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破5000億元!重慶實施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專項行動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4-01-17 點擊:次
重慶市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
2023—2027年)
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脊梁,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方向。為貫徹落實《深入推進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7年)》和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要求,加快建設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所作重要講話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建設成渝地區世界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為目標,以推動裝備制造智能化數字化為主線,突出打造智能制造裝備、山地農機裝備、先進動力裝備3大優勢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無人機及通航裝備、智能電梯、傳感器及儀器儀表、智能輸變電裝備、內河船舶5大特色產業集群,全面構建以智能制造裝備、智能農機裝備、智能交通裝備、智能動力裝備、智能電氣裝備、智能檢測裝備6大板塊為支撐的“356”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體系,為重慶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貢獻裝備力量。
二、發展目標
到2027年,全市基本形成創新動力足、整機性能優、配套體系全、產業韌性佳、市場競爭力強的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現代產業體系,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營業收入突破5000億元,成為制造強市建設的重要支撐。規模以上企業研發強度提升至3.5%,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卡脖子”技術;全市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突破300個,一批標志性大型成套設備“國之重器”成功下線;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進入數字化普及階段,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7%,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5%。
三、重點方向
(一)智能制造裝備。
工業母機。圍繞齒輪加工機床、大噸位成形機床、超精密增材設備等優勢產品基礎和汽車、材料、化醫等典型應用場景需求,依托重點工業母機主機企業、研究院校和用戶單位,突破一批工業母機主機和數控系統、功能部件等關鍵配套的重大技術,圍繞機械傳動加工、復合材料成型、微流控芯片制造等特色細分領域,研制一批減材制造、等材制造、增材制造等工業母機主機和數控系統、功能部件等關鍵配套,鍛造長板、補齊鏈條,提升主機及配套產品供給能力。
工業及特種機器人。聚焦制造業、農業、智能建造、公共服務、特種應急等五大重點領域,依托機器人企業和研發平臺,面向用戶需求和機器人應用重點領域,重點開發重載、智能建造、協作、人形、導引、醫療、特種應急等中高端機器人整機及其關鍵零部件產品,以產品創新和場景推廣為著力點,增強工業及特種機器人產品市場競爭力。
(二)智能農機裝備。
耕作機械。以研發制造適應丘陵山區農業生產的中小型農機裝備為目標,突出微耕機、田園管理機等拳頭產品,積極拓展產品種類、延伸產品鏈條,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市場占有率國內領先。提升動力換擋、無級變速等關鍵零部件制造水平,重點發展丘陵山區多功能動力底盤、小型履帶式拖拉機、自走式旋耕機等耕作機械。
播種機械。重點引進和突破精量排種、播深調控、精準插秧、智能化監控等關鍵技術,研制小型輕便山地蔬菜、中藥材等小籽粒精量播種機械,開發水稻、玉米、油菜等基本糧油作物和馬鈴薯、紅薯等塊莖作物精量播種及適應不同栽培種植模式和農藝要求的栽種技術裝備。
管理機械。突破精準施藥、變量施肥、高效除草、節水灌溉等關鍵技術,圍繞水果、茶葉、花椒、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經濟作物,研制適應山地復雜環境下的施藥、施肥、除草等作業環節小型高效農機裝備。
收獲機械。突破小型化、智能化、高效管控等關鍵技術,有效降低油菜、馬鈴薯收獲損失率,重點發展自走履帶式谷物聯合收割機、小型自走式玉米收獲機、粘重土壤馬鈴薯低損收獲機、油菜低損收獲機械、花椒和蔬菜機械化采收裝備。
(三)智能交通裝備。
無人機及通航裝備。緊抓無人機產業端和運營端,分階段解決大載重、長航時等技術問題和物流運輸、應急救援等飛行問題,推動重載運輸、垂直起降固定翼等無人機整機和大動力、活塞式、渦輪式等航空發動機產品研發力度和推廣示范應用,形成成熟的無人機商業運營模式和可向全國推廣復制的試點經驗,打造國際領先的中小型航空發動機產業示范基地。
軌道交通裝備。聚焦山地城市應用場景,重點發展跨座式單軌、雙流制車輛等跨線/跨網城際軌道交通車輛裝備,加大半導體功率器件、轉向架、高效制動器和傳動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研發力度,積極引進軌道交通信號通信、智能檢測、綜合監控、智能運維等領域國內龍頭企業在渝建設生產基地,全力構建更為完整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體系。
內河船舶。圍繞內河船舶綠色化、智能化兩大發展方向,重點發展內河豪華旅游船、不銹鋼化學品運輸船、公務執法船舶、排污打撈船舶等產品,突出船舶增壓器、齒輪箱等動力系統關鍵核心零部件制造優勢,積極推動船舶純電池動力系統、電力推進系統、燃料加注系統和電池系統研制,加快船舶燃料加注、充(換)電等新能源清潔能源供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推行船舶數字化設計、模塊化建造,打造長江上游內河船舶制造基地。
(四)智能動力裝備。
內燃機。以船舶、工程機械、非道路移動機械、農業機械等內燃機為重點,圍繞提高裝備高效節能性及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水平,重點發展高速、中速大功率節能環保型柴油機和天然氣發動機,積極開發超靜音通用汽油機、混合動力與純電系列通機產品,加大對內燃機電控系統、燃料供給系統、進排氣系統、尾氣后處理系統等配套設備研發力度,推動小型通用發電機組向低碳化、高效化、智能化轉型。
清潔發電裝備。聚焦風力、水力等清潔能源發電大型成套裝備,加強超大型風輪葉片、高可靠性齒輪箱、大直徑齒輪和軸承等關鍵零部件研發力度,重點發展陸地10MW、海上18MW級大型風電機組及其配套關鍵部件,強化深遠海漂浮式風電裝備、風電機組智能運維等關鍵技術儲備。加強抽水蓄能機組、貫流式可逆式水輪機組、高水頭大容量沖擊式水輪機組水力設計、驗證等關鍵技術研發,完善水輪機組轉輪及噴嘴、定轉子部套、保護斷路器等核心零部件配套。
透平壓縮機械。圍繞大型商用、工業系統制冷需求,重點發展螺桿式壓縮機、離心式壓縮機、輕型商用壓縮機、熱泵專用壓縮機、電動空調壓縮機產品,加強超高效搖塊壓縮機、永磁變頻電機技術、嵌入式精準控溫技術、全程連續噴氣增焓技術、集成壓縮機技術研發力度,提升企業螺桿主機、電機自主設計研發制造能力,支持企業從設備制造商向總體解決方案供應商轉變。
(五)智能電氣裝備。
輸變電裝備。充分利用國家大規模建設特高壓輸電網契機,重點發展特高壓交流輸變電設備、特高壓直流換流閥及控制保護設備、直流場設備、柔性直流輸變電設備,以及電力變壓器、高壓開關、電抗器、斷路器、互感器等智能設備。積極引進國內輸變電裝備龍頭企業,鼓勵組建輸變電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打造特高壓交、直流和柔性輸變電設備研制集團。
配用電裝備。重點發展配電智能防火墻、永磁真空斷路器、智能環網柜等智能配電新產品,風電變流器、光伏并網逆變器、智能光伏匯流箱、分布式電源及微電網設備,以及智能電線電纜、電纜智能監測設備、智能接地終端等產品,進一步提高全市電器產品智能化水平和智能化電網設備供給能力。
智能電梯。依托重慶市智能電梯產業示范園,推動電梯“1+8”(整機+八大系統)全產業鏈發展,重點開展大載重、高速梯等電梯關鍵技術問題攻關,推動我市高端化、智慧化、節能化電梯認定為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品牌企業來渝投資建廠,加強本土電梯品牌建設,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電梯特色產業集群。
(六)智能檢測裝備。
傳感器。支持建設螢石智能制造基地、科技園三期等項目,推動高新儀器儀表基地、智能調節閥、智能流量儀表等項目建設。聚焦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電子、醫療電子等應用領域,重點發展新型MEMS(微電子機械系統)傳感器和智能傳感器,以及微型化、智能化的敏感元器件。圍繞聲、光、電、磁和微系統領域,引進一批傳感器、微系統、通信模組等領域優質企業,支撐傳感器制造企業開發微硅電容、微硅質量流量等傳感器產品。
測量儀器儀表。支持運用超聲波、物聯網等新技術推動公用能源計量設備智能化、高端化,不斷提升溫度、濕度、壓力、流量等智能變送器計量水平。重點發展船用級執行器、單作用電液執行儀器儀表、氣液聯動執行儀器儀表等系列產品,提檔升級調節閥、球閥、蝶閥、閥門定位器等傳統優勢產品,布局發展三偏心全金屬密封蝶閥等大口徑、高磅級產品。
科學檢測儀器。鞏固流程氣體、環保氣體、流程水質等領域技術優勢,加強高端激光分析儀系列產品研發,推動汞分析儀、激光粉塵儀、超低紫外分析儀、粉塵微質量檢測儀、爆炸性沉淀粉塵檢測儀等環保氣測和測塵監測產品產業化。
四、主要任務
(一)實施重大裝備攻關工程。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在科技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應用中發揮帶頭作用,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在企業布局建設更多市級、國家級創新平臺,支持龍頭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業共建創新聯合體,在數控機床、軌道交通、無人機、農機裝備等重點領域建設打造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全力推動國家工業母機創新研究院齒輪機床分院、中車數智軌道技術研究院等國家級創新平臺落戶重慶,大力支持西南農業智能裝備創新中心、先進清潔能源動力裝備創新中心等市級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動科技成果有效轉化,針對性布局一批中試和應用驗證平臺,促進整機企業與配套企業、裝備企業與用戶企業高效協同,加快突破一批標志性重大技術裝備。
(二)實施數字技術賦能工程。
深入推動數字技術與裝備制造業深度融合,全面落實《重慶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2023—2027年)》,明確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數字化轉型路線圖,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全行業全鏈條的普及應用,構建“一鏈一網一平臺”重塑產業鏈協作模式。支持企業深化數字化裝備、信息系統集成應用,以“產線、車間、工廠”為基本單元梯度實施智能化改造,全力推動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普及化。培育和引進一批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服務商,提升系統集成和定制化開發供給能力。加快工業設備和企業上云用云步伐,支持建設行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一鏈一網一平臺”生態,融通產業鏈大中小企業,推動整個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科技鏈水平提升。
(三)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
聚焦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六基”重點領域,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強基工程。全面提升基礎零部件產品性能,重點關注高速精密軸承、精密齒輪及傳動裝置、高性能泵閥、高可靠性密封件、高強度緊固件等基礎零部件和高壓液壓元件、大功率液力元件、高頻響氣動元件等基礎元器件,推動先進材料、先進成型、增材制造、生物制造等先進基礎技術、工藝應用,全力提升產品的一致性、可靠性、穩定性和使用壽命。圍繞工業機器人、動力機械、農機裝備、軌道交通等標志性產業鏈條,加大檢驗檢測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創新中心等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有能力、有資質的企事業單位圍繞產品檢測分析、可靠性、應用驗證等建設分析評價公共服務平臺。
(四)實施產業鏈強鏈穩鏈工程。
發展壯大產業鏈龍頭企業,聚焦內燃機、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輸變電設備、清潔能源裝備等優勢產業鏈,支持龍頭企業優化整合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增強各類資源協同配置能力,遴選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和領軍企業。大力引育優質市場主體,瞄準“整機+配套”重大技術裝備、大型成套裝備企業,堅持“招大引強、招新引高”,滾動引進一批智能裝備頭部企業。推動大中小企業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引導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創新資源、共享產能資源,加快培育一批專注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五)實施產業集群建設工程。
加快壯大智能制造裝備、山地農機裝備、先進動力裝備等重點產業集群,錨定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配套、零部件企業支撐關鍵環節,重點打造以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九龍坡區、南岸區、永川區為核心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以江津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巴南區、九龍坡區為核心的山地農機裝備產業集群,以兩江新區、沙坪壩區、南岸區、巴南區、江津區為核心的先進動力裝備產業集群,形成國家重要的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支持兩江新區、巴南區、江津區等區縣打造無人機及通航裝備產業集群,支持大足區、兩江新區、銅梁區等區縣打造智能電梯產業集群,支持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北碚區等區縣打造傳感器及儀器儀表產業集群,支持兩江新區、長壽區、涪陵區打造智能輸變電裝備產業集群,支持涪陵區、萬州區、云陽縣等區縣打造內河船舶產業集群,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特色鮮明的智能裝備產業集群。
(六)實施應用場景驅動工程。
堅持應用為要,充分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營造重大技術裝備“場景牽引、供需聯動、協同創新、自主安全、產業推進”的鏈式產業生態。加快構建供需適配、優質高效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體系,完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管理辦法,加快推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試驗驗證平臺建設,研究制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政策“升級版”。充分發揮市場終端用戶的導向作用,以國產通用航空裝備物流運輸領域創新應用試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軌道交通產業鏈供應鏈大會等為契機,在通用航空、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風電機組等重點領域強化整機集成和子系統、零部件、原材料及終端用戶等上下游企業間的供需對接和聯合攻關合作機制,通過規模化應用有序促進整機及創新成果的迭代升級,形成全產業鏈協同互動的良性循環。
(七)實施質量品牌提升工程。
認真貫徹制造業卓越質量工程,增強企業質量品牌意識,切實把質量工作落實到研發生產經營全過程。強化大型成套裝備企業質量戰略管理,優化質量組織體系和管控模式,加強企業質量體系制定、實施、評估、調整閉環管理,推動“整機+配套”全產業鏈質量水平提升。支持企業加強計量、標準、認證認可、試驗驗證、檢驗檢測等能力建設,鼓勵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檢驗檢測機構合作,創建國家質量標準實驗室、重點行業可靠性實驗室。強化標準引領,圍繞機器人、數控機床、農機裝備等行業現狀和質量提升需求,支持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企業標準。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智能裝備細分領域優質品牌和名牌產品,打造一批具有國內國際市場影響力的“重慶制造”裝備品牌。引導企業做好品牌定位,把市場需求與企業優勢結合成品牌的核心價值,提升市場競爭力。
(八)實施區域協同發展工程。
加強川渝兩地裝備制造產業鏈合作,聚焦清潔能源裝備、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加強配套協同發展。圍繞四川成德眉資、重慶中心城區兩大核心區和成渝環線高速產業協作發展示范帶,打造“兩核一帶”裝備制造產業生態圈,共同建設成渝地區世界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機遇,拓展沿線省市、全國市場和國際市場,重點支持我市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電氣裝備等優勢產品搶占國內市場,鼓勵通用發電機組、小型特色農機等拳頭產品擴大北美、東南亞等國際市場。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博覽會展銷會,宣傳品牌,開拓市場,支持裝備制造上下游企業建立產業鏈聯盟,助推跨座式單軌、風電機組等優勢產品抱團出海,推動企業從產品輸出向技術輸出、資本輸出和服務輸出轉變。
二、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在市制造強市建設領導小組下組建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工作專班,統籌謀劃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重大政策、工程專項和重要工作安排,強化資源統籌和集聚,形成工作合力。樹立“一盤棋”思想,建立部門聯動、區域協同的工作機制,強化協調配合、各司其職,共同推進落實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各項工作。積極發揮創新聯合體、行業協會、聯盟等行業組織橋梁紐帶作用,開展行業分析研究、發布行業動態、促進行業自律,幫助協調解決企業共性問題,全面構建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良好發展生態。
(二)加大政策支持。
貫徹落實好國家和我市支持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支持企業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計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等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統籌運用市級各類產業扶持資金,對符合條件的重大技術裝備協同創新、骨干企業培育、產業集群建設、智能制造與綠色制造等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定期修訂《重慶市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目錄》,不斷擴大產品覆蓋范圍,完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和首購首用扶持政策,有效推動高端裝備自主研發和市場推廣。
(三)培育人才隊伍。
認真落實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全方位培育引進用好各類人才。積極打造戰略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圍繞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高端人才需求、卓越工程師培養,依托國家級重大科研工程和創新平臺,廣泛吸引集聚國內外高端裝備領軍人才、頂尖團隊來渝發展,大力培養本土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持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加強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學科專業建設,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合作,培養造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專業高技能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四)強化要素保障。
支持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重大項目優先列入重慶市重點建設項目,對新增建設用地、電、氣等要素由市級有關部門統籌保障。統籌抓好煤、電、水、氣、運等生產要素協調,降低企業用能成本,保障關鍵產品供應,保障園區建設、重點項目需求。引導金融服務向重大技術裝備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傾斜,拓展直接融資途徑,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