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支持杭州國家高新區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3-06-30 點擊:次
為支持杭州國家高新區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為打通杭州“兩廊”聯動核心節點、打造高水平創新城市提供重要支撐,市發改委牽頭會同杭州高新區(濱江)及有關市級部門,研究制定了《關于支持杭州國家高新區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建議,時間為2023年6月29日至2023年7月7日,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向市發改委反饋。
附件:關于支持杭州國家高新區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
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3年6月29日
關于支持杭州國家高新區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實施意見
(征求意見稿)
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是先進園區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全球引領示范的戰略選擇。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打造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的戰略部署,支持杭州國家高新區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三個“一號工程”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四個杭州”“四個一流”的要求,充分發揮杭州國家高新區在杭州打造高水平創新型城市進程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創新引領、產業引領、改革引領、開放引領,全面加強資源要素配置,全力推動杭州國家高新區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進階。
(二)建設目標。到2027年,杭州國家高新區整體實現創新領先、產業領先、活力領先、環境領先,構建世界一流的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在科技創新、企業培育、產業發展等領域打造系列標志性成果,初步建成世界領先科技園區。
二、突出創新引領,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一)加快形成聯動創新新格局。更好發揮杭州國家高新區先發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支持聯動蕭山、富陽、錢塘等區域,在錢塘江南部打造“杭州江南科學城”,形成“未來科技城+江南科學城”南北聯動的創新發展格局。
(二)加速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建設。支持國家級和省市重大創新平臺設施落地。大力支持白馬湖實驗室、省智能感知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平臺載體建設,推動北航杭州創新研究院、浙大濱江研究院等產學研平臺效能釋放,持續支持“1+2+6+N”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建設。市區共建國家大科學裝置,加大資金、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全力支撐極弱磁大科學設施項目建設。鼓勵經血管植入器械、區塊鏈與數據安全等全國重點實驗室設立創新轉化平臺。支持建立芯片化量子傳感等交叉研究平臺,支持申報產業創新中心等國家和省市項目,并按規定落實地方配套扶持資金,重點培育芯片化量子傳感和零磁醫學人體功能成像產業。
(三)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引領區。市區聯動探索構建政府引導、多元投入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支持引進和培育服務能力突出、運營機制靈活、專業人才集聚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支持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建設概念驗證中心,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技術可行性研究、原型制造、中試熟化等驗證服務。
三、突出產業引領,建強數字經濟主陣地
(四)加快發展數字經濟。高水平重塑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支持重點發展視覺智能、網絡通信、高端軟件、集成電路等數字產業,推進制造業和服務業“兩業”融合發展,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健全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持集聚“算力、算法、數據”三要素,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支持共建共享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系統性推動數字經濟從“互聯網+”向“人工智能+”迭代。強化應用場景建設,在城市治理、未來社區、自動駕駛等領域開放一批場景。加速高新智庫體系建設,支持開展戰略研究、產業政策研究、科技項目立項及管理。
(五)建設世界一流先進制造業集群。支持全面承接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省“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市“五大產業生態圈”等戰略平臺任務,聚焦數字安防與網絡通信、高端軟件、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芯屏端網云用智”,著力構建萬億級智能物聯產業生態圈。支持提升國家“芯火”平臺能級,創建中國軟件名園、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建好省級集成電路、數字安防與網絡通信、機器人特色產業集群核心區。
(六)建設中國視谷核心區。推動“視谷之窗”產業綜合體等建設,實體化集中展現“中國視谷”發展成效和視覺智能產業標志性成果。發揮視谷基金帶動作用,重點投向工業視覺、智能醫療等視覺智能產業鏈企業。加快出臺市級專項政策,共筑視覺智能產業生態。支持舉辦“智涌錢塘”“未來大會”“西湖論劍”等行業領域峰會(展會),持續提升“中國視谷”影響力。
四、突出改革引領,構建機制探索先行地
(七)合力打造“中國數谷”。支持開展數據基礎制度規則探索和數據要素市場培育,打造“中國數谷”數據產業集聚區。聚合激發“國家高新區、跨境電商綜試區、數字自貿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疊加優勢,圍繞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市區聯動深入開展規則標準、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建立數據產業聯盟、數據合規流通審查委員會,支持開展以“數據合規流通數字證書”為核心的數據可信流通體系建設。協同探索數據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積極支持開展數據資產入表試點,支持建設“數據資產評估計價中心”。聯動籌建杭州數據交易所、離岸數據交易中心、杭州數據集團,探索建立行業數據交易所,打造數據賦能產業發展標志性應用場景。推動跨境交流專用通道提質擴面,探索跨境數據流動安全評估試點。
(八)支持開展政策機制先行先試。修訂《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條例》,在功能定位、產業發展方向、合作園(區)發展政策、保障及扶持措施等方面賦予更多經濟管理權限。支持優先承接國家及省市改革開放先行先試政策和前瞻性創新試點。在平臺載體資源、重大項目申報等方面依法給予重點支持。
(九)加大賦權賦能力度。充分賦予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和縣級社會行政管理權限,支持爭取落地一批省級管理事項權限。推進綜合產權交易等要素平臺進駐,持續深化“辦事不過江”,推進“小政府,大服務”高效運轉模式。市區聯動探索更多集成性、迭代性改革事項,設立具有高新特色的辦事窗口,推動數據知識產權保護、標準“一件事”等改革試點。
(十)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支持建設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試驗區。積極爭取納入杭甬人才集聚平臺核心區,承接中央、省、市試點人才支持保障政策。支持建設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科技(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重大人才平臺,單列人才授權認定分配名額。支持建設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成果孵化基地,對出站來(留)杭州國家高新區的優秀博士后和博士畢業生給予配套支持。
(十一)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實施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深化企業開辦便利化改革,持續壓實市場準入環節、時間、費用、材料,支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支持探索深化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商事主體登記確認制改革,全面推廣“自主申報+信用承諾+智能確認”模式。
五、突出開放引領,構筑對外開放新高地
(十二)推動自貿試驗區提能升級。實施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對標DEPA等國際規則,加強數字貿易體系建設,探索“數字貿易國際樞紐”,爭創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核心區。持續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力爭經常項目跨境貿易高水平開放試點。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有機融合,支持開展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杭州片區“雙自聯動”改革探索。
(十三)推動區域協同聯動發展。調整升級管理模式,鞏固強化“政區合一”體制機制優勢,探索在市域范圍內深化“一區多園”新模式,增設功能性產業園區,支持復制推廣濱富、濱蕭產業共富經驗。高標準建設濱富特別合作區、濱蕭特別合作園,綜合運用“企業總部+核心制造”“研發+產業化”等合作模式,構建園區產業生態,在全市范圍內全力承接重大制造業項目。支持建設區域高效聯通交通網絡和市政基礎設施,持續完善合作園(區)創新生態共營、資源要素共配、基礎設施共建、公共服務共享。市區聯動探索在國內北上深設置科創飛地,在海外設立科研平臺、創新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招商機構、海外人才招引等,探索創新資源共享、項目資源互通的跨區域聯動發展新模式。
(十四)支持納入錢塘江金融港灣核心區。將杭州國家高新區相關集聚區塊納入錢塘江金融港灣核心區,建成“科技金融創新先行區”和“科技金融服務示范區”。充分發揮高技術產業和科技金融優勢,培育涵蓋創業孵化、企業成長、產業集聚、跨界融合的產業生態系統。充分利用“浙江資本第一區”優勢,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科技金融服務,打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十五)優化提升城市能級。積極推進杭州國家高新區成為杭州市域發展新格局核心引擎,提升基層精細化治理能力,推動區域結構更加科學合理、功能更加均衡集約、社會治理能力和服務效能進一步提升,更高層次優化城市功能品質,放大城市發展能級。
六、加強組織領導和要素保障
(十六)加強體制機制保障。探索建立更加緊密的市區聯動機制,市委、市政府每年召開相關會議,聽取杭州國家高新區爭創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相關工作,由杭州國家高新區提出年度重點任務和目標,市里研究決策重大事項并予以支持。
(十七)優化高新區考評辦法。因地制宜設定考評辦法,對保障房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共有產權房)等指標在市域范圍內統籌,不再單獨對杭州國家高新區(濱江)下達考核指標。市區協同積極向省爭取,在各類統計監測、評價考核(晾曬)中,將特別合作園(區)的數據納入統計核算,推動實現省級層面數據共享。
(十八)加強金融要素支持。鼓勵杭州產業基金集群重點支持數據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市區共建科創擔保風險分擔機制,組建再擔保風險池,支持充分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作用,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增信服務。
(十九)創新干部人事管理。支持加強產業園區管理機構建設,優化管理體制機制,提升產業園區管理和企業服務水平。支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探索新聘人員專業聘用制,建立人員招錄、鍛煉成長、擇優入編的事業單位引才機制,不斷加強干部隊伍建設。
(二十)強化土地要素保障。支持創新集約用地模式,推進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復合利用,深挖存量用地潛力。推動區域互聯互通,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支持合作園(區)增加用地指標,對合作園(區)內的民生基礎設施、重要制造業及重大產業項目等生產生活配套資源,在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安排時適度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