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轉型瞄準高端新興產業 信息產業是兩點
來源:未知 日期:2015-08-18 點擊:次
在“新常態(tai)”的(de)大背(bei)景(jing)下,一(yi)些地方試圖(tu)超越“雁陣模(mo)式(shi)”,直接對接高端前沿的(de)新興產(chan)業,尋(xun)找到經濟發展和(he)招商引資的(de)藍海(hai)。
從今年上半年多省經濟運行情況來看,生態和信息等產業成了地方投資亮點。依托青山綠水發展生態產業、突破區位瓶頸發展信息產業——不少地方政府在“拼什么”上不謀而合。
過去一些地方為了經濟發展引入落后產能甚至重污染企業,破壞了一方水土。如今,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成了一道多選題。據湖南省統計局最近通報,今年上半年全省生態環境投資421.1億元,增長35.4%,同比加快12.9個百分點。
位于大湘西地區的懷化市提出了建設五省邊區生態中心城市的目標。懷化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張松認為,生態是懷化最大的優勢,今后要將生態理念、生態標準融入產業發展和生產生活方式中去,解決“生態不經濟、經濟不生態”的問題。
“以前在招商引資時,環保部門要服從縣委縣政府的安排,為招商開綠燈。”湖南省某縣環保局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新環保法實施以來,這種情況基本沒有了,不會再引進有污染的項目,更加傾向于與生態相關的旅游休閑等產業。
在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中,傳統經濟版圖中不具備競爭優勢的地方還意識到,和“互聯網”“大數據”概念相關的信息產業可以破解區位、交通等先天不足,成為新的投資增長點。
湖南澧縣規劃局局長黃波考察過北京、廈門等多個城市,深受智慧城市、數字化等理念觸動。他認為,即使是澧縣這樣的中部縣,如果地方政府把精力更多投入到信息產業,完全可以闖出一條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在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競爭中搶占先機。
“言大數據必談貴州”。據了解,貴州省率先提出把大數據產業作為重要戰略來抓,進行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受到阿里巴巴、IBM等信息產業龍頭企業的青睞。
湖南懷化市同樣勾畫了“智慧懷化”的宏圖。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認為,在繼續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的同時,要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懷化出奇制勝、后來居上的法寶。如果把電子信息產業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前景和潛力很大,將改寫懷化產業發展的歷史。
目前,懷化市多個縣區和工業園都在布局信息產業。比如辰溪縣近期引入了兩家總部位于深圳的電子信息企業;懷化市與浪潮集團簽訂了智慧懷化建設的戰略合作協議,其中云計算服務中心的項目地址已經確定,有望在今年12月底完成基礎建設。
怎么拼:從土地稅收優惠到“軟環境”
經濟發展依賴招商引資,招商引資又依賴優惠政策,這是多年來地方發展經濟的不二法門。然而,隨著很多地方土地資源、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不再明顯,地方招商引資“怎么拼”顯得困難重重。
事實上,長期以來全國大部分園區主要靠稅收和土地優惠政策等吸引企業落戶。一位負責招商的地方官員告訴記者,過去很多地方招商引資時拼“零地價”,不管什么項目只想往自己這邊引進。實行“走出去戰略、人盯人戰術、無底線政策”,甚至對鄉鎮一級都有招商引資考核任務,形成惡性競爭。
國務院關于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的文件出臺后,傳統的招商引資方式難以為繼。對于相對發達地區,比如湖南的長株潭城市群,由于具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和區位優勢,更多的是在投融資等體制機制創新上做文章,以完成產業的提質升級。
長沙市經開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吳京生說,長沙經開區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在全國范圍內乃至海外都有一定的品牌美譽度和影響力。即使沒有稅收等優惠了,諸如創新獎勵、產業引導基金等更加透明普惠的招商政策也能吸引優質企業。
而在相對偏遠的地方,很多干部擔心沒有優惠政策后更難招商,最終出現“弱者越弱”的局面。不過,一些地方官員也意識到,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很有必要,有利于營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這是大勢所趨,必須及早謀劃招商引資方式的轉變。
“現在不是要拼土地、拼優惠,而是要拼干部的作風。”彭國甫認為,在發展、改革、民生諸多領域能否有作為,取決于干部作風和狀態。地方干部不再庸懶散,提振了精氣神,這就是一個地方吸引投資的良好“軟環境”。
懷化洪江區工業集中區管委會主任何友君說,真正有實力的企業首先看重的是當地營商環境和服務。管委會向企業承諾,“圍墻內的事由企業做,圍墻外的事由政府服務”。比如,出現問題管委會干部15分鐘內要趕到園區,能現場解決的立馬解決。
拼超越:力爭打破“雁陣模式”
“雁陣模式”最早是日本經濟學家提出的概念,指從日本到“亞洲四小龍”,再到東盟其他國家的產業轉移過程。這種模式在我國國內同樣適用,表現為東中西部的產業梯度轉移。在傳統的“雁陣模式”下,中西部地區往往只能承接相對落后、能耗較高、污染較大、附加值較低的產業。
經濟新常態下,“雁陣模式”正在發生改變。湖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肖毅敏認為,東南沿海地區向中西部的梯度推進和產業轉移,過去一段時間確實有效,但隨著很多產業向國外轉移,這種模式的作用不再明顯。
一方面,高鐵、高速公路的加快建設,極大地縮短了東中西部的時空距離,彌補了中西部地區的區位短板;另一方面,大數據時代,諸如沿海、沿江等區位稟賦已經不再是吸引資金流、人才流、項目流的必然條件,中西部地區一開始就能夠站于較高的產業起點。
“產業的發展可以是遞進性的,也可以是跨越性的。”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區域經濟專家朱翔認為,中西部不完全是承接沿海的一些內遷產業,更重要的是從國際市場上尋找出路,通過互聯網融入全球一體化浪潮,引進國際一流的產業。
不論是發展大數據等新興產業,還是摒棄招商引資中的低成本競爭策略,地方政府實際上在有意或者無意地力爭超越“雁陣模式”。
有專家建議,地方在新興產業布局上也要避免重復建設和低水平競爭,充分發揮地方特色和優勢,集中力量重點突破。此外,新經濟的突出特點是共享和互聯,這就需要打破傳統的地域和行政區劃的壁壘,實現經濟發展的協同效應。
肖毅敏認為,經濟發展需要新路子,但地方發展互聯網等新興產業不能只是“趕時髦”,還要有實體企業和基礎產業的支撐,做到一、二、三產業的均衡,才能真正實現高層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