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么多開發區,國家級新區、經濟特區、開發區、高新區、自貿區等有何區別?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4-02-28 點擊:次
縱觀新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各種“區”層出不窮,成為中國道路的探索者、先行者和實踐者。從改革開放伊始設立的“經濟特區”;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相繼成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再到九十年代初期陸續出現的“國家級新區”;以及近年來上海等地陸續揭牌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01
經濟特區
最早設定的是“經濟特區”
1979年4月鄧小平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后在1980年3月,由“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并在深圳加以實施。按其實質,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并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
經濟特區一般選擇在港口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有利于貨物流轉、節省費用,降低成本;推行開放政策,并采用減免關稅辦法吸引外資,為外商創造方便安全的投資環境,訂立優惠條例和保障制度等。比如,喀什是中國的西大門,與三國接壤,有6個國家一類口岸對外開放,區位優勢明顯。而霍爾果斯位于新疆伊犁,與哈薩克斯坦接壤,西承中亞五國。
截至目前為止,全國共有七個經濟特區:廣東深圳、珠海、汕頭、福建廈門、海南、新疆喀什和霍爾果斯(2010年新設立)。
02
國家級新區
第一個國家級新區于1992年誕生于上海浦東新區
國家級新區,是由國務院批準設立,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區。國家級新區是中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設立的一種新開發開放與改革的大城市區。
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后,國家級新區成為新一輪開發開放和改革的新區。
國家級新區的行政級別通常為正廳級,部分為副省級。其中上海市浦東新區、天津市濱海新區、重慶市兩江新區為副省級新區。
因獲批時間、地理位置、基礎條件、產業布局不同,新區在自身經濟建設和引領區域發展方面成績差異巨大。目前國家級新區共有19個。
國家級新區具有改革先行先試區、新產業集聚區等特征。通過完善基礎設施,這些新區交通更便捷、設施更完善、經濟更繁榮、環境更美好,比老城區更有吸引力,可吸引老城區的經濟要素向新區轉移,從而減輕老城區的壓力。從促進改革的角度說,這些新區實際上就是新的特區。為促進所在區域加快發展,帶動周邊地區,國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往往給予較大力度的支持。
03
國家級經開區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并于90年代伴隨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發展壯大。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我國為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而設立的現代化工業、產業園區。最早在沿海開放城市設立,后來在全國范圍內設立,實行經濟特區的某些較為特殊的優惠政策和措施。
在級別上,可以分為國家級、省級和省級以下開發區。各個開發區都設立了管理委員會作為日常工作的管理機構,且管委會都行使一級政府的綜合職權。國家級經開區的管理部門為商務部。
2023年12月,商務部公布了2023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結果,蘇州工業園區再次衛冕,取得國家級經開區綜合排名“八連冠”;實際使用外資和進出口總額冠軍分別是廣州經開區和蘇州工業園區。
建設經開區的目的是引進、吸收先進技術和現代管理經驗;擴大出口貿易,增加外匯收入,積累建設資金;開發國內緊缺產品,滿足全國生產建設需要;及時掌握和傳播經濟技術信息;培養各方面人才,以適應進一步對外開放工作的需要。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則是依托于智力密集、技術密集和開放環境,依靠科技和經濟實力,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實行稅收和貸款方面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促進科研、教育和生產結合的綜合性基地。
04
國家級高新區
1988年國務院率先批復建設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1991年國務院正式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稱“高新區”)的名義在全國范圍逐次批復各省市國家高新區建設,,科技部指導國家高新區和自創區等科技園區建設的職能已劃轉至工業和信息化部。到2023年我國國家高新區數量已達178家。
國家高新區聚集了近80%的全國重點實驗室、70%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78%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新區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超萬億元,占全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近一半,企業擁有發明專利占全國接近一半。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著眼于產業發展規律。科技部對于“高新區”的介入甚至都細化到了產業的指導目錄,哪個地方的高新區應重點發展何種產業,都有著明確的規定。隨著高新區管理職能的劃轉,高新區的“科技角色”仍未弱化,工信部從高水平推進科技創新、鞏固提升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等四個方面支持國家高新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經開區側重于制造業和加工業,而高新區側重于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研發產業。在上市企業里,特別是在科創板和深圳創業板里,高新區企業比例都超過50%。
05
保稅區
早期始于我國上世紀80年代的保稅倉庫,1990年6月,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上海外高橋保稅區。2023年,全國有167個具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名義的保稅區(其中部分為新設立或合并等),包括5個保稅區、2個保稅港區、159個綜合保稅區及珠澳跨境工業區珠海園區。
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主要為了擴大開放、方便貨物貿易和流通、承接國外資本技術轉移、促進技術和經貿合作。自建設以來保稅區發揮了橋梁作用,有效對接了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極大提升了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
06
自貿試驗區
是海關特殊監管區的升級版
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作為我國首個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5年4月,廣東、天津、福建三地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7年4月,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七地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8年10月,海南自貿區獲批。
2019年8月,江蘇、河北、黑龍江、廣西、山東、云南自貿區掛牌。
2020年9月,我國自貿區第六次擴容,北京、安徽、湖南自貿區以及浙江自貿區擴展區域獲批。
2023年10月,新疆自貿區獲批。
自由貿易港則是設在國家與地區境內、海關管理關卡之外的,允許境外貨物、資金自由進出的港口區。目前,最成功的自由貿易港是香港。整個香港行政區,就是一個自由貿易港,四個稅號(酒類、煙草與香煙、碳氫油類、甲醇)以外的所有貨物的進出都可以享受零關稅。正在全島試點的海南自貿港目標是把海南打造成為中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海南自貿港成熟后,將進一步撬動珠三角經濟,擴大海南島對中國南海的影響力,并進一步推動泛亞高鐵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