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委聯合發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海洋氣象服務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2-25 點擊:次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近日聯合印發《海洋氣象發展規劃(2016~2025年)》。《規劃》明確,到2025年,我國將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齊全的海洋氣象業務體系,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海洋氣象服務,促進海洋氣象服務社會化。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我國有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和300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沿海地區臺風、大風、暴雨和海霧等海洋氣象災害頻發,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2014年僅“威馬遜”超強臺風登陸我國就導致88人死亡失蹤,1189.9 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446.5億元。
為應對海洋氣象災害,我國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開展海洋氣象業務。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初步建立了由觀測、預報、服務、信息網絡等組成的海洋氣象業務體系,臺風預報預警等領域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海洋氣象整體業務能力尤其是海上氣象觀測、遠洋服務等與世界領先水平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遠不能滿足我國海洋強國發展戰略日益增長的需求。
“加強海洋氣象能力建設,是保障沿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緊迫要求,也是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科技支撐。”上述負責人說。
不過,當前,我國近海和遠海氣象資料獲取能力有限,海洋氣象預報核心技術水平不高,海洋氣象服務能力和手段不足,海洋氣象資料處理能力有待增強,海洋氣象裝備保障能力幾近空白,海洋氣象協調共享機制尚未建立。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規劃》提出,到2025 年,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齊全的海洋氣象業務體系,實現近海公共服務全覆蓋、遠海監測預警全天候、遠洋氣象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即近海預報責任區服務能力基本接近內陸水平、遠海責任區預報預警能力達到全球海上遇險安全系統要求、遠洋氣象專項服務取得突破、科學認知水平顯著提升,基本滿足海洋氣象災害防御、海洋經濟發展、海洋權益維護、應對氣候變化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對氣象保障服務的需求。
上述負責人指出,在加強海洋氣象業務體系建設中,將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推進海洋氣象服務市場的開放,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激發海洋氣象服務發展活力,提高個性化、精細化服務水平。發揮政府投資撬動功能,創新投融資方式,帶動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海洋氣象服務,促進海洋氣象服務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