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
來源:未知 日期:2017-03-28 點擊:次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 “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加強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規劃、 體制機制建設、 法規建設。 ” 電子信息裝備作為武器裝備體系的 “靈魂” 和 “神經中樞” , 是先進電子信息技術在軍事裝備領域的物化體,具有很強的軍民融合特征。在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世界軍事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不斷深化對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思考認識,積極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探索實踐,進一步把握軍民融合式發展的特點規律,在新的更高的起點上推進電子信息裝備又好又快發展,為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提供有力保障。
一、深刻理解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客觀要求
電子信息裝備走軍民融合式發展之路,既是電子信息裝備技術特性的客觀體現,也是提高裝備建設效益的現實要求;既是過去我軍武器裝備建設的經驗昭示,也是世界主要國家武器裝備建設普遍遵循的客觀規律。深刻認識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這一必然要求,對于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加快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軍民融合是提高電子信息裝備建設效益的現實需要
電子信息裝備走軍民融合式發展之路,能夠在電子信息裝備的技術攻關、型號研制、維護保障等多個環節,充分利用現有的民用信息技術、資源、資金和科技力量,發揮民用資源對電子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裝備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機整合、優化配置,使電子信息裝備建設根植于整個國家經濟基礎之上。走軍民融合式發展之路,也能夠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形成軍民強強聯動和優勢集成,實現“一份投入,兩份產出”的“兼容式”雙贏效果,從而提高電子信息裝備的建設起點,降低建設風險和成本,縮短建設周期,同時能夠帶動國家信息基礎水平和產業實力的整體躍升,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國家、軍隊資源重復建設的現象,取得更高的電子信息裝備建設效益。
(二)軍民融合是加快電子信息裝備發展的根本途徑
目前,電子信息裝備技術的軍民界限越來越模糊、聚合點越來越多、結合面越來越寬、融合度越來越高。其中,民用電子信息技術在某些重要領域已經超過軍工部門,尤其在軍民兩用的電子技術、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制造技術、元器件和材料技術等方面,有許多技術成果可供電子信息裝備研制、生產和保障直接采用,或者略加改進就能采用。我國某民營企業自主研發的特種加固型計算機技術,在抗惡劣環境和電磁兼容等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不僅廣泛應用于石油石化、鐵路運輸、軌道交通、醫療設備、煤礦勘測等民用領域,而且為我國多型導彈、飛機、坦克裝備配套了高質量的軍用加固計算機和通訊裝備,提高了武器裝備的環境適應性,同時也實現了民營企業技術報國的價值追求。電子信息裝備走軍民融合式發展之路,可以充分利用民用信息科技資源與成果來滿足電子信息裝備的需求,發揮民用信息技術對電子信息裝備建設的助推器作用,加快電子信息裝備發展。
(三)軍民融合是突破電子信息裝備建設“瓶頸”的必然選擇
目前,我軍電子信息裝備發展還存在電子元器件、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一系列“瓶頸”問題,嚴重制約了電子信息裝備發展。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民營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我國自主創新的生力軍,科技部2008年報告指出,民營企業貢獻了我國70%的技術創新、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特別是民營信息技術企業具有很強的技術開發能力,有的已經跨進世界先進行列,可以為電子信息裝備突破“瓶頸”提供技術支持。要鼓勵更多的民營信息技術企業參與電子信息裝備的發展,在更高層次、更廣范圍、更深程度上促進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將“融合”的范圍拓展到電子信息裝備科研、生產和保障等各個領域,推進國防信息工業和民用信息工業的相互兼容、相互促進,縮短電子信息裝備更新換代的周期,實現電子信息裝備的跨越式發展。
(四)軍民融合是發達國家電子信息裝備發展的共同趨勢
從世界范圍看,軍民融合已成為發達國家統籌協調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共同手段。各國根據自身國情和軍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軍民融合式發展模式,如美國、歐盟的“軍民一體化”模式,俄羅斯的“軍民并重”模式,以色列的“以軍帶民”模式,日本的“以民掩軍”模式,印度的“民為軍用”模式,等等。美軍從20世紀末開始,強調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模式,在軍用標準領域,強調在滿足國防需求的情況下更多采用民用標準,并強調采取“基于性能的標準”,更加強調系統最終需要達到的性能,推動了民用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及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現在被世界廣泛應用的GPS衛星定位系統,不僅能夠滿足美軍大量的軍事需求,為美軍實現一體化聯合作戰創造條件,還廣泛應用于民用航空、汽車道路識別等民用領域,并大量應用于全球市場,在為美國贏得了巨額貿易收入的同時,還為美國控制其他國家的重要軍事和經濟活動增添了籌碼,是美軍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典型范例。
二、積 極推進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的科學實踐
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積極探索實踐,不斷加大“融”的力度,拓展“合”的廣度,推進“融”的深度,注重從建設源頭、重大項目、改革任務、法規制度上融合,努力提升融合的質量效益。
(一)著重在電子信息裝備頂層設計上“融合”
頂層設計上的“融合”是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重要前提。在電子信息裝備頂層設計上,要體現融合思想,理清融合思路,謀劃融合舉措,將電子信息裝備發展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戰略全局,注重在戰略規劃、科研計劃等方面的融合,形成多層次、多方式、多類型融合局面。國家科技部和總裝備部作為863計劃的組織實施部門,多次組織軍民融合戰略的研究,探索高技術領域軍民融合的規律,聯合制定戰略規劃,共同研究政策法規,精心部署軍民結合科研計劃,協同開展科研管理,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取得了輝煌成績,實現了共進雙贏。
(二)著重在電子信息裝備科研生產上“融合”
裝備論證、研制、生產等方面的“融合”,是電子信息裝備實現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核心。建立軍民融合式電子信息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能夠有效遏制電子信息裝備科研生產“拖進度、降指標、漲經費”等問題,顯著提升電子信息裝備自主創新能力。總裝備部會同國防科技工業部門和地方科研院所及高校,選取典型通用電子裝備和軍地共用技術,堅持軍民互動共享,優化管理協調機制,探索構建了“產業基地式”的通用電子裝備科研生產融合式發展模式,促進了通用電子裝備產業與國家相關產業基地軍民融合式發展。據不完全統計, “十一五”期間,約1萬多臺(套)
軍用測試儀器產品用于民用移動通信、廣播電視、消費電子等國民經濟建設領域,產生經濟效益8.2億元。
(三)著重在電子信息裝備維修保障上“融合”
裝備維修保障上的“融合”是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裝備保障軍民一體化的重要體現。積極穩妥推進地方企業單位參與裝備維護維修工作,合理利用外部技術力量和智力人力,對裝備實施有效的監控、維護、修理和技術管理,保持裝備良好的技術狀態,可有效保障各項任務順利完成。目前,通用電子裝備已形成了“委托式保障”的模式,在不改變現行管理體制,不增加軍隊建制內編制的情況下,根據通用電子裝備保障的現狀和特點規律,由裝備生產廠或部隊委托具有實力的中間機構進行保障,有效解決了通用電子裝備保障難、難保障的現狀,提高了通用電子裝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平時服務的保障能力。
(四)著重在電子信息裝備基礎建設上“融合”
電子信息裝備基礎建設上的“融合”就是要實現基礎建設的“共通”,是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軍事斗爭準備深化拓展,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不斷增強,軍隊信息化建設水平全面提升,軍民融合式發展深入推進,歷史地將技術基礎工作從主要服務于裝備建設,不斷向服務于作戰指揮、軍事訓練、后勤保障等國防和軍隊建設各個領域拓展。在軍用標準領域,加快關鍵技術標準研究制定,實施軍民標準通用化工程,建立動態、開放的軍用標準體系,實行優先采用先進民用標準的工作機制,大幅度提升軍民標準通用化程度,全面提升軍用標準對軍隊建設的整體支撐能力。在軍事計量領域,組織開展軍事計量軍民融合保障試點,探索建立融合保障機制,提高部隊計量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軍事計量對“兩成兩力”建設的監督保障能力。在成果推廣領域,扎實開展軍民共用技術的雙向推廣和應用,促進國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的融合發展,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在知識產權領域,加速國防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制定“軍用軟件著作權登記管理辦法”等一批國防知識產權保護和使用制度,充分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和文化環境,提升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管理促進科技進步、激勵科技創新的作用。
三、注重把握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關鍵環節
積極推進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必須重點關注安全保密、市場準入、自主可控、質量效率和平戰結合等關鍵環節,確保軍民融合式發展有序、高效、安全進行。
(一)嚴守保密防線
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決定了電子信息裝備科研、生產和保障不能僅依靠傳統的國防科技工業,還需要依托民用科技工業,需要部隊、軍工企業和民營企業等多方參與。由于參與單位眾多、參與人員復雜,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較大保密隱患。因此,在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密工作:一是準確定密,克服定密的隨意性,不屬于保密范圍的事項不要定為秘密,但是確實屬于秘密的事項一定要恰當確定其密級;二是嚴格保密,嚴格保密資格審查,明確涉密信息發布范圍,嚴格保密制度,確保核心機密“保得住”,對非保密內容“放得開”。三是適時解密,建立定期的解密、降密和發布制度,在相關保密政策允許的范疇內,定期、定向多渠道發布相關電子信息裝備研制、生產和保障的信息,便于相關企業及時了解和掌握電子信息裝備發展的動態和信息。
(二)嚴把進入門檻
遵循國家和軍隊的相關法規政策,積極打破電子信息裝備建設壟斷封閉的格局,把符合條件的地方科研院所和民營企業納入電子信息裝備科研、生產和保障市場,有利于增加電子信息產業的活力和競爭力。
在積極引民參軍的過程中,要嚴把市場準入門檻,確保參與電子信息裝備科研、生產和保障的企業和中介機構具備“四證” : 保密資格認證、質量體系認證、國防科研生產許可證和裝備承制單位資格證。同時,要加強跟蹤和評估,采用應對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民營企業因分立、合并、破產、解散等原因造成的 “不愿服務” 、 “服務不上”和“沒能力服務”的風險。
(三)加強自主可控
加大電子信息裝備的自主化水平,能夠有效促進電子信息裝備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我國軍事、經濟和國家的安全。目前,我軍電子信息裝備的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很多還受制于國外,自主可控性差、整體安全性低、安全隱患多,嚴重制約了電子信息裝備的發展。對于長期制約我軍電子信息裝備發展的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礎軟件等,要加大經費的投入和研發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優勢資源集智攻關,鼓勵自主創新,擺脫關鍵設備和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對于關鍵電子信息設備和軟件要做到“心中有底、手中有招、控制有道”。
(四)提高質量效益
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要建立部門和民間的統籌協調機制,共議“融合”之事,共商“融合”
之策,共獻“融合”之計,提高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部門層面,要建立軍隊和地方有關部門的協調機制,規范標準,整合資源,避免重復,形成合力;在民間層面,要加強電子信息裝備技術轉移中介機構建設,分類、分層次、分階段發布電子信息裝備需求信息,充分發揮軍民兩用技術轉移的“橋梁”和“潤滑劑”作用。
(五)注重平戰結合
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要突出“平時應急、戰時應戰”的雙重功能。要科學構建電子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平戰轉換機制,把地方平時建設和部隊戰時電子信息裝備保障需求有機結合起來。按照電子信息裝備建設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切實搞清戰時電子信息裝備的需求與保障內容,科學制定保障規劃、不斷完善保障指揮機制、合理布局保障力量,提高戰時保障能力,盡可能做到平時與戰時的精確融合。同時,要將軍隊保障力量與地方保障力量有機聯系起來,實現前線與后方一體化、平時與作戰一體化,進而實現平時電子信息裝備建設投入的最小化,獲得戰時電子裝備使用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