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藍圖定調綠色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3-29 點擊:次
長江經濟帶再次迎來發展新節點,而綠色發展“掛帥”的思路再一次得到了明確。
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會議提出,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環境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并強調發展的戰略定位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有熟悉綱要制定情況的學者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意味著長江經濟帶建設將進入加速期,同時中國將通過長江經濟帶的探索,走出一條協調“發展”和“保護”的新路子。
本報從接近官方人士處了解到,空間經濟戰略依舊是“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主線,近期國家發改委已經派出調研小組就長江經濟帶的相關問題進行調研,同時也正在組織專家就細節情況進行研究,不久,綠色負面清單等配套政策將陸續出臺。
綠色可持續唱主角
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稱,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事實上,在長江經濟帶的推進過程中,綠色可持續的思路逐漸明晰。
2014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1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理念要先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優先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1月在重慶調研時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定了向、定了調。他指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值得注意的是,綠色發展理念也已融入地方和部門的發展思路中。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記者在旁聽長江沿岸的重慶、四川、貴州、上海等省份代表團小組討論時發現,強調綠色發展、保護生態主題的發言基本占據主流,“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GDP”已經成為發展共識。
具體而言,環保部牽頭編制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重慶市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提出“打造長江經濟帶脊梁”;上海市則率先“劃定沿江生態保護紅線”……各地普遍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公開資料顯示,流域覆蓋中國9省2個直轄市,人口和GDP均超全國的40%,長江“黃金經濟帶”舞起來,將牽動中國經濟總量和增速變動。在實現全面小康的“十三五”攻堅時期,長江經濟帶在空間協調發展方面也承擔著重要任務。那么,應該如何平衡“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25日的會議對“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點明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不能再依靠傳統動能。會議明確,要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部署,在改革創新和發展新動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過剩產能上做“減法”,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道路。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曾發文表示,2016年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著力打造“一道兩廊三群”,即大力構建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和現代產業走廊、發展沿江三大城市群。
負面清單加速推進
在這一背景下,對于綠色發展的落實,政治局會議提出了負面清單制度。
會議稱,要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建立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列出負面清單,設定禁止開發的岸線、河段、區域、產業,強化日常監測和問責。此外,新的綱要還提出要抓緊研究制定和修訂相關法律,要有明確的激勵機制,激發沿江各省市保護生態環境的內在動力。
其實早在去年6月,國家發改委就發出了“建設長江經濟帶示范開發區,試行負面清單管理”的通知。而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記者從重慶等地方團了解到,政府已經開始在生態保護方面給自身發展“劃底線”,這種類似于負面清單的探索已經開始形成自覺。
前述接近官方人士表示,國家發改委正在組織相關小組和各個地方進行研究調研,負面清單落實進度將加快,在總的負面清單正式推出前,將會以各種形式先將一些區域保護起來。
“綠色”地位持續上升
在長江經濟帶概念剛剛面世時,外界慣常認為將是投資驅動,一些業內人士也以“大干快上”的傳統思維衡量經濟帶建設。但隨著近年來對生態環境的重視與日俱增,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中國對發展模式的探索顯然又進入了新的階段。
以擁有長江干線最長部分的湖北省為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注意到,早在2014年該省兩會期間,省委書記李鴻忠在參加恩施、黃岡、咸寧、襄陽代表團審議時就提出,全省經濟工作要堅持“市場決定取舍、綠色決定生死、民生決定目的”,這一表述被概括為湖北發展的“三維綱要”。
今年年初,湖北省又對2016年年度計劃指標體系作出了調整,擬新增10項指標,包括劣Ⅴ類水體比例、萬元GDP用水量等反映綠色發展的指標。加上此前保留的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等5項指標,綠色發展的指標共有7項,占整個指標體系的25%。不僅如此,湖北省還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推動節能減排,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節能量等交易試點,建立完善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聯動機制。
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幾個驅動的次序發生了變化,“綠色驅動”變更到排首位,這樣的變化與供給側改革的大方向可謂一脈相承。
“傳統的鋼鐵、煤炭、化工、建材、燃煤電廠等資源性產業往后靠,與這些產業產能嚴重過剩有關系,同時這些產業都是高耗能產業。”彭智敏說,生物質能源、電動汽車、環保監測、污水治理、電子商務、文化產業等低耗能產業,也正是綠色驅動的重要動力組成部分。
還有區域經濟研究人士對本報表示,東北污染嚴重、黃河部分斷流、長江上游小型水電站首尾相連……從中央到地方都意識到發展長江經濟帶不能再以投資驅動為導向,必須以不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綠色驅動為導向,這除了同全國對生態環境的主觀認識有關外,亦與當前嚴峻的環境形勢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