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區域經濟研究 >

2015年區域發展形勢分析與2016年展望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1-08 點擊:

  地區壁壘越來越少區域合作越來越好
  
  ——2015年區域發展形勢分析與2016年展望
  
  2015

  
  我國區域經濟平穩運行,雖然各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有所下降,但也有新的增長亮點出現,區域間合作開創新的局面,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有序推進。
  
  1、我國省區經濟增長分化更加明顯
  
  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區域經濟總體平穩,從各省區增長態勢看,受經濟體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創新活力等因素影響,分化增長態勢更為明顯。
  
  全國增速較快的省市有重慶、貴州、西藏、天津、江西、福建等,前三季度GDP增速超過9%;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新疆、云南、青海、河南、海南、廣西、山東、浙江、四川、甘肅等省份增速在8%~8.9%,廣東、陜西、寧夏、內蒙古等省份在7%~7.9%,而上海、北京、河北、吉林、黑龍江、山西、遼寧等省市增速低于6.9%。其中,東北地區整體上經濟下行趨勢明顯,遼寧省只有2.7%,穩增長壓力較大。
  
  2、三大戰略加快推進實施
  
  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提速。2015年3月23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審議研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隨后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正式審議通過并下發實施;與此同時,其他相關配套規劃正在加快編制,部分已經完成。
  
  京津冀三省市協同合作在中央高度關注和協調推動下,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轉移升級三大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取得了許多實質性進展,2015年確定了協同發展推進實施的113個重點任務。
  
  二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相關規劃和沿江區域合作推進。長江沿線11省市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提出,要抓住并積極融入建設長江經濟帶重大機遇,并陸續出臺了貫徹國家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意見等綱領性文件;與此同時,各地區均加快組織研究“十三五”時期具體融入長江經濟帶戰略的措施和辦法,例如,上海提出謀劃做好長江經濟帶的龍頭、湖北提出建設成為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龍腰”、重慶提出要發力打造長江經濟帶的西部樞紐等。
  
  在中央、國務院主要領導的直接指導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組織編寫了《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并已上交國務院。另外,在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框架下,長江經濟帶各地通過建立交界地區或沿江經濟協作區等方式積極開展區域合作。
  
  三是“一帶一路”戰略開局。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各省份相繼出臺參與建設“一帶一路”的實施方案,積極謀劃在多個領域推動重點工作和重大合作項目。中蒙俄經濟走廊等重要走廊的規劃編制工作穩步推進,我國與沿線國家達成了多項務實合作意向,與俄羅斯、匈牙利、蒙古等國簽署了一系列合作文本,一批鐵路、公路、天然氣管道等建設項目有序推進,產能合作項目正加快實施。
  
  3、地區發展新增長點開始形成

  
  為積極推動經濟結構調整,2015年以來各地區建設了一批不同類型的創客空間、孵化器,特別是一批具有創新創業特色的數字小鎮、夢想小鎮、時代小鎮正在加快建起,智能制造和“互聯網+”等新技術驅動下的新業態、新產業正在加快成長,開始成為地區增長的新引擎。
  
  與此同時,區域創新改革試驗不斷推進。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廣東、天津、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和進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由此全國自貿區試點擴大至4個。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在1個跨省級行政區域(京津冀)、4個省級行政區域(上海、廣東、安徽、四川)和3個省級行政區域的核心區(武漢、西安、沈陽)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試,重點促進經濟社會和科技等領域改革的相互銜接和協調,探索系統改革的有效機制、模式和經驗。這些具有先行優勢的區域,有望在我國創新發展中成為重要支撐地區。
  
  4、區域合作開創新局面
  
  以城市群、重點經濟區等為重要載體的區域合作不斷深化,合作形式更加豐富、合作模式正在發生新的變化。
  
  隨著2015年4月《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頒布實施,以城市群為平臺的多層次、多元化區域合作機制開始加快形成。
  
  2015年9月,國務院批復了《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唯一地跨四大區域板塊、既沿海又沿邊的經濟區,推進該區域合作對打破行政區劃壁壘,促進形成區域協調均衡發展模式具有重大意義。
  
  涉及9個省區的泛珠三角地區也在加快跨越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合作,2015年重點推進了以落實“中國制造2025”戰略為主題的區域制造業升級合作。
  
  此外,許多省區以高鐵、港口等為紐帶加快探索區域合作新模式,如桂粵黔湘簽訂了《桂粵黔湘四省(區)高鐵旅游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打造“大景區”;閩贛、粵桂互建“飛地港”和“陸地港”,川桂共建內陸“無水港”。
  
  與此同時,面向港澳臺開啟了合作新篇章。一是海峽兩岸交流合作迎來新機遇。如福建自貿區確立的擴大開放試驗項目中,面向臺灣合作占一半以上;再如,兩岸四地首次在深圳高交會上組建了深圳、香港、澳門、臺北智慧城市聯盟。
  
  二是面向港澳一體化合作加強。2015年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工作積極推進,前海片區開啟了“深港合作區+自貿區”的高標準發展模式,橫琴片區為粵港澳企業提供貸款、結算、發債、投資、保險等專業金融服務等,南沙片區依托南沙新區建設港澳優質生活圈,積極開展與港澳多層次合作。
  
  2016
  
  區域增長分化格局仍將持續,需要采取差異化政策措施,并不斷完善市場一體化改革,推進問題地區加快發展。
  
  1、經濟增長格局的區域分化仍將持續
  
  在創新驅動、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等國家戰略導向下,2016年圍繞地區特色和比較優勢,在消費、投資、出口等方面將差異化推進培育發展新動力(310328,基金吧),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東部地區將重點圍繞創新發展,在新技術、新產業和擴大國際合作和出口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在研發轉化、新興業態培育、擴大消費和城鎮化建設投資等方面繼續為經濟增長加碼。
  
  西部地區將繼續在加大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等領域投資、不斷培育消費新熱點、發展壯大優勢產業、進一步促進向西開放等方面拉動經濟增長。
  
  東北地區將以《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頒布和實施為新契機,在提高產業投資質量、培育新興產業、培育新消費熱點、推進東北亞區域一體化等方面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總體來看,2016年我國區域經濟下行的壓力仍將持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進入攻堅期,資源衰退型地區經濟增速持續放緩,預計仍會低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新興產業和新興增長點培育繼續深化,依靠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和新模式和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地區經濟將繼續邁向中高速增長;中西部地區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等的有力帶動下,整體經濟增長勢頭將繼續快于東部地區,在轉型換擋期經濟增長格局的分化或將持續一段時間。
  
  2、區域發展的新興增長極將加快形成

  
  為確保經濟中高速增長、產業中高端發展,頂住經濟下行壓力,2016年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開局年,可以預見全國及各地區將圍繞“十三五”規劃,著力培育形成若干新興的支撐帶和區域性增長極。
  
  作為支撐全國的戰略發展,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東北哈長經濟帶、隴海-蘭新經濟帶、包昆經濟帶等一批南北交錯、東西互動的戰略性軸帶將進一步發展壯大。此外,隨著沿邊對外開發開放步伐的加快,我國沿邊將形成若干新興的開發開放增長極。與此同時,國家級新區、城市群區域將繼續發揮著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極作用。
  
  具體而言,以城市群區域、國家級新區等為核心和引領,一批發展基礎好、開發潛力大、開放程度高、競爭優勢明顯的經濟區或城市等,將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形成一批世界級、國家級、跨省區級、省區級及地方級等層次分明的新增長極,各級別的增長極按照差異化的目標定位、功能分工和發展導向發育成長,發揮帶動國家和區域發展的支撐作用。
  
  3、各層次各類別區域合作將上新臺階
  
  隨著區域大開放、大融合和區域一體化的深化以及我國各層次區域合作的全面推進,2016年在區域合作方面將有更多新的內容,區域合作模式也趨于多元化。
  
  一是圍繞全面推進實施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戰略,在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產業技術轉移、國際次區域合作、跨國經濟走廊建設等方面將繼續取得突破性進展;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按照規劃綱要的要求和年度計劃,將在產業轉移合作、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對接方面取得更多成效。
  
  二是隨著多個國家級城市群發展規劃和若干各省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陸續公布實施,城市群區域將開啟一體化發展新局面,圍繞交通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聯動合作、生態共建環境共保等城際合作繼續深化推進。
  
  三是其他各類區域合作不斷再上新臺階。如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將繼續深化推進,在對內務實合作與整體對外開放方面取得新進展;借助沿海的新區和自貿區建設,內地面向港澳臺的投資貿易一體化合作繼續深化;環渤海等經濟區域合作繼續深化,傳統的板塊經濟和行政政策分割進一步弱化;隨著高鐵時代的全面到來,以高鐵經濟帶建設為主題的區域合作迎來新機遇。
  
  4、區域要素流動將更加自由有序
  
  從制度環境上,隨著國家深化市場化改革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相應的政策效應將逐步發揮作用,同時2016年深化改革相關工作也將持續推進,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等領域預計繼續深化或有新的突破,這都將有利于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有利于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吸引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的投資,活躍各類市場主體行為。
  
  從硬件配套上看,全國及各地區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進一步完善,將進一步促進經濟要素跨地區流動。
  
  從全國推進創新驅動和優化產業布局上看,隨著互聯網+的升級發展及產業跨區域轉移協作的深化,創新鏈、要素鏈、產業鏈、價值鏈成為跨區域和城際聯動發展的紐帶,全國范圍內將興起建設一批區域性創新城市和創新中心、研發轉化基地和規模化生產基地等,由此區域要素將按照各地區差異化分工趨于有序流動。
  
  5、貧困地區發展將得到全面推進
  
  到2020年,全國還要解決7017萬的貧困人口脫貧問題,且扶貧開發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未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如一些資源枯竭城市面臨經濟下行壓力,轉型升級的困難加劇;林區面臨天然林全面禁止商業性采伐后,傳統產業迅速退出、接續產業尚未成型的產業斷檔期;生態功能區仍面臨發展與保護的矛盾,生態保護任務嚴峻等。
  
  為了確保這些地區的加快發展,在“十三五”規劃起始年,將通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對這些地區的扶持力度,以確保這些地區到2020年與全國其他地區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對于貧困地區將會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堅持精準幫扶與區域開發緊密結合、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采取超常舉措,匯聚各方力量,攻克脫貧難關。對于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等地區將進一步加強支持力度,針對體制機制僵化、經濟下滑、配套政策尚未落實等亟待處理的問題,加大工作力度,避免出現社會不穩定因素。
  
  (執筆:汪陽紅袁朱張燕黨麗娟)

主頁 > 新聞中心 > 區域經濟研究 >

2015年區域發展形勢分析與2016年展望

2016-01-08 來源:未知 點擊:

  地區壁壘越來越少區域合作越來越好
  
  ——2015年區域發展形勢分析與2016年展望
  
  2015

  
  我國區域經濟平穩運行,雖然各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有所下降,但也有新的增長亮點出現,區域間合作開創新的局面,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有序推進。
  
  1、我國省區經濟增長分化更加明顯
  
  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區域經濟總體平穩,從各省區增長態勢看,受經濟體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創新活力等因素影響,分化增長態勢更為明顯。
  
  全國增速較快的省市有重慶、貴州、西藏、天津、江西、福建等,前三季度GDP增速超過9%;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新疆、云南、青海、河南、海南、廣西、山東、浙江、四川、甘肅等省份增速在8%~8.9%,廣東、陜西、寧夏、內蒙古等省份在7%~7.9%,而上海、北京、河北、吉林、黑龍江、山西、遼寧等省市增速低于6.9%。其中,東北地區整體上經濟下行趨勢明顯,遼寧省只有2.7%,穩增長壓力較大。
  
  2、三大戰略加快推進實施
  
  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提速。2015年3月23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審議研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隨后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正式審議通過并下發實施;與此同時,其他相關配套規劃正在加快編制,部分已經完成。
  
  京津冀三省市協同合作在中央高度關注和協調推動下,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轉移升級三大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取得了許多實質性進展,2015年確定了協同發展推進實施的113個重點任務。
  
  二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相關規劃和沿江區域合作推進。長江沿線11省市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提出,要抓住并積極融入建設長江經濟帶重大機遇,并陸續出臺了貫徹國家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意見等綱領性文件;與此同時,各地區均加快組織研究“十三五”時期具體融入長江經濟帶戰略的措施和辦法,例如,上海提出謀劃做好長江經濟帶的龍頭、湖北提出建設成為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龍腰”、重慶提出要發力打造長江經濟帶的西部樞紐等。
  
  在中央、國務院主要領導的直接指導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組織編寫了《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并已上交國務院。另外,在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框架下,長江經濟帶各地通過建立交界地區或沿江經濟協作區等方式積極開展區域合作。
  
  三是“一帶一路”戰略開局。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各省份相繼出臺參與建設“一帶一路”的實施方案,積極謀劃在多個領域推動重點工作和重大合作項目。中蒙俄經濟走廊等重要走廊的規劃編制工作穩步推進,我國與沿線國家達成了多項務實合作意向,與俄羅斯、匈牙利、蒙古等國簽署了一系列合作文本,一批鐵路、公路、天然氣管道等建設項目有序推進,產能合作項目正加快實施。
  
  3、地區發展新增長點開始形成

  
  為積極推動經濟結構調整,2015年以來各地區建設了一批不同類型的創客空間、孵化器,特別是一批具有創新創業特色的數字小鎮、夢想小鎮、時代小鎮正在加快建起,智能制造和“互聯網+”等新技術驅動下的新業態、新產業正在加快成長,開始成為地區增長的新引擎。
  
  與此同時,區域創新改革試驗不斷推進。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廣東、天津、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和進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由此全國自貿區試點擴大至4個。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在1個跨省級行政區域(京津冀)、4個省級行政區域(上海、廣東、安徽、四川)和3個省級行政區域的核心區(武漢、西安、沈陽)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試,重點促進經濟社會和科技等領域改革的相互銜接和協調,探索系統改革的有效機制、模式和經驗。這些具有先行優勢的區域,有望在我國創新發展中成為重要支撐地區。
  
  4、區域合作開創新局面
  
  以城市群、重點經濟區等為重要載體的區域合作不斷深化,合作形式更加豐富、合作模式正在發生新的變化。
  
  隨著2015年4月《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頒布實施,以城市群為平臺的多層次、多元化區域合作機制開始加快形成。
  
  2015年9月,國務院批復了《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唯一地跨四大區域板塊、既沿海又沿邊的經濟區,推進該區域合作對打破行政區劃壁壘,促進形成區域協調均衡發展模式具有重大意義。
  
  涉及9個省區的泛珠三角地區也在加快跨越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合作,2015年重點推進了以落實“中國制造2025”戰略為主題的區域制造業升級合作。
  
  此外,許多省區以高鐵、港口等為紐帶加快探索區域合作新模式,如桂粵黔湘簽訂了《桂粵黔湘四省(區)高鐵旅游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打造“大景區”;閩贛、粵桂互建“飛地港”和“陸地港”,川桂共建內陸“無水港”。
  
  與此同時,面向港澳臺開啟了合作新篇章。一是海峽兩岸交流合作迎來新機遇。如福建自貿區確立的擴大開放試驗項目中,面向臺灣合作占一半以上;再如,兩岸四地首次在深圳高交會上組建了深圳、香港、澳門、臺北智慧城市聯盟。
  
  二是面向港澳一體化合作加強。2015年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工作積極推進,前海片區開啟了“深港合作區+自貿區”的高標準發展模式,橫琴片區為粵港澳企業提供貸款、結算、發債、投資、保險等專業金融服務等,南沙片區依托南沙新區建設港澳優質生活圈,積極開展與港澳多層次合作。
  
  2016
  
  區域增長分化格局仍將持續,需要采取差異化政策措施,并不斷完善市場一體化改革,推進問題地區加快發展。
  
  1、經濟增長格局的區域分化仍將持續
  
  在創新驅動、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等國家戰略導向下,2016年圍繞地區特色和比較優勢,在消費、投資、出口等方面將差異化推進培育發展新動力(310328,基金吧),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東部地區將重點圍繞創新發展,在新技術、新產業和擴大國際合作和出口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在研發轉化、新興業態培育、擴大消費和城鎮化建設投資等方面繼續為經濟增長加碼。
  
  西部地區將繼續在加大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等領域投資、不斷培育消費新熱點、發展壯大優勢產業、進一步促進向西開放等方面拉動經濟增長。
  
  東北地區將以《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頒布和實施為新契機,在提高產業投資質量、培育新興產業、培育新消費熱點、推進東北亞區域一體化等方面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總體來看,2016年我國區域經濟下行的壓力仍將持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進入攻堅期,資源衰退型地區經濟增速持續放緩,預計仍會低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新興產業和新興增長點培育繼續深化,依靠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和新模式和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地區經濟將繼續邁向中高速增長;中西部地區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等的有力帶動下,整體經濟增長勢頭將繼續快于東部地區,在轉型換擋期經濟增長格局的分化或將持續一段時間。
  
  2、區域發展的新興增長極將加快形成

  
  為確保經濟中高速增長、產業中高端發展,頂住經濟下行壓力,2016年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開局年,可以預見全國及各地區將圍繞“十三五”規劃,著力培育形成若干新興的支撐帶和區域性增長極。
  
  作為支撐全國的戰略發展,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東北哈長經濟帶、隴海-蘭新經濟帶、包昆經濟帶等一批南北交錯、東西互動的戰略性軸帶將進一步發展壯大。此外,隨著沿邊對外開發開放步伐的加快,我國沿邊將形成若干新興的開發開放增長極。與此同時,國家級新區、城市群區域將繼續發揮著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極作用。
  
  具體而言,以城市群區域、國家級新區等為核心和引領,一批發展基礎好、開發潛力大、開放程度高、競爭優勢明顯的經濟區或城市等,將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形成一批世界級、國家級、跨省區級、省區級及地方級等層次分明的新增長極,各級別的增長極按照差異化的目標定位、功能分工和發展導向發育成長,發揮帶動國家和區域發展的支撐作用。
  
  3、各層次各類別區域合作將上新臺階
  
  隨著區域大開放、大融合和區域一體化的深化以及我國各層次區域合作的全面推進,2016年在區域合作方面將有更多新的內容,區域合作模式也趨于多元化。
  
  一是圍繞全面推進實施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戰略,在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產業技術轉移、國際次區域合作、跨國經濟走廊建設等方面將繼續取得突破性進展;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按照規劃綱要的要求和年度計劃,將在產業轉移合作、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對接方面取得更多成效。
  
  二是隨著多個國家級城市群發展規劃和若干各省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陸續公布實施,城市群區域將開啟一體化發展新局面,圍繞交通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聯動合作、生態共建環境共保等城際合作繼續深化推進。
  
  三是其他各類區域合作不斷再上新臺階。如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將繼續深化推進,在對內務實合作與整體對外開放方面取得新進展;借助沿海的新區和自貿區建設,內地面向港澳臺的投資貿易一體化合作繼續深化;環渤海等經濟區域合作繼續深化,傳統的板塊經濟和行政政策分割進一步弱化;隨著高鐵時代的全面到來,以高鐵經濟帶建設為主題的區域合作迎來新機遇。
  
  4、區域要素流動將更加自由有序
  
  從制度環境上,隨著國家深化市場化改革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相應的政策效應將逐步發揮作用,同時2016年深化改革相關工作也將持續推進,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等領域預計繼續深化或有新的突破,這都將有利于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有利于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吸引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的投資,活躍各類市場主體行為。
  
  從硬件配套上看,全國及各地區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進一步完善,將進一步促進經濟要素跨地區流動。
  
  從全國推進創新驅動和優化產業布局上看,隨著互聯網+的升級發展及產業跨區域轉移協作的深化,創新鏈、要素鏈、產業鏈、價值鏈成為跨區域和城際聯動發展的紐帶,全國范圍內將興起建設一批區域性創新城市和創新中心、研發轉化基地和規模化生產基地等,由此區域要素將按照各地區差異化分工趨于有序流動。
  
  5、貧困地區發展將得到全面推進
  
  到2020年,全國還要解決7017萬的貧困人口脫貧問題,且扶貧開發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未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如一些資源枯竭城市面臨經濟下行壓力,轉型升級的困難加劇;林區面臨天然林全面禁止商業性采伐后,傳統產業迅速退出、接續產業尚未成型的產業斷檔期;生態功能區仍面臨發展與保護的矛盾,生態保護任務嚴峻等。
  
  為了確保這些地區的加快發展,在“十三五”規劃起始年,將通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對這些地區的扶持力度,以確保這些地區到2020年與全國其他地區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對于貧困地區將會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堅持精準幫扶與區域開發緊密結合、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采取超常舉措,匯聚各方力量,攻克脫貧難關。對于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等地區將進一步加強支持力度,針對體制機制僵化、經濟下滑、配套政策尚未落實等亟待處理的問題,加大工作力度,避免出現社會不穩定因素。
  
  (執筆:汪陽紅袁朱張燕黨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