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化態勢或繼續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1-07 點擊:次
2016年區域經濟增長格局將呈現如下態勢:東部發達地區經濟增速將繼續維持相對穩態,經濟增幅與2015年基本相當。中部地區經濟增速將有望企穩,經濟增速略與東部地區相差無幾。西部地區經濟增速繼續領先,但與東中部地區增速差將進一步縮小。東北地區增速將有所回升,但與其他地區相比仍是洼地。
區域經濟發展分析與展望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國經濟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經濟下行壓力依然比較加大,經濟增幅保持平穩甚至略有回落的概率比較大,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總體上各區域經濟增長也會保持大致態勢,但不同地區會有所差異,主要在于如下影響區域經濟增長因素的驅動力不同。
1、政策。
從區域戰略看,統籌實施“四大板塊”和“三個支撐帶”是我國區域發展新的重大布局,2016年仍將延續。在區域政策方面,針對性的措施將唱主角,中西部地區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將獲得更大支持。京津冀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長江經濟帶大都屬東部地區,特別是自貿區也都位于東部地區,在國家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情況下,東部地區更容易激發市場活力,激活增長潛力。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一帶一路”實施后,通過向西開放,可以利用當地優勢條件,發展對外加工貿易,改變經濟發展對資源的路徑依賴。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等,也將獲取區域合作的收益。總體上講,就政策方面而言,對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與2015年差異不大。
2、產業結構。
2016年,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態勢繼續強化,經濟結構趨勢性轉變將延續,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的趨勢更加明確。即制造業中傳統高耗能的產業規模擴張空間明顯縮小,而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發展加快,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逐步上升。因此,不同的結構,將對地區經濟增長產生趨勢性的影響。東部在對全國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中的引領作用更加明顯,在經濟由高增長向次高增長的轉換過程中彈性相對更大。而中西部地區二產和投資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相對明顯,工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力相對較大。兩相比較,東部的結構性增長機會更大一些。
3、創新。
由于生產活動模塊化、數字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技能、基礎設施(主要指信息通信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先進水平和制度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素的知識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復制性成為決定一個地區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低成本勞動力、廉價的土地、能源資源,以及地理區位等傳統優勢,都將由于生產組織方式、商業模式的變革而被替代,對經濟活動空間布局的影響力已明顯趨于減弱。在此背景之下,基于傳統比較優勢,主要依托本地資源的“自身消耗型”的區域發展路徑,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常態下區域發展環境的變化。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要積極主動向“創造型”的發展路徑轉變,以適應新時期區域競爭的要求。但在創新方面,顯然東部地區具有優勢,
4、城鎮化。
從城市化水平來看,各地區城市化的差距比較大,其水平與人均生產總值高低密切相關,甚至連排位都基本一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和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的加速發展,中西部正在成為我國加速推進城鎮化的主要區域。東部沿海地區由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產業對高科技創新型人才需求增加,但是對于一般的產業工人需求將逐漸降低。而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以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型為主,就業需求量大。因此,隨著區域經濟發展的轉型和戶籍制度的進一步改革,人口跨區域流動從過去大規模流向東南沿海轉為向多個經濟增長極流動,中西部地區逐步成為城鎮化發展的重心,區域之間的城鎮化差別將趨于縮小。作為拉動經濟增長重要動力之一的城鎮化,顯然中西部具有一定的優勢。
5、區位。
區位優勢的差異,在過去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是東西部地區經濟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相關區域政策的持續支持下,中西部地區的交通、通訊和能源、基礎設施等逐步完備,制度環境、投資環境、市場環境等已經明顯改善,中西部地區的區位劣勢不斷弱化。同時,中西部地區低廉的土地、勞動力成本和豐富的資源,亦逐漸成為區域發展的優勢,已經成為沿海地區大規模產業轉移的理想區域。各大區域的區位優劣差異不斷縮小,同時區位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也不如過去那么重要。
6、三大需求。
就影響各區域最大的投資需求看,2015年1-10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3%。分地區看,1-10月份,東部地區投資184,190.8億元,同比增長13%;中部地區投資110,924.3億元,增長15.6%;西部地區投資112,350.4億元,增長8.7%;東北地區投資36,613.1億元,增長-9.6%。2016年,盡管從國家政策導向上看,中西部地區會獲得更大支持,比如東中西部之間交通基礎設施水平差距依然較大,針對中西部基礎設施存在的短板,國家仍會給予重點投入。從消費需求看,歷年消費需求增長均比較穩定,各區域間差異不大。2016年,消費需求慣性仍將發揮作用,但由于各地區居民收入特別是資產性收入存在差異,一定程度上對消費產生一定影響,中西部地區相比東部發達地區存在劣勢。從進出口情況看,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低迷,中西部地區出口增長更為不樂觀,進出口形勢對中西部影響更大一些。綜合看,三大需求拉動力中西部相比過去已沒有明顯優勢。
依據上述分析,初步判斷2016年區域經濟增長格局將呈現如下態勢:東部發達地區經濟增速將繼續維持相對穩態,經濟增幅與2015年基本相當。中部地區經濟增速將有望企穩,經濟增速略與東部地區相差無幾。西部地區經濟增速繼續領先,但與東中部地區增速差將進一步縮小。東北地區增速將有所回升,但與其他地區相比仍是洼地。
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建議
1、建立有效的跨行政區協調機制。
目前中國跨地區的協調機制難以建立,一方面是缺乏有權威的協調組織機構,另一方面也缺乏“區域治理”的意識和方法創新。當前,針對區域城市間普遍存在的行政分割和區域壁壘,要考慮制定一體化法律法規,明確提出一體化發展任務清單,將其直接與政績考核指標掛鉤,形成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考核體系。同時,健全區域協調機構,考慮設立由上一級政府牽頭組織的有權威的區域協調委員會,并重視發揮政府、協會與企業的不同作用,促進區域主體參與多元化。
2、合理劃分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中央與地方的財權事權。
現有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方面,地方事權過大,財權過小,尤其是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事權集中由地方承擔,但沒有相對應的財權。建議中央政府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擔負更主要的支出責任。一是明確界定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并隨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而相應調整。二是明確全國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標準,由中央政府平衡各地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水平,并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三是明確劃分各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權責,保證責任歸屬清晰、合理。四是完善財稅制度,合理調整政府間財權配置,擴大地方稅收來源,并且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五是鼓勵發達地區吸納欠發達地區的人口,促其融入當地社區,成為穩定的遷徙者。
3、加大對特殊類型地區的分類指導和支持力度。
更加關注空間布局分散、共性問題突出的特殊類型區域,進一步明確政策支持單元,完善差別化政策支持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生態保護和修復,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逐步緩解問題區域的突出矛盾。切實改善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扶持貧困地區與扶持貧困人口相結合,提高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保障貧困人口獲得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落實好對滯緩衰退型城市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加強對農產品主產區的支持政策。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要繼續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建立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生態補償機制。特別是對山西、東北等過去對我國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資源型地區,需要在轉型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政策、資金支持。
4、統籌區域空間布局,建立區際利益平衡機制。
國家基于各地的具體情況,統籌進行區域空間布局,特別是產業布局。但現實區域協作實踐中,不同主體身份、角色、行為方面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利益訴求更是千差萬別。區域協作主體互動協同需要照顧不同主體的群體利益或者個人利益、政治利益或者經濟利益。對于愿意將資源、信息、知識、機會進行區域共享的協作主體給予物質性補償和表揚、名望、友情和信任等形式的獎勵性報酬,對那些按照國家統一空間布局發展附加值相對較低的產業的地區給予合理的補償和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