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新區創新任重道遠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8-05 點擊:次
日前,在浙江舟山群島新區舉行的第二屆國家級新區發展論壇上,來自10多個國家級新區的相關代表一致認為,國家級新區要發展好,體現出新引擎、新平臺、新活力、新面貌,關鍵還是在創新,但要真正做到創新,路途還很遙遠。
國家級新區是由國務院批準設立,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區,是新一輪開放和改革的前沿。通過在新區內實施更加開放和優惠的政策,鼓勵和激發新區的創新活力,在制度創新、產業創新、技術創新、社會創新等層面進行不斷探索,可以達到以點帶面、以線帶片的試驗示范效應。
今年6月14日,國務院批復設立江西贛江新區。至此,國家級新區擴容至18個。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在這18個國家級新區中,有15個是在近5年內被批復的,平均每年批復3個,可以預料,未來國家級新區的數量還會繼續增加。如此表明了國家對新區寄于的厚望。
瀏覽新區的總體規劃可以看出,國家賦予每個新區各自不同的改革創新試點內容。上海浦東新區重點圍繞自貿區制度創新,在金融、貿易、航運等方面加快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探索,天津濱海新區重點圍繞京津冀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和港區協調聯動開展探索,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圍繞打造江海聯運,推動建立高效便捷的通關和口岸監管模式開展探索……然而從目前來看,新區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破解難題還不夠,仍存在較大的探索空間。
新區“創而不新”的原因包括多個方面。比如,“創新”的習慣還沒有形成。以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為例,“東部重要的開放門戶”是對舟山群島新區的一個定位,現在普遍認為就是要建立一個最開放的自貿區,只有做到了這個最開放的程度,舟山群島新區才有可能發揮 “長三角增長極”的作用。但怎么才能創新出最開放的政策制度?很多人都沒有這個概念,甚至想都不敢想。
又如,“投資驅動”根深蒂固。很多新區目前仍是 “新瓶裝舊酒”,走的還是傳統老路——招商引資,在項目上做文章,產業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總體不高。在創新方面,特別是與“創新驅動”相適應的一系列制度配套上,很少涉及。有的新區雖有創新政策或規劃出臺,但往往受制于某些特殊管理權限、行政級別等,落地實施、執行難度較大,阻力較多。
再如,要素集聚難度陡增。在外部供給向內生發展轉變的過程中,一方面,新區政策紅利的效果逐漸減弱并趨于普適,但各種生產生活成本卻在提高;另一方面,國家之間、區域之間在要素爭奪上也越來越激烈,沒有人、企業、資金等要素源源不斷地注入,區域發展無從談起,更談不上創新。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創新已經成為破解發展難題、突破發展瓶頸的重中之重。國家級新區要切實發揮好在國家層面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區域層面的輻射帶動作用,真正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就必須把創新放在首位。
創新是新區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國家賦予新區的主要使命。創新能力不足,勢必會制約區域發展后勁和整體競爭力。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創新?答案只有一個,就是要在改革上下功夫。
國家發改委體改司試點指導處處長董文在第二屆國家級新區發展論壇上指出,下一步國家級新區創新要做好“六個著力”,即著力增強制度供給,著力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著力創新新區發展投融資模式,著力開展新區節約集約用地探索,著力鼓勵新區建立創新聯盟或共同體,著力解決發展共享問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曉紅建議,新區創新可以從五個方面入手。第一,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發揮示范作用,政策設計導向必須從過去嚴重依賴財政稅收、土地優惠政策,向有利于構建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主體、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轉變;政府職能必須從重審批、重監管向重服務、重效率,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建立法制、高效、廉潔、透明的政府轉變。第二,在開放型經濟中發揮示范作用,加快推動外貿體制改革,促使招商引資由注重規模向注重質量轉變。第三,在創新驅動戰略中發揮示范作用,積極探索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和人才環境,形成吸引創新型人才扎根、加快創新型企業成長、促進創新要素流動的良好創新環境。第四,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探索網絡智能、低碳高效、綠色生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鼓勵各類新興服務業態蓬勃發展。第五,在融合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在探索產城聯動、產業聯動、城鄉聯動的新模式中,創新發展路徑。
國家級新區貴在一個“新”字,但在經濟新常態下,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個轉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勇氣和擔當,也需要耐心和定力,國家級新區的創新驅動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