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調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京(jing)津(jin)冀、長江經濟帶(dai)國土
來源:未知 日期:2015-08-19 點擊:次
——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國土資源與環境地質圖集編制與服務紀實
為及時有效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果斷決策,率先啟動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國土資源與環境地質圖集編制,大力推進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的集成和轉化應用,得到中央領導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為新時期地質工作轉型升級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聚焦國家戰略瞄準重大需求
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的建設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并均已上升為重大的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態、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范和樣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是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要求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則體現在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四方面。國務院明確了長江經濟帶建設和發展的主要任務,即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主要任務是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培育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優勢,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
然而,京津冀地區地質條件復雜,活動斷裂分布廣,地震活動頻繁;山區存在較多滑坡崩塌泥石流隱患,采礦塌陷問題突出;平原區地下水不合理開采引發了地面沉降、地裂縫、海水入侵和生態退化,“三廢”排放和大量農藥化肥施用等造成了較嚴重的水土污染。長江經濟帶是我國地質災害和環境地質問題最突出的地區之一:長江中上游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巖溶塌陷等災害為主,長江下游以地面沉降、地裂縫、水土污染等問題為主。地質安全及與其密切相關的水土與生態問題深深影響著長江經濟帶建設。如何趨利避害,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利用好國土資源優勢,又處理好重大地質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風險,成為實施兩大國家戰略面臨的重大課題。
為及時服務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規劃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在經濟建設中的基礎作用,中國地質調查局主動作為,聚焦兩大國家戰略,瞄準戰略實施對國土資源和地質環境需求,在2014年6月和2014年12月,先后啟動了《京津冀地區國土資源與環境地質圖集》和《長江經濟帶國土資源與重大地質問題圖集》編制,以期為戰略實施在地質工作方面提供規劃建議、技術支撐和信息服務。
精心組織策劃通力協作編制
編制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國土資源與環境地質圖集,時間緊,任務重。除了精心組織策劃,編制組的通力協作也為兩大圖集的成功編制提供了保障,展現出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為做好編圖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編圖總體思路,確定圖件內容,擬訂編圖方案,明確責任分工和時間進度表。在編制過程中,編制組按照“大地質觀、大資源觀、大生態觀”的要求,在系統梳理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區和長江經濟帶已有地質礦產、土地、能源、海洋、地下水、環境、生態、災害等專業調查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數百份地質調查成果資料進行了綜合分析和系統總結,針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的不同需求進行編制。
兩大圖集的成功編制,是多單位、多專業人員綜合研究、聯合攻關、凝聚創新的結晶。《京津冀地區國土資源與環境地質圖集》由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牽頭,聯合了包括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以及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國土資源廳(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等近20家單位,歷經7個多月的奮斗而成。《長江經濟帶國土資源與重大地質問題圖集》編制技術牽頭單位為南京地質調查中心,來自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單位的200多名工作人員組成了強大的圖集編制組,在短短100天內完成了圖集編制。
創新成果表達提供多元服務
為了將專業性較強的地質調查資料轉化成政府管理和決策部門能夠看得懂、用得上的成果產品,在圖集編制過程中,編制組多次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匯報,努力從“用戶”角度思考,不斷創新圖件編制思路,反復調整和修改圖件表達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將深奧的地質調查專業成果“翻譯”成政府部門能夠看得懂的圖件和文字,增強圖件的可讀性和實用性,提高社會化服務的針對性。
針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需求,他們在收集分析已有數百份涉及區域資源與環境領域地質資料的基礎上,組織編制了基礎背景和規劃應用兩類圖件。基礎背景類圖件重點反映土地資源類型、土壤和地下水質量、活動斷裂與地震分布、地熱和礦產資源分布、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等國土資源本底特征。規劃應用圖件是京津冀圖集的最大亮點,針對城鎮與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水土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提出宏觀決策和區域規劃參考意見。
長江經濟帶圖集編制時,編制組進一步創新編制思路,直接針對國土資源管理和需要關注的重大地質問題,聚焦五個服務方向,分別編制相應圖件。一是城鎮與基礎設施規劃需要關注的重大地質問題。根據國土開發強度和城鎮化地區分布,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巖溶塌陷、地面沉降與地裂縫、活動斷裂、江海岸侵蝕淤積等重大地質問題,提出城鎮與重要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地質適宜性建議。二是產業發展規劃布局需要考慮的能源與資源潛力。重點反映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分布、地熱資源分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潛力、金屬礦產資源分布、非金屬礦產資源分布、地下水資源分布等。三是耕地保護和管理需要重視的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背景。反映土地有益元素分布、土壤類型分布、耕地分布,進行土地環境質量綜合分區和土地質量地球化學分區,提出平原丘陵區綠色農產品產地適宜性建議。四是國土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需要重視的資源環境狀況。反映區域地貌、生態用地分布、生態敏感區分布、平原地下水污染狀況,進行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評價,提出國土分類保護區劃和生態功能區劃。五是長江三角洲海岸帶地區國土資源與環境條件。反映灘涂后備土地資源潛力、海域礦產資源、海域濱海濕地、海域水深地形等。
為了使圖集能夠及時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兩份圖集均及時報送中央領導和國務院領導。以京津冀國土資源與環境地質圖集為基礎編制完成的京津冀地區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研究報告,呈送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為劃定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承載空間提供了重要依據;長江經濟帶國土資源和重大地質問題圖集,及時報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為擬訂“十三五”時期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主要任務提供了基礎決策參考。
不斷深化認識持續提供支撐
圖集編制期間正逢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實施“九大計劃”的戰略構想之時。中國地質調查局提出要實施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綜合地質調查計劃,以支撐服務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為核心,開展綜合地質調查,綜合評價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國家和區域國土規劃、城市群規劃、重大工程規劃、重大基礎設施規劃提供支撐服務,為科學劃定三條“紅線”、實施資源環境承載力檢測預警提供基礎依據。通過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兩份圖集的編制,廣大地質調查人員更加深刻理解了局黨組的戰略意圖,思想認識上發生了根本轉變,產生了“要我改變”到“我要改變”的飛躍。服務理念也有了變化,改變以前單純填圖提高覆蓋率的做法,更加注重地質調查成果服務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在工程和項目論證時,自覺地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提出了明確的工作目標、預期成果和服務成效。
京津冀地區綜合地質調查,將重點圍繞“三條紅線”劃定、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地質安全保障、重要環境地質問題防控等方面部署開展調查,逐步構建完善的地質環境綜合監測體系及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體系,建立三維可視化地質環境信息平臺。根據計劃,2015年,編制組將提交天津濱海新區、曹妃甸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河北渤海新區沿海地帶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建議報告;2017年,提出京津唐、京張、冀中南城市群等重點城市規劃與邊界劃定建議,張承生態功能區、白洋淀、衡水湖等生態敏感區生態紅線劃定地學建議;2020年,提出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等重要環境地質防控對策建議,完成地質環境綜合監測體系和重點地區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建立融合大數據的地質信息平臺。
長江經濟帶綜合地質調查工程,以長三角經濟區、皖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經濟區為重點工作區,開展綜合地質調查,綜合評價資源環境承載力,探索大流域和后工業化時期地質工作模式,為“三線”劃定、國土規劃、城市(群)規劃、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規劃及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提供基礎支撐。根據計劃,2015年,編制組將提交江蘇宜興市土地質量地質調查成果,提出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劃定方案,提交嘉興、丹陽、蘇州等城市地質調查成果,為城市開發邊界線劃定提供依據,加大江蘇沿海、長株潭等重要經濟區地質調查成果綜合集成,為區域規劃提供支撐;2017年,提交沿海、沿長江、沿高鐵重點城鎮和重大工程區綜合地質調查成果,提出規劃建設地質適宜性評價建議,重大水利工程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與對策建議專題成果;2020年,提交鄱陽湖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皖江城市群和蘇南現代化示范區等5個城市群地質調查成果,提交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污染等重大環境地質問題專題調查成果,提出防治對策建議,提交洞庭湖、鄱陽湖、洪澤湖和太湖等生態敏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成果,提出生態敏感區紅線劃定保護與修復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