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前位(wei)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東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東莞智能移動終端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提升 三年行動方案》的通知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4-01-12 點擊:

  東莞智能移動終端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提升
 
  三年行動方案
 
  世界產業發展實踐表明,產業集群是產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形態,是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培育發展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舉措。為貫徹落實國家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以及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的工作部署,加快提升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發展質量和國際競爭力,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意見》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發展基礎
 
  (一)產業發展現狀。東莞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節點,連接兩大科技創新區,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扎實,產品門類廣泛、品種齊全,是我市第一大支柱產業。其中,以智能通信設備為代表的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占據主導地位。2019年東莞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工信部先進制造業集群,上榜“2023年中國百強產業集群”,排名全國第四。2022年,東莞電子信息規上總產值9470.2億元,規上增加值1673.4億元。2022年我市智能手機產量1.96億臺,全國(11.7億臺智能手機)每生產6部智能手機,就有一部來自東莞。
 
  (二)存在問題。一是自主可控需加強,我國智能移動終端產業發展過程中,仍存在關鍵領域“卡脖子”,核心技術及核心電子元器件,基帶芯片和操作系統等關鍵軟硬件主要依賴國外巨頭供給等問題。二是產業升級需加快,我國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雖具備規模優勢,但也面臨產品結構單一、高端產品供給不足,部分領域處于產品價值鏈中低端等問題。三是規模優勢需擴大,部分整機企業受多重因素影響產值規模有所下滑,部分配套產業鏈企業出現產線外遷。亟需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由“集群規模優勢”升級為“質量效益強勢”,最終實現“自主可控穩勢”。
 
  (三)優勢與挑戰。當前,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加速深度融合,催生了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我國智能終端產業實現跨越發展帶來了戰略機遇。但當前國際形勢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達國家對龍頭企業的技術“卡脖子”已深刻影響了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對標世界最優最先進,我市要立足智能終端產業規模較大、產業鏈配套較完善、部分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的發展優勢,聚焦以補齊短板做強產業鏈、以市場為導向提升價值鏈、以核心技術發展創新鏈,選準“七項”主攻方向,將培育世界級智能終端產業集群作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著力發展自主可控的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加快我國制造業邁向產業鏈高端,努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二、總體思路和提升目標
 
  (一)總體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國家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以及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的工作部署,對標世界先進水平,引導優質要素資源向集群高效集聚,打造“產業+科技+金融+人才”高水平循環的集群發展生態,打造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全產業鏈,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世界級智能移動終端先進制造產業集群。
 
  (二)提升目標。到2025年,在推進智能移動終端國家集群基礎上,進一步將我市打造成世界級新型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聚區。
 
  1.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智能移動終端產業規模保持平穩增長,力爭到2025年,以智能移動終端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規上總產值突破1.1萬億元,產業整體利潤率有明顯提高。
 
  2.產業布局更加完善。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引,重點打造高端化智能移動終端集聚區、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集聚區、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聚區、新材料產業集聚區、高端裝備及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到2025年,建成智能移動終端及其產業鏈相關特色產業園3個。
 
  3.骨干企業競爭力增強。形成“倍增企業—專精特新—單項冠軍—領航企業”的優質企業梯隊培育體系。培育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行業領航企業、具有創新引領作用的獨角獸企業,打造細分行業領域“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到2025年,集群內規上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000個,力爭培育5個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20個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4.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創新體系逐步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持續提高。到2025年,力爭新增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個,建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個。
 
  5.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成效明顯。集群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到2025年,推動建設一批智能工廠和智能車間,推動規上電子信息類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累計超1000家,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持續下降。
 
  6.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到2025年,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優勢互補、緊密協作、聯動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集群更加開放,在持續加大與江蘇、重慶等國內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勢互補,促進內循環的基礎上,集聚和配置全球智慧和資源,全面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
 
  三、重點任務和舉措
 
  (一)優化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布局
 
  1.做好集群發展布局的頂層設計。對標國際先進產業聚集區,圍繞智能移動終端上下游產業鏈,立足“向上游布局、向中游集聚、向下游延伸”三個維度,擴充產業集聚能力。開展“1+5”產業布局,堅持“同心多點”發展,即以“整機集成與應用”為牽引,以“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材料、新能源、智能機器人及高端裝備”為驅動,建設若干集群核心區,推動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強化對整機品牌和整機代工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整機價值提升,引導企業在全球區域內合理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科學技術局,各鎮街、園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布局新賽道和未來產業。拓展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衛星互聯網、智能穿戴設備、車載終端、智能家電等智能移動終端新領域,推動智能移動終端硬件與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關聯產業融合創新,并開展在智慧教育、智能家電、智能汽車、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能安防等領域應用。(市科學技術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打造細分領域具有主導力的標志性產業鏈,開展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遴選,以“鏈長+鏈主制”深入推進穩鏈補鏈強鏈控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抗沖擊能力。(市科學技術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1:建設若干集群核心區
 
  1.整機集成與應用核心區:重點建設松山湖高新區、濱海灣新區兩大集群主承載區,充分發揮集群龍頭企業作用,充分發揮華為、OPPO、vivo、華貝電子等龍頭企業作用,深入建設高端化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聚區。
 
  2.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核心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松山湖高新區、濱海灣新區為核心區域,聚焦先進封裝測試、模擬芯片設計、半導體新材料、半導體元器件及重大裝備等領域,構筑以濱海灣新區為起點,連接松山湖高新區、臨深片區、東部工業園的“集成電路創新帶”。做大做強記憶科技、安世半導體、聯測優特、利揚測試等一批集成電路重點企業,加快建設光大半導體、天域半導體等一批第三代半導體項目。
 
  3.新材料領域核心區:依托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集群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以松山湖高新區、大朗鎮、塘廈鎮等鎮街為核心,重點發展氮化鎵(GaN)、碳化硅(SiC)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以OLED、柔性顯示等為核心的新型顯示材料,電子漿料、覆銅板、光電材料、靶材等電子功能材料,以及光伏電池材料、柔性電子材料等新型能源材料等市場應用廣、帶動作用強、戰略意義大的先進材料,完善新材料基礎研究、應用轉化、生產制造等全鏈條體系,建設國際先進材料產業的研發高地和產業化基地。
 
  4.新能源領域核心區:鞏固鋰電池產業鏈完整、龍頭企業眾多、產業水平全國領先的產業優勢,升級消費類鋰電池,延伸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產業領域,加快鈉離子電池技術突破和規模化應用,發展新型電池技術。構建完整且具競爭力的儲能產業鏈,加強新能源儲能PCS、EMS、BMS等核心設備研發制造能力,推動新能源、新能德、易事特等一批重點電池制造、新型儲能制造企業做大做強。
 
  5.智能機器人及高端裝備核心區:打造以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東部智能制造產業基地、銀瓶高端裝備產業基地、臨深片區為智能裝備制造業重要基地,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和高端智能制造裝備,培育發展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推進數字化仿真智能工廠、智能生產線建設。鼓勵集群企業開展生產過程數字化、柔性化和智能化建設。
 
  (二)推動集群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
 
  1.推動集群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積極探索互聯網、操作系統、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在新技術、新業態、新技術模式上的融合能力。通過產業鏈協同攻關,實現基礎軟件能力自主可控,構建國產基礎軟件及操作系統可替換能力,遴選一批集群數字經濟龍頭企業,打造成為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出臺“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專項扶持政策,加大重點企業數字化轉型政策支持力度,強化重點企業加快轉型的信心和動力。依托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建設,聚焦智能移動終端行業,充分發揮行業龍頭引領能力,推動“鏈式”數字化轉型。(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集群綠色化示范改造。推動集群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組織實施“萬企”清潔生產審核行動,不斷挖掘企業節能潛力,通過節能技術(產品)案例推介、節能服務對接,引導集群企業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節能節水節材技術和工藝。加快源頭減量、減毒、減排以及過程控制等綠色智能裝備的改造升級,更新淘汰一批低端落后裝備和生產線,減少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工業廢氣排放。以鍋爐(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改造、能量系統優化為重點,組織實施節能和循環經濟改造工程,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學技術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2:推動集群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1.組建工業軟件創新聯合體聯合攻關:以龍頭企業為核心,集聚產業鏈優勢企業,集中力量聯合攻關突破工業軟件共性支撐技術、重大工程與特色行業軟件、工業通用工具軟件等一批重大技術瓶頸,推動建立新工業軟件標準,掌握自主知識產權。遴選一批有擔當、有能力、有示范性的制造企業先行先試,開展國產操作系統在制造領域的首案項目建設,打造創新行業解決方案,實施基于國產操作系統的產線信息化改造。
 
  2.積極推動工業軟件應用示范:組織開展工業軟件精準對接活動,推動工業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技術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進一步降本提質增效。支持工業企業聯合優質軟件研究機構,建設一批面向工業軟件研發與應用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技術服務平臺。
 
  3.培育優秀行業系統解決方案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行業,以應用為牽引,加快培育一批優秀行業系統解決方案商,為工業企業提供大數據分析、產品仿真設計、供應鏈協同等通用型服務,逐步建立安全可靠的新型工業軟件生態系統。圍繞“科技創新+先進制造+自主可控”建設思路,以基于國產操作系統底座賦能數字化轉型為切入點,攻關國產芯片適配、操作系統、基礎應用等關鍵技術,全力構建國產操作系統在智能制造生態體系。
 
  4.支持研發國產自主操作系統:以龍頭企業為主要依托,支持龍頭企業研發自主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件,積極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和產業創新平臺任務。鼓勵骨干企業深入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通用基礎軟件。推動通用軟硬件適配測試中心建設,支持第三方機構、大型軟件企業建設適配測試平臺。培育一批基于國產操作系統的智能移動終端軟硬件產品廠商,鼓勵企業采購適配國產操作系統的芯片模組,支撐企業完成國產操作系統的產品適配,開發生產相關智能移動終端軟硬件產品。
 
  (三)打造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創新高地
 
  1.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進市級重大專項政策實施,出臺支持前沿領域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的專項行動方案,推進“芯、屏、核”等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攻關,加強MEMS傳感器技術研發,突破智能移動終端基礎元器件、關鍵材料、先進工藝技術瓶頸,進一步提升系統集成水平。全面提升產業鏈創新水平。支持mini LED顯示、micro LED顯示、激光顯示、柔性顯示、3D顯示等新型顯示技術研發。(市科學技術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構建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網絡。爭取創建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打造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創新平臺。以省級企業研發機構和重點實驗室為培育庫,系統提升企業研發機構創新能力建設,爭取培育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以龍頭企業為核心,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創新聯合體,構建以共同利益為紐帶、以市場機制為保障的技術協同攻關機制。支持創新聯合體面向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制定產業技術創新路線圖,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技術開放共享,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科學技術局、市商務局,各鎮街、園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培育一批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機構。加快檢測能力建設,加強關鍵性、前瞻性、戰略性質量技術攻關,培育和認定一批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機構,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加強標準化和科技創新互動,瞄準大數據、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推進專利標準化工作,進一步提高參與制定修訂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的能力,積極申報國家和省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積極培育全國企業標準“領跑者”,進一步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話語權。(市市場監管局負責)
 
  專欄3:推進集群技術攻關模式創新
 
  1.積極探索產業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東莞路徑。實施龍頭企業定向委托攻關、組建企業創新聯合體等新型科研組織模式,推進產業關鍵技術突破,打通產業鏈條,帶動產業快速增長。
 
  2.建立產業核心技術項目庫。圍繞集群卡脖子技術,以產業鏈鏈主企業、龍頭企業的重大技術需求為重點,篩選技術創新性強、科研基礎扎實、成果轉化成熟度高、市場前景明確的項目納入產業核心技術項目庫。
 
  3.探索定向委托新模式。推動由產業鏈鏈主企業、龍頭企業組織重點高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各方力量開展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研究探索將具體領域的核心技術攻關專項以整體打包方式定向委托給科研實力較強的機構和龍頭企業組織實施的新模式,強化績效考核、簡化過程管理,充分激發社會力量的積極性。
 
  4.探索揭榜掛帥新機制。研究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實施方案,圍繞支柱產業鏈鏈主企業的重大需求,面向市內外骨干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進行公開張榜征集解決方案,通過集聚科技創新資源,為企業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及成果轉化問題。
 
  (四)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群
 
  1.聚焦龍頭企業打造,支持做優做強。實施領航企業培育計劃,支持鏈主企業聚焦實業、做精主業,引導企業依托“互聯網+”戰略和“雙向開放戰略”,深度嵌入全球貿易網絡和創新網絡,加快建設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同時,積極引進集成電路先進制造工藝、先進封測、半導體設備、新型顯示、智能傳感器、人工智能、高端電子元器件等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落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投資促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聚焦中小企業培育,發展專精特新。完善“倍增計劃”企業綜合指標評價體系,實行差別化扶持,引導資源向高質量發展的倍增企業精準配置。大力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并引導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各類企業成長為國際市場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
 
  3.聚焦產業生態優化,推動融合創新。以培育和建設先進制造業集群為重要抓手,持續實施大中小融通創新“攜手行動”,鼓勵大企業建立開放式創新平臺,構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資源共享、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舉辦大中小企業創新融通活動,通過大企業發布創新需求,促進大企業與掌握核心技術的中小企業對接,發揮大中小企業各自在人才、資金、設備、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共同開展技術和產品研發。(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學技術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4:建設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創新平臺
 
  1.建設東莞市重大創新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及孵化基地: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加速新材料研發和產業化。針對優勢領域設立關鍵共性技術、材料檢測與試驗、知識產權和應用場景推廣等平臺。引進一流科研團隊,推動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深度合作,打造基礎研究創新科學極地、前沿技術開發高地、高端產業轉化園地為一體的新材料產業生態圈。
 
  2.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創新中心分中心:依托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創新中心分中心,提供面向產業的共性技術支撐。
 
  3.建設半導體材料研究中心:圍繞晶片制造與芯片制造,重點發展氮化鎵(GaN)、碳化硅(SiC)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推進功率器件、射頻器件與光電器件等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的產業化,推動大尺寸藍寶石圖形襯底低成本化制造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
 
  4.建設集成電路設計和封測中心:打造國際先進集成電路設計環境,吸引大灣區內優秀的集成電路設計和封測企業,著力提升國產FPGA芯片設計水平,不斷增強封裝測試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知識產權的芯片設計技術,打破國外限制和封鎖。
 
  (五)構建良性高效的集群產業生態
 
  1.構建“鏈主企業+合作銀行+中小微企業集群”融資對接機制。實施重點產業鏈“主辦行”制度,鼓勵銀行機構設立“制造業服務中心”和“制造業金融服務官”,推動金融機構與重點產業鏈企業高效對接、產業鏈與資金鏈深度融合。(中國人民銀行東莞市分行、市金融工作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與大灣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推動新一代通信網絡、算力和數據基礎設施的廣泛覆蓋,推進5G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在產業領域的應用。(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培育壯大專業服務平臺。放大智博會、加博會等平臺溢出效應,發揮各類專業平臺功能,通過遴選服務型制造企業平臺以及設計創新中心等推動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共進。(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強化創新發展人才支撐。圍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在創新鏈的各個環節系統布局和分類支持的一攬子特殊人才政策。完善市場化的引才機制,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用人單位的主觀能動性,完善科技人才的分類評價,結合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以科研誠信為基礎,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支持高校加強高等院校信息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自動化、人工智能、微電子、半導體、集成電路、儲能科學與工程等專業和學科建設,積極開展“訂單式”培養,推動人才培養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規劃布局面向智能移動終端產業的職業院校,培養制造維修服務等技術性應用型人才。(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市科學技術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建設全生命周期孵化育成體系。以封裝、集成電路設計、新材料為特色,推動產業聚集特色,在國內外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集聚區,力爭打造省級特色園區。加強孵化鏈條各環節的對接,針對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的需求,建設“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專業園區”的科技創新創業孵化鏈條,促進各個環節有效鏈接和健康發展。提升孵化載體企業服務能力,支持孵化載體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專業化服務團隊和專業化導師隊伍,圍繞企業成長各階段需求,為入孵企業提供精準技術服務、商業服務和創業輔導服務。(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科學技術局、松山湖管委會,各鎮街、園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5: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1.大力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23—2025年,在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鏈重點節點培育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20家,并引導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各類企業成長為國際市場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引導大企業集團發展成為具有生態主導力、國際競爭力的領航企業。
 
  2.引進國際領軍企業,依托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等國際交流活動,積極引進集成電路先進制造工藝、高端電子元器件、智能傳感器、新型顯示等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落戶。
 
  (六)創新智能移動終端集群治理模式
 
  大力推動行業協會提升自身建設水平,加強行業分析研究,提高對行業發展方向和趨勢的研判能力。鼓勵產業集群龍頭企業積極牽頭參與協會工作,增強協會對行業的組織力、號召力和影響力。支持集群內龍頭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主體牽頭成立一批非政府、非營利性的集群發展促進機構,支持集群促進機構組織集群企業開展行業發展規劃、技術攻關、交流宣傳、供需對接、人才招引、科技成果轉化等活動,引導促進機構建設集群發展所需的行業性公共服務平臺。圍繞智能移動終端精密制造,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聯盟,構建日益完善的軟硬件開發環境、技術標準、業務模式,推動核心元件工藝設備達到國內乃至國際領先水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科學技術局、市發展改革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6:構建良性高效的集群產業生態
 
  1.推動莞商協會等行業協會為年輕企業家學習進修搭建平臺,組織企業家參加國家、省、市相關部門及行業社會團體開展的重點培訓和交流活動,增強企業家的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和管理創新能力。
 
  2.依托現有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基礎,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建設以產業應用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重點培養一大批工程碩博士人才和卓越工程師隊伍。
 
  3.積極與國家、省電子信息及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協會、中介、促進機構加強聯系和互動,舉辦高質量的培訓、技術孵化及平臺賦能等活動。
 
  4.支持集群發展促進機構搭建企業合作渠道,通過打通集群內“產學研”合作渠道,組織集群內企業、科研院校等,圍繞增強集群產業核心競爭力開展技術創新和公共服務等項目。支持集群促進機構組織集群內企業參與考察交流、市場拓展、咨詢診斷、供需對接、投資融資、人才培訓等活動,加強集群內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互助合作。
 
  (七)提升集群國際化合作水平
 
  全面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把握RCEP、中歐投資協定等區域經濟協定新機遇,加快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強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和業態創新,加快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推動進口與出口、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走出去與引進來、貿易與產業等的協調發展,全面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打造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現代化樞紐城市。(市商務局、市投資促進局、市發展改革局、市科學技術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7:提升集群國際化合作水平
 
  1.引進先進制造業高端要素。加快引進一批產業鏈高端環節、擁有核心技術、帶動力強的制造業龍頭型、旗艦型企業。鼓勵跨國公司將技術水平、附加值高的先進制造環節、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和研發機構投資布局東莞。
 
  2.加快本土跨國企業“擴能提質”。加大本土跨國公司培育力度,提升企業國際化經營和跨國投資合作水平,培育和發展一批國際競爭力強、市場影響力大、品牌知名度高的本土跨國企業集團。按照總公司“引進來”、分公司“走出去”的思路,推動華為終端有限公司、維沃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東莞市歐珀精密電子有限公司、步步高教育電子有限公司等一批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
 
  3.深度拓展產業鏈跨國協同合作。積極支持本土企業“走出去”,鼓勵龍頭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境外投資和海外并購。充分借助海外中資產業園區的平臺優勢,為東莞企業“走出去”提供強有力的載體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協調推進機制。依托市政府培育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工作協調機制,推動開展全市產業集群建設的組織協調工作,制定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相關政策,明確主要任務和推進步驟,壓實各級建設責任,協調解決產業集群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加強莞穗深惠四地產業合作交流,探索聯合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依托省領導聯系跨國公司直通車機制和國際交流平臺,構建全球招商網絡,積極推進產業鏈國際合作,支持集群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鼓勵優勢企業海外并購重組,推動研發技術的國際化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結伴出海”深度參與全球分工。集群促進機構要落實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聯系和管理產業聯盟,著力創新構建政府推動、龍頭引領、市場化運作的集群發展模式。
 
  (二)加大政策資金支持。落實好國家關于集成電路、智能硬件、軟件等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國家支持集成電路、智能硬件等重點領域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措施,推進集群內企業的兼并重組與壯大發展。制定并完善集群在引進培育龍頭企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形成一整套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政策工具包”。落實國家出臺的相關稅收政策及《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的各項支持政策,積極向國家、廣東省相關主管部門在政策實施、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資金投入、土地保障、體制創新、合規能力建設、知識產權服務等方面申請給予指導和支持。用好我市現行的各類專項資金,加大對中小微企業、上市企業和外貿企業的幫扶力度。
 
  (三)全面加大要素保障。按照《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的要求,積極爭取省產業發展、創新等政策性基金及省財政資金對產業集群建設的支持。將產業集群建設內容納入東莞市國土空間規劃,加強用地、用海、用能和交通設施保障。積極爭取將集群內重點項目列入國家與省的重大建設項目儲備庫,建立要素激勵機制,在土地、資金、人才等方面予以重點保障。支持集群內重點企業發行公司債、企業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直接債務融資工具,支持企業上市融資。鼓勵設立產業投資基金、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四)建立健全指標體系。市各有關單位及促進機構要按照工信部產業集群評估體系,研究制定包括產業、企業、創業和創新等指標的統計體系,進一步加大對產業集群發展情況的評估。各鎮街(園區)及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促進機構要強化產業集群統計監測,重點監測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利潤、新增企業數、人才數量、科研人員數量、研發投入、科技平臺數量等的發展指標,增強指標準確性,做好產業集群發展的跟蹤分析和調度推進,及時解決集群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
 
  (五)強化工作督導評價。圍繞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的總體目標,建立一體化發展監督考核機制,加大對鎮街(園區)落實本計劃情況的科學考核力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要會同有關部門、集群促進機構,對本計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服務、督促檢查和協助落實;會同集群內各鎮街(園區)及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新型智庫,適時組織開展方案實施情況評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不斷引領和保障產業集群往正軌化、高質量、高水平方向發展。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東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東莞智能移動終端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提升 三年行動方案》的通知

2024-01-12 來源:高新院 vwcr.cn 點擊:

  東莞智能移動終端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提升
 
  三年行動方案
 
  世界產業發展實踐表明,產業集群是產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形態,是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培育發展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舉措。為貫徹落實國家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以及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的工作部署,加快提升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發展質量和國際競爭力,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意見》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發展基礎
 
  (一)產業發展現狀。東莞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節點,連接兩大科技創新區,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扎實,產品門類廣泛、品種齊全,是我市第一大支柱產業。其中,以智能通信設備為代表的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占據主導地位。2019年東莞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工信部先進制造業集群,上榜“2023年中國百強產業集群”,排名全國第四。2022年,東莞電子信息規上總產值9470.2億元,規上增加值1673.4億元。2022年我市智能手機產量1.96億臺,全國(11.7億臺智能手機)每生產6部智能手機,就有一部來自東莞。
 
  (二)存在問題。一是自主可控需加強,我國智能移動終端產業發展過程中,仍存在關鍵領域“卡脖子”,核心技術及核心電子元器件,基帶芯片和操作系統等關鍵軟硬件主要依賴國外巨頭供給等問題。二是產業升級需加快,我國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雖具備規模優勢,但也面臨產品結構單一、高端產品供給不足,部分領域處于產品價值鏈中低端等問題。三是規模優勢需擴大,部分整機企業受多重因素影響產值規模有所下滑,部分配套產業鏈企業出現產線外遷。亟需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由“集群規模優勢”升級為“質量效益強勢”,最終實現“自主可控穩勢”。
 
  (三)優勢與挑戰。當前,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加速深度融合,催生了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我國智能終端產業實現跨越發展帶來了戰略機遇。但當前國際形勢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達國家對龍頭企業的技術“卡脖子”已深刻影響了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對標世界最優最先進,我市要立足智能終端產業規模較大、產業鏈配套較完善、部分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的發展優勢,聚焦以補齊短板做強產業鏈、以市場為導向提升價值鏈、以核心技術發展創新鏈,選準“七項”主攻方向,將培育世界級智能終端產業集群作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著力發展自主可控的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加快我國制造業邁向產業鏈高端,努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二、總體思路和提升目標
 
  (一)總體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國家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以及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的工作部署,對標世界先進水平,引導優質要素資源向集群高效集聚,打造“產業+科技+金融+人才”高水平循環的集群發展生態,打造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全產業鏈,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世界級智能移動終端先進制造產業集群。
 
  (二)提升目標。到2025年,在推進智能移動終端國家集群基礎上,進一步將我市打造成世界級新型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聚區。
 
  1.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智能移動終端產業規模保持平穩增長,力爭到2025年,以智能移動終端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規上總產值突破1.1萬億元,產業整體利潤率有明顯提高。
 
  2.產業布局更加完善。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引,重點打造高端化智能移動終端集聚區、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集聚區、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聚區、新材料產業集聚區、高端裝備及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到2025年,建成智能移動終端及其產業鏈相關特色產業園3個。
 
  3.骨干企業競爭力增強。形成“倍增企業—專精特新—單項冠軍—領航企業”的優質企業梯隊培育體系。培育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行業領航企業、具有創新引領作用的獨角獸企業,打造細分行業領域“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到2025年,集群內規上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000個,力爭培育5個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20個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4.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創新體系逐步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持續提高。到2025年,力爭新增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個,建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個。
 
  5.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成效明顯。集群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到2025年,推動建設一批智能工廠和智能車間,推動規上電子信息類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累計超1000家,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持續下降。
 
  6.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到2025年,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優勢互補、緊密協作、聯動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集群更加開放,在持續加大與江蘇、重慶等國內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勢互補,促進內循環的基礎上,集聚和配置全球智慧和資源,全面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
 
  三、重點任務和舉措
 
  (一)優化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布局
 
  1.做好集群發展布局的頂層設計。對標國際先進產業聚集區,圍繞智能移動終端上下游產業鏈,立足“向上游布局、向中游集聚、向下游延伸”三個維度,擴充產業集聚能力。開展“1+5”產業布局,堅持“同心多點”發展,即以“整機集成與應用”為牽引,以“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材料、新能源、智能機器人及高端裝備”為驅動,建設若干集群核心區,推動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強化對整機品牌和整機代工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整機價值提升,引導企業在全球區域內合理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科學技術局,各鎮街、園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布局新賽道和未來產業。拓展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衛星互聯網、智能穿戴設備、車載終端、智能家電等智能移動終端新領域,推動智能移動終端硬件與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關聯產業融合創新,并開展在智慧教育、智能家電、智能汽車、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能安防等領域應用。(市科學技術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打造細分領域具有主導力的標志性產業鏈,開展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遴選,以“鏈長+鏈主制”深入推進穩鏈補鏈強鏈控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抗沖擊能力。(市科學技術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1:建設若干集群核心區
 
  1.整機集成與應用核心區:重點建設松山湖高新區、濱海灣新區兩大集群主承載區,充分發揮集群龍頭企業作用,充分發揮華為、OPPO、vivo、華貝電子等龍頭企業作用,深入建設高端化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聚區。
 
  2.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核心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松山湖高新區、濱海灣新區為核心區域,聚焦先進封裝測試、模擬芯片設計、半導體新材料、半導體元器件及重大裝備等領域,構筑以濱海灣新區為起點,連接松山湖高新區、臨深片區、東部工業園的“集成電路創新帶”。做大做強記憶科技、安世半導體、聯測優特、利揚測試等一批集成電路重點企業,加快建設光大半導體、天域半導體等一批第三代半導體項目。
 
  3.新材料領域核心區:依托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集群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以松山湖高新區、大朗鎮、塘廈鎮等鎮街為核心,重點發展氮化鎵(GaN)、碳化硅(SiC)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以OLED、柔性顯示等為核心的新型顯示材料,電子漿料、覆銅板、光電材料、靶材等電子功能材料,以及光伏電池材料、柔性電子材料等新型能源材料等市場應用廣、帶動作用強、戰略意義大的先進材料,完善新材料基礎研究、應用轉化、生產制造等全鏈條體系,建設國際先進材料產業的研發高地和產業化基地。
 
  4.新能源領域核心區:鞏固鋰電池產業鏈完整、龍頭企業眾多、產業水平全國領先的產業優勢,升級消費類鋰電池,延伸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產業領域,加快鈉離子電池技術突破和規模化應用,發展新型電池技術。構建完整且具競爭力的儲能產業鏈,加強新能源儲能PCS、EMS、BMS等核心設備研發制造能力,推動新能源、新能德、易事特等一批重點電池制造、新型儲能制造企業做大做強。
 
  5.智能機器人及高端裝備核心區:打造以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東部智能制造產業基地、銀瓶高端裝備產業基地、臨深片區為智能裝備制造業重要基地,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和高端智能制造裝備,培育發展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推進數字化仿真智能工廠、智能生產線建設。鼓勵集群企業開展生產過程數字化、柔性化和智能化建設。
 
  (二)推動集群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
 
  1.推動集群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積極探索互聯網、操作系統、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在新技術、新業態、新技術模式上的融合能力。通過產業鏈協同攻關,實現基礎軟件能力自主可控,構建國產基礎軟件及操作系統可替換能力,遴選一批集群數字經濟龍頭企業,打造成為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出臺“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專項扶持政策,加大重點企業數字化轉型政策支持力度,強化重點企業加快轉型的信心和動力。依托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建設,聚焦智能移動終端行業,充分發揮行業龍頭引領能力,推動“鏈式”數字化轉型。(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集群綠色化示范改造。推動集群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組織實施“萬企”清潔生產審核行動,不斷挖掘企業節能潛力,通過節能技術(產品)案例推介、節能服務對接,引導集群企業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節能節水節材技術和工藝。加快源頭減量、減毒、減排以及過程控制等綠色智能裝備的改造升級,更新淘汰一批低端落后裝備和生產線,減少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工業廢氣排放。以鍋爐(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改造、能量系統優化為重點,組織實施節能和循環經濟改造工程,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學技術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2:推動集群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1.組建工業軟件創新聯合體聯合攻關:以龍頭企業為核心,集聚產業鏈優勢企業,集中力量聯合攻關突破工業軟件共性支撐技術、重大工程與特色行業軟件、工業通用工具軟件等一批重大技術瓶頸,推動建立新工業軟件標準,掌握自主知識產權。遴選一批有擔當、有能力、有示范性的制造企業先行先試,開展國產操作系統在制造領域的首案項目建設,打造創新行業解決方案,實施基于國產操作系統的產線信息化改造。
 
  2.積極推動工業軟件應用示范:組織開展工業軟件精準對接活動,推動工業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技術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進一步降本提質增效。支持工業企業聯合優質軟件研究機構,建設一批面向工業軟件研發與應用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技術服務平臺。
 
  3.培育優秀行業系統解決方案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行業,以應用為牽引,加快培育一批優秀行業系統解決方案商,為工業企業提供大數據分析、產品仿真設計、供應鏈協同等通用型服務,逐步建立安全可靠的新型工業軟件生態系統。圍繞“科技創新+先進制造+自主可控”建設思路,以基于國產操作系統底座賦能數字化轉型為切入點,攻關國產芯片適配、操作系統、基礎應用等關鍵技術,全力構建國產操作系統在智能制造生態體系。
 
  4.支持研發國產自主操作系統:以龍頭企業為主要依托,支持龍頭企業研發自主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件,積極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和產業創新平臺任務。鼓勵骨干企業深入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通用基礎軟件。推動通用軟硬件適配測試中心建設,支持第三方機構、大型軟件企業建設適配測試平臺。培育一批基于國產操作系統的智能移動終端軟硬件產品廠商,鼓勵企業采購適配國產操作系統的芯片模組,支撐企業完成國產操作系統的產品適配,開發生產相關智能移動終端軟硬件產品。
 
  (三)打造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創新高地
 
  1.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進市級重大專項政策實施,出臺支持前沿領域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的專項行動方案,推進“芯、屏、核”等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攻關,加強MEMS傳感器技術研發,突破智能移動終端基礎元器件、關鍵材料、先進工藝技術瓶頸,進一步提升系統集成水平。全面提升產業鏈創新水平。支持mini LED顯示、micro LED顯示、激光顯示、柔性顯示、3D顯示等新型顯示技術研發。(市科學技術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構建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網絡。爭取創建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打造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創新平臺。以省級企業研發機構和重點實驗室為培育庫,系統提升企業研發機構創新能力建設,爭取培育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以龍頭企業為核心,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創新聯合體,構建以共同利益為紐帶、以市場機制為保障的技術協同攻關機制。支持創新聯合體面向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制定產業技術創新路線圖,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技術開放共享,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科學技術局、市商務局,各鎮街、園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培育一批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機構。加快檢測能力建設,加強關鍵性、前瞻性、戰略性質量技術攻關,培育和認定一批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機構,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加強標準化和科技創新互動,瞄準大數據、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推進專利標準化工作,進一步提高參與制定修訂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的能力,積極申報國家和省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積極培育全國企業標準“領跑者”,進一步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話語權。(市市場監管局負責)
 
  專欄3:推進集群技術攻關模式創新
 
  1.積極探索產業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東莞路徑。實施龍頭企業定向委托攻關、組建企業創新聯合體等新型科研組織模式,推進產業關鍵技術突破,打通產業鏈條,帶動產業快速增長。
 
  2.建立產業核心技術項目庫。圍繞集群卡脖子技術,以產業鏈鏈主企業、龍頭企業的重大技術需求為重點,篩選技術創新性強、科研基礎扎實、成果轉化成熟度高、市場前景明確的項目納入產業核心技術項目庫。
 
  3.探索定向委托新模式。推動由產業鏈鏈主企業、龍頭企業組織重點高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各方力量開展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研究探索將具體領域的核心技術攻關專項以整體打包方式定向委托給科研實力較強的機構和龍頭企業組織實施的新模式,強化績效考核、簡化過程管理,充分激發社會力量的積極性。
 
  4.探索揭榜掛帥新機制。研究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實施方案,圍繞支柱產業鏈鏈主企業的重大需求,面向市內外骨干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進行公開張榜征集解決方案,通過集聚科技創新資源,為企業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及成果轉化問題。
 
  (四)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群
 
  1.聚焦龍頭企業打造,支持做優做強。實施領航企業培育計劃,支持鏈主企業聚焦實業、做精主業,引導企業依托“互聯網+”戰略和“雙向開放戰略”,深度嵌入全球貿易網絡和創新網絡,加快建設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同時,積極引進集成電路先進制造工藝、先進封測、半導體設備、新型顯示、智能傳感器、人工智能、高端電子元器件等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落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投資促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聚焦中小企業培育,發展專精特新。完善“倍增計劃”企業綜合指標評價體系,實行差別化扶持,引導資源向高質量發展的倍增企業精準配置。大力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并引導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各類企業成長為國際市場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
 
  3.聚焦產業生態優化,推動融合創新。以培育和建設先進制造業集群為重要抓手,持續實施大中小融通創新“攜手行動”,鼓勵大企業建立開放式創新平臺,構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資源共享、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舉辦大中小企業創新融通活動,通過大企業發布創新需求,促進大企業與掌握核心技術的中小企業對接,發揮大中小企業各自在人才、資金、設備、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共同開展技術和產品研發。(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學技術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4:建設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創新平臺
 
  1.建設東莞市重大創新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及孵化基地: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加速新材料研發和產業化。針對優勢領域設立關鍵共性技術、材料檢測與試驗、知識產權和應用場景推廣等平臺。引進一流科研團隊,推動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深度合作,打造基礎研究創新科學極地、前沿技術開發高地、高端產業轉化園地為一體的新材料產業生態圈。
 
  2.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創新中心分中心:依托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創新中心分中心,提供面向產業的共性技術支撐。
 
  3.建設半導體材料研究中心:圍繞晶片制造與芯片制造,重點發展氮化鎵(GaN)、碳化硅(SiC)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推進功率器件、射頻器件與光電器件等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的產業化,推動大尺寸藍寶石圖形襯底低成本化制造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
 
  4.建設集成電路設計和封測中心:打造國際先進集成電路設計環境,吸引大灣區內優秀的集成電路設計和封測企業,著力提升國產FPGA芯片設計水平,不斷增強封裝測試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知識產權的芯片設計技術,打破國外限制和封鎖。
 
  (五)構建良性高效的集群產業生態
 
  1.構建“鏈主企業+合作銀行+中小微企業集群”融資對接機制。實施重點產業鏈“主辦行”制度,鼓勵銀行機構設立“制造業服務中心”和“制造業金融服務官”,推動金融機構與重點產業鏈企業高效對接、產業鏈與資金鏈深度融合。(中國人民銀行東莞市分行、市金融工作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與大灣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推動新一代通信網絡、算力和數據基礎設施的廣泛覆蓋,推進5G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在產業領域的應用。(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培育壯大專業服務平臺。放大智博會、加博會等平臺溢出效應,發揮各類專業平臺功能,通過遴選服務型制造企業平臺以及設計創新中心等推動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共進。(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強化創新發展人才支撐。圍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在創新鏈的各個環節系統布局和分類支持的一攬子特殊人才政策。完善市場化的引才機制,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用人單位的主觀能動性,完善科技人才的分類評價,結合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以科研誠信為基礎,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支持高校加強高等院校信息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自動化、人工智能、微電子、半導體、集成電路、儲能科學與工程等專業和學科建設,積極開展“訂單式”培養,推動人才培養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規劃布局面向智能移動終端產業的職業院校,培養制造維修服務等技術性應用型人才。(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市科學技術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建設全生命周期孵化育成體系。以封裝、集成電路設計、新材料為特色,推動產業聚集特色,在國內外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集聚區,力爭打造省級特色園區。加強孵化鏈條各環節的對接,針對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的需求,建設“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專業園區”的科技創新創業孵化鏈條,促進各個環節有效鏈接和健康發展。提升孵化載體企業服務能力,支持孵化載體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專業化服務團隊和專業化導師隊伍,圍繞企業成長各階段需求,為入孵企業提供精準技術服務、商業服務和創業輔導服務。(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科學技術局、松山湖管委會,各鎮街、園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5: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1.大力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23—2025年,在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鏈重點節點培育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20家,并引導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各類企業成長為國際市場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引導大企業集團發展成為具有生態主導力、國際競爭力的領航企業。
 
  2.引進國際領軍企業,依托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等國際交流活動,積極引進集成電路先進制造工藝、高端電子元器件、智能傳感器、新型顯示等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落戶。
 
  (六)創新智能移動終端集群治理模式
 
  大力推動行業協會提升自身建設水平,加強行業分析研究,提高對行業發展方向和趨勢的研判能力。鼓勵產業集群龍頭企業積極牽頭參與協會工作,增強協會對行業的組織力、號召力和影響力。支持集群內龍頭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主體牽頭成立一批非政府、非營利性的集群發展促進機構,支持集群促進機構組織集群企業開展行業發展規劃、技術攻關、交流宣傳、供需對接、人才招引、科技成果轉化等活動,引導促進機構建設集群發展所需的行業性公共服務平臺。圍繞智能移動終端精密制造,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聯盟,構建日益完善的軟硬件開發環境、技術標準、業務模式,推動核心元件工藝設備達到國內乃至國際領先水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科學技術局、市發展改革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6:構建良性高效的集群產業生態
 
  1.推動莞商協會等行業協會為年輕企業家學習進修搭建平臺,組織企業家參加國家、省、市相關部門及行業社會團體開展的重點培訓和交流活動,增強企業家的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和管理創新能力。
 
  2.依托現有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基礎,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建設以產業應用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重點培養一大批工程碩博士人才和卓越工程師隊伍。
 
  3.積極與國家、省電子信息及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協會、中介、促進機構加強聯系和互動,舉辦高質量的培訓、技術孵化及平臺賦能等活動。
 
  4.支持集群發展促進機構搭建企業合作渠道,通過打通集群內“產學研”合作渠道,組織集群內企業、科研院校等,圍繞增強集群產業核心競爭力開展技術創新和公共服務等項目。支持集群促進機構組織集群內企業參與考察交流、市場拓展、咨詢診斷、供需對接、投資融資、人才培訓等活動,加強集群內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互助合作。
 
  (七)提升集群國際化合作水平
 
  全面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把握RCEP、中歐投資協定等區域經濟協定新機遇,加快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強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和業態創新,加快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推動進口與出口、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走出去與引進來、貿易與產業等的協調發展,全面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打造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現代化樞紐城市。(市商務局、市投資促進局、市發展改革局、市科學技術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7:提升集群國際化合作水平
 
  1.引進先進制造業高端要素。加快引進一批產業鏈高端環節、擁有核心技術、帶動力強的制造業龍頭型、旗艦型企業。鼓勵跨國公司將技術水平、附加值高的先進制造環節、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和研發機構投資布局東莞。
 
  2.加快本土跨國企業“擴能提質”。加大本土跨國公司培育力度,提升企業國際化經營和跨國投資合作水平,培育和發展一批國際競爭力強、市場影響力大、品牌知名度高的本土跨國企業集團。按照總公司“引進來”、分公司“走出去”的思路,推動華為終端有限公司、維沃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東莞市歐珀精密電子有限公司、步步高教育電子有限公司等一批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
 
  3.深度拓展產業鏈跨國協同合作。積極支持本土企業“走出去”,鼓勵龍頭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境外投資和海外并購。充分借助海外中資產業園區的平臺優勢,為東莞企業“走出去”提供強有力的載體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協調推進機制。依托市政府培育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工作協調機制,推動開展全市產業集群建設的組織協調工作,制定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相關政策,明確主要任務和推進步驟,壓實各級建設責任,協調解決產業集群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加強莞穗深惠四地產業合作交流,探索聯合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依托省領導聯系跨國公司直通車機制和國際交流平臺,構建全球招商網絡,積極推進產業鏈國際合作,支持集群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鼓勵優勢企業海外并購重組,推動研發技術的國際化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結伴出海”深度參與全球分工。集群促進機構要落實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聯系和管理產業聯盟,著力創新構建政府推動、龍頭引領、市場化運作的集群發展模式。
 
  (二)加大政策資金支持。落實好國家關于集成電路、智能硬件、軟件等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國家支持集成電路、智能硬件等重點領域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措施,推進集群內企業的兼并重組與壯大發展。制定并完善集群在引進培育龍頭企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形成一整套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政策工具包”。落實國家出臺的相關稅收政策及《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的各項支持政策,積極向國家、廣東省相關主管部門在政策實施、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資金投入、土地保障、體制創新、合規能力建設、知識產權服務等方面申請給予指導和支持。用好我市現行的各類專項資金,加大對中小微企業、上市企業和外貿企業的幫扶力度。
 
  (三)全面加大要素保障。按照《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的要求,積極爭取省產業發展、創新等政策性基金及省財政資金對產業集群建設的支持。將產業集群建設內容納入東莞市國土空間規劃,加強用地、用海、用能和交通設施保障。積極爭取將集群內重點項目列入國家與省的重大建設項目儲備庫,建立要素激勵機制,在土地、資金、人才等方面予以重點保障。支持集群內重點企業發行公司債、企業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直接債務融資工具,支持企業上市融資。鼓勵設立產業投資基金、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四)建立健全指標體系。市各有關單位及促進機構要按照工信部產業集群評估體系,研究制定包括產業、企業、創業和創新等指標的統計體系,進一步加大對產業集群發展情況的評估。各鎮街(園區)及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促進機構要強化產業集群統計監測,重點監測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利潤、新增企業數、人才數量、科研人員數量、研發投入、科技平臺數量等的發展指標,增強指標準確性,做好產業集群發展的跟蹤分析和調度推進,及時解決集群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
 
  (五)強化工作督導評價。圍繞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的總體目標,建立一體化發展監督考核機制,加大對鎮街(園區)落實本計劃情況的科學考核力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要會同有關部門、集群促進機構,對本計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服務、督促檢查和協助落實;會同集群內各鎮街(園區)及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新型智庫,適時組織開展方案實施情況評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不斷引領和保障產業集群往正軌化、高質量、高水平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