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政策解讀 >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赤峰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中共赤峰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23 點擊:

 中共赤峰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赤峰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中國共產黨赤峰市第六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確定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階段。中國共產黨赤峰市第六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落實自治區黨委九屆十四次全委會議精神,深刻分析全市“十三五”發展環境和面臨的形勢,認真研究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就制定“十三五”規劃提出如下建議。
  
  一、“十三五”發展環境和面臨的形勢

  
  (一)“十二五”時期我市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十二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極為重要的五年。面對復雜形勢和嚴峻挑戰,市委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全面貫徹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統籌推進擴大總量、提高質量雙重任務,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推進發展轉方式、政府轉職能、干部轉作風,全力實施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妥善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實現了“十二五”發展圓滿收官,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經過五年的團結奮斗和不懈努力,全市經濟總量進一步壯大,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到1860億元;轉型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五大基地”初步形成規模;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初步建成百萬人口區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國家森林城市,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覆蓋80%的行政村;各領域改革深入推進;依法治市取得積極進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顯著提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整體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譜寫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
  
  (二)“十三五”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十三五”時期,我市同全國全區一樣,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球信息化革命和工業4.0時代的到來,正在打破傳統的資源要素配置方式,為我市謀劃發展打開了新視野、創造了新空間;我國經濟全面向中高端邁進,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將對我市發展轉方式產生深刻影響和強勁帶動;國家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經濟區合作發展、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強力推進脫貧攻堅,為我市加強開放合作,加快改變貧困落后面貌提供了難得機遇。自治區加大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力度,推動“錫赤通”經濟區和蒙東能源基地建設,對東部盟市多領域發展給予差別化政策,為我市培育新的增長點、創造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支持。我市發展基礎在過去五年進一步夯實,產業、園區、資源環境、城鄉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支撐水平顯著提升,連通華北、東北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彰顯,人力資源潛力加快釋放,特別是我們抓住李克強總理考察赤峰的重大歷史機遇,在推動京津冀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國家級產業合作與轉型升級示范區以及交通、水利、電力、生態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積極進展,謀劃實施了一批重大項目,為我市在“十三五”時期集中發力創造了條件。我們必須科學判斷新形勢,牢牢把握新機遇,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全市發展建設,努力奪取新的更大勝利。
  
  推動“十三五”發展,我們也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宏觀經濟環境復雜多變,我市發展不可避免要受到波及和影響;國內經濟依然面臨下行壓力,經濟轉型還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各地經濟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周邊地區產業趨同,區域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在新的發展理念和路徑下,干部群眾思想觀念需要加快轉變,資源、環境約束力增強,產能過剩、產品賣難問題突出,資金、技術、人才瓶頸亟待破解,我市在實施創新驅動、推進經濟轉型過程中,需要有更大的魄力、勇氣和智慧。特別是從我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來看,欠發達的基本市情沒有根本改變,發展不足和發展不優的問題十分突出。我市經濟總量小,主要人均指標居自治區靠后位置,各領域建設均存在欠賬和短板,做大總量的要求極為迫切;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層次低,發展方式粗放,城鄉區域發展不均衡,基礎保障能力不強,提高發展質量刻不容緩;小康社會總體實現程度低,貧困面大且貧困程度深,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艱巨繁重。我們必須強化危機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積極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在“十三五”時期發展得更好、更快,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
  
  二、“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要求
  

  (一)“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
  
  謀劃和推動“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九屆十四次全委會議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自治區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積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做大總量和提高質量雙重任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加快開放合作和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推進各領域改革和法治赤峰建設,深入實施脫貧攻堅和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努力形成經濟新動力、發展新方式、產業新體系、城鄉新格局和開放新局面,走出一條符合赤峰實際的創新發展道路,確保同全國全區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主要經濟指標保持高于全國、全區平均水平的增長速度,通過追趕進一步縮小發展差距。經濟發展方式明顯轉變,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新型工業優先發展,現代農牧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比重提升,新興產業形成規模,企業和全社會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力爭到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十三五”期末,主要經濟指標更加平衡協調。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創業環境更好、就業崗位更多,就業比較充分。教育、科技、文化、體育、醫療、社保、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健全均衡,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農村牧區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到2017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自治區重點貧困旗縣區全部摘帽;到2020年,實現農村牧區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國家重點貧困旗縣全部摘帽。
  
  --協調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明顯提高,農村牧區收縮轉移、集中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產業和縣域發展布局更加科學合理,市三區和喀喇沁旗協同發展取得實質進展,赤峰東部工業走廊形成規模,旗縣區產業定位更加清晰、特色進一步彰顯,縣城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深入人心,落實主體功能區劃取得實效,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資源科學利用水平大幅提高,低碳循環發展取得積極成果,水資源保護利用形成制度,生態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
  
  --地區競爭力、影響力增強。建設有色金屬、清潔能源、新型化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和草原文化旅游五大基地。全方位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自治區東部南北雙向開放的樞紐城市,打造國家級產業合作與轉型升級示范區。建成現代商貿物流中心、大數據服務中心。建設智慧城市
  
  --社會文明程度提升。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國家森林城市成果,力爭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全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法治赤峰、平安赤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社會治理更加科學、精細、高效,人民群眾的法治精神和誠信意識明顯增強,安全感和滿意度顯著提高,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各方面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政府和市場關系進一步理順,政府服務科學高效、規范透明,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市和旗縣區財權、事權更加清晰穩定,地區間協調合作機制逐步健全,差異化考核制度更加成熟。
  
  (三)“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
  
  推動“十三五”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深入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推動思想觀念和發展的理念、方向、路徑、措施全方位革新,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步。
  
  踐行創新發展理念,就是要堅持把創新擺到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解決新常態下所有發展問題的基本路徑。特別是要立足我市欠發達的基本市情和要素驅動特征,下決心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布局、調整動力結構、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更加自覺地依靠創新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保穩定,形成保障“十三五”發展的原動力。
  
  踐行協調發展理念,就是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對我市而言,首要的是緊緊圍繞做大總量與提高質量“雙重任務”,處理好增長與轉型、速度與效益的關系,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科學發展,在不斷縮小差距中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同時,構建更加合理的內外、城鄉、區域發展格局,使發展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就是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特別是立足我市經濟資源型特征明顯、生態環境脆弱、生產方式粗放的現狀,樹立綠色低碳意識,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動產業集群、集聚、集約發展和循環低碳發展,推進資源科學有序利用,堅持不懈加強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踐行開放發展理念,就是要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進一步解放思想、放寬視野,變區位潛能為發展動能,積極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主動融入全國、全區發展大局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主動研究推動與周邊地區的深度合作和共建共贏,努力創造先發優勢,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與張力。
  
  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就是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團結帶領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共同開創美好事業。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加居民收入,保障公共產品供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發揚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平等享有。
  
  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斷增強發展實力和后勁
  
  在不斷縮小發展差距中提高發展質量,是赤峰“十三五”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全市上下要繼續下力量解決好發展不足這一關鍵問題,為經濟換擋提質、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一)增強發展動力。適應國家、自治區動力轉換導向和趨勢,立足我市動力結構仍以投資拉動為主的階段性特征,充分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加快釋放內需潛能,積極擴大出口規模,推動投資、消費、出口競相增長。同時加大供給側改革力度,形成供給側、需求側共同發力、相互促進的動力格局。
  
  堅持財政、金融、引資、民資共同發力,推進投資主體多元,未來五年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實現較大幅度增長。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實現主導產業發展基金全覆蓋。加大引資力度、提升利用外資水平。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大信貸投入,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放寬民間投資準入,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全方位激活投資市場。優化投資結構,加大現代產業發展、城鄉一體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力度,以投資結構優化拉動經濟調整轉型。堅持把投資落實到項目,圍繞“五大基地”建設,集中實施一批基礎性、關鍵性、引領性項目,為全市“十三五”發展提供支撐。
  
  根據我市面積大、人口多,居民收入穩定增加,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的實際,認真研究擴大消費規模、優化消費結構、提升消費檔次的政策措施,釋放住房、汽車等剛性消費需求,擴大教育、文化、體育、旅游、養老、健康等服務消費,培育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休閑消費,促進農村牧區消費,不斷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發揮我市毗鄰京津冀、東北兩大消費市場優勢,同時激發市內消費和外部消費兩個活力,積極擴大旅游、度假、療養等外部消費規模,帶動消費市場擴量提質。結合推動開放發展,進一步提高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努力擴大出口規模,未來5年實現翻番。
  
  (二)做大產業規模。做大產業是做大經濟的根本。堅持三次產業同步壯大。進一步強化工業支撐引領作用,推動有色金屬產業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能源產業成長為千億元產業,新型化工產業和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均達到500億元,裝備制造、紡織、建材、醫藥產業實力進一步增強,電子、信息產業成長為具有地區競爭力的新興產業。穩步壯大農牧業,糧食產量和牲畜存欄量穩定上升,果蔬和經濟作物產量大幅度增加。加快提升服務業比重,把旅游產業打造成全市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推動電子商務產業快速發展,文化、物流產業規模實現翻番,金融、體育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
  
  (三)壯大縣域經濟。立足我市經濟弱主要是縣域經濟弱和“十三五”期間8個國貧縣、2個區貧縣全部摘帽的實際,把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主體功能區劃,考慮各旗縣區地理區位、產業、資源、人力、環境條件,科學編制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引導規范縣域經濟發展。加強政策引導和分類指導,按照全市區域、產業發展布局,支持旗縣區培育發展特色主導產業,每個旗縣均建成一個銷售收入百億元以上的特色園區。推動旗縣區錯位發展、分工協作,強化資源組合和優勢互補,減少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加強旗縣區財源建設,優化財政收入結構,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增強地方財政實力,提高財政自給率。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和擴權強縣改革,增強旗縣自主發展能力。實施差異化考核政策,形成更加科學的發展導向。
  
  (四)培育市場主體。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培育壯大骨干企業,支持企業實施戰略合作和兼并重組,加強企業技改和自主創新,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力爭在有色金屬冶煉加工、農畜產品加工領域培育出行業領軍企業。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協作配套,走“專、精、特、新”道路,培育形成一批有活力、能創新、善協作、吸納就業能力強的中小企業集群。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創業政策扶持,建設創業創新平臺,加強創業孵化服務,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模式,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活力。
  
  (五)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到完善網絡、構建通道、提升層次、強化保障上來。構建連通內外、覆蓋城鄉的公路交通運輸網絡,建成經棚至錫林浩特、經棚至承德、赤峰至圍場高速公路,開工建設赤峰至凌源、赤峰至經棚高速公路,分期分段將赤峰境內省際大通道改造成高速公路,推進一批與周邊地區連通、縣際連接、跨縣重要通道和縣內主干線建設,完善鄉村公路網絡。建成赤峰至京沈客專連接線,對接好內蒙古快速鐵路工程,開通赤峰至大板客運列車,并逐步改造成快速鐵路,推進一批支線鐵路和現有鐵路擴能改造工程;推進赤峰玉龍機場遷建,盡早開工建設天山通用機場和林西支線機場,建設一批規模適度的旗縣通用機場,布局通用航空產業鏈。推進能源通道建設,力爭開工建設赤峰至華北或華東特高壓輸電通道、元寶山電廠至河北500千伏電力改接輸出通道,破解電力外送瓶頸;探索實施合同能源管理,推動市內發電企業和用電企業對接直供;2016年開工建設遼寧朝陽至赤峰城區天然氣輸送管道,謀劃建設大唐煤制氣至中心城區天然氣輸送管道,完善向縣城輸氣網絡,發展生物質燃氣產業,實施“氣化赤峰”工程。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開工建設林西東臺子水庫,實施三座店水庫向中心城區供水工程、河湖治理和河庫連通工程,增強水資源保障能力。推動信息通信網絡升級,實施“寬帶赤峰”工程,加快“云”平臺建設,建設智慧城市。

  四、創新發展方式和發展路徑,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依靠創新調結構、轉方式、強支撐、建機制,打造發展新優勢,增強綜合經濟實力。
  
  (一)建設適應轉型發展要求的新型產業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互促共進,強化新型工業帶動,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用現代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互聯網經濟,強化大數據、互聯網對實體產業的帶動作用,形成產業發展新體系。
  
  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釋放現有主導產業新動能,按照“整合資源、集中冶煉、精深加工”的路子,推動有色金屬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建成在國內占較大份額的銅、鋅、鉛、錫加工基地;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全面推進現有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新建一批具有領先技術水平的火電機組,大力開發風能、太陽能、抽水蓄能、生物質能,未來5年力爭新增電力裝機1500萬千瓦,其中清潔能源1000萬千瓦以上,初步建成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和國家級生物天然氣產業示范區;壯大現代化工產業,推進煤化工新型化、清潔化、多元化發展,推進生物化工、氟化工增量提質;構建水平較高的食品工業體系,打造國內有重要影響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培育國字號、蒙字號產品,擴大中高端市場份額。發展壯大裝備制造業,認真研究現有產能改造升級和引聯重組,推動風機裝備制造、太陽能光伏組件制造、礦山機械、農牧業機械設備制造及零部件產業形成規模、提升檔次;做強醫藥產業,整合醫藥產業資源,擴大原料藥生產,發展醫藥制劑、醫療器械產業,集中打造醫藥產業園區,提升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振興建材和紡織產業,推動市內企業與國內外大型企業聯合重組,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水平。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優惠政策扶持力度,推動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和電子產業形成規模,打造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組建赤峰礦業等集團,引導支持優勢產業優先發展。
  
  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堅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牧業發展道路。適應農牧業現代化對農牧業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牧區耕地和草牧場承包經營權改革,依法推進有序流轉,支持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農牧業生產,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合作社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為適度規模化生產創造條件;加快轉變農牧業生產方式,研究扶持政策,加大農機推廣力度,推動跨區域聯合作業,大幅度提高農牧業機械化水平。推動農牧業生產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經濟作物在種植業中的比重,提高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占水澆地面積的比重,提高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面積比重。堅持以水定糧、以草定畜、優糧優畜,合理控制數量,重點提高效益。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牧業,科學控制用水總量,重點調整優化內部結構,提高單產水平。加大力度調整種植業、養殖業內部結構,推動“糧食下坡、果經上山、牲畜入棚”,穩定糧食生產能力,推動糧食與經濟作物并行,調減低產低效糧食種植面積,發展高水平設施農業、林果業、草產業和優質旱作農業,推進谷子、蕎麥、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發展經濟作物;大力發展畜牧業特別是農區畜牧業,推動牧區繁殖、農區育肥,企業改良、分散戶養,大幅度提高舍飼圈養和育肥比重,不斷提高大畜比重。實施良種化工程,推動育、繁、推一體化的良種企業做大做強,培育本土肉牛、生豬品牌,推廣昭烏達肉羊,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附加值。進一步提高農牧業產業化、市場化水平,積極引進大型農牧業龍頭企業,培育壯大本土企業,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大企業帶動大產業、大項目促進大轉型的良好局面;實施品牌戰略,推進標準化生產,打造全市一體、規范有序的農畜產品品牌,形成地區整體品牌效應,提高市場辨識度和影響力。健全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科技創新推廣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搭建農畜產品交易和價格發布平臺,建設覆蓋主要產業的冷鏈工程。提高農牧業抗災避災能力。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把握實體業態消費潮流,繼續引進高端服務企業和知名商業品牌,加快發展現代品牌店、綜合體驗店、規模連鎖、網絡電商、快遞配送等商貿新型業態,推動傳統商貿業煥發新生機,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合理布局區域性綜合市場、專業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產地市場,構建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市場群。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推動物流園區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冷鏈物流等新型業態,打造“蒙東冀北遼西”區域性物流中心。樹立全域、全季、全員旅游導向,優化“一帶兩翼、六大板塊”布局,同步推進精品旅游景區景點、文化旅游景點和鄉村旅游景點建設,豐富旅游產品,規范旅游市場,發展智慧旅游,整體提升赤峰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動旅游業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與體育產業聯手發展,面向市內市外兩個市場,突出草原文化品牌,量身打造草原觀光、文化覽勝、生態體驗、民俗風情、休閑度假、體育健身、健康療養和農家樂、牧家樂、林家樂等系列品牌,推動旅游業精準化發展,形成“文化赤峰、綠色赤峰、休閑赤峰”品牌。培育發展現代金融業,推動金融體制改革,加大銀行、證券、基金、信托、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引進力度,加強金融穩定機制建設,完善金融擔保體系和農村牧區、小微企業信用體系,發展普惠金融。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服務外包、健康養老、家政服務、遠程教育、數字休閑等新型服務模式,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完善現代服務體系,整體提升服務業質量和效益。
  
  積極發展互聯網經濟。適應網絡經濟飛速發展和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深度融合的趨勢,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信息網絡技術全方位應用,促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深度融合,與轉型發展全面接軌,為經濟發展開拓新空間、注入新動力、釋放新活力。依托我市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積極爭取自治區批準我市布局建設信息科技產業示范區、互聯網經濟集中區、電子商務集聚區和有色金屬、能源、化工、農畜產品等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推動我市主要產業與互聯網全面對接。以智慧赤峰建設和蒙東云計算中心為依托,積極推動建設蒙東、冀北、遼西地區大數據公用平臺,與京津冀和東北有關數據平臺對接共享,建設蒙古文信息中心,實現城鄉寬帶全覆蓋,助力實體經濟特別是開放型經濟發展。
  
  (二)提高科技引領發展水平。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建設,加強技術研發、引進和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努力在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新能源、現代煤化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現代醫藥等領域建設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掌握一批核心技術,為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提供支撐。加強創新平臺建設,積極創建有色金屬、新能源汽車、醫藥、大數據等方面的新型研發機構、研發中心和工程中心,推動我市科研院所、企業承擔、分擔或參與國家、自治區重大科技項目,研究整合建立一批開放性實驗室、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市級科技攻關項目。面向京津冀科技和人才高地,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建設好克什克騰國家戰略性煤基能源化工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清華大學新能源實驗開發基地,推動建設京津冀遼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新技術、新成果轉化基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加強科技服務平臺和體系建設,加大科技研發創新投入,設立科技協同創新基金,加快科研院所“去行政化”進程,打通成果轉化通道,推動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三)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培育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先進適用技術、自主品牌和較強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設立企業創新基金,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引導企業圍繞市場需求和長遠發展,建立研發機構,健全組織技術研發、產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鼓勵支持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開展協同創新,建立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用合作機制,發揮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用,通過聯盟研發重大創新產品、開展共性技術攻關、加強技術創新,解決制約企業長遠發展的技術性難題。建立中小企業創業園,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新,推進創業孵化、知識產權服務、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等機構建設,構建面向中小微企業的社會化、專業化、網絡化技術創新服務平臺。
  
  (四)深化改革激發創新動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等機制,增強創新動力。堅持放管結合,實施“三個清單”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全方位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水平。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理資本為主,激發國有資本潛力和活力。深化市場準入制度改革,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推進水、供熱、天然氣、電力、交通等領域價格改革,完善決定價格機制。深化市場配置要素改革,促進人才、資金、科研成果等在城鄉、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間有序流動。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加強旗縣政府基本財力保障,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差異性轉移支付政策。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合理控制舉債規模。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發展普惠金融,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牧區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運用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大幅度精減和取消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
  
  五、促進協調發展,構建均衡發展新格局
  
  (一)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堅持統籌兼顧、差異定位、協同發展原則,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沿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沿重要交通干線,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重點產業帶和產業發展集中區,形成全市開發建設核心區。集通鐵路和省際通道沿線重點打造能源化工、有色金屬產業帶,赤大白鐵路-葉赤鐵路沿線重點打造加工制造業產業帶,環城高速和京沈客專接入站沿線重點打造現代物流產業帶,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流域重點打造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帶,大興安嶺南麓、西拉沐淪河兩岸重點打造新能源產業帶。完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各旗縣區招商引資積極性,尊重企業自主選擇權,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探索建立工業退出機制,推動工業生產有序退出重點生態區、水源區、旅游區和現代農牧業集中區。
  
  (二)打造中心城市和縣城經濟增長極。按照建設京津冀城市群、遼沈城市群之間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進一步提高中心城區基本建設水平,加快完善配套服務功能,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加快推動市三區與喀喇沁旗協同發展,在規劃、產業、交通、教育、醫療、社保、戶籍等方面實行一體化政策,建立綜合協調機制,制定經濟成果分享辦法,形成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著力打造中心城市產業隆起帶和增長極,整合市三區和喀喇沁旗產業和資源,以赤峰經濟開發區一區三園即紅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赤峰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開發試驗區、安慶工業園區為基礎,打造赤峰東部工業走廊,推動赤峰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銅產業園、醫藥產業園、紡織產業園同步建設發展,推動市三區企業和喀喇沁旗金峰工業園區企業向赤峰東部工業走廊集中,積極承接京津冀和其他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使赤峰東部工業走廊成為自治區級千億元園區,力爭晉升為國家級工業園區。整合中心城區物流業,科學劃分功能分區,實現紅山物流園區、赤峰商貿物流城、松山物流園區、和美工貿園區融合發展,建設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
  
  強化縣城經濟對全市經濟的重要支撐作用,發揮縣城經濟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牽動功能,堅持以城市標準建設縣城、以城市標準配套產業,引導旗縣進一步推動產業、項目、服務、人口向縣城集中,使縣城建設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形成各自經濟核心區。加強分類指導,引導縣城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發展工貿結合型、商品集散型、交通樞紐型、文化旅游型等城鎮經濟,增強縣城經濟活力和競爭力。加強縣城經濟發展中的溝通協作,打造整體優勢,控制重復建設,減少內部消耗。
  
  (三)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堅持規劃先行,按照城鄉一體發展、要素均衡配置、服務平等共享原則,加快制定實施城鄉發展規劃,科學指導規范城鄉建設發展。進一步優化城鎮布局,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縣城為樞紐,以重點小城鎮為節點,構建梯次分明、布局合理、產業分明的新型城鎮發展框架。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樹立綠色低碳理念,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提高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推進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文明城市、宜居城市建設,積極打造國家園林城市和海綿城市。實施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適時啟動中心城市輕軌建設,完善城市路網,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基本消除中心城區和縣城棚戶區,推進城鎮老舊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治理,加強鄉鎮所在地建設。大力發展綠色公共交通。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實施居住證制度,健全財政轉移支付與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牧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城落戶農牧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促進農牧民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
  
  (四)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按照城鄉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鄉村建設規劃,有序高效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堅持“收縮轉移、集中發展”,進一步調整村莊布局和人口分布,適度集中地處偏遠、環境惡劣、過于分散的行政村莊和自然村落,遷移偏遠戶、撤并小村組、建設中心村。深入實施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同步開展“鄉風文明行動”,加強農牧民教育,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全面改善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條件、產業發展狀況和群眾精神面貌。健全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繁榮農村牧區經濟,引導現代生產要素投向農村牧區,增強農村牧區發展活力。深化農村牧區綜合改革,賦予農牧民更多財產權利,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全面開展農村牧區、工礦區、林區、墾區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城鄉結合部環境整治和社會治理,建設美麗鄉村。
  
  (五)統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強化黨管意識形態主體責任,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滿足廣大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增強公民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鞏固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加強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展示工作,推動并力爭完成紅山文化遺址、遼代上京城和祖陵遺址申遺工作,推進綜合性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進一步提高赤峰的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運用互聯網等新媒體、眾籌融資等新理念,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赤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強市轉變。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提高全民身體素質。
  
  六、樹立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
  
  (一)有序有度利用自然。立足我市生態環境脆弱的實際,珍惜幾代人、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態建設成果,堅持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前提、以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進行有序有度開發,促進生產空間節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依據國家和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進一步完善市和旗縣區空間規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逐步形成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產業項目實行分類控制,支持生產要素向重點開發區聚集,盡快制定限制開發區限制類和禁止類產業指導目錄,科學分配用地權、用水權、用能權和排放權初始指標,保障可持續發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加強資源環境和生態價值觀教育,培養公民環保意識,引導全社會自覺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二)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強對能源、水、土地等資源的全過程管理,不斷降低資源消耗強度,以合理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行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提升重點產業、重點單位能效,繼續挖掘風能、太陽能、光能、水能、生物質能利用潛力,提高非化石燃料比重,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量水而行,運用價格和稅費手段加強對農牧業和工業用水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節約利用地表水,控制開采地下水,推廣利用再生水,提高水資源安全保障水平。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嚴守耕地紅線,提高工業用地利用率,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節約高效利用每一寸土地。積極倡導綠色消費方式,引導消費者自覺抵制過度包裝、過度消費等奢靡之風,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三)推動循環低碳發展。加快建立循環工業、農牧業、服務業體系,推進生產、流通、銷售各環節循環發展,提高全社會資源產出率。圍繞冶金、能源、化工等重點行業,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建設循環產業示范園區,使資源實現閉合循環、吃干榨凈。建立健全覆蓋勘探開發、選礦冶煉、廢棄尾礦利用全過程的激勵約束機制,引導企業自覺節約利用資源。培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實行垃圾分類回收,發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產業,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大力發展清潔節能公共交通,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鼓勵綠色出行,力爭進入新能源試點城市序列。嚴格執行建筑節能標準,加快推進既有建筑節能和供熱計量改造,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加快低碳技術引進、推廣和產業化,實施一批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示范工程,有效控制碳排放。
  
  (四)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深入推進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加快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切實改善環境質量,保障人體健康。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突出抓好高污染重點企業治理、冬季采暖期污染管控、機動車污染減排、建筑工地煙塵整治等重點工程,取締中心城區燃煤鍋爐,逐步取締縣城鎮燃煤鍋爐,改善大氣質量。加強飲用水保護,全面排查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準保護區及上游地區的污染源,強力推進水源地環境整治和恢復,不斷改善飲用水水質。完善污水排放許可制和排污權初始分配制度,對亂排污水行為“零容忍”。加強農牧業面源污染防治,重點采取深松整地、保護性耕作、秸稈綜合利用、殘膜治理、施用有機肥等措施,推進用地和養地相結合,提高耕地質量。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加強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推進尾礦安全、環保存放和綜合利用,妥善處置礦渣等大宗固體廢棄物,打造綠色礦山。
  
  (五)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堅持封育并舉、以封為主、適地適樹、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繼續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退化林分改造等重大生態建設工程,推進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伐還綠,逐步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實施好重點區域綠化工程,提高城鎮、村莊、園區、廠礦、道路兩側、河流沿岸的綠化美化程度,建設中心城區和縣城生態圈,改善人居環境。推進百萬畝高效節水經濟林、百萬畝樟子松和百萬畝文冠果基地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和生態觀光產業,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機統一。落實草原生態獎補機制,探索制定生態保護地方性法規,設立生態紅線,嚴格實施草畜平衡制度,推進封育禁牧、季節性休牧和劃區輪牧,加快推進基本草原劃定和保護工作,推動草原自然恢復。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配套政策,深化國有林場改革,推進草原基本經營制度改革,激發生態建設活力。

  七、提高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開創合作共贏發展新局面
  

  深入踐行開放發展理念,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引領,發揮位于環渤海和東北兩大經濟區、毗鄰京津冀、自治區距離出海口最近等綜合區位優勢,立足國際國內、面向自治區向北向南開放兩個方向,深入研究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主動融入國家和自治區重大區域發展布局,積極推動區域合作,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
  
  (一)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全方位謀劃對接京津冀一體發展規劃,重點推動各類產品進入京津冀市場,最大限度分享京津冀市場紅利。加快建設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盡快使向京津冀輸氣、送電達到預期規模,使我市清潔能源產品有穩定的市場;擴大綠色農畜產品基地規模,瞄準高端市場需求生產更多適銷對路產品,拓寬農畜產品進入京津冀市場的渠道,進一步提高赤峰綠色農畜產品在京津冀地區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做大做強旅游業,豐富旅游線路、旅游形式和旅游產品,形成京津冀重要的旅游觀光和休閑度假基地。積極承接京津冀和發達地區資本、技術、智力外溢和產業轉移,加強科技交流和產學研合作,加強人員往來、人文交流和人才合作,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協作區;同步加強與其他發達地區的溝通合作,建設國家級產業合作與轉型升級示范區。創新京蒙對口幫扶合作機制,積極爭取幫扶政策和資金技術,緊盯央企、京企、知名企業,加強溝通、聯系和對接,努力促成新的合作。
  
  (二)加強與東北經濟區的對接合作。緊抓國家新一輪支持東北振興的機遇,認真謀劃融入東北經濟區的舉措,主動融入東北區域一體化發展。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積極參與東北經濟區產業分工協作,特別是加強裝備制造產業合作,提高我市非資源型產業發展水平。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對接步伐,推動赤峰至京沈客專連接線、巴新鐵路、錦白和葉赤鐵路擴能、赤峰至凌源高速公路等項目加快建設,密切赤峰與東北地區的聯系。深入研究跨區域調水的有效途徑和規劃方案,推動實施“遼西北調水”赤峰支線工程,進一步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加強與遼寧沿海港口特別是錦州港和綏中港的合作,打通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海上通道。
  
  (三)積極參與推動區域共建。按照自治區建設錫赤通經濟區部署和資源互補、互惠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加強與錫盟、通遼溝通合作,推動建設錫赤通經濟走廊,建設赤錫煤電化工業園區和赤通綠色農畜產品深加工園區,加強錫赤通交通、水利、電力等重大基礎設施銜接,推動文化旅游共建,打造自治區東部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強與蒙東地區其他盟市的交流合作,組團融入東北經濟區,提升區域合作層次和水平。加強與朝陽、錦州、承德等毗鄰地區合作,繼續推動產業互補、基礎互通、旅游互促,共同構建區域合作發展新格局。
  
  (四)打造自治區東部南北雙向開放的樞紐城市。發揮內蒙古距離出海口岸最近的區位優勢和赤峰保稅物流中心的通關保稅功能,打造聯通內蒙古北部口岸和遼寧出海口岸的樞紐城市。落實自治區向北開放戰略,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蒙古國“草原之路”計劃,依托俄羅斯跨歐亞大鐵路,加快推進錫赤鐵路建設,構建自治區向北開放的產品外運新路徑。積極謀劃向南開放,依托資源、區域、成本等優勢,以周邊國家市場為主攻方向,加強在資源開發、食品加工、機械紡織和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等領域合作,構建面向東北亞開放新格局。
  
  八、增進人民福祉,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強化政府職責,鼓勵社會參與,加強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務,全面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一)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堅持把精準幫扶與區域發展統籌考慮,把解決一村一戶的貧困與解決一鄉一縣的落后統籌安排,把提高貧困地區公共服務水平與提升自我發展能力統籌推進,提高扶貧攻堅實效,確保貧困旗縣區如期摘帽。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因貧困原因貧困類型施策,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貧,對有適齡兒童入學的貧困家庭實行教育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銜接,落實“三到村三到戶”制度,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確保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加大市旗兩級財政扶貧投入,搭建扶貧融資平臺,大力推進“金融扶貧”,確保扶貧投入強度。對接落實北京市對口幫扶,完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部隊、人民團體定點扶貧機制,鼓勵全社會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參與扶貧,推進電商扶貧,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完善領導干部聯系幫扶貧困地區和貧困戶制度,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確保脫貧任務如期完成。
  
  (二)促進就業創業和居民增收。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推動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積極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強創業園區、創業基地等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建設,提升創業帶動就業能力。加強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統籌解決好貧困家庭特別是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的就業問題,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全面落實國家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優化收入分配結構,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優化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結構,逐步縮小與先進地區的收入差距。
  
  (三)全面提高教育發展質量。推進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貫穿到國民教育全過程。推動學前教育加快發展,完成學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動計劃,積極發展普惠性優質民辦幼兒園,基本消除“入園難”、“入園遠”問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建立校長聘任制度和教師輪崗交流制度,縮小城鄉、區域、校際差距。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辦學水平,推進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融通發展。整合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集中建設赤峰職業教育基地,統籌利用高校資源,著力構建中、高等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相銜接,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相結合,公辦民辦并舉,經科教、產教研學融合,校企合作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施民族教育發展工程,堅持“優先重點”方針,加強“雙語”教學和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提高民族教育水平。重視發展特殊教育。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普及現代遠程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四)推進健康赤峰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用三年時間推進提升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等10大類35項改革措施,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落實相關配套政策,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確保公立醫院公益屬性。研究推動政府購買醫療健康服務,推進非營利性醫療健康服務組織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辦醫。改進基層醫療服務模式,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流動,加強衛生信息化建設,發展遠程醫療,提升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加強蒙中醫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蒙中醫院標準化建設和蒙藥標準化、產業化生產,推動醫療機構開展蒙中醫藥服務。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完善糾紛調解機制,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進一步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推進醫保與支付方式改革。強化食品藥品基層監管,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機制,保障衛生應急工作科學有效開展。落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戰略,落實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加快發展養老產業,推進醫養結合,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五)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構建覆蓋城鄉、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網。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堅持精算平衡,健全完善籌資機制,分清政府、企業、個人等方面的責任。建立健全合理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落實好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醫保政策和經辦管理,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醫保經辦,將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堅持應保盡保、公平公正。加強五保供養人員、孤殘人員救助工作,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捐助和幫扶活動,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受到關愛、得到幫助。
  
  九、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十三五”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一)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努力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政策舉措。堅持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充分發揮各級黨委(黨組)領導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認真落實《地方黨委工作條例》,完善黨委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體制機制,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完善信息發布制度,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注重培養選拔政治性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干部,提高干部專業化水平。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優化黨員隊伍結構,發揮好黨組織和黨員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持之以恒推進作風建設,鞏固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推動干部作風和政務環境持續好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嚴明黨的政治規矩和政治紀律,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全面推進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建設,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二)凝聚最廣泛的建設發展力量。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提高教育引導群眾、團結動員群眾、聯系服務群眾的能力,依法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增強群眾主人翁意識,動員各族人民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來。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工作方法,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推動改革發展、維護和諧穩定的共識和力量。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積極作用,全面落實黨的知識分子和民族宗教政策,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和諧。推動軍民融合發展,加強國防教育和后備力量建設,實現社會生產寓軍于民、人才培養軍民互促、基礎建設平戰結合、綜合保障軍民一體。
  
  (三)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深入實施 “玉龍人才”工程,加強黨政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黨政干部領導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快引進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產業創新團隊,培養重點產業、重點學科、重大項目創新創業人才,發揮高端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領軍作用。推動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與市場需求銜接,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應,建設規模龐大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企業家、職業經理人、中層管理人員培養工程,培養造就數量充足、素質較高的企業家隊伍,調動企業家推動改革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破除制約人才流動的制度障礙,促進科研人員在事業單位和企業間合理流動,健全完善有利于人才向農村牧區和偏遠地區流動的政策措施。加強農牧民技能培訓,培養農村牧區專業技術人才,壯大農牧民經紀人隊伍。加強新型智庫建設,完善創新型人才評價體系、激勵機制和引進政策,促進人才引進,緩解人才外流。加大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倡導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的濃厚社會氛圍。
  
  (四)加快依法治市進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開展立法調研,完善機構設置,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開展地方立法工作,發揮立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規范引領和保障作用。加強法治政府建設,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提高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水平。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規范司法行為,強化司法監督,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增強全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觀念,形成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
  
  (五)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引導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加強和改進信訪和調解工作,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健全和完善聯合接訪機制,及時解決群眾合法合理訴求,依法規范信訪秩序。推進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社區網格化管理、農村牧區契約化管理,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培育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促進社會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推進平安赤峰建設,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以網格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支撐,加快建設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嚴密防范、依法懲治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全民安全教育,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極端宗教活動,加強應急處突力量和裝備建設,堅決維護國家安全。
  
  (六)確保“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制定“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要堅決貫徹中央、自治區黨委和市委決策部署,落實好建議明確的發展理念、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各旗縣區要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十三五”規劃,各部門要認真研究制定相關專項規劃,注重各個規劃之間的對接,確保規劃科學高效。要認真做好調查研究,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增強規劃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確保全委會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全市各級黨組織要緊密團結依靠460萬各族干部群眾,萬眾一心,團結拼搏,艱苦奮斗,為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主頁 > 新聞中心 > 政策解讀 >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赤峰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2015-12-23 來源:未知 點擊:

 中共赤峰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赤峰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中國共產黨赤峰市第六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確定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階段。中國共產黨赤峰市第六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落實自治區黨委九屆十四次全委會議精神,深刻分析全市“十三五”發展環境和面臨的形勢,認真研究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就制定“十三五”規劃提出如下建議。
  
  一、“十三五”發展環境和面臨的形勢

  
  (一)“十二五”時期我市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十二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極為重要的五年。面對復雜形勢和嚴峻挑戰,市委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全面貫徹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統籌推進擴大總量、提高質量雙重任務,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推進發展轉方式、政府轉職能、干部轉作風,全力實施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妥善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實現了“十二五”發展圓滿收官,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經過五年的團結奮斗和不懈努力,全市經濟總量進一步壯大,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到1860億元;轉型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五大基地”初步形成規模;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初步建成百萬人口區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國家森林城市,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覆蓋80%的行政村;各領域改革深入推進;依法治市取得積極進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顯著提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整體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譜寫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
  
  (二)“十三五”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十三五”時期,我市同全國全區一樣,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球信息化革命和工業4.0時代的到來,正在打破傳統的資源要素配置方式,為我市謀劃發展打開了新視野、創造了新空間;我國經濟全面向中高端邁進,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將對我市發展轉方式產生深刻影響和強勁帶動;國家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經濟區合作發展、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強力推進脫貧攻堅,為我市加強開放合作,加快改變貧困落后面貌提供了難得機遇。自治區加大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力度,推動“錫赤通”經濟區和蒙東能源基地建設,對東部盟市多領域發展給予差別化政策,為我市培育新的增長點、創造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支持。我市發展基礎在過去五年進一步夯實,產業、園區、資源環境、城鄉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支撐水平顯著提升,連通華北、東北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彰顯,人力資源潛力加快釋放,特別是我們抓住李克強總理考察赤峰的重大歷史機遇,在推動京津冀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國家級產業合作與轉型升級示范區以及交通、水利、電力、生態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積極進展,謀劃實施了一批重大項目,為我市在“十三五”時期集中發力創造了條件。我們必須科學判斷新形勢,牢牢把握新機遇,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全市發展建設,努力奪取新的更大勝利。
  
  推動“十三五”發展,我們也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宏觀經濟環境復雜多變,我市發展不可避免要受到波及和影響;國內經濟依然面臨下行壓力,經濟轉型還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各地經濟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周邊地區產業趨同,區域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在新的發展理念和路徑下,干部群眾思想觀念需要加快轉變,資源、環境約束力增強,產能過剩、產品賣難問題突出,資金、技術、人才瓶頸亟待破解,我市在實施創新驅動、推進經濟轉型過程中,需要有更大的魄力、勇氣和智慧。特別是從我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來看,欠發達的基本市情沒有根本改變,發展不足和發展不優的問題十分突出。我市經濟總量小,主要人均指標居自治區靠后位置,各領域建設均存在欠賬和短板,做大總量的要求極為迫切;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層次低,發展方式粗放,城鄉區域發展不均衡,基礎保障能力不強,提高發展質量刻不容緩;小康社會總體實現程度低,貧困面大且貧困程度深,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艱巨繁重。我們必須強化危機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積極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在“十三五”時期發展得更好、更快,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
  
  二、“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要求
  

  (一)“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
  
  謀劃和推動“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九屆十四次全委會議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自治區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積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做大總量和提高質量雙重任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加快開放合作和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推進各領域改革和法治赤峰建設,深入實施脫貧攻堅和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努力形成經濟新動力、發展新方式、產業新體系、城鄉新格局和開放新局面,走出一條符合赤峰實際的創新發展道路,確保同全國全區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主要經濟指標保持高于全國、全區平均水平的增長速度,通過追趕進一步縮小發展差距。經濟發展方式明顯轉變,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新型工業優先發展,現代農牧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比重提升,新興產業形成規模,企業和全社會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力爭到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十三五”期末,主要經濟指標更加平衡協調。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創業環境更好、就業崗位更多,就業比較充分。教育、科技、文化、體育、醫療、社保、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健全均衡,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農村牧區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到2017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自治區重點貧困旗縣區全部摘帽;到2020年,實現農村牧區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國家重點貧困旗縣全部摘帽。
  
  --協調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明顯提高,農村牧區收縮轉移、集中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產業和縣域發展布局更加科學合理,市三區和喀喇沁旗協同發展取得實質進展,赤峰東部工業走廊形成規模,旗縣區產業定位更加清晰、特色進一步彰顯,縣城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深入人心,落實主體功能區劃取得實效,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資源科學利用水平大幅提高,低碳循環發展取得積極成果,水資源保護利用形成制度,生態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
  
  --地區競爭力、影響力增強。建設有色金屬、清潔能源、新型化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和草原文化旅游五大基地。全方位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自治區東部南北雙向開放的樞紐城市,打造國家級產業合作與轉型升級示范區。建成現代商貿物流中心、大數據服務中心。建設智慧城市
  
  --社會文明程度提升。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國家森林城市成果,力爭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全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法治赤峰、平安赤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社會治理更加科學、精細、高效,人民群眾的法治精神和誠信意識明顯增強,安全感和滿意度顯著提高,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各方面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政府和市場關系進一步理順,政府服務科學高效、規范透明,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市和旗縣區財權、事權更加清晰穩定,地區間協調合作機制逐步健全,差異化考核制度更加成熟。
  
  (三)“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
  
  推動“十三五”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深入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推動思想觀念和發展的理念、方向、路徑、措施全方位革新,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步。
  
  踐行創新發展理念,就是要堅持把創新擺到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解決新常態下所有發展問題的基本路徑。特別是要立足我市欠發達的基本市情和要素驅動特征,下決心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布局、調整動力結構、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更加自覺地依靠創新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保穩定,形成保障“十三五”發展的原動力。
  
  踐行協調發展理念,就是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對我市而言,首要的是緊緊圍繞做大總量與提高質量“雙重任務”,處理好增長與轉型、速度與效益的關系,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科學發展,在不斷縮小差距中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同時,構建更加合理的內外、城鄉、區域發展格局,使發展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就是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特別是立足我市經濟資源型特征明顯、生態環境脆弱、生產方式粗放的現狀,樹立綠色低碳意識,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動產業集群、集聚、集約發展和循環低碳發展,推進資源科學有序利用,堅持不懈加強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踐行開放發展理念,就是要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進一步解放思想、放寬視野,變區位潛能為發展動能,積極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主動融入全國、全區發展大局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主動研究推動與周邊地區的深度合作和共建共贏,努力創造先發優勢,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與張力。
  
  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就是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團結帶領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共同開創美好事業。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加居民收入,保障公共產品供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發揚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平等享有。
  
  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斷增強發展實力和后勁
  
  在不斷縮小發展差距中提高發展質量,是赤峰“十三五”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全市上下要繼續下力量解決好發展不足這一關鍵問題,為經濟換擋提質、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一)增強發展動力。適應國家、自治區動力轉換導向和趨勢,立足我市動力結構仍以投資拉動為主的階段性特征,充分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加快釋放內需潛能,積極擴大出口規模,推動投資、消費、出口競相增長。同時加大供給側改革力度,形成供給側、需求側共同發力、相互促進的動力格局。
  
  堅持財政、金融、引資、民資共同發力,推進投資主體多元,未來五年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實現較大幅度增長。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實現主導產業發展基金全覆蓋。加大引資力度、提升利用外資水平。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大信貸投入,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放寬民間投資準入,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全方位激活投資市場。優化投資結構,加大現代產業發展、城鄉一體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力度,以投資結構優化拉動經濟調整轉型。堅持把投資落實到項目,圍繞“五大基地”建設,集中實施一批基礎性、關鍵性、引領性項目,為全市“十三五”發展提供支撐。
  
  根據我市面積大、人口多,居民收入穩定增加,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的實際,認真研究擴大消費規模、優化消費結構、提升消費檔次的政策措施,釋放住房、汽車等剛性消費需求,擴大教育、文化、體育、旅游、養老、健康等服務消費,培育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休閑消費,促進農村牧區消費,不斷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發揮我市毗鄰京津冀、東北兩大消費市場優勢,同時激發市內消費和外部消費兩個活力,積極擴大旅游、度假、療養等外部消費規模,帶動消費市場擴量提質。結合推動開放發展,進一步提高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努力擴大出口規模,未來5年實現翻番。
  
  (二)做大產業規模。做大產業是做大經濟的根本。堅持三次產業同步壯大。進一步強化工業支撐引領作用,推動有色金屬產業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能源產業成長為千億元產業,新型化工產業和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均達到500億元,裝備制造、紡織、建材、醫藥產業實力進一步增強,電子、信息產業成長為具有地區競爭力的新興產業。穩步壯大農牧業,糧食產量和牲畜存欄量穩定上升,果蔬和經濟作物產量大幅度增加。加快提升服務業比重,把旅游產業打造成全市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推動電子商務產業快速發展,文化、物流產業規模實現翻番,金融、體育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
  
  (三)壯大縣域經濟。立足我市經濟弱主要是縣域經濟弱和“十三五”期間8個國貧縣、2個區貧縣全部摘帽的實際,把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主體功能區劃,考慮各旗縣區地理區位、產業、資源、人力、環境條件,科學編制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引導規范縣域經濟發展。加強政策引導和分類指導,按照全市區域、產業發展布局,支持旗縣區培育發展特色主導產業,每個旗縣均建成一個銷售收入百億元以上的特色園區。推動旗縣區錯位發展、分工協作,強化資源組合和優勢互補,減少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加強旗縣區財源建設,優化財政收入結構,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增強地方財政實力,提高財政自給率。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和擴權強縣改革,增強旗縣自主發展能力。實施差異化考核政策,形成更加科學的發展導向。
  
  (四)培育市場主體。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培育壯大骨干企業,支持企業實施戰略合作和兼并重組,加強企業技改和自主創新,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力爭在有色金屬冶煉加工、農畜產品加工領域培育出行業領軍企業。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協作配套,走“專、精、特、新”道路,培育形成一批有活力、能創新、善協作、吸納就業能力強的中小企業集群。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創業政策扶持,建設創業創新平臺,加強創業孵化服務,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模式,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活力。
  
  (五)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到完善網絡、構建通道、提升層次、強化保障上來。構建連通內外、覆蓋城鄉的公路交通運輸網絡,建成經棚至錫林浩特、經棚至承德、赤峰至圍場高速公路,開工建設赤峰至凌源、赤峰至經棚高速公路,分期分段將赤峰境內省際大通道改造成高速公路,推進一批與周邊地區連通、縣際連接、跨縣重要通道和縣內主干線建設,完善鄉村公路網絡。建成赤峰至京沈客專連接線,對接好內蒙古快速鐵路工程,開通赤峰至大板客運列車,并逐步改造成快速鐵路,推進一批支線鐵路和現有鐵路擴能改造工程;推進赤峰玉龍機場遷建,盡早開工建設天山通用機場和林西支線機場,建設一批規模適度的旗縣通用機場,布局通用航空產業鏈。推進能源通道建設,力爭開工建設赤峰至華北或華東特高壓輸電通道、元寶山電廠至河北500千伏電力改接輸出通道,破解電力外送瓶頸;探索實施合同能源管理,推動市內發電企業和用電企業對接直供;2016年開工建設遼寧朝陽至赤峰城區天然氣輸送管道,謀劃建設大唐煤制氣至中心城區天然氣輸送管道,完善向縣城輸氣網絡,發展生物質燃氣產業,實施“氣化赤峰”工程。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開工建設林西東臺子水庫,實施三座店水庫向中心城區供水工程、河湖治理和河庫連通工程,增強水資源保障能力。推動信息通信網絡升級,實施“寬帶赤峰”工程,加快“云”平臺建設,建設智慧城市。

  四、創新發展方式和發展路徑,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依靠創新調結構、轉方式、強支撐、建機制,打造發展新優勢,增強綜合經濟實力。
  
  (一)建設適應轉型發展要求的新型產業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互促共進,強化新型工業帶動,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用現代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互聯網經濟,強化大數據、互聯網對實體產業的帶動作用,形成產業發展新體系。
  
  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釋放現有主導產業新動能,按照“整合資源、集中冶煉、精深加工”的路子,推動有色金屬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建成在國內占較大份額的銅、鋅、鉛、錫加工基地;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全面推進現有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新建一批具有領先技術水平的火電機組,大力開發風能、太陽能、抽水蓄能、生物質能,未來5年力爭新增電力裝機1500萬千瓦,其中清潔能源1000萬千瓦以上,初步建成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和國家級生物天然氣產業示范區;壯大現代化工產業,推進煤化工新型化、清潔化、多元化發展,推進生物化工、氟化工增量提質;構建水平較高的食品工業體系,打造國內有重要影響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培育國字號、蒙字號產品,擴大中高端市場份額。發展壯大裝備制造業,認真研究現有產能改造升級和引聯重組,推動風機裝備制造、太陽能光伏組件制造、礦山機械、農牧業機械設備制造及零部件產業形成規模、提升檔次;做強醫藥產業,整合醫藥產業資源,擴大原料藥生產,發展醫藥制劑、醫療器械產業,集中打造醫藥產業園區,提升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振興建材和紡織產業,推動市內企業與國內外大型企業聯合重組,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水平。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優惠政策扶持力度,推動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和電子產業形成規模,打造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組建赤峰礦業等集團,引導支持優勢產業優先發展。
  
  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堅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牧業發展道路。適應農牧業現代化對農牧業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牧區耕地和草牧場承包經營權改革,依法推進有序流轉,支持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農牧業生產,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合作社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為適度規模化生產創造條件;加快轉變農牧業生產方式,研究扶持政策,加大農機推廣力度,推動跨區域聯合作業,大幅度提高農牧業機械化水平。推動農牧業生產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經濟作物在種植業中的比重,提高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占水澆地面積的比重,提高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面積比重。堅持以水定糧、以草定畜、優糧優畜,合理控制數量,重點提高效益。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牧業,科學控制用水總量,重點調整優化內部結構,提高單產水平。加大力度調整種植業、養殖業內部結構,推動“糧食下坡、果經上山、牲畜入棚”,穩定糧食生產能力,推動糧食與經濟作物并行,調減低產低效糧食種植面積,發展高水平設施農業、林果業、草產業和優質旱作農業,推進谷子、蕎麥、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發展經濟作物;大力發展畜牧業特別是農區畜牧業,推動牧區繁殖、農區育肥,企業改良、分散戶養,大幅度提高舍飼圈養和育肥比重,不斷提高大畜比重。實施良種化工程,推動育、繁、推一體化的良種企業做大做強,培育本土肉牛、生豬品牌,推廣昭烏達肉羊,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附加值。進一步提高農牧業產業化、市場化水平,積極引進大型農牧業龍頭企業,培育壯大本土企業,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大企業帶動大產業、大項目促進大轉型的良好局面;實施品牌戰略,推進標準化生產,打造全市一體、規范有序的農畜產品品牌,形成地區整體品牌效應,提高市場辨識度和影響力。健全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科技創新推廣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搭建農畜產品交易和價格發布平臺,建設覆蓋主要產業的冷鏈工程。提高農牧業抗災避災能力。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把握實體業態消費潮流,繼續引進高端服務企業和知名商業品牌,加快發展現代品牌店、綜合體驗店、規模連鎖、網絡電商、快遞配送等商貿新型業態,推動傳統商貿業煥發新生機,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合理布局區域性綜合市場、專業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產地市場,構建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市場群。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推動物流園區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冷鏈物流等新型業態,打造“蒙東冀北遼西”區域性物流中心。樹立全域、全季、全員旅游導向,優化“一帶兩翼、六大板塊”布局,同步推進精品旅游景區景點、文化旅游景點和鄉村旅游景點建設,豐富旅游產品,規范旅游市場,發展智慧旅游,整體提升赤峰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動旅游業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與體育產業聯手發展,面向市內市外兩個市場,突出草原文化品牌,量身打造草原觀光、文化覽勝、生態體驗、民俗風情、休閑度假、體育健身、健康療養和農家樂、牧家樂、林家樂等系列品牌,推動旅游業精準化發展,形成“文化赤峰、綠色赤峰、休閑赤峰”品牌。培育發展現代金融業,推動金融體制改革,加大銀行、證券、基金、信托、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引進力度,加強金融穩定機制建設,完善金融擔保體系和農村牧區、小微企業信用體系,發展普惠金融。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服務外包、健康養老、家政服務、遠程教育、數字休閑等新型服務模式,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完善現代服務體系,整體提升服務業質量和效益。
  
  積極發展互聯網經濟。適應網絡經濟飛速發展和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深度融合的趨勢,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信息網絡技術全方位應用,促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深度融合,與轉型發展全面接軌,為經濟發展開拓新空間、注入新動力、釋放新活力。依托我市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積極爭取自治區批準我市布局建設信息科技產業示范區、互聯網經濟集中區、電子商務集聚區和有色金屬、能源、化工、農畜產品等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推動我市主要產業與互聯網全面對接。以智慧赤峰建設和蒙東云計算中心為依托,積極推動建設蒙東、冀北、遼西地區大數據公用平臺,與京津冀和東北有關數據平臺對接共享,建設蒙古文信息中心,實現城鄉寬帶全覆蓋,助力實體經濟特別是開放型經濟發展。
  
  (二)提高科技引領發展水平。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建設,加強技術研發、引進和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努力在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新能源、現代煤化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現代醫藥等領域建設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掌握一批核心技術,為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提供支撐。加強創新平臺建設,積極創建有色金屬、新能源汽車、醫藥、大數據等方面的新型研發機構、研發中心和工程中心,推動我市科研院所、企業承擔、分擔或參與國家、自治區重大科技項目,研究整合建立一批開放性實驗室、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市級科技攻關項目。面向京津冀科技和人才高地,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建設好克什克騰國家戰略性煤基能源化工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清華大學新能源實驗開發基地,推動建設京津冀遼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新技術、新成果轉化基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加強科技服務平臺和體系建設,加大科技研發創新投入,設立科技協同創新基金,加快科研院所“去行政化”進程,打通成果轉化通道,推動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三)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培育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先進適用技術、自主品牌和較強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設立企業創新基金,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引導企業圍繞市場需求和長遠發展,建立研發機構,健全組織技術研發、產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鼓勵支持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開展協同創新,建立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用合作機制,發揮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用,通過聯盟研發重大創新產品、開展共性技術攻關、加強技術創新,解決制約企業長遠發展的技術性難題。建立中小企業創業園,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新,推進創業孵化、知識產權服務、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等機構建設,構建面向中小微企業的社會化、專業化、網絡化技術創新服務平臺。
  
  (四)深化改革激發創新動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等機制,增強創新動力。堅持放管結合,實施“三個清單”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全方位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水平。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理資本為主,激發國有資本潛力和活力。深化市場準入制度改革,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推進水、供熱、天然氣、電力、交通等領域價格改革,完善決定價格機制。深化市場配置要素改革,促進人才、資金、科研成果等在城鄉、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間有序流動。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加強旗縣政府基本財力保障,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差異性轉移支付政策。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合理控制舉債規模。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發展普惠金融,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牧區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運用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大幅度精減和取消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
  
  五、促進協調發展,構建均衡發展新格局
  
  (一)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堅持統籌兼顧、差異定位、協同發展原則,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沿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沿重要交通干線,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重點產業帶和產業發展集中區,形成全市開發建設核心區。集通鐵路和省際通道沿線重點打造能源化工、有色金屬產業帶,赤大白鐵路-葉赤鐵路沿線重點打造加工制造業產業帶,環城高速和京沈客專接入站沿線重點打造現代物流產業帶,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流域重點打造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帶,大興安嶺南麓、西拉沐淪河兩岸重點打造新能源產業帶。完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各旗縣區招商引資積極性,尊重企業自主選擇權,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探索建立工業退出機制,推動工業生產有序退出重點生態區、水源區、旅游區和現代農牧業集中區。
  
  (二)打造中心城市和縣城經濟增長極。按照建設京津冀城市群、遼沈城市群之間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進一步提高中心城區基本建設水平,加快完善配套服務功能,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加快推動市三區與喀喇沁旗協同發展,在規劃、產業、交通、教育、醫療、社保、戶籍等方面實行一體化政策,建立綜合協調機制,制定經濟成果分享辦法,形成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著力打造中心城市產業隆起帶和增長極,整合市三區和喀喇沁旗產業和資源,以赤峰經濟開發區一區三園即紅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赤峰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開發試驗區、安慶工業園區為基礎,打造赤峰東部工業走廊,推動赤峰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銅產業園、醫藥產業園、紡織產業園同步建設發展,推動市三區企業和喀喇沁旗金峰工業園區企業向赤峰東部工業走廊集中,積極承接京津冀和其他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使赤峰東部工業走廊成為自治區級千億元園區,力爭晉升為國家級工業園區。整合中心城區物流業,科學劃分功能分區,實現紅山物流園區、赤峰商貿物流城、松山物流園區、和美工貿園區融合發展,建設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
  
  強化縣城經濟對全市經濟的重要支撐作用,發揮縣城經濟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牽動功能,堅持以城市標準建設縣城、以城市標準配套產業,引導旗縣進一步推動產業、項目、服務、人口向縣城集中,使縣城建設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形成各自經濟核心區。加強分類指導,引導縣城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發展工貿結合型、商品集散型、交通樞紐型、文化旅游型等城鎮經濟,增強縣城經濟活力和競爭力。加強縣城經濟發展中的溝通協作,打造整體優勢,控制重復建設,減少內部消耗。
  
  (三)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堅持規劃先行,按照城鄉一體發展、要素均衡配置、服務平等共享原則,加快制定實施城鄉發展規劃,科學指導規范城鄉建設發展。進一步優化城鎮布局,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縣城為樞紐,以重點小城鎮為節點,構建梯次分明、布局合理、產業分明的新型城鎮發展框架。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樹立綠色低碳理念,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提高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推進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文明城市、宜居城市建設,積極打造國家園林城市和海綿城市。實施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適時啟動中心城市輕軌建設,完善城市路網,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基本消除中心城區和縣城棚戶區,推進城鎮老舊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治理,加強鄉鎮所在地建設。大力發展綠色公共交通。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實施居住證制度,健全財政轉移支付與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牧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城落戶農牧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促進農牧民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
  
  (四)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按照城鄉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鄉村建設規劃,有序高效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堅持“收縮轉移、集中發展”,進一步調整村莊布局和人口分布,適度集中地處偏遠、環境惡劣、過于分散的行政村莊和自然村落,遷移偏遠戶、撤并小村組、建設中心村。深入實施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同步開展“鄉風文明行動”,加強農牧民教育,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全面改善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條件、產業發展狀況和群眾精神面貌。健全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繁榮農村牧區經濟,引導現代生產要素投向農村牧區,增強農村牧區發展活力。深化農村牧區綜合改革,賦予農牧民更多財產權利,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全面開展農村牧區、工礦區、林區、墾區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城鄉結合部環境整治和社會治理,建設美麗鄉村。
  
  (五)統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強化黨管意識形態主體責任,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滿足廣大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增強公民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鞏固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加強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展示工作,推動并力爭完成紅山文化遺址、遼代上京城和祖陵遺址申遺工作,推進綜合性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進一步提高赤峰的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運用互聯網等新媒體、眾籌融資等新理念,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赤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強市轉變。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提高全民身體素質。
  
  六、樹立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
  
  (一)有序有度利用自然。立足我市生態環境脆弱的實際,珍惜幾代人、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態建設成果,堅持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前提、以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進行有序有度開發,促進生產空間節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依據國家和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進一步完善市和旗縣區空間規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逐步形成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產業項目實行分類控制,支持生產要素向重點開發區聚集,盡快制定限制開發區限制類和禁止類產業指導目錄,科學分配用地權、用水權、用能權和排放權初始指標,保障可持續發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加強資源環境和生態價值觀教育,培養公民環保意識,引導全社會自覺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二)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強對能源、水、土地等資源的全過程管理,不斷降低資源消耗強度,以合理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行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提升重點產業、重點單位能效,繼續挖掘風能、太陽能、光能、水能、生物質能利用潛力,提高非化石燃料比重,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量水而行,運用價格和稅費手段加強對農牧業和工業用水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節約利用地表水,控制開采地下水,推廣利用再生水,提高水資源安全保障水平。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嚴守耕地紅線,提高工業用地利用率,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節約高效利用每一寸土地。積極倡導綠色消費方式,引導消費者自覺抵制過度包裝、過度消費等奢靡之風,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三)推動循環低碳發展。加快建立循環工業、農牧業、服務業體系,推進生產、流通、銷售各環節循環發展,提高全社會資源產出率。圍繞冶金、能源、化工等重點行業,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建設循環產業示范園區,使資源實現閉合循環、吃干榨凈。建立健全覆蓋勘探開發、選礦冶煉、廢棄尾礦利用全過程的激勵約束機制,引導企業自覺節約利用資源。培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實行垃圾分類回收,發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產業,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大力發展清潔節能公共交通,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鼓勵綠色出行,力爭進入新能源試點城市序列。嚴格執行建筑節能標準,加快推進既有建筑節能和供熱計量改造,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加快低碳技術引進、推廣和產業化,實施一批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示范工程,有效控制碳排放。
  
  (四)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深入推進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加快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切實改善環境質量,保障人體健康。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突出抓好高污染重點企業治理、冬季采暖期污染管控、機動車污染減排、建筑工地煙塵整治等重點工程,取締中心城區燃煤鍋爐,逐步取締縣城鎮燃煤鍋爐,改善大氣質量。加強飲用水保護,全面排查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準保護區及上游地區的污染源,強力推進水源地環境整治和恢復,不斷改善飲用水水質。完善污水排放許可制和排污權初始分配制度,對亂排污水行為“零容忍”。加強農牧業面源污染防治,重點采取深松整地、保護性耕作、秸稈綜合利用、殘膜治理、施用有機肥等措施,推進用地和養地相結合,提高耕地質量。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加強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推進尾礦安全、環保存放和綜合利用,妥善處置礦渣等大宗固體廢棄物,打造綠色礦山。
  
  (五)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堅持封育并舉、以封為主、適地適樹、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繼續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退化林分改造等重大生態建設工程,推進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伐還綠,逐步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實施好重點區域綠化工程,提高城鎮、村莊、園區、廠礦、道路兩側、河流沿岸的綠化美化程度,建設中心城區和縣城生態圈,改善人居環境。推進百萬畝高效節水經濟林、百萬畝樟子松和百萬畝文冠果基地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和生態觀光產業,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機統一。落實草原生態獎補機制,探索制定生態保護地方性法規,設立生態紅線,嚴格實施草畜平衡制度,推進封育禁牧、季節性休牧和劃區輪牧,加快推進基本草原劃定和保護工作,推動草原自然恢復。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配套政策,深化國有林場改革,推進草原基本經營制度改革,激發生態建設活力。

  七、提高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開創合作共贏發展新局面
  

  深入踐行開放發展理念,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引領,發揮位于環渤海和東北兩大經濟區、毗鄰京津冀、自治區距離出海口最近等綜合區位優勢,立足國際國內、面向自治區向北向南開放兩個方向,深入研究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主動融入國家和自治區重大區域發展布局,積極推動區域合作,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
  
  (一)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全方位謀劃對接京津冀一體發展規劃,重點推動各類產品進入京津冀市場,最大限度分享京津冀市場紅利。加快建設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盡快使向京津冀輸氣、送電達到預期規模,使我市清潔能源產品有穩定的市場;擴大綠色農畜產品基地規模,瞄準高端市場需求生產更多適銷對路產品,拓寬農畜產品進入京津冀市場的渠道,進一步提高赤峰綠色農畜產品在京津冀地區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做大做強旅游業,豐富旅游線路、旅游形式和旅游產品,形成京津冀重要的旅游觀光和休閑度假基地。積極承接京津冀和發達地區資本、技術、智力外溢和產業轉移,加強科技交流和產學研合作,加強人員往來、人文交流和人才合作,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協作區;同步加強與其他發達地區的溝通合作,建設國家級產業合作與轉型升級示范區。創新京蒙對口幫扶合作機制,積極爭取幫扶政策和資金技術,緊盯央企、京企、知名企業,加強溝通、聯系和對接,努力促成新的合作。
  
  (二)加強與東北經濟區的對接合作。緊抓國家新一輪支持東北振興的機遇,認真謀劃融入東北經濟區的舉措,主動融入東北區域一體化發展。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積極參與東北經濟區產業分工協作,特別是加強裝備制造產業合作,提高我市非資源型產業發展水平。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對接步伐,推動赤峰至京沈客專連接線、巴新鐵路、錦白和葉赤鐵路擴能、赤峰至凌源高速公路等項目加快建設,密切赤峰與東北地區的聯系。深入研究跨區域調水的有效途徑和規劃方案,推動實施“遼西北調水”赤峰支線工程,進一步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加強與遼寧沿海港口特別是錦州港和綏中港的合作,打通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海上通道。
  
  (三)積極參與推動區域共建。按照自治區建設錫赤通經濟區部署和資源互補、互惠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加強與錫盟、通遼溝通合作,推動建設錫赤通經濟走廊,建設赤錫煤電化工業園區和赤通綠色農畜產品深加工園區,加強錫赤通交通、水利、電力等重大基礎設施銜接,推動文化旅游共建,打造自治區東部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強與蒙東地區其他盟市的交流合作,組團融入東北經濟區,提升區域合作層次和水平。加強與朝陽、錦州、承德等毗鄰地區合作,繼續推動產業互補、基礎互通、旅游互促,共同構建區域合作發展新格局。
  
  (四)打造自治區東部南北雙向開放的樞紐城市。發揮內蒙古距離出海口岸最近的區位優勢和赤峰保稅物流中心的通關保稅功能,打造聯通內蒙古北部口岸和遼寧出海口岸的樞紐城市。落實自治區向北開放戰略,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蒙古國“草原之路”計劃,依托俄羅斯跨歐亞大鐵路,加快推進錫赤鐵路建設,構建自治區向北開放的產品外運新路徑。積極謀劃向南開放,依托資源、區域、成本等優勢,以周邊國家市場為主攻方向,加強在資源開發、食品加工、機械紡織和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等領域合作,構建面向東北亞開放新格局。
  
  八、增進人民福祉,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強化政府職責,鼓勵社會參與,加強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務,全面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一)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堅持把精準幫扶與區域發展統籌考慮,把解決一村一戶的貧困與解決一鄉一縣的落后統籌安排,把提高貧困地區公共服務水平與提升自我發展能力統籌推進,提高扶貧攻堅實效,確保貧困旗縣區如期摘帽。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因貧困原因貧困類型施策,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貧,對有適齡兒童入學的貧困家庭實行教育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銜接,落實“三到村三到戶”制度,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確保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加大市旗兩級財政扶貧投入,搭建扶貧融資平臺,大力推進“金融扶貧”,確保扶貧投入強度。對接落實北京市對口幫扶,完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部隊、人民團體定點扶貧機制,鼓勵全社會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參與扶貧,推進電商扶貧,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完善領導干部聯系幫扶貧困地區和貧困戶制度,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確保脫貧任務如期完成。
  
  (二)促進就業創業和居民增收。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推動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積極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強創業園區、創業基地等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建設,提升創業帶動就業能力。加強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統籌解決好貧困家庭特別是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的就業問題,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全面落實國家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優化收入分配結構,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優化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結構,逐步縮小與先進地區的收入差距。
  
  (三)全面提高教育發展質量。推進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貫穿到國民教育全過程。推動學前教育加快發展,完成學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動計劃,積極發展普惠性優質民辦幼兒園,基本消除“入園難”、“入園遠”問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建立校長聘任制度和教師輪崗交流制度,縮小城鄉、區域、校際差距。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辦學水平,推進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融通發展。整合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集中建設赤峰職業教育基地,統籌利用高校資源,著力構建中、高等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相銜接,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相結合,公辦民辦并舉,經科教、產教研學融合,校企合作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施民族教育發展工程,堅持“優先重點”方針,加強“雙語”教學和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提高民族教育水平。重視發展特殊教育。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普及現代遠程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四)推進健康赤峰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用三年時間推進提升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等10大類35項改革措施,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落實相關配套政策,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確保公立醫院公益屬性。研究推動政府購買醫療健康服務,推進非營利性醫療健康服務組織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辦醫。改進基層醫療服務模式,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流動,加強衛生信息化建設,發展遠程醫療,提升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加強蒙中醫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蒙中醫院標準化建設和蒙藥標準化、產業化生產,推動醫療機構開展蒙中醫藥服務。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完善糾紛調解機制,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進一步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推進醫保與支付方式改革。強化食品藥品基層監管,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機制,保障衛生應急工作科學有效開展。落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戰略,落實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加快發展養老產業,推進醫養結合,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五)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構建覆蓋城鄉、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網。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堅持精算平衡,健全完善籌資機制,分清政府、企業、個人等方面的責任。建立健全合理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落實好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醫保政策和經辦管理,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醫保經辦,將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堅持應保盡保、公平公正。加強五保供養人員、孤殘人員救助工作,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捐助和幫扶活動,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受到關愛、得到幫助。
  
  九、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十三五”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一)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努力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政策舉措。堅持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充分發揮各級黨委(黨組)領導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認真落實《地方黨委工作條例》,完善黨委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體制機制,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完善信息發布制度,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注重培養選拔政治性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干部,提高干部專業化水平。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優化黨員隊伍結構,發揮好黨組織和黨員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持之以恒推進作風建設,鞏固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推動干部作風和政務環境持續好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嚴明黨的政治規矩和政治紀律,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全面推進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建設,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二)凝聚最廣泛的建設發展力量。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提高教育引導群眾、團結動員群眾、聯系服務群眾的能力,依法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增強群眾主人翁意識,動員各族人民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來。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工作方法,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推動改革發展、維護和諧穩定的共識和力量。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積極作用,全面落實黨的知識分子和民族宗教政策,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和諧。推動軍民融合發展,加強國防教育和后備力量建設,實現社會生產寓軍于民、人才培養軍民互促、基礎建設平戰結合、綜合保障軍民一體。
  
  (三)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深入實施 “玉龍人才”工程,加強黨政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黨政干部領導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快引進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產業創新團隊,培養重點產業、重點學科、重大項目創新創業人才,發揮高端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領軍作用。推動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與市場需求銜接,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應,建設規模龐大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企業家、職業經理人、中層管理人員培養工程,培養造就數量充足、素質較高的企業家隊伍,調動企業家推動改革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破除制約人才流動的制度障礙,促進科研人員在事業單位和企業間合理流動,健全完善有利于人才向農村牧區和偏遠地區流動的政策措施。加強農牧民技能培訓,培養農村牧區專業技術人才,壯大農牧民經紀人隊伍。加強新型智庫建設,完善創新型人才評價體系、激勵機制和引進政策,促進人才引進,緩解人才外流。加大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倡導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的濃厚社會氛圍。
  
  (四)加快依法治市進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開展立法調研,完善機構設置,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開展地方立法工作,發揮立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規范引領和保障作用。加強法治政府建設,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提高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水平。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規范司法行為,強化司法監督,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增強全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觀念,形成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
  
  (五)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引導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加強和改進信訪和調解工作,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健全和完善聯合接訪機制,及時解決群眾合法合理訴求,依法規范信訪秩序。推進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社區網格化管理、農村牧區契約化管理,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培育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促進社會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推進平安赤峰建設,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以網格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支撐,加快建設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嚴密防范、依法懲治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全民安全教育,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極端宗教活動,加強應急處突力量和裝備建設,堅決維護國家安全。
  
  (六)確保“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制定“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要堅決貫徹中央、自治區黨委和市委決策部署,落實好建議明確的發展理念、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各旗縣區要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十三五”規劃,各部門要認真研究制定相關專項規劃,注重各個規劃之間的對接,確保規劃科學高效。要認真做好調查研究,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增強規劃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確保全委會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全市各級黨組織要緊密團結依靠460萬各族干部群眾,萬眾一心,團結拼搏,艱苦奮斗,為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