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高端摩托車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7年)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4-01-15 點擊:次
摩托車產業是重慶制造業支柱產業之一,發展基礎良好,在重慶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重要、貢獻獨特。當前,摩托車產業正經歷著深刻變革,呈現出消費升級、綠色環保、智能運用、集聚融合等新趨勢,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按照《深入推進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7年)》精神,為貫徹落實全市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各項決策部署,搶抓產業變革新風口,放大產業“先發”優勢,全面推動摩托車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創新打造千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有力支撐我市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建設,特制定本行動計劃,有效期為2023—2027年。
一、發展現狀與趨勢
當今,全球摩托車產業主要向中大排量、電動化方向發展,摩托車逐步從代步工具向消費娛樂產品轉型。全球摩托車整車制造企業約1500家,2022年全球摩托車產量5800萬輛,同比增長1.75%;其中250ml及以上中大排量摩托車676.2萬輛,占比11.6%,同比增長2.1%;電動摩托車951.4萬輛,占比16.4%,同比增長1.6%。在全球節能減排大背景下,摩托車制造企業已逐漸淘汰小排量燃油車,轉向電動化產品布局。電動摩托車成為重要的增長點,逐步向長續航里程、高車速、高充電效率等方向發展,電池能量密度、循環壽命也進一步提升。
我國是全球重要的摩托車市場,全國摩托車整車制造企業459家,2022年全國摩托車產量2129.22萬輛;其中250ml及以上中大排量摩托車55.11萬輛,占比2.59%,同比增長47.5%;電動摩托車761.1萬輛,占比35.74%,同比增長1.48%。全國出口總量約760萬輛,出口平均單價650美元,250ml以上排量摩托車出口平均單價達到了3000美元左右。當前我國摩托車產品集中在中低端領域,亟待優化產品體系,提升產品附加值,擴大全球品牌影響力。
重慶是重要的摩托車生產基地,全市摩托車整車制造企業43家,2022年全市摩托車產量448.9萬輛;其中250ml及以上中大排量摩托車8.2萬輛,占比1.8%,同比增長9.8%;電動摩托車71萬輛,占比15.8%,同比增長7.5%。全市出口總量約361.6萬輛,占全國出口總量的47.5%,出口平均單價550美元,250ml以上排量摩托車出口平均單價達到2850美元。當前我市“彎梁車”“小排量”低端產品占比仍較高,關鍵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較低。優化整車產品體系,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提升產品競爭力,提高關鍵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是我市打造千億級摩托車產業集群重點發展方向。
二、發展目標
到2027年,全市摩托車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1400億元,年產量突破800萬輛(出口500萬輛);其中250ml及以上中大排量25萬輛,電動摩托車400萬輛。力爭培育4家年產50萬輛以上的摩托車龍頭企業,打造2個國際知名品牌,關鍵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達到80%,摩托車產業研發投入強度提高至5%。打造高端摩托車千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基本形成2個摩托車產業集聚區,摩托車產業配套更加完善,結構更加優化,規模效益、自主創新、企業實力和集聚發展的水平進一步提升。
三、重點任務
(一)優化摩托車產品體系。
1.加快燃油摩托車產品轉型升級。鼓勵傳統燃油摩托車企業加大250ml及以上中大排量摩托車研發力度。持續豐富摩托車產品譜系,聚焦250ml及以上中大排量街車、巡航車、復古車、旅行車、賽車、越野車等高端摩托車產品,梳理國內外品牌市場格局,結合本地產業基礎與技術現狀,制定細分車型研發規劃,加快燃油摩托車產品特色化和差異化發展。
2.構建電動摩托車完整產品譜系。鼓勵本地摩托車企業結合自身優勢開展長續航、高性能電動摩托車開發,加大電動踏板摩托車、電動輕便摩托車等基礎車型的整車及關鍵零部件企業引育力度。加速研發以長續航、高性能的高速賽車、越野車等為引領的高端摩托車產品。
(二)加快零部件產業補鏈強鏈。
1.推進中大排量摩托車零部件產業鏈優化升級。持續鞏固發動機缸體、發動機缸蓋、齒輪、活塞環等零部件產品優勢。加快減震器、離合器、軸瓦、連桿、曲軸、覆蓋件、智能控制器、智能儀表等產品提檔升級。重點提升高端車架、ABS、電子控制器、催化轉化器、電噴系統、智能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
2.提高電動摩托車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加快本地輕量化車架、輪轂、涂裝、高級防腐蝕電鍍等產品及工藝提檔升級。重點培育電動摩托車覆蓋件、電機、電池及控制器等關鍵核心零部件生產企業。
(三)推進摩托車產業智能化發展。
1.推動摩托車產品智能化升級。加快推進BSD盲區監控系統、LCMA變道輔助系統、FCW碰撞預警、IHA智能大燈等智能環境感知技術;MSC動態穩定控制系統、防抬頭/防翹尾、陡坡緩降系統/自動駐車、坡道起步輔助系統等智能安全駕駛技術;加大智能語音、智能解鎖、OBD車聯網等智能人機交互技術在摩托車領域應用力度,提升摩托車產品智能化水平,提高摩托車駕乘樂趣。
2.提升摩托車產業數字化水平。應用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整合摩托車產業鏈資源,為摩托車企業提供從前期產品制造到后期市場營銷的全產業鏈解決方案,為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供應商提供協同合作的互聯網平臺。加快建設“產業大腦+未來工廠”融合發展新模式,以數據驅動供求關系循環優化,以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等為主體,著力構建“數字技術+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摩托車產業形態。
(四)推動重點區域產業集聚區建設。
1.加速構建產業集聚區。基于摩托車產業聚集現狀,統籌規劃,合理安排,重點打造以九龍坡、巴南等渝南地區為核心的中大排量摩托車產業集群,以永川、銅梁等渝西地區為核心的電動摩托車產業集群。引導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向產業基地集聚,鼓勵相關科研機構、設計公司、認證公司等配套服務企業向其周邊落戶,加快形成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的產業集群。
2.重點打造“1+N”模式產業園區。鼓勵以1家整車企業帶動N家零部件配套企業模式建設摩托車產業園區,形成集模具設計加工、零部件生產制造、整車研發組裝為一體的全鏈條產業基地。支持特色突出、效益明顯的區域產業園區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市級特色產業基地。
(五)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
1.加大研發創新投入。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創新投入,建立和共享研發平臺,對標國際先進龍頭企業。承擔或參與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建設,提升設計、研發、試驗以及分析等能力。重點提升整車設計、熱管理、整車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NVH)、主動安全自平衡、智能駕駛輔助等方面研發能力。
2.提高產品質量水平。鼓勵企業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監管與服務,保持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聚焦大排量發動機、電機、電控、電池等核心零部件質量難點,梳理剩余車輛可靠性、耐久性等關鍵整車性能提升的技術問題,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檢測機構等開展專項攻關研究,攻關一批,應用一批,快速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格局,促進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等先進技術示范應用,推動行業整體質量水平提升。
(六)擴大出口市場規模。
1.支持摩托車企業積極布局海外市場。指導摩托車企業精準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通過“前展后倉”開展品牌宣傳、展示銷售、售后服務,“一企一策”制定國際市場開拓方案。加強與國外銷售公司合作,通過海外并購、合資合作等方式,共建海外市場營銷渠道。鼓勵摩托車企業加強協同合作,共享海外營銷、服務渠道,拓展市場覆蓋面,提升重慶產摩托車在國際市場的抗風險能力。
2.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全面出口。鼓勵整車企業在海外有步驟地建立整車生產基地和散件組裝工廠,減少物流運輸成本,提升產品在目標市場的競爭力。積極推動摩托車及零部件企業加強與專業服務機構合作,圍繞出口新車型上市、關鍵核心技術發布、質量管控水平提升等主題,在海外舉辦專項活動,不斷提升企業海外影響力,打造專屬品牌文化,賦能企業國際化布局,夯實摩托車出口基地形象和行業地位。
(七)提升配套服務能力。
1.打造高質量摩托車標準體系。鼓勵行業協會、技術團體針對大排量摩托車、高端電動車、智能網聯摩托車等產品開展高質量標準研究,加強摩托車產業標準中關鍵技術指標的試驗驗證,提升標準的先進性和適用性。重點提升摩托車產業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試驗驗證、產業信息、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等一體化服務能力。建立重慶市摩托車產業高質量標準體系,以標準引領高質量發展。
2.推動國家級摩托車檢測機構發展。加強檢測機構能力建設,提升服務水平,充分發揮本地化服務優勢和平臺作用。鼓勵摩托車檢測機構建造可滿足高端摩托車研發、測試、評價的綜合實驗室,推動建設國內一流的摩托車可靠性、耐久性綜合試驗場,助力重慶市摩托車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能力。
充分發揮市推動高端摩托車產業集群發展工作專班的統籌協調、規劃指導作用,加強部門協同和市區聯動,落實責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抓好摩托車產業集群發展決策部署。
(二)健全政策支撐體系。
持續優化摩托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市級財政資金補助政策,重點支持大排量摩托車和電動摩托車產業發展,聚焦摩托車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和目標,鼓勵各區縣出臺針對性支持政策,在企業培育、產業創新、集群打造、產業融合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優化招商引資環境。
圍繞摩托車產業重點領域,積極招商引資,實施產業鏈上下游精準招商,壯大產業規模。推動龍頭企業建立陸海新通道跨境電商產業聯盟,充分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運營平臺作用,完善產業鏈、穩定供應鏈、融通資金鏈。鼓勵區縣建立招商項目聯合服務機制,提升招商項目服務水平。
(四)加快技術人才培養。
圍繞摩托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技術人才需求,擴大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供給。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促進互利共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共建摩托車重點實驗室、人才實訓基地,為建設我市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