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政策解讀 >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1-05 點擊:

    開拓創新 攻堅克難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徐紹史
  
  2015年以來,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各類風險挑戰明顯增多,黨中央國務院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創新實施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適時適度預調微調,實現了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呈現宏觀總體穩、創新活力增、結構在調優、改革在深化、開放在提升、民生有保障的良好態勢。全年主要目標任務的完成,標志著“十二五”規劃可以勝利收官,使我國站在更高的發展水平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基礎。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從這個大邏輯看,我國經濟發展有利條件很多,有著良好的支撐基礎。改革創新向縱深推進,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區域協調協同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加快實施,將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新產業新業態生機盎然,將有效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強經濟整體競爭力;更高層次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穩步發展,將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特別是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加上近年來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積累和豐富了宏觀調控經驗,經濟發展的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展望未來,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增長持續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發展仍具有巨大潛力、韌性和回旋余地。
  
  同時也要看到,世界經濟繼續深度調整,國內經濟持續下行帶來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進一步顯現,使我國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更加嚴峻。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貿易低速增長,美聯儲加息進程啟動,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震蕩回落,加上地緣政治沖突加劇,都會通過匯率、投資、貿易等渠道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國內經濟趨勢性周期性放緩,結構性問題凸顯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地區、行業、企業在走勢分化中局部運行困難加大,新動力成長還難以抵消傳統動力衰減,部分領域潛在風險顯現,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在經濟發展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我們既要保持戰略定力,穩定社會預期,增強市場信心,又要堅持底線思維,妥善防范化解風險,積極做好應對工作。
  
  做好2016年的經濟工作,要堅持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加強多重目標、多種政策、多項改革的統籌協調,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點,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開門紅。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我國發展水平就會邁上一個大臺階,當前我們各項工作都要聚焦于這個目標。但要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既具有充分條件,也面臨艱巨挑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決定了發展仍然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當前,受多方面因素和國內外條件變化影響,我國經濟發展中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重點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農業農村發展滯后、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協調等突出問題,謀劃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
  
  著眼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表現出來的三大鮮明特征。首先,中高速增長是客觀必然的,但不能失速。隨著經濟總量的增大,增速相應會慢下來,這是一個基本規律。我國發展基數已經很高,經濟體量超過10萬億美元,現在增長7%左右的經濟增量比前些年兩位數增長時還要大。同時,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翻番目標,“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需要年均增長6.5%以上。其次,結構優化大勢已成,但任重道遠。近幾年,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最突出的變化就是“消費超過投資、三產超過二產”。2015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4%,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達51.4%。同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結構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三,新動力快速成長,但挑戰不少。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與傳統產業融合,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三大戰略”扎實推進,國家級新區、產業轉移示范區加快建設,一批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正在加快形成,動力轉換的積極因素正在不斷積聚。同時,新舊動力此消彼長,實現動力轉換還有個過程。做好2016年經濟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大前提、大趨勢、大邏輯,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和防風險的關系,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堅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把握新常態下經濟發展規律的思想靈魂,是當前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五大發展理念相輔相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核心和第一動力,方式是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目的是共享發展。在發展實踐中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要堅決克服思維定勢、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自覺用新的發展理念來謀劃發展,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堅持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和增強發展后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更加積極主動地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和風險,有需求問題和總量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特別是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今后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一方面,要強化供給創新,通過補短板,擴大有效供給,增加和激活有效需求,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找準結構性改革方向,加快破除制約供給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清除市場壁壘和地方保護,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為更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力。同時,堅持在全球范圍調結構,抓住當前資產資源價格低的機遇,支持企業開展跨境投資貿易合作,提升我國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 劉元春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黨在新常態下對我國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針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對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出的更高要求。做好2016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經濟工作,必須堅持把五大發展理念貫徹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推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必須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我國經濟正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需要看到的是,盡管增速有所放緩,經濟運行仍處在合理區間,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質量效益不斷提升。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6.9%,這既是在10萬億美元高基數上的增長,也是調結構、轉方式進程中的增長,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與可持續性不斷提高。“十三五”時期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既要看速度更要看質量,必須以新的理念引領新的發展,著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要堅持創新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堅持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城鄉、區域平衡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堅持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堅持開放發展,促進國內外要素有序流動和市場深度融合,切實提高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效率和能力;堅持共享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增進人民福祉,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必須從戰略上推進結構調整。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根本在于結構性問題。尤其是近年來,我國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既是經濟增速下滑和質量效益不高的根源,又引發了一些突出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關鍵是要以新的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快扭轉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趨勢,以結構調整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實踐證明,結構調整較快的地區發展較為主動,經濟增長的形勢也相對較好。例如,以廣東為代表的部分沿海省份,通過鼓勵技術改造、投資和發展高新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化解過剩產能和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經濟增長動力在逐步增強。再如,以重慶為代表的內陸省份,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優勢產業轉移,培育發展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實現了更高的質量效益。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必須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的新動力。隨著我國資源環境條件變化,主要靠低成本要素投入驅動的發展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亟須形成以創新為引擎的新增長動力,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當前,我國經濟增速雖在放緩,但與以往的下行期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蕭條期有著本質區別,表現為經濟運行中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在舊動力衰減中孕育著新動力,在不斷探底中鑄造著中高速增長的堅實基礎。顯然,這些積極變化是我國近些年持續推進改革和結構調整帶來的。要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破除束縛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減少政府對市場的不合理干預,加快放開電力、電信、交通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和競爭性環節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戶籍人口城鎮化,帶動消費需求增長和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發展;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激發市場活力。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必須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短板。一個時期以來,我國在粗放式發展中形成了一些短板,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和生態文明建設等突出短板,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十三五”時期,只有補齊這些短板,才能實現平衡發展,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著力解決社會公平問題,補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短板,關鍵是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通過就業扶持、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加大轉移支付、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更有效的政策安排,打好7000多萬貧困人口的脫貧攻堅戰。加強環境保護和對環境污染的治理,補齊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重點是加強對環境污染的監管執法力度,通過制度創新增強對保護環境的正向激勵,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節能減排效率和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推動能源資源利用方式變革。
  
  以結構性改革釋放發展新動能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劉尚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在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關鍵階段,黨中央以創造性思維提出要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從近期看,主要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穩住經濟增速;從長遠看,根本上是要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改善,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一直面臨著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準確判斷形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和思路,保持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但也要看到,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已不再是總量矛盾,而主要是結構問題,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近年來,我國需求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消費結構快速升級,而供給結構卻沒能及時得到調整,供給過剩與供給不足并存。一方面,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與土木投資相關的生產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另一方面,與消費升級相關的生產卻創新不足,導致消費大量外流。據統計,我國境外消費已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若考慮教育消費、醫療服務消費、保健消費,消費外流規模就更為驚人。我國亟待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國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依靠深化改革推動結構調整是一條基本經驗。從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看,經濟結構隨經濟發展不斷優化升級,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30多年來,始終堅持把依靠深化改革推動結構調整作為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我國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一條基本經驗。尤其是當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邁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轉向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基本完成,正在繼續向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轉變之際,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從總量短缺變成了結構性過剩與不足。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發展的條件和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改革的難度和復雜性大大增加,政策打滑空轉的風險明顯增大。只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用辯證思維推進結構性改革,才能增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同性,充分釋放制度紅利,激發市場活力。
  
  新時期推進結構性改革需要運用整體性思維。我國發展進入新常態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從追求規模擴展轉向注重質量,從追求速度轉向注重效益,從追求物質積累轉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新常態下,改革的目標和條件變了,改革的路徑和方式也要進行相應調整,歸結起來就是改革的整體性在增強。就像一個人步入青年階段,不僅個子在長,骨骼也變得更加強壯,心智更加成熟,精神更加健全。一個國家的發展也是如此,隨著經濟發展到更高階段,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環境與經濟的關聯方式和程度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因此,新時期我國推進結構性改革,需要運用整體性思維辨證施治,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從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出發,打破部門分工改革的傳統格局,抓住一些帶有根本性的體制機制問題,協調推進投資、金融、財稅、教育、科技等改革,將各方面改革納入到國家治理體系中來通盤考慮。
  
  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2016年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做好“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推動結構性改革,戰略上要堅持持久戰,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打好殲滅戰,抓住關鍵點,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要堅持以供給側為重點、供需兩端發力,以創新供給帶動需求擴展,以擴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給升級,實現穩增長和調結構互促共進,著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要繼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繼續用好結構性減稅政策,深度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潛力和活力,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創業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推動生產型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發揮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對供給升級的倍增效應,擴大有效供給。要加快傳統行業改造升級,遵循市場規律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用好技術、安全、環保、能耗等準入標準,加快落后產能淘汰和“僵尸企業”退出,促進企業效益和資源配置效率回升。要積極增加有效投資,更好發揮政府資金對社會資本的帶動作用,加快補短板項目建設,堅持把公共投資重點放在改善民生工程上,筑牢經濟長期發展的根基。
  
  領導干部要提高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王曉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黨要帶領13億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提高黨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進改革的能力,為發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領導干部身處經濟工作的第一線,是推動發展的“關鍵少數”,一定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努力提高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為確保“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作出貢獻。
  
  提高領導干部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關鍵在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立足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巨大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極其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面對紛繁多樣的經濟現象,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有利于我們掌握科學的經濟分析方法,認識經濟運動過程,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更好回答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提高領導我國經濟發展能力和水平。領導干部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研究和運用,自覺在思想和行動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要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注重調動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是提高領導干部駕馭經濟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征。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領導干部要順應這些新趨勢、新要求,用新理念引領新發展,牢牢把握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個大邏輯,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到領導經濟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要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圍繞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加快形成與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相適應的領導能力和水平,不斷創新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方法,當好經濟發展的領航員。處理好短期政策目標和長期經濟發展的關系,既要破除“唯GDP論”,走出高速增長的“糾結”,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讓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切實提高推進發展動能轉換的能力,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繼續從供需兩側發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圍繞加快培育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動產業轉型升級,讓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涌現出來。要善于把改革發展實踐納入制度化軌道,通過發揮法治的作用和維護法治的權威,用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搞活微觀是對領導干部駕馭經濟工作能力的現實檢驗。微觀主體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微觀活,則全局活。領導干部任職一方,搞活微觀是其主要職責,也是對領導干部駕馭經濟工作能力最直接、最實際、最有效的檢驗。關鍵是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一方面,要發揮主動性,積極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通過營造商品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環境,著力破除市場壁壘和地方保護,降低企業成本,鼓勵和支持企業創新發展,提高企業投資信心,改善企業市場預期。另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努力作為,深入實施擴大消費政策,提高有效供給能力,通過創造新供給、提高供給質量來充分激發消費者潛力。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切實搞活微觀,不能拍腦袋決策、靠行政命令,領導干部要加強學習,加強調研思考,加強實踐歷練,努力成為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家里手。要運用創新思維找準經濟工作的結合點,切實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既通過穩增長為調結構創造空間,又以結構調整優化提高可持續增長能力。要堅持問題導向,抓住關鍵問題精準發力,更多運用市場辦法擴大有效投資,依靠簡政放權激發微觀活力。要重視抓實際成效,善于與時俱進開展工作,創造性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放大政策效應,以搞活微觀為全局作出更大貢獻。


主頁 > 新聞中心 > 政策解讀 >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2016-01-05 來源:未知 點擊:

    開拓創新 攻堅克難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徐紹史
  
  2015年以來,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各類風險挑戰明顯增多,黨中央國務院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創新實施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適時適度預調微調,實現了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呈現宏觀總體穩、創新活力增、結構在調優、改革在深化、開放在提升、民生有保障的良好態勢。全年主要目標任務的完成,標志著“十二五”規劃可以勝利收官,使我國站在更高的發展水平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基礎。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從這個大邏輯看,我國經濟發展有利條件很多,有著良好的支撐基礎。改革創新向縱深推進,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區域協調協同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加快實施,將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新產業新業態生機盎然,將有效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強經濟整體競爭力;更高層次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穩步發展,將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特別是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加上近年來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積累和豐富了宏觀調控經驗,經濟發展的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展望未來,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增長持續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發展仍具有巨大潛力、韌性和回旋余地。
  
  同時也要看到,世界經濟繼續深度調整,國內經濟持續下行帶來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進一步顯現,使我國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更加嚴峻。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貿易低速增長,美聯儲加息進程啟動,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震蕩回落,加上地緣政治沖突加劇,都會通過匯率、投資、貿易等渠道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國內經濟趨勢性周期性放緩,結構性問題凸顯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地區、行業、企業在走勢分化中局部運行困難加大,新動力成長還難以抵消傳統動力衰減,部分領域潛在風險顯現,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在經濟發展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我們既要保持戰略定力,穩定社會預期,增強市場信心,又要堅持底線思維,妥善防范化解風險,積極做好應對工作。
  
  做好2016年的經濟工作,要堅持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加強多重目標、多種政策、多項改革的統籌協調,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點,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開門紅。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我國發展水平就會邁上一個大臺階,當前我們各項工作都要聚焦于這個目標。但要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既具有充分條件,也面臨艱巨挑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決定了發展仍然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當前,受多方面因素和國內外條件變化影響,我國經濟發展中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重點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農業農村發展滯后、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協調等突出問題,謀劃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
  
  著眼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表現出來的三大鮮明特征。首先,中高速增長是客觀必然的,但不能失速。隨著經濟總量的增大,增速相應會慢下來,這是一個基本規律。我國發展基數已經很高,經濟體量超過10萬億美元,現在增長7%左右的經濟增量比前些年兩位數增長時還要大。同時,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翻番目標,“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需要年均增長6.5%以上。其次,結構優化大勢已成,但任重道遠。近幾年,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最突出的變化就是“消費超過投資、三產超過二產”。2015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4%,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達51.4%。同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結構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三,新動力快速成長,但挑戰不少。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與傳統產業融合,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三大戰略”扎實推進,國家級新區、產業轉移示范區加快建設,一批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正在加快形成,動力轉換的積極因素正在不斷積聚。同時,新舊動力此消彼長,實現動力轉換還有個過程。做好2016年經濟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大前提、大趨勢、大邏輯,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和防風險的關系,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堅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把握新常態下經濟發展規律的思想靈魂,是當前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五大發展理念相輔相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核心和第一動力,方式是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目的是共享發展。在發展實踐中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要堅決克服思維定勢、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自覺用新的發展理念來謀劃發展,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堅持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和增強發展后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更加積極主動地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和風險,有需求問題和總量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特別是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今后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一方面,要強化供給創新,通過補短板,擴大有效供給,增加和激活有效需求,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找準結構性改革方向,加快破除制約供給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清除市場壁壘和地方保護,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為更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力。同時,堅持在全球范圍調結構,抓住當前資產資源價格低的機遇,支持企業開展跨境投資貿易合作,提升我國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 劉元春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黨在新常態下對我國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針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對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出的更高要求。做好2016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經濟工作,必須堅持把五大發展理念貫徹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推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必須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我國經濟正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需要看到的是,盡管增速有所放緩,經濟運行仍處在合理區間,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質量效益不斷提升。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6.9%,這既是在10萬億美元高基數上的增長,也是調結構、轉方式進程中的增長,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與可持續性不斷提高。“十三五”時期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既要看速度更要看質量,必須以新的理念引領新的發展,著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要堅持創新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堅持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城鄉、區域平衡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堅持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堅持開放發展,促進國內外要素有序流動和市場深度融合,切實提高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效率和能力;堅持共享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增進人民福祉,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必須從戰略上推進結構調整。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根本在于結構性問題。尤其是近年來,我國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既是經濟增速下滑和質量效益不高的根源,又引發了一些突出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關鍵是要以新的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快扭轉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趨勢,以結構調整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實踐證明,結構調整較快的地區發展較為主動,經濟增長的形勢也相對較好。例如,以廣東為代表的部分沿海省份,通過鼓勵技術改造、投資和發展高新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化解過剩產能和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經濟增長動力在逐步增強。再如,以重慶為代表的內陸省份,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優勢產業轉移,培育發展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實現了更高的質量效益。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必須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的新動力。隨著我國資源環境條件變化,主要靠低成本要素投入驅動的發展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亟須形成以創新為引擎的新增長動力,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當前,我國經濟增速雖在放緩,但與以往的下行期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蕭條期有著本質區別,表現為經濟運行中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在舊動力衰減中孕育著新動力,在不斷探底中鑄造著中高速增長的堅實基礎。顯然,這些積極變化是我國近些年持續推進改革和結構調整帶來的。要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破除束縛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減少政府對市場的不合理干預,加快放開電力、電信、交通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和競爭性環節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戶籍人口城鎮化,帶動消費需求增長和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發展;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激發市場活力。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必須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短板。一個時期以來,我國在粗放式發展中形成了一些短板,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和生態文明建設等突出短板,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十三五”時期,只有補齊這些短板,才能實現平衡發展,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著力解決社會公平問題,補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短板,關鍵是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通過就業扶持、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加大轉移支付、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更有效的政策安排,打好7000多萬貧困人口的脫貧攻堅戰。加強環境保護和對環境污染的治理,補齊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重點是加強對環境污染的監管執法力度,通過制度創新增強對保護環境的正向激勵,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節能減排效率和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推動能源資源利用方式變革。
  
  以結構性改革釋放發展新動能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劉尚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在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關鍵階段,黨中央以創造性思維提出要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從近期看,主要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穩住經濟增速;從長遠看,根本上是要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改善,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一直面臨著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準確判斷形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和思路,保持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但也要看到,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已不再是總量矛盾,而主要是結構問題,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近年來,我國需求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消費結構快速升級,而供給結構卻沒能及時得到調整,供給過剩與供給不足并存。一方面,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與土木投資相關的生產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另一方面,與消費升級相關的生產卻創新不足,導致消費大量外流。據統計,我國境外消費已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若考慮教育消費、醫療服務消費、保健消費,消費外流規模就更為驚人。我國亟待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國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依靠深化改革推動結構調整是一條基本經驗。從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看,經濟結構隨經濟發展不斷優化升級,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30多年來,始終堅持把依靠深化改革推動結構調整作為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我國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一條基本經驗。尤其是當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邁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轉向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基本完成,正在繼續向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轉變之際,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從總量短缺變成了結構性過剩與不足。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發展的條件和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改革的難度和復雜性大大增加,政策打滑空轉的風險明顯增大。只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用辯證思維推進結構性改革,才能增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同性,充分釋放制度紅利,激發市場活力。
  
  新時期推進結構性改革需要運用整體性思維。我國發展進入新常態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從追求規模擴展轉向注重質量,從追求速度轉向注重效益,從追求物質積累轉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新常態下,改革的目標和條件變了,改革的路徑和方式也要進行相應調整,歸結起來就是改革的整體性在增強。就像一個人步入青年階段,不僅個子在長,骨骼也變得更加強壯,心智更加成熟,精神更加健全。一個國家的發展也是如此,隨著經濟發展到更高階段,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環境與經濟的關聯方式和程度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因此,新時期我國推進結構性改革,需要運用整體性思維辨證施治,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從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出發,打破部門分工改革的傳統格局,抓住一些帶有根本性的體制機制問題,協調推進投資、金融、財稅、教育、科技等改革,將各方面改革納入到國家治理體系中來通盤考慮。
  
  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2016年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做好“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推動結構性改革,戰略上要堅持持久戰,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打好殲滅戰,抓住關鍵點,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要堅持以供給側為重點、供需兩端發力,以創新供給帶動需求擴展,以擴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給升級,實現穩增長和調結構互促共進,著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要繼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繼續用好結構性減稅政策,深度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潛力和活力,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創業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推動生產型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發揮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對供給升級的倍增效應,擴大有效供給。要加快傳統行業改造升級,遵循市場規律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用好技術、安全、環保、能耗等準入標準,加快落后產能淘汰和“僵尸企業”退出,促進企業效益和資源配置效率回升。要積極增加有效投資,更好發揮政府資金對社會資本的帶動作用,加快補短板項目建設,堅持把公共投資重點放在改善民生工程上,筑牢經濟長期發展的根基。
  
  領導干部要提高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王曉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黨要帶領13億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提高黨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進改革的能力,為發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領導干部身處經濟工作的第一線,是推動發展的“關鍵少數”,一定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努力提高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為確保“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作出貢獻。
  
  提高領導干部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關鍵在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立足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巨大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極其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面對紛繁多樣的經濟現象,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有利于我們掌握科學的經濟分析方法,認識經濟運動過程,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更好回答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提高領導我國經濟發展能力和水平。領導干部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研究和運用,自覺在思想和行動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要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注重調動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是提高領導干部駕馭經濟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征。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領導干部要順應這些新趨勢、新要求,用新理念引領新發展,牢牢把握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個大邏輯,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到領導經濟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要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圍繞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加快形成與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相適應的領導能力和水平,不斷創新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方法,當好經濟發展的領航員。處理好短期政策目標和長期經濟發展的關系,既要破除“唯GDP論”,走出高速增長的“糾結”,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讓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切實提高推進發展動能轉換的能力,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繼續從供需兩側發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圍繞加快培育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動產業轉型升級,讓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涌現出來。要善于把改革發展實踐納入制度化軌道,通過發揮法治的作用和維護法治的權威,用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搞活微觀是對領導干部駕馭經濟工作能力的現實檢驗。微觀主體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微觀活,則全局活。領導干部任職一方,搞活微觀是其主要職責,也是對領導干部駕馭經濟工作能力最直接、最實際、最有效的檢驗。關鍵是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一方面,要發揮主動性,積極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通過營造商品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環境,著力破除市場壁壘和地方保護,降低企業成本,鼓勵和支持企業創新發展,提高企業投資信心,改善企業市場預期。另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努力作為,深入實施擴大消費政策,提高有效供給能力,通過創造新供給、提高供給質量來充分激發消費者潛力。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切實搞活微觀,不能拍腦袋決策、靠行政命令,領導干部要加強學習,加強調研思考,加強實踐歷練,努力成為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家里手。要運用創新思維找準經濟工作的結合點,切實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既通過穩增長為調結構創造空間,又以結構調整優化提高可持續增長能力。要堅持問題導向,抓住關鍵問題精準發力,更多運用市場辦法擴大有效投資,依靠簡政放權激發微觀活力。要重視抓實際成效,善于與時俱進開展工作,創造性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放大政策效應,以搞活微觀為全局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