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
來源:未知 日期:2016-12-22 點擊:次
新能源有生產本土化、形式多樣化、污染小等特點。軍民融合戰略對新能源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要加強頂層設計,統一制定發展框架;加強軍與民體系合作,實現共贏式發展;建立統一的新能源管理機構,構建軍地聯席機制;加強科研合作,推動新能源技術的發展。
一、新能源
1.新能源
目前,對于新能源的定義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說法。我國在2009年編制系能源規劃時將其定義為“以新技術為基礎,已經開發但還沒有規模化應用的能源,或正在研究試驗,尚需進一步開發的能源。”新能源是一個廣義的概念,與常規能源相對,具體指剛開始開發利用或正在進行研究、有待推廣的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和核聚變能等。在開發技術上比較成熟且已大規模地利用的資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通常被稱為常規能源。由于絕大多數種類的新能源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不產生有害物質排放,在一定意義上,新能源也等同于清潔能源。
目前,新能源產業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依據,也成為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當前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將發展新能源作為促進科技發展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路徑。
2.新能源的特點
(1)生產本土化無論是風能、太陽能、海洋能、地熱能等形式的新能源,其開發都是根據地域特征與資源分布情況進行的。即便一個國家的地區之間又差別,其主要的輸送還是在一個國家領域內進行的。這樣,我國境內的新能源就有豐富的原料,開發潛力比較大。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生物沼氣,主要的原料就是居民的生活廢水、牲畜糞便、工業廢棄物等,這些只要在本地就可以進行,而生產出來的沼氣通過管道直接輸送給當地民居中,供居民日常使用。這一點是很多傳統的化石能源不具備的,就比如石油資源,我國就需要大量進口,據統計,2009年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超過50%,2011年達到55%。
(2)形式多樣化形式的多樣化既表現在新能源的種類上也表現在利用的形式上。新能源種類很多,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和核聚變能等。
新能源開發和利用的形式也很豐富,覆蓋到制熱、發電和交通的各個領域。同時,對不同的能源形式和應用技術可以進行不同形式的開發和利用。比如對于太陽能的利用,就包括熱利用和太陽能光伏發電,像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太陽能電池等。
(3)清潔環保常規能源在生產使用過程中的有害氣體排放是造成污染與溫室效應的原因之一,據調查數據顯示,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已經遠遠超出環境可以承載的程度,在全國監測的338個城市,63.5%的城市空氣質量處于中度或嚴重污染狀態。而新能源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的有害氣體排放很少,有一些新能源甚至為零排放。這也滿足了能源使用中對環境安全的要求。例如,每生產100萬kW·h風電,可減少600t的二氧化碳。開發新能源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大氣污染問題。
當然,新能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太陽能、風能以及海洋能等能源間隨機性比較強,對技術要求比較高,其開發利用成本較大;對安全標準的要求高,如核能(包括核裂變、核聚變)的使用期間,在設計、操作管理等方面稍有不當,就會造成災難性事故,對社會造成較大的損失。而且,新能源的開發和使用涉及的都是高新技術,這需要比較大的資本投入,同時存在較高的風險。比如風力發電,現階段最大的難題在于技術水平低使風機等設備的制造能力停留在一些發達國家過時的技術水平上。技術水平低反過來又會造成生產成本偏高,進一步阻礙了市場的擴張,而小規模的生產又提高了成本,進而壓縮技術的資本投入,形成惡性循環。
二、 新能源與國家安全
1. 新能源的發展可以減小能源安全中的外部性因素的影響能源的對外依存是影響能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能源的對外依存度越大,能源安全受到的沖擊就會越大,反之,對能源安全的沖擊越小。而能源依存度主要考慮能源的進口方的穩定性、能源運輸的安全性和能源價格的波動性。以石油為例,據統計,2010年我國的石油產量為203百萬t,而石油消費量為428.6百萬t(不包括港、澳、臺地區),供需缺口達到了52.6%,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很高。根據有關部門預測,至2030年中國的石油凈進口比例將超過80%。我國的石油進口來源主要分布在中東、里海地區和非洲,這就很難保障石油進口方的穩定性。而我國石油進口的運輸途徑主要是通過海上運輸,運輸船舶中只有10%是中國油輪,而且大部分的運輸石油的船舶要通過馬六甲海峽。這個海峽通路狹小,最窄的地方只有37km,對運輸的安全造成長期的困擾。同時,就石油的價格來講,國際油價的頻繁波動是困擾各國能源安全的又一難題。
因此,要減小石油的對外依存度是比較困難的。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化石能源的全球分布不均勻,世界上7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氣都分布在中東和里海地區。而全球經濟不斷發展,對能源需求量的不斷增大,就必然會產生能源需求與供給間的缺口,進而加劇各國間對能源資源的爭奪,這也是造成全球熱點地區沖突不斷,大國勢力頻頻介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新能源就不存在這些問題。新能源的本土化特質能夠減小能源安全中的外部性因素的影響,國內新能源供應水平高,能夠實現自給自足的程度高,自然降低了對外依存度,上述的運輸風險與國際價格變動風險就變小。發展新能源若能實現各國本土能源的自給自足,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這些化石資源豐富地區的戰略價值,從而減少局部沖突,一定程度上增強地區的穩定性。
2. 新能源與能源結構我國的能源結構是以化石能源為主,呈現一種多煤、貧油、少氣的格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雖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總體占比非常小,能源結構比較不合理。傳統化石能源占據我國能源消費量超過90%以上,隨著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缺口日益變大,而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需求的增減家具了它們的枯竭,進而威脅到我國的能源安全。
而新能源則不同,其種類多,且開發利用形式也多種多樣。發展新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改變我國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單一能源結構。既能保證我國能源的需求又減小了能源安全威脅。
3. 新能源改善環境狀況,維護公眾安全當前,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能源安全與公民的健康緊密相關。特別是嚴重的霧霾污染問題,其主要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下,粗放式產業發展數十年積累下來的后果。傳統的以石油安全為核心的能源安全戰略思維已不能適應中國能源發展的實際需要,能源安全不僅僅是國際上外交制衡、利益博弈問題,更是國內經濟轉型、維護公眾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質的迫切需求。
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能有效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物的放量,減小對環境的污染。據統計,到2012年年底,中國新能源并網發電裝機總容量將達到5200萬kW,發電量達到933.55億kW·h,相當于節約2885萬t標準煤,減少8020萬t的二氧化碳、62萬t二氧化硫、27萬t氮氧化物排放[3]。積極推進新能源可顯著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以減少經濟損失,同時,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對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做出應有的貢獻,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
三、軍民融合下的新能源發展建議
新能源在國防系統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降低成本,新能源的使用降低了武器裝備在科研和生產中的成本,進而提高了國防系統在裝備采購和使用過程中的效益;二是提高性能,一些高效節能技術的使用可以提高武器裝備的性能;三是促進我國低碳技術的發展。因此,在軍民融合戰略下新能源的發展上,我們要注重新能源在軍和民兩方面的開發運用,走新能源軍民融合發展之路,力爭在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兩方面有所貢獻。
1. 加強頂層設計,國家統一制定新能源發展框架
當前我國的能源管理上,缺少統籌考慮,政出多門,責任部門缺失,這不可避免地對新能源的發展與有效實施增加了困難和障礙。軍事能源作為國家能源的重要部分,屬于國家能源管理的范圍,其從規劃使用、采購、配置和使用等過程都服從國家管理。在軍民融合戰略下討論新能源的發展,要站在國家的立場統籌,制定相關新能源的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統籌新能源在軍與民間的發展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同時,制定新能源的法規制度,將新能源的發展納入法制軌道,確保新能源在軍和民兩個體系間共同發展、技術和資源共享。當前新能源在軍事領域的發展較為松散,也未制定統一的新能源戰略與規劃,軍和民間新能源的發展不同步,軍民間技術與資源并不共享共用,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制約了新能源在軍事領域的發展,同時也阻礙了新能源在民用領域的發展。因此,我們強調國家統籌制定新能源發展規劃,加強頂層設計,實現軍與民間新能源開發使用的無縫對接,實現新能源的軍民融合發展。
2. 加強軍與民體系合作,實現共贏式發展
當前,軍民融合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是社會各階層都要按照國家意志貫徹的戰略。軍民融合也是新能源發展的重要的平臺,開發使用新能源技術在軍和民兩個領域同樣重要。在軍事領域研發新能源技術時,要加強與地方高新技術行業、企業的合作,充分發揮資源相對優勢,積極調動一切力量來突破高精尖難題。而實現新能源的突破與發展的關鍵在于我國自主的研發創新技術和符合國情的實踐之路。要實現新能源的突破與發展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人才資源,要充分調動專業人才與團隊的創新,激發科研人員的熱情。
3. 建立統一新能源管理機構,構建軍地聯席機制
國家統籌新能源在軍民兩方面的發展,建立統一的新能源管理機構,保證新能源的決策機制和運行機制的順暢,集中推進新能源的發展,組織各相關部門落實新能源發展的政策。同時,建立軍地聯席機制,統一負責軍事能源的管理和供需對接保障,推動軍地新能源的融合發展。
4. 完善立法與政策,建立標準體系
法律法規與相關政策是新能源發展的必要條件。通過新能源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可以協調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保證社會的基本關系。完善的政策可以保障新能源技術與環境的適應度,能保障軍民之間新能源的共享機制的順利運行。當然,新能源法律法規與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慮到我國新能源發展的特點與現狀、激勵機制等。
5. 加強科研合作,推動新能源技術的發展
充分發揮需求特別是軍事需求的牽引作用,引導新能源技術的發展,推動新能源技術的創新。依托或借助民用科研機構聯合開發新能源技術,不斷嘗試和完善,形成軍民融合式的新能源技術創新發展體系。同時,要建立高效的成果轉化機制,加速新能源技術在應用領域的深化發展。加強新能源技術的軍民融合,結合國家新能源方面的戰略部署和政策確立新能源重點創新領域,結合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研究推進新能源技術突破,合理安排新能源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嘗試性使用;在軍和民兩方面建立新能源科研力量,完善新能源軍地聯合開發、成果轉化機制和技術與信息的共享平臺,形成軍民雙方統籌合作、技術聯合攻關、信息共享的融合式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