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dang)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政策解讀 >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十三五”時期加強信息化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政策建議

來源:未知 日期:2016-11-22 點擊:

  由新一代信息技術所驅動的新一輪信息化正在從根本上顛覆現有的產業發展格局,制造業信息化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新一輪信息化為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力,但也帶來了不少問題。為充分發揮新一輪信息化對經濟轉型升級的積極作用,“十三五”時期應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努力:加強頂層設計,明確“互聯網+”在國家信息化戰略中的中心地位;以“中國制造2025”為重點,創新發展模式,找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構建新型市場治理體系,促進電子商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堅持“邊發展、邊治理”原則,支持融合性新興產業穩定發展;從技術、設施、制度3個方面入手,為新一輪信息化的健康發展提供綜合保障。
  
  一、新一輪信息化發展的重要特征
  
  近年來,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對信息化建設的各個方面產生重大影響,并突出地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圍繞信息生命周期,新一代信息技術出現密集的鏈式創新
  
  2008年之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幾乎同時密集地涌現出來,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集群式的科技創新發展局面。這些新興技術及其產品的大量出現一時讓人眼花繚亂,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這些新技術之間其實存在著內在的邏輯和規律,圍繞信息生命周期而有序出現(如圖1所示):物聯網不僅產生各類結構化數據,更產生各類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這些日益多樣的海量數據通過移動寬帶傳輸到云計算中心平臺,并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得以及時發掘、展示其結果;對數據資源的挖掘與處理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內在推動力。
  
  (二)新一代信息技術降低了信息化發展門檻
  

  傳統技術條件下,一個機構要開展信息化建設,通常需要建設自己的局域網、機房和數據中心、開發相應的業務系統并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維護,這些都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所以,一般的中小企業是難以開展信息化建設的,個人更是無從談起。
  
  但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下,信息化建設的上述困難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到了化解甚至是消除,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門檻大大降低了:物聯網實現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極大地擴展了信息化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云計算技術實現了信息化建設技術、產品、裝備與數據資源的全社會共享與高效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了海量的各類數據資源的實時處理,并將其處理結果簡單明了地呈現給用戶;移動寬帶技術不僅提高了數據傳輸速度,也突破了傳統信息化建設的空間限制。這些技術進步使得信息化建設的各環節都出現了專業分工,從而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化建設與應用一體化的局面,特別是云計算技術使得企業在開展信息化建設時不用再投入巨資去建設獨立的信息基礎設施,而是可以租用一些專業技術企業建設和運營的相關基礎設施和服務。
  
  其綜合結果就是,信息化建設的前期投入、技術門檻以及日常運維費用都大大降低,使得中小企業甚至個人都可以輕松地開展信息化業務應用。為此,我們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信息化稱為“輕裝信息化”,這其實就是“互聯網+”的本質屬性。“輕裝信息化”使得“互聯網+”成為一種全民參與的信息化。
  
  (三)信息化從3個方面更新產業發展面貌
  

  由新一代信息技術武裝起來的新一輪信息化,正在對產業結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從而顛覆現有的產業發展面貌。這種影響具體表現為以下3個方面:一是形成新的產業發展領域。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各自創新發展,形成新的產業發展領域。例如,Gartner預計到2016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①;IDC公司預估大數據技術與服務市場規模將在2017年達到324億美元①。
  
  二是改造傳統產業。傳統行業企業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改造、提升,使得傳統產業實現創新發展。這種情況在傳統的制造業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制造業信息化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
  
  三是催生融合性新興產業。互聯網企業應用已經發展起來的互聯網平臺,從某個關鍵環節切入傳統服務行業,如醫療、物流、餐飲等傳統服務業領域,跨界融合成為這些傳統服務業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
  
  (四)制造業信息化成為國際戰略競爭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大概從2010年起,國際信息化建設重點開始從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城市信息化轉向制造業信息化。美國和德國幾乎同時推出了各自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2010年,德國政府率先提出“工業4.0”發展戰略;20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提出“工業互聯網”,作為響應美國奧巴馬政府2009年以來提出的“再工業化”“重振美國制造業”戰略的具體實施計劃。當前,制造業信息化已成為國際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趨勢以及世界主要國家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內容。
  
  二、信息化為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新動能
  
  2008年以來,我國緊緊抓住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強新興技術在各行各業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為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能。
  
  (一)信息化建設領域發生重大變化,電子商務經濟成為信息化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
  
  我國信息化建設最早是由電子政務推動的,但是2008年以來我國電子商務一直在加速發展,并向其他行業快速滲透、延伸。2013年,我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占到全社會零售商品交易總額的8.0%,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發展大國。
  
  當前,我國電子商務經濟已經從模仿走上了自主創新發展之路。
  
  電子商務經濟不僅改變了傳統商貿流通業發展面貌,而且由電子商務發展出來的快遞物流和第三方電子支付成為促進其他行業創新發展的新型工具和手段,使得我國信息經濟開始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當前,電商平臺、快遞物流和第三方電子支付賦予中國經濟創新發展以新動力。
  
  (二)“互聯網+”成為構筑支撐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信息化基礎架構
  
  在推進信息化與產業發展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探索并積累了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有效經驗,并創新發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信息經濟發展道路。這體現在企業經營的戰術層面和國家發展的戰略布局兩個層面:就企業經營的微觀戰術層面而言,“互聯網思維”和“O2O”集中代表了我國互聯網企業應用信息化改造、革新傳統產業的思維方式與實現路徑。
  
  這些思維和方法使信息化獲得了全社會的認同并成為各行各業實現轉型升級的思想基礎。
  
  就國家發展的宏觀戰略層面而言,“互聯網+”成為動員全民力量、調動全社會資源,將整個中國經濟快速融入新一輪信息化發展浪潮的重大戰略。
  
  “互聯網+”應該是基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條件下的新一輪信息化。與傳統信息化不同,“互聯網+”在基礎設施、業務架構設計、信息資源產生與處理、應用方式、參與主體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極大地降低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技術門檻、建設成本與運維支撐條件,使得中小企業甚至個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參與其中。對于應用信息化的企業和個人來說,“互聯網+”其實就是一種“輕裝信息化”。因此,“互聯網+”不僅是我國為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而提出來的一個宏偉戰略規劃,也是經濟新常態下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項具體行動計劃,不僅僅是工業信息化,更是三大產業的全面信息化。
  
  無論是“互聯網思維”和“O2O”,還是“互聯網+”,都集中體現了我們探索信息化與中國經濟融合發展的創新成果,表明我們已經找到了推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成熟的信息化發展模式。
  
  (三)信息化與中國經濟的融合發展,催生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IT創新企業
  
  最近十年來,我國涌現了以騰訊、阿里巴巴、百度、華為、中興等企業為代表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批IT創新企業。這些企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充分發揮自身的信息技術優勢,從不同角度融入中國經濟、推進中國經濟創新發展,并在這種發展中不斷壯大。這些企業群體將繼續為落實“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做出重大貢獻。
  
  當然,在應用信息化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我們也相應地面臨不少問題。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核心技術領域,我們仍然處于跟隨地位,面臨受制于人的風險;互聯網行業的“泛娛樂化”趨勢明顯,“泛娛樂化”吸引并擠占了國內主要的IT和信息化建設人才、資源,不利于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制造業的信息化建設;在一些重點行業,壟斷局面日益明顯,阻礙了一些行業和領域的創新發展;電子商務市場秩序有待規范,一些問題如假冒偽劣、信用缺失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等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也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潛在威脅,只有有效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信息化對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十三五”時期信息化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
  
  進入新常態以來,國內外經濟形勢仍然嚴峻,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壓力進一步加大,為此國家將從需求管理和供給側改革兩個層面協同推進各項改革。當前,信息化已經完全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無論是需求管理還是供給側改革,都離不開信息化的支撐。“十三五”時期,我們必須在當前信息化發展的基礎上,整合各類資源,加強政策引導作用,不斷優化發展環境,使信息化的基礎性作用轉化成為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推動力量。
  
  (一)豐富完善“互聯網+”的系統架構,整合國家信息化建設資源
  
  當前國家已經有了諸多的信息化發展計劃和方案,像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智慧城市、信息惠民、信息消費、寬帶中國等,以及2015年與“互聯網+”幾乎同時推出的“中國制造2025”。但是,這些計劃存在著規劃重疊、分工不清、缺乏統籌等問題。
  
  為此,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其基本思路是,進一步豐富完善“互聯網+”的系統架構,明確“互聯網+”作為實施新時期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中心地位,將這些獨立分散的信息化單項計劃統一構建在“互聯網+”的系統架構中,以便統籌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和大數據建設,協同推進各行各業的“互聯網+”行動計劃。
  
  (二)創新發展模式,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中國制造2025”要在與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的戰略競爭中取得成功,關鍵在于創新發展模式,找到一條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中國制造2025”的成功,不僅在于智能制造本身,更在于工業制造業之外,一方面,“中國制造2025”需要突破傳統制造業藩籬,應用互聯網思維實現跨企業、跨行業的融合;另一方面,需要克服“泛娛樂化”對IT和信息化人才與資源的“虹吸”困境,使得“中國制造2025”能夠獲得更多的技術、人才與市場的支持。
  
  當前,以化解過剩產能為重要內容的供給側改革,為“中國制造2025”提供了有利時機。為此,一方面要鼓勵和支持上下游企業加強協作,基于產品的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的全生命周期構建完整的產業價值鏈,為傳統企業開展智能制造提供基礎條件;另一方面更要鼓勵和支持互聯網企業積極參與傳統制造業的兼并重組,加強IT與信息化技術、電子商務平臺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
  
  (三)構建新型市場治理體系,促進電子商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電子商務已經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方面我國的電子商務規模已經達到全球最大,另一方面我國的電子商務遇到了諸多發展瓶頸。“十三五”時期,需要從加強需求管理、提高全社會產品消費品質、加強治理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規范、升級,實現電子商務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1.加強平臺治理,賦予電商平臺以更多管理職責

  
  電商平臺已經成為政府、市場、第三方(非政府機構)之外的第四方,正在承擔部分公共管理功能,因而有必要構建政府、市場、第三方與作為第四方的電商平臺之間的電子商務新型治理體系。
  
  電商平臺在進行市場開發時,必須同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監督管理機構,逐步承擔部分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責;而政府則要從對入駐店商的日常監管轉移到對電商平臺企業的監管上來。
  
  2.加強標準規范建設,完善市場交易秩序與環境
  
  第一,加強標準規范建設。重點是建立和完善有關商品編碼、信用管理、資質認證管理、質量標準、交易規范、售后服務、糾紛處理等方面的標準、規范。
  
  第二,加強對電子商務市場秩序的管理。一是進一步加強對電子商務市場秩序的監管,規范平臺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行為;二是通過立法,建立電商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與資源共享機制,擴大平臺的社會開放性。
  
  3.加強對平臺企業大數據的宏觀統計功能的利用與管理
  
  大數據分析技術使得企業、個人的商業秘密和隱私日益暴露在各類平臺中,給整個社會帶來問題甚至是潛在威脅。這些數據已經充分地顯示出某種公共屬性,能夠反映全社會政治、經濟與社會運行的各個層面的信息。在大數據分析技術的作用下,這些平臺上的信息所蘊含的公共價值可能遠遠地超過了原來統計部門的宏觀統計功能。
  
  為此,今后要通過加強立法,對互聯網企業采集、加工與應用這些宏觀、微觀數據加以規范,逐步將其納入國家統計服務范疇并服務于國家宏觀與行業經濟分析、預測、管理。
  
  4.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
  
  今后,要圍繞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應對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挑戰、加強國際產能合作等方面,制定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規劃,重點克服通關、跨境物流與支付國際化等方面的障礙,使中國電商平臺成為集聚國際各類產品與服務的全球交易平臺。
  
  (四)堅持寬容理念,平衡各方利益,促進融合性新興產業有序發展
  
  “互聯網+”將在各行各業催生一批類似于“網絡約車”、互聯網電視的融合性新興產業,這些產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完全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構建發展平臺,突破地域甚至是國界限制,并深刻地融入一個甚至是多個傳統產業。融合性新興產業具有成本低、擴展快、生命力強等諸多特點,能夠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因而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但是這也給傳統行業帶來了直接的利益沖突和挑戰。
  
  為此,需要充分認識融合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客觀趨勢,并以發展的眼光寬容對待利益沖突,不應該在發展初期就因為一些問題而將其一棍子打死,要采取“邊發展、邊治理”的原則,在發展中逐步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改革那些與新技術發展不相適應的制度規定,讓更多的人享受到融合性新興產業發展帶來的技術紅利,從而盡可能地化解矛盾、減少沖突。
  
  (五)夯實發展基礎,為信息化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綜合保障
  
  這里的綜合保障應該包括3個方面:首先是技術保障。關鍵是要通過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研發與創新,實現國家在信息領域核心技術設備上的自主可控。這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克服長期以來我們在核心芯片、高端服務器、高端存儲設備、數據庫和中間件等領域的技術瓶頸,實現自主保障;二是在云操作系統、工業控制實時操作系統、智能終端操作系統領域加強研發和應用;三是要加快在人工智能核心技術領域的突破;四是建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信息化發展的自主創新體系。
  
  其次是設施保障。一方面,要全面深入地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加快完善無線傳感網、行業云及大數據平臺等新型應用基礎設施,打造國際領先的信息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要加強智能制造、智能電網、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基礎性共性標準和部分關鍵技術標準的研制與推廣應用。
  
  第三是制度保障。關鍵是要為信息化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營造有利的支撐發展環境。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加快政府數據的開放共享,建立統一的社會信用支撐體系,強化知識產權戰略,加強智力資源體系建設;二是強化財稅支持,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三是加強法律法規建設,要在一些融合性新興產業的立法方面取得突破;四是加強關鍵領域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保障。



主頁 > 新聞中心 > 政策解讀 >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十三五”時期加強信息化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政策建議

2016-11-22 來源:未知 點擊:

  由新一代信息技術所驅動的新一輪信息化正在從根本上顛覆現有的產業發展格局,制造業信息化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新一輪信息化為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力,但也帶來了不少問題。為充分發揮新一輪信息化對經濟轉型升級的積極作用,“十三五”時期應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努力:加強頂層設計,明確“互聯網+”在國家信息化戰略中的中心地位;以“中國制造2025”為重點,創新發展模式,找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構建新型市場治理體系,促進電子商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堅持“邊發展、邊治理”原則,支持融合性新興產業穩定發展;從技術、設施、制度3個方面入手,為新一輪信息化的健康發展提供綜合保障。
  
  一、新一輪信息化發展的重要特征
  
  近年來,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對信息化建設的各個方面產生重大影響,并突出地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圍繞信息生命周期,新一代信息技術出現密集的鏈式創新
  
  2008年之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幾乎同時密集地涌現出來,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集群式的科技創新發展局面。這些新興技術及其產品的大量出現一時讓人眼花繚亂,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這些新技術之間其實存在著內在的邏輯和規律,圍繞信息生命周期而有序出現(如圖1所示):物聯網不僅產生各類結構化數據,更產生各類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這些日益多樣的海量數據通過移動寬帶傳輸到云計算中心平臺,并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得以及時發掘、展示其結果;對數據資源的挖掘與處理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內在推動力。
  
  (二)新一代信息技術降低了信息化發展門檻
  

  傳統技術條件下,一個機構要開展信息化建設,通常需要建設自己的局域網、機房和數據中心、開發相應的業務系統并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維護,這些都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所以,一般的中小企業是難以開展信息化建設的,個人更是無從談起。
  
  但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下,信息化建設的上述困難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到了化解甚至是消除,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門檻大大降低了:物聯網實現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極大地擴展了信息化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云計算技術實現了信息化建設技術、產品、裝備與數據資源的全社會共享與高效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了海量的各類數據資源的實時處理,并將其處理結果簡單明了地呈現給用戶;移動寬帶技術不僅提高了數據傳輸速度,也突破了傳統信息化建設的空間限制。這些技術進步使得信息化建設的各環節都出現了專業分工,從而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化建設與應用一體化的局面,特別是云計算技術使得企業在開展信息化建設時不用再投入巨資去建設獨立的信息基礎設施,而是可以租用一些專業技術企業建設和運營的相關基礎設施和服務。
  
  其綜合結果就是,信息化建設的前期投入、技術門檻以及日常運維費用都大大降低,使得中小企業甚至個人都可以輕松地開展信息化業務應用。為此,我們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信息化稱為“輕裝信息化”,這其實就是“互聯網+”的本質屬性。“輕裝信息化”使得“互聯網+”成為一種全民參與的信息化。
  
  (三)信息化從3個方面更新產業發展面貌
  

  由新一代信息技術武裝起來的新一輪信息化,正在對產業結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從而顛覆現有的產業發展面貌。這種影響具體表現為以下3個方面:一是形成新的產業發展領域。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各自創新發展,形成新的產業發展領域。例如,Gartner預計到2016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①;IDC公司預估大數據技術與服務市場規模將在2017年達到324億美元①。
  
  二是改造傳統產業。傳統行業企業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改造、提升,使得傳統產業實現創新發展。這種情況在傳統的制造業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制造業信息化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
  
  三是催生融合性新興產業。互聯網企業應用已經發展起來的互聯網平臺,從某個關鍵環節切入傳統服務行業,如醫療、物流、餐飲等傳統服務業領域,跨界融合成為這些傳統服務業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
  
  (四)制造業信息化成為國際戰略競爭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大概從2010年起,國際信息化建設重點開始從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城市信息化轉向制造業信息化。美國和德國幾乎同時推出了各自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2010年,德國政府率先提出“工業4.0”發展戰略;20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提出“工業互聯網”,作為響應美國奧巴馬政府2009年以來提出的“再工業化”“重振美國制造業”戰略的具體實施計劃。當前,制造業信息化已成為國際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趨勢以及世界主要國家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內容。
  
  二、信息化為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新動能
  
  2008年以來,我國緊緊抓住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強新興技術在各行各業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為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能。
  
  (一)信息化建設領域發生重大變化,電子商務經濟成為信息化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
  
  我國信息化建設最早是由電子政務推動的,但是2008年以來我國電子商務一直在加速發展,并向其他行業快速滲透、延伸。2013年,我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占到全社會零售商品交易總額的8.0%,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發展大國。
  
  當前,我國電子商務經濟已經從模仿走上了自主創新發展之路。
  
  電子商務經濟不僅改變了傳統商貿流通業發展面貌,而且由電子商務發展出來的快遞物流和第三方電子支付成為促進其他行業創新發展的新型工具和手段,使得我國信息經濟開始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當前,電商平臺、快遞物流和第三方電子支付賦予中國經濟創新發展以新動力。
  
  (二)“互聯網+”成為構筑支撐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信息化基礎架構
  
  在推進信息化與產業發展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探索并積累了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有效經驗,并創新發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信息經濟發展道路。這體現在企業經營的戰術層面和國家發展的戰略布局兩個層面:就企業經營的微觀戰術層面而言,“互聯網思維”和“O2O”集中代表了我國互聯網企業應用信息化改造、革新傳統產業的思維方式與實現路徑。
  
  這些思維和方法使信息化獲得了全社會的認同并成為各行各業實現轉型升級的思想基礎。
  
  就國家發展的宏觀戰略層面而言,“互聯網+”成為動員全民力量、調動全社會資源,將整個中國經濟快速融入新一輪信息化發展浪潮的重大戰略。
  
  “互聯網+”應該是基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條件下的新一輪信息化。與傳統信息化不同,“互聯網+”在基礎設施、業務架構設計、信息資源產生與處理、應用方式、參與主體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極大地降低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技術門檻、建設成本與運維支撐條件,使得中小企業甚至個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參與其中。對于應用信息化的企業和個人來說,“互聯網+”其實就是一種“輕裝信息化”。因此,“互聯網+”不僅是我國為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而提出來的一個宏偉戰略規劃,也是經濟新常態下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項具體行動計劃,不僅僅是工業信息化,更是三大產業的全面信息化。
  
  無論是“互聯網思維”和“O2O”,還是“互聯網+”,都集中體現了我們探索信息化與中國經濟融合發展的創新成果,表明我們已經找到了推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成熟的信息化發展模式。
  
  (三)信息化與中國經濟的融合發展,催生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IT創新企業
  
  最近十年來,我國涌現了以騰訊、阿里巴巴、百度、華為、中興等企業為代表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批IT創新企業。這些企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充分發揮自身的信息技術優勢,從不同角度融入中國經濟、推進中國經濟創新發展,并在這種發展中不斷壯大。這些企業群體將繼續為落實“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做出重大貢獻。
  
  當然,在應用信息化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我們也相應地面臨不少問題。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核心技術領域,我們仍然處于跟隨地位,面臨受制于人的風險;互聯網行業的“泛娛樂化”趨勢明顯,“泛娛樂化”吸引并擠占了國內主要的IT和信息化建設人才、資源,不利于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制造業的信息化建設;在一些重點行業,壟斷局面日益明顯,阻礙了一些行業和領域的創新發展;電子商務市場秩序有待規范,一些問題如假冒偽劣、信用缺失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等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也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潛在威脅,只有有效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信息化對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十三五”時期信息化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
  
  進入新常態以來,國內外經濟形勢仍然嚴峻,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壓力進一步加大,為此國家將從需求管理和供給側改革兩個層面協同推進各項改革。當前,信息化已經完全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無論是需求管理還是供給側改革,都離不開信息化的支撐。“十三五”時期,我們必須在當前信息化發展的基礎上,整合各類資源,加強政策引導作用,不斷優化發展環境,使信息化的基礎性作用轉化成為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推動力量。
  
  (一)豐富完善“互聯網+”的系統架構,整合國家信息化建設資源
  
  當前國家已經有了諸多的信息化發展計劃和方案,像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智慧城市、信息惠民、信息消費、寬帶中國等,以及2015年與“互聯網+”幾乎同時推出的“中國制造2025”。但是,這些計劃存在著規劃重疊、分工不清、缺乏統籌等問題。
  
  為此,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其基本思路是,進一步豐富完善“互聯網+”的系統架構,明確“互聯網+”作為實施新時期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中心地位,將這些獨立分散的信息化單項計劃統一構建在“互聯網+”的系統架構中,以便統籌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和大數據建設,協同推進各行各業的“互聯網+”行動計劃。
  
  (二)創新發展模式,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中國制造2025”要在與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的戰略競爭中取得成功,關鍵在于創新發展模式,找到一條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中國制造2025”的成功,不僅在于智能制造本身,更在于工業制造業之外,一方面,“中國制造2025”需要突破傳統制造業藩籬,應用互聯網思維實現跨企業、跨行業的融合;另一方面,需要克服“泛娛樂化”對IT和信息化人才與資源的“虹吸”困境,使得“中國制造2025”能夠獲得更多的技術、人才與市場的支持。
  
  當前,以化解過剩產能為重要內容的供給側改革,為“中國制造2025”提供了有利時機。為此,一方面要鼓勵和支持上下游企業加強協作,基于產品的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的全生命周期構建完整的產業價值鏈,為傳統企業開展智能制造提供基礎條件;另一方面更要鼓勵和支持互聯網企業積極參與傳統制造業的兼并重組,加強IT與信息化技術、電子商務平臺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
  
  (三)構建新型市場治理體系,促進電子商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電子商務已經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方面我國的電子商務規模已經達到全球最大,另一方面我國的電子商務遇到了諸多發展瓶頸。“十三五”時期,需要從加強需求管理、提高全社會產品消費品質、加強治理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規范、升級,實現電子商務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1.加強平臺治理,賦予電商平臺以更多管理職責

  
  電商平臺已經成為政府、市場、第三方(非政府機構)之外的第四方,正在承擔部分公共管理功能,因而有必要構建政府、市場、第三方與作為第四方的電商平臺之間的電子商務新型治理體系。
  
  電商平臺在進行市場開發時,必須同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監督管理機構,逐步承擔部分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責;而政府則要從對入駐店商的日常監管轉移到對電商平臺企業的監管上來。
  
  2.加強標準規范建設,完善市場交易秩序與環境
  
  第一,加強標準規范建設。重點是建立和完善有關商品編碼、信用管理、資質認證管理、質量標準、交易規范、售后服務、糾紛處理等方面的標準、規范。
  
  第二,加強對電子商務市場秩序的管理。一是進一步加強對電子商務市場秩序的監管,規范平臺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行為;二是通過立法,建立電商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與資源共享機制,擴大平臺的社會開放性。
  
  3.加強對平臺企業大數據的宏觀統計功能的利用與管理
  
  大數據分析技術使得企業、個人的商業秘密和隱私日益暴露在各類平臺中,給整個社會帶來問題甚至是潛在威脅。這些數據已經充分地顯示出某種公共屬性,能夠反映全社會政治、經濟與社會運行的各個層面的信息。在大數據分析技術的作用下,這些平臺上的信息所蘊含的公共價值可能遠遠地超過了原來統計部門的宏觀統計功能。
  
  為此,今后要通過加強立法,對互聯網企業采集、加工與應用這些宏觀、微觀數據加以規范,逐步將其納入國家統計服務范疇并服務于國家宏觀與行業經濟分析、預測、管理。
  
  4.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
  
  今后,要圍繞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應對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挑戰、加強國際產能合作等方面,制定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規劃,重點克服通關、跨境物流與支付國際化等方面的障礙,使中國電商平臺成為集聚國際各類產品與服務的全球交易平臺。
  
  (四)堅持寬容理念,平衡各方利益,促進融合性新興產業有序發展
  
  “互聯網+”將在各行各業催生一批類似于“網絡約車”、互聯網電視的融合性新興產業,這些產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完全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構建發展平臺,突破地域甚至是國界限制,并深刻地融入一個甚至是多個傳統產業。融合性新興產業具有成本低、擴展快、生命力強等諸多特點,能夠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因而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但是這也給傳統行業帶來了直接的利益沖突和挑戰。
  
  為此,需要充分認識融合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客觀趨勢,并以發展的眼光寬容對待利益沖突,不應該在發展初期就因為一些問題而將其一棍子打死,要采取“邊發展、邊治理”的原則,在發展中逐步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改革那些與新技術發展不相適應的制度規定,讓更多的人享受到融合性新興產業發展帶來的技術紅利,從而盡可能地化解矛盾、減少沖突。
  
  (五)夯實發展基礎,為信息化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綜合保障
  
  這里的綜合保障應該包括3個方面:首先是技術保障。關鍵是要通過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研發與創新,實現國家在信息領域核心技術設備上的自主可控。這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克服長期以來我們在核心芯片、高端服務器、高端存儲設備、數據庫和中間件等領域的技術瓶頸,實現自主保障;二是在云操作系統、工業控制實時操作系統、智能終端操作系統領域加強研發和應用;三是要加快在人工智能核心技術領域的突破;四是建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信息化發展的自主創新體系。
  
  其次是設施保障。一方面,要全面深入地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加快完善無線傳感網、行業云及大數據平臺等新型應用基礎設施,打造國際領先的信息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要加強智能制造、智能電網、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基礎性共性標準和部分關鍵技術標準的研制與推廣應用。
  
  第三是制度保障。關鍵是要為信息化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營造有利的支撐發展環境。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加快政府數據的開放共享,建立統一的社會信用支撐體系,強化知識產權戰略,加強智力資源體系建設;二是強化財稅支持,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三是加強法律法規建設,要在一些融合性新興產業的立法方面取得突破;四是加強關鍵領域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