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前位置(zhi):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3-07-27 點擊:

  中共成都市委
 
  關于堅持科技創新引領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
 
  (2023年7月3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屆委員會
 
  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屆二次、三次全會決策部署,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打造服務戰略大后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加快形成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作出如下決定。
 
  一、全面貫徹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堅定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極核城市,使命任務重大、科技資源富集、產業門類豐富,必須把加強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體系優化升級,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任務,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和產業革命大趨勢,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認真落實省委“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以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賦能支柱產業迭代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整體提升城市科技水平和產業能級,加快打造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二)基本原則
 
  ——突出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匯聚高端要素,在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中提升城市科技創新能力。
 
  ——突出實體為本、融合發展。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資源要素、政策措施、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傾斜,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三次產業跨界融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
 
  ——突出新舊轉換、雙輪驅動。深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一手抓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鏈向價值鏈高端延伸;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和未來產業加速孵化,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更好統籌產業發展質量、規模和效益,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突出開放合作、區域協同。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高水平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強化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都都市圈、國內其他都市圈內外聯動,推動更高水平、更大范圍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不斷增強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主動權和影響力。
 
  ——突出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協調,引導市場“無形之手”高效配置資源、激發創新創造,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優化營商環境、完善產業生態,形成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7年,創新發展綜合優勢顯著增強,科技成果本地轉化能力有效提升,科技創新成為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初步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科技創新平臺加速集聚。西部(成都)科學城初步建成國內一流的創新策源高地,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加快建設,高水平實驗室體系全面運行,建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0個以上,集聚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超170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6%。
 
  ——科技創新成果高效溢出。在前沿優勢領域和核能技術、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等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20件,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長10%以上,培育和引進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100家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35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8萬家,企業承接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明顯增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顯著提升。
 
  ——產業鏈加速邁上中高端。制造強市建設取得突破,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水平持續提高,信息化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超7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2%以上。上市公司突破22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超100家,“燈塔工廠”超5家。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5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5%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5%以上。
 
  ——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取得突破,創新政策支撐體系不斷健全,高端創新資源規模性集聚,產業建圈強鏈領軍人才超1500人,專業技術人才超260萬人、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比例超50%,培育骨干人力資源服務機構50家以上,引進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金融法人機構或區域性功能性總部12家以上,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超600家、管理規模超3000億元。
 
  二、優化產業科技創新體系,構筑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優勢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握成都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階段性特征,努力厚植技術創新、要素集聚、平臺溢出、成果轉化四大優勢,形成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
 
  (四)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打造技術創新優勢
 
  構建以西部(成都)科學城為核心的區域創新體系。緊扣城市發展戰略定位,高標準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加快構建“1+4+N”創新空間布局,打造成都科學城“一核”創新策源高地和新經濟活力區、生命科學創新區、成都未來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四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協同建設環高校知識經濟圈、環科技領軍企業創新生態圈,不斷完善“核心+基地+網絡”創新體系。聯合打造天府大道科創走廊、成渝中線科創走廊,推動構建成渝綿“創新金三角”,拓展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創新合作,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載地。高質量建設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打造高端創新資源承載地和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承接和參與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加快構建高水平實驗室體系,集聚力量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水平建設運營天府實驗室,打通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到產業化應用鏈條,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支撐地方高質量發展。推動在蓉科研機構發揮骨干引領作用,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提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加強財政資金對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持,加大對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在蓉設立分院、研究院等的支持力度。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支持在蓉高校加強基礎研究布局。鼓勵企業深化應用基礎研究,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聯合產業鏈相關企業、創投基金組建面向行業共性基礎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開發的基礎研究科研平臺,推動破解制約行業發展共性問題。
 
  面向產業需求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瞄準未來產業前沿技術領域,前瞻布局一批戰略性重大科技項目,搶占發展制高點。聚焦產業鏈重點領域,梳理技術創新需求清單,采用“揭榜掛帥”“賽馬制”和組建鏈主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等方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統籌推進川藏鐵路、成渝中線高鐵等重大工程和科技攻關項目,構建業主單位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協同的現代工程技術攻關機制。
 
  (五)聚焦創新生態營造放大要素集聚優勢
 
  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施企業梯度培育行動,大力推動科技型企業上規、上榜、上云、上市,加快打造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領航企業、“隱形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推動國有企業通過股權合作、共建實驗室等方式,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創新主體深度合作。加大對民營企業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企業創新積分指標體系,推動銀行、投資機構依托創新積分實施“投貸聯動”,支持科技型企業加快發展。堅持引進和培育并舉,加快打造集研發、制造、服務于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和世界一流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上中下游企業協同、內外資企業共生共贏的發展格局。
 
  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設立成都天使投資母子基金,提升“投新、投早、投小、投硬”能力。完善產業基金“募投管退”閉環體系,支持重點產業鏈組建專業化子基金。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通過市場化方式做大重產基金和科創投基金規模能級,強化“重產+科創”基金群招投聯動。鼓勵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設立科技支行、科創金融事業部、科創保險專營機構,大力推廣“人才貸”“成果貸”“研發貸”等科技金融組合產品,支持發展科創類直接債務融資,推廣發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鼓勵市屬國有控股銀行等加大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力度,細化落實市屬國有企業經營投資盡職合規免責制度。
 
  筑牢教育人才基礎支撐。聚焦打造全國創新人才高地,實行“一把手”領辦人才項目、聯系服務頂尖人才制度,深入實施頂尖科技創新團隊“雙招雙引”和產業建圈強鏈人才計劃、海外智力城市服務行動計劃,重點引優育強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創新創業團隊。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高水平建設成都國際職教城。持續開展“成都工匠”培育評選,辦好成都工匠學院。給予鏈主企業、高能級創新平臺、高校院所更多人才評價自主權和舉薦權,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人才引育機制。
 
  做強新型基礎設施底座。加速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構建“超算中心+智算中心+云計算中心+邊緣計算”算力支撐體系,打造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服務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全面發展融合基礎設施,推進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數字市政等建設,打造智慧蓉城應用場景,建設“數字孿生城市”。加快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建設,構建便捷高效城市“通勤圈”,提升“兩場兩港”樞紐鏈接和運籌要素能力,打造國際門戶樞紐,促進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加速流動。
 
  強化財稅用地服務保障。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保持市和區(市)縣兩級財政科技支出穩定增長,重點加大對優勢產業賽道、研發初創環節支持力度。全面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推動普惠性政策“應享盡享”。做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用地保障,加快清理低效閑置用地,推行新型產業用地和新型科研設計用地管理,因地制宜推進“工業上樓”。
 
  (六)聚焦開放共享賦能發揮平臺溢出優勢
 
  做強高能級產業創新平臺。加快推進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成都)、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醫學中心、生物靶向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設,持續推動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在蓉落地。實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提升行動,積極推進工業企業通過自建、聯合高校院所共建等方式建設工程中心、研究中心、技術中心、產學研聯合實驗室等各類研發機構,申報創建國家和省級各類科技創新平臺。
 
  搭建高校院所協同創新平臺。按照“一校(院)一行動”原則,制定市校(院)協同創新合作實施方案,推動高校院所優質學科、重點實驗室、高層次人才與重點產業鏈精準對接。深化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建設,布局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和成果轉化小試中試、技術轉移服務等機構,增強承接溢出能力。支持高校院所聯合行業領軍企業組建以成果轉化為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完善新型研發機構扶持政策和績效評估體系。
 
  完善高品質功能服務平臺。圍繞產業建圈強鏈按領域布局電子設計自動化、臨床試驗業務、檢驗檢測中心、算力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國家超算成都中心、新藥臨床前藥效評價基地等開放運營。優化創新創業服務供給,加快完善“科創通”等平臺功能,提供政策宣傳、需求對接、投融資服務等“一站式”服務。鼓勵區(市)縣在產業園區中植入科創載體空間,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孵化體系,推動建設更多科技企業孵化器、專業孵化器和優勢產業加速器,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圍繞重大平臺強化產業創新孵化。依托重大創新平臺組建專業化、市場化成果轉化運營公司,探索建立“實驗室+基金+公司+基地”轉化模式,推進原創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鼓勵產業園區對接重大創新平臺,規劃布局成果應用轉化基地,承接轉化先進技術成果。鼓勵各類科創平臺開放共享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提供檢驗檢測、高性能算力等服務。
 
  (七)聚焦科技產業融合培育成果轉化優勢
 
  健全科技成果發現和評價機制。完善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聯席會議制度,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常態化“登門入室”服務重點高校院所、創新平臺、頭部企業。健全成果轉化對接服務機制,開展“校企雙進·找礦挖寶”科技成果對接活動,定期發布企業技術需求清單、可轉化成果清單,持續提升成果發現、挖掘、策劃和轉化服務專業水平。開展科技成果分類評價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評價與金融機構、投資公司聯動機制,推動科技成果價值早發現、早實現。
 
  建設高標準技術市場體系。高質量建設運行成都科創生態島,強化創新成果展示、創新要素聚集、創新轉化服務、新興產業育成等核心功能,打造成果轉化服務生態集聚區。組建技術轉移聯盟,建強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天府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成都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平臺,引進培育知名技術轉移機構和平臺,健全技術交易市場化機制。實施技術經紀(經理)人隊伍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建設技術轉移學院,支持能力水平高、業績貢獻突出的技術經紀(經理)人按規定申報成都市相關人才計劃。
 
  促進科技成果中試熟化。聚焦重點產業鏈關鍵領域,重點布局一批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小批量試生產等面向社會開放的中試平臺,制定概念驗證、小試中試支持政策,開展中試平臺申報備案。探索建立產業中試服務平臺聯盟,支持中試產業基地建設,構建各具特色、行業共享的中試服務體系。支持中試平臺建設用地實行差異化土地供應價格,強化用地、用水、用氣、用熱、用電、用網等保障。
 
  加快科技成果應用場景建設。加強城市機會供給,圍繞智能生產、智慧治理等領域定期發布成果應用場景機會清單,打造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標桿場景。推進未來軌道交通未來產業科技園試點建設,實施“學科+產業”創新模式,打造未來產業創新和孵化高地。建立創新產品目錄定期發布機制,在符合有關規定的前提下,支持政府重點工程、投資項目及國有投資項目采購使用創新產品。支持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產品市場化應用。
 
  三、增強產業科技創新動能,打造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深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以技術創新引領產業變革,促進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加快集群成鏈發展、未來產業加快技術突破,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構建“8+N”重點產業發展集群。
 
  (八)聚焦技術創新促進先進制造業優化升級
 
  推動支柱產業提能發展。實施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加強行業先進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綠色生產技術推廣應用,促進產業規模增長和質效提升。加強基礎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創新發展,增強產業發展韌性和體系安全。發展壯大電子信息、裝備制造2個萬億級產業和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綠色低碳等10個以上千億級產業,培育建設國家級、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入推進質量強市建設,打響“成都智造”品牌。
 
  推動新興產業領先發展。聚焦新科技革命群體性爆發方向,加快數字技術、新能源技術、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綠色技術等領域突破性創新成果產業化,推進新興產業加速迭代。強化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鏈接市場需求,持續提升產業能級。培育壯大高端芯片、無人機、綠色氫能、超高清顯示、抗體藥物、機器人、工業母機、衛星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3—5個全球、全國產業地標。
 
  推動未來產業突破發展。聚焦中長期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發展方向,力爭在基因治療、空天動力、類腦智能、6G、量子信息等前沿技術領域,實現原創性成果和顛覆性技術突破,策源產業發展。完善新賽道主動發現和前瞻遴選機制,建立完善涵蓋專家咨詢委員會、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策源平臺、天使投資基金、概念驗證中心、新興創業團隊的“6+N”發展機制,加快產業孵化。重點圍繞前沿生物、先進能源、未來交通、數字智能、泛在網絡等未來產業領域,搶占新賽道、構建新優勢。
 
  (九)聚焦供給創新構建現代服務業新體系
 
  突出業態融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科技服務、金融服務、流通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為重點,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引育專業化市場主體,打造云智慧、云咨詢、云商務、云貿易等生產性服務線上應用場景,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總集成總承包、工業設計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供應鏈管理、定制生產等服務型制造,加快建設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
 
  突出模式創新提質生活性服務業。以現代商貿、文體旅游、數字文創、醫療健康、社區服務為重點,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把擴大內需戰略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持續擴大首店首發、綠色消費、數字消費等消費新供給,發展電商直播、電子競技、智慧醫養等消費新業態,培育智慧商圈、智慧零售等消費新熱點,著力營造特色消費場景、培育新型消費平臺、推進消費創新,擦亮“新十二月市”消費品牌,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十)聚焦藏糧于技提升現代都市農業能級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聚焦“4+6”現代都市農業產業體系需求,加強耕地質量、優質糧油、高效種養、植物工廠、數字農業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高質量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天府農業博覽園,打造一批農業科技園區和農業科技基地,支持建設一批科技小院。深化國家數字鄉村試點,探索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創新發展模式,持續辦好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在蓉展示、交易、轉化與應用。
 
  促進現代種業振興。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建設天府現代種業園和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推進做優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四川現代種業研究院、種業實驗中心等創新功能平臺,推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持續推進水稻、小麥、玉米、蔬菜等各類育制種基地建設,強化畜禽地方品種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和良繁體系建設。辦好天府國際種業博覽會等會展品牌活動,集成推廣“稻香杯”“魚鳧杯”獲獎水稻、高油高蛋白大豆、“雙低”油菜等優質品種。
 
  強化農業裝備支撐。高水平建設成都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園。聚焦丘陵山區智能適用農機裝備和區域主要作物高效栽種、采收、轉運裝備,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和缺門斷檔種類研發制造和引進。開展宜機化改造,推進全程機械化先導區建設,培育發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
 
  (十一)聚焦跨界融合提升產業體系整體效能
 
  提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深化國家“兩業融合”試點,促進制造業企業由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推動以服務為主導的反向制造、反向整合,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重構經營和商業模式,打造智能化生產體系。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建強以創意設計、傳媒影視、動漫游戲、數字文博等為支撐的現代文創產業體系,以舉辦大運會為契機發展智慧體育,加快建設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持續擦亮“三城三都”品牌。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景觀農業,探索“林盤+”“綠道+”“公園+”“園區+”等運營模式創新,以科技賦能現代都市農業多元融合發展,豐富公園城市鄉村表達,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化發展。深化國家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綜合試點。大力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實施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提升工程和數字技術創新突破工程,推進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打造區域一體化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和場景實驗室,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推動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發展,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和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統籌推進“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持續壯大光伏、氫能、動力電池及儲能等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積極創建綠色工廠、近零碳排放園區;適度超前安排充電基礎設施、加氫站建設,積極擴大電力、氫能等新能源在公共領域應用;建設數字化“虛擬電廠”,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
 
  四、加強組織領導和工作保障,匯聚形成科技創新推進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推動形成科技產業一體發展的高效組織動員體系和統籌協調發展格局。
 
  (十二)加強創新發展組織領導。統籌推進全市科技創新戰略規劃、資源布局、項目建設、政策制定、考核督促等,構建“大科創”工作格局。完善產業建圈強鏈組織領導機制,健全“鏈長制”科技支撐服務體系和“1+N”建圈強鏈政策體系。優化西部(成都)科學城黨工委、管委會職責和天府實驗室運行機制,統籌實施跨層級、跨領域重大改革、重大項目、重大任務。健全市和區(市)縣兩級黨政“一把手”抓科技創新促產業發展工作機制,堅持結果導向完善分區分類激勵機制。鮮明正確用人導向,注重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主戰場培養、檢驗和選拔干部,提升各級領導干部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專業能力。加強監督檢查,做好宣傳引導,營造大抓創新、大興產業的濃厚氛圍。
 
  (十三)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化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深化“總部+基地”“研發+制造”新型協作關系,探索構建統計分算機制。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攻堅,進一步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建立健全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進數據要素創新應用,促進數據價值化。深化“畝均論英雄”評價,加快推進集成授權改革試點。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和科技安全風險防控。
 
  (十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持續優化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制度環境。創新政企互動模式,實行“首問服務”責任制,優化提升“12345”親清在線服務平臺,不斷提高線下“一窗綜辦”和線上“一網通辦”水平。進一步完善促進科技創新的地方性法規、規章等制度規范,優化司法保障法律服務,高標準建設天府中央法務區,積極探索樓宇企業法律一站式服務,加快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高效運行成都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加強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落實科技成果轉化風險免責等政策,探索建立成都天使投資母子基金風險容忍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大力發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實施“科創中國”科創生態伙伴計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培育弘揚崇尚科學的創新文化。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

2023-07-27 來源:高新院 vwcr.cn 點擊:

  中共成都市委
 
  關于堅持科技創新引領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
 
  (2023年7月3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屆委員會
 
  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屆二次、三次全會決策部署,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打造服務戰略大后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加快形成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作出如下決定。
 
  一、全面貫徹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堅定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極核城市,使命任務重大、科技資源富集、產業門類豐富,必須把加強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體系優化升級,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任務,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和產業革命大趨勢,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認真落實省委“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以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賦能支柱產業迭代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整體提升城市科技水平和產業能級,加快打造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二)基本原則
 
  ——突出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匯聚高端要素,在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中提升城市科技創新能力。
 
  ——突出實體為本、融合發展。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資源要素、政策措施、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傾斜,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三次產業跨界融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
 
  ——突出新舊轉換、雙輪驅動。深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一手抓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鏈向價值鏈高端延伸;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和未來產業加速孵化,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更好統籌產業發展質量、規模和效益,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突出開放合作、區域協同。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高水平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強化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都都市圈、國內其他都市圈內外聯動,推動更高水平、更大范圍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不斷增強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主動權和影響力。
 
  ——突出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協調,引導市場“無形之手”高效配置資源、激發創新創造,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優化營商環境、完善產業生態,形成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7年,創新發展綜合優勢顯著增強,科技成果本地轉化能力有效提升,科技創新成為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初步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科技創新平臺加速集聚。西部(成都)科學城初步建成國內一流的創新策源高地,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加快建設,高水平實驗室體系全面運行,建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0個以上,集聚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超170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6%。
 
  ——科技創新成果高效溢出。在前沿優勢領域和核能技術、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等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20件,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長10%以上,培育和引進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100家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35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8萬家,企業承接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明顯增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顯著提升。
 
  ——產業鏈加速邁上中高端。制造強市建設取得突破,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水平持續提高,信息化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超7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2%以上。上市公司突破22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超100家,“燈塔工廠”超5家。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5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5%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5%以上。
 
  ——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取得突破,創新政策支撐體系不斷健全,高端創新資源規模性集聚,產業建圈強鏈領軍人才超1500人,專業技術人才超260萬人、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比例超50%,培育骨干人力資源服務機構50家以上,引進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金融法人機構或區域性功能性總部12家以上,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超600家、管理規模超3000億元。
 
  二、優化產業科技創新體系,構筑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優勢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握成都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階段性特征,努力厚植技術創新、要素集聚、平臺溢出、成果轉化四大優勢,形成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
 
  (四)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打造技術創新優勢
 
  構建以西部(成都)科學城為核心的區域創新體系。緊扣城市發展戰略定位,高標準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加快構建“1+4+N”創新空間布局,打造成都科學城“一核”創新策源高地和新經濟活力區、生命科學創新區、成都未來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四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協同建設環高校知識經濟圈、環科技領軍企業創新生態圈,不斷完善“核心+基地+網絡”創新體系。聯合打造天府大道科創走廊、成渝中線科創走廊,推動構建成渝綿“創新金三角”,拓展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創新合作,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載地。高質量建設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打造高端創新資源承載地和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承接和參與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加快構建高水平實驗室體系,集聚力量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水平建設運營天府實驗室,打通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到產業化應用鏈條,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支撐地方高質量發展。推動在蓉科研機構發揮骨干引領作用,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提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加強財政資金對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持,加大對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在蓉設立分院、研究院等的支持力度。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支持在蓉高校加強基礎研究布局。鼓勵企業深化應用基礎研究,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聯合產業鏈相關企業、創投基金組建面向行業共性基礎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開發的基礎研究科研平臺,推動破解制約行業發展共性問題。
 
  面向產業需求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瞄準未來產業前沿技術領域,前瞻布局一批戰略性重大科技項目,搶占發展制高點。聚焦產業鏈重點領域,梳理技術創新需求清單,采用“揭榜掛帥”“賽馬制”和組建鏈主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等方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統籌推進川藏鐵路、成渝中線高鐵等重大工程和科技攻關項目,構建業主單位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協同的現代工程技術攻關機制。
 
  (五)聚焦創新生態營造放大要素集聚優勢
 
  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施企業梯度培育行動,大力推動科技型企業上規、上榜、上云、上市,加快打造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領航企業、“隱形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推動國有企業通過股權合作、共建實驗室等方式,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創新主體深度合作。加大對民營企業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企業創新積分指標體系,推動銀行、投資機構依托創新積分實施“投貸聯動”,支持科技型企業加快發展。堅持引進和培育并舉,加快打造集研發、制造、服務于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和世界一流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上中下游企業協同、內外資企業共生共贏的發展格局。
 
  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設立成都天使投資母子基金,提升“投新、投早、投小、投硬”能力。完善產業基金“募投管退”閉環體系,支持重點產業鏈組建專業化子基金。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通過市場化方式做大重產基金和科創投基金規模能級,強化“重產+科創”基金群招投聯動。鼓勵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設立科技支行、科創金融事業部、科創保險專營機構,大力推廣“人才貸”“成果貸”“研發貸”等科技金融組合產品,支持發展科創類直接債務融資,推廣發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鼓勵市屬國有控股銀行等加大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力度,細化落實市屬國有企業經營投資盡職合規免責制度。
 
  筑牢教育人才基礎支撐。聚焦打造全國創新人才高地,實行“一把手”領辦人才項目、聯系服務頂尖人才制度,深入實施頂尖科技創新團隊“雙招雙引”和產業建圈強鏈人才計劃、海外智力城市服務行動計劃,重點引優育強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創新創業團隊。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高水平建設成都國際職教城。持續開展“成都工匠”培育評選,辦好成都工匠學院。給予鏈主企業、高能級創新平臺、高校院所更多人才評價自主權和舉薦權,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人才引育機制。
 
  做強新型基礎設施底座。加速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構建“超算中心+智算中心+云計算中心+邊緣計算”算力支撐體系,打造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服務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全面發展融合基礎設施,推進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數字市政等建設,打造智慧蓉城應用場景,建設“數字孿生城市”。加快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建設,構建便捷高效城市“通勤圈”,提升“兩場兩港”樞紐鏈接和運籌要素能力,打造國際門戶樞紐,促進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加速流動。
 
  強化財稅用地服務保障。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保持市和區(市)縣兩級財政科技支出穩定增長,重點加大對優勢產業賽道、研發初創環節支持力度。全面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推動普惠性政策“應享盡享”。做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用地保障,加快清理低效閑置用地,推行新型產業用地和新型科研設計用地管理,因地制宜推進“工業上樓”。
 
  (六)聚焦開放共享賦能發揮平臺溢出優勢
 
  做強高能級產業創新平臺。加快推進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成都)、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醫學中心、生物靶向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設,持續推動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在蓉落地。實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提升行動,積極推進工業企業通過自建、聯合高校院所共建等方式建設工程中心、研究中心、技術中心、產學研聯合實驗室等各類研發機構,申報創建國家和省級各類科技創新平臺。
 
  搭建高校院所協同創新平臺。按照“一校(院)一行動”原則,制定市校(院)協同創新合作實施方案,推動高校院所優質學科、重點實驗室、高層次人才與重點產業鏈精準對接。深化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建設,布局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和成果轉化小試中試、技術轉移服務等機構,增強承接溢出能力。支持高校院所聯合行業領軍企業組建以成果轉化為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完善新型研發機構扶持政策和績效評估體系。
 
  完善高品質功能服務平臺。圍繞產業建圈強鏈按領域布局電子設計自動化、臨床試驗業務、檢驗檢測中心、算力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國家超算成都中心、新藥臨床前藥效評價基地等開放運營。優化創新創業服務供給,加快完善“科創通”等平臺功能,提供政策宣傳、需求對接、投融資服務等“一站式”服務。鼓勵區(市)縣在產業園區中植入科創載體空間,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孵化體系,推動建設更多科技企業孵化器、專業孵化器和優勢產業加速器,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圍繞重大平臺強化產業創新孵化。依托重大創新平臺組建專業化、市場化成果轉化運營公司,探索建立“實驗室+基金+公司+基地”轉化模式,推進原創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鼓勵產業園區對接重大創新平臺,規劃布局成果應用轉化基地,承接轉化先進技術成果。鼓勵各類科創平臺開放共享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提供檢驗檢測、高性能算力等服務。
 
  (七)聚焦科技產業融合培育成果轉化優勢
 
  健全科技成果發現和評價機制。完善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聯席會議制度,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常態化“登門入室”服務重點高校院所、創新平臺、頭部企業。健全成果轉化對接服務機制,開展“校企雙進·找礦挖寶”科技成果對接活動,定期發布企業技術需求清單、可轉化成果清單,持續提升成果發現、挖掘、策劃和轉化服務專業水平。開展科技成果分類評價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評價與金融機構、投資公司聯動機制,推動科技成果價值早發現、早實現。
 
  建設高標準技術市場體系。高質量建設運行成都科創生態島,強化創新成果展示、創新要素聚集、創新轉化服務、新興產業育成等核心功能,打造成果轉化服務生態集聚區。組建技術轉移聯盟,建強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天府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成都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平臺,引進培育知名技術轉移機構和平臺,健全技術交易市場化機制。實施技術經紀(經理)人隊伍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建設技術轉移學院,支持能力水平高、業績貢獻突出的技術經紀(經理)人按規定申報成都市相關人才計劃。
 
  促進科技成果中試熟化。聚焦重點產業鏈關鍵領域,重點布局一批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小批量試生產等面向社會開放的中試平臺,制定概念驗證、小試中試支持政策,開展中試平臺申報備案。探索建立產業中試服務平臺聯盟,支持中試產業基地建設,構建各具特色、行業共享的中試服務體系。支持中試平臺建設用地實行差異化土地供應價格,強化用地、用水、用氣、用熱、用電、用網等保障。
 
  加快科技成果應用場景建設。加強城市機會供給,圍繞智能生產、智慧治理等領域定期發布成果應用場景機會清單,打造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標桿場景。推進未來軌道交通未來產業科技園試點建設,實施“學科+產業”創新模式,打造未來產業創新和孵化高地。建立創新產品目錄定期發布機制,在符合有關規定的前提下,支持政府重點工程、投資項目及國有投資項目采購使用創新產品。支持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產品市場化應用。
 
  三、增強產業科技創新動能,打造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深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以技術創新引領產業變革,促進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加快集群成鏈發展、未來產業加快技術突破,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構建“8+N”重點產業發展集群。
 
  (八)聚焦技術創新促進先進制造業優化升級
 
  推動支柱產業提能發展。實施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加強行業先進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綠色生產技術推廣應用,促進產業規模增長和質效提升。加強基礎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創新發展,增強產業發展韌性和體系安全。發展壯大電子信息、裝備制造2個萬億級產業和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綠色低碳等10個以上千億級產業,培育建設國家級、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入推進質量強市建設,打響“成都智造”品牌。
 
  推動新興產業領先發展。聚焦新科技革命群體性爆發方向,加快數字技術、新能源技術、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綠色技術等領域突破性創新成果產業化,推進新興產業加速迭代。強化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鏈接市場需求,持續提升產業能級。培育壯大高端芯片、無人機、綠色氫能、超高清顯示、抗體藥物、機器人、工業母機、衛星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3—5個全球、全國產業地標。
 
  推動未來產業突破發展。聚焦中長期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發展方向,力爭在基因治療、空天動力、類腦智能、6G、量子信息等前沿技術領域,實現原創性成果和顛覆性技術突破,策源產業發展。完善新賽道主動發現和前瞻遴選機制,建立完善涵蓋專家咨詢委員會、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策源平臺、天使投資基金、概念驗證中心、新興創業團隊的“6+N”發展機制,加快產業孵化。重點圍繞前沿生物、先進能源、未來交通、數字智能、泛在網絡等未來產業領域,搶占新賽道、構建新優勢。
 
  (九)聚焦供給創新構建現代服務業新體系
 
  突出業態融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科技服務、金融服務、流通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為重點,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引育專業化市場主體,打造云智慧、云咨詢、云商務、云貿易等生產性服務線上應用場景,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總集成總承包、工業設計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供應鏈管理、定制生產等服務型制造,加快建設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
 
  突出模式創新提質生活性服務業。以現代商貿、文體旅游、數字文創、醫療健康、社區服務為重點,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把擴大內需戰略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持續擴大首店首發、綠色消費、數字消費等消費新供給,發展電商直播、電子競技、智慧醫養等消費新業態,培育智慧商圈、智慧零售等消費新熱點,著力營造特色消費場景、培育新型消費平臺、推進消費創新,擦亮“新十二月市”消費品牌,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十)聚焦藏糧于技提升現代都市農業能級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聚焦“4+6”現代都市農業產業體系需求,加強耕地質量、優質糧油、高效種養、植物工廠、數字農業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高質量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天府農業博覽園,打造一批農業科技園區和農業科技基地,支持建設一批科技小院。深化國家數字鄉村試點,探索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創新發展模式,持續辦好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在蓉展示、交易、轉化與應用。
 
  促進現代種業振興。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建設天府現代種業園和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推進做優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四川現代種業研究院、種業實驗中心等創新功能平臺,推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持續推進水稻、小麥、玉米、蔬菜等各類育制種基地建設,強化畜禽地方品種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和良繁體系建設。辦好天府國際種業博覽會等會展品牌活動,集成推廣“稻香杯”“魚鳧杯”獲獎水稻、高油高蛋白大豆、“雙低”油菜等優質品種。
 
  強化農業裝備支撐。高水平建設成都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園。聚焦丘陵山區智能適用農機裝備和區域主要作物高效栽種、采收、轉運裝備,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和缺門斷檔種類研發制造和引進。開展宜機化改造,推進全程機械化先導區建設,培育發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
 
  (十一)聚焦跨界融合提升產業體系整體效能
 
  提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深化國家“兩業融合”試點,促進制造業企業由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推動以服務為主導的反向制造、反向整合,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重構經營和商業模式,打造智能化生產體系。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建強以創意設計、傳媒影視、動漫游戲、數字文博等為支撐的現代文創產業體系,以舉辦大運會為契機發展智慧體育,加快建設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持續擦亮“三城三都”品牌。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景觀農業,探索“林盤+”“綠道+”“公園+”“園區+”等運營模式創新,以科技賦能現代都市農業多元融合發展,豐富公園城市鄉村表達,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化發展。深化國家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綜合試點。大力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實施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提升工程和數字技術創新突破工程,推進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打造區域一體化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和場景實驗室,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推動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發展,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和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統籌推進“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持續壯大光伏、氫能、動力電池及儲能等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積極創建綠色工廠、近零碳排放園區;適度超前安排充電基礎設施、加氫站建設,積極擴大電力、氫能等新能源在公共領域應用;建設數字化“虛擬電廠”,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
 
  四、加強組織領導和工作保障,匯聚形成科技創新推進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推動形成科技產業一體發展的高效組織動員體系和統籌協調發展格局。
 
  (十二)加強創新發展組織領導。統籌推進全市科技創新戰略規劃、資源布局、項目建設、政策制定、考核督促等,構建“大科創”工作格局。完善產業建圈強鏈組織領導機制,健全“鏈長制”科技支撐服務體系和“1+N”建圈強鏈政策體系。優化西部(成都)科學城黨工委、管委會職責和天府實驗室運行機制,統籌實施跨層級、跨領域重大改革、重大項目、重大任務。健全市和區(市)縣兩級黨政“一把手”抓科技創新促產業發展工作機制,堅持結果導向完善分區分類激勵機制。鮮明正確用人導向,注重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主戰場培養、檢驗和選拔干部,提升各級領導干部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專業能力。加強監督檢查,做好宣傳引導,營造大抓創新、大興產業的濃厚氛圍。
 
  (十三)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化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深化“總部+基地”“研發+制造”新型協作關系,探索構建統計分算機制。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攻堅,進一步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建立健全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進數據要素創新應用,促進數據價值化。深化“畝均論英雄”評價,加快推進集成授權改革試點。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和科技安全風險防控。
 
  (十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持續優化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制度環境。創新政企互動模式,實行“首問服務”責任制,優化提升“12345”親清在線服務平臺,不斷提高線下“一窗綜辦”和線上“一網通辦”水平。進一步完善促進科技創新的地方性法規、規章等制度規范,優化司法保障法律服務,高標準建設天府中央法務區,積極探索樓宇企業法律一站式服務,加快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高效運行成都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加強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落實科技成果轉化風險免責等政策,探索建立成都天使投資母子基金風險容忍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大力發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實施“科創中國”科創生態伙伴計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培育弘揚崇尚科學的創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