。如果說,新區建設補上了城市結構的短板,那么我們還可以延伸地說,治理大氣污染打造的“蘭州藍”,補上了城市環境的短板;蘭州國際馬拉松賽的成功舉辦,補上了城市開放的短板;對餐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補上了城市功能的短板;“數字蘭州”、“智慧蘭州”建設,補上了城市管理的短板;還有南山路、北環路建成通車和軌道交通建設,正在補上城市交通的短板。
第四,新興增長潛能的變化。蘭州新區建設的意義,不僅在于拓展了城市空間,更指向新的產業高地。這從國家賦予蘭州新區的四大戰略定位可以看出,一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二是國家重要的產業基地,三是向西開放的重要戰略平臺,四是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區。從新區產業培育的態勢來看,從2012年獲得國務院批復,到2015年底的三年多時間里,已經引進和建成了一批好的產業項目,形成125.53億元的生產總值,是獲批建區時的2.23倍,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第五,對外開放格局的變化。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和新亞歐大陸橋的節點城市,蘭州在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上發揮優勢、尋求突破,致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節點城市,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加入上海合作組織睦鄰友好委員會,開通了到中亞、歐洲、南亞、白俄羅斯的國際貨運班列和到迪拜的全貨運航空線路,還有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建成運營和加快建設蘭州國際港務區,以及文化、教育、旅游領域的對外交流,都使得蘭州逐步走上國際舞臺。
三、蘭州在區域經濟環境變化中的突破性
從區域經濟環境變化對蘭州的影響性因素,到蘭州對區域經濟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做法去看,蘭州的優勢正在得以發揮,潛能正在加速釋放,地位正在積極變化。而蘭州今后的進一步轉型突破,就是要緊扣這些發展和變化,在關鍵性問題上繼續做好文章,不斷放大后發效應,提升城市價值和綜合實力。尤其可以著眼三個方面,以點帶面、拉動全局、激活全盤:
第一,樞紐是最大的牽引力。作為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第一戰略”,如何把“一帶一路”戰略的“最先一公里”,落實到地方發展的“最后一公里”,關鍵是找準落點、做足文章。在國家《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對蘭州的定位和要求是,加快蘭州開發開放,形成面向中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而“通道、樞紐、基地”這六個字的重中之重是“樞紐”,就是以“樞紐”來撐起“通道”,以“樞紐”來帶動“基地”,也以“樞紐”來服務“一帶一路”戰略。所以,應緊緊圍繞這個關鍵點,強化現代物流業的承載和集散能力,完善“蘭州號”對外貨運班列的常態化運營機制,發揮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的平臺作用,加快蘭州國際港務區和相關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改變目前物流“穿城過”的現狀,把蘭州建成向西開放的陸路進出口貨物集散中心。這是蘭州融入“一帶一路”的著力點所在,將有助于帶動蘭州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牽引性,使蘭州在國家戰略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第二,創新是巨大的爆發點。這不僅是蘭州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發揮作為一個科教人才資源比較豐富的城市,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現實選擇。只有在創新上有大的作為和突破,才能實現整個城市的轉型和突破。這方面,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已經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政策機遇,蘭州科技大市場、科博會等平臺也初步搭建起來。在這個基礎上,需要做的事情頭緒很多,但核心問題在“通”,就是打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政策鏈。一是讓科技創新的引領性更為突出,圍繞形成科技創新的合力,進一步叫響叫亮“科技蘭州”的目標,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二是讓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更為突出,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鼓勵好的科技成果走出“校門”和“院門”,在蘭州實現轉化。三是讓企業創新發展的主體性更為突出,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設立研發機構或技術轉移機構,培育壯大一批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四是讓促進要素流動的服務性更為突出,完善蘭州科技大市場等功能平臺的運行機制,促進成果、資金、人才、服務、政策等各類創新要素的有效對接。五是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性更為突出,特別是以更為優惠的政策和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引進一批領軍人才、尖子人才和急需人才。
第三,新區是強大的增長極。蘭州新區作為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區,是蘭州最為寶貴的政策資源和最具前景的增長之源。把新區的文章進一步做足做活,必將為蘭州經濟發展帶來“爆發式”的拉動。一是在產城融合發展上體現新區之新,堅持走產城一體的開發建設路子,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上再統籌、再用力、再協調,實現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互相促進、融合發展。二是在產業集群發展上體現新區之新,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新產業、新業態為導向,進一步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完善產業鏈條和協作配套體系,提高特色主導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三是在重大改革創新上體現新區之新,探索有利于新區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尤其是立足于服務投資、服務創新、服務創業,借鑒推廣上海自貿區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把新區打造成為深化改革、簡政放權的先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