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光伏產業政策
- 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政策
- 自貿區政策
- 區域經濟政策
- 一帶一路政策
- 縣域經濟政策
- 智慧城市政策
- 創新基金政策
- 京津冀規劃政策
- 國家高新區政策
- 火炬計劃項目政策
- 高新技術企業政策
- 科技企業孵化器政策
- 創新型產業集群政策
兩會熱點提案:以農業信息化推動縣域農業產業集群發展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0-14 點擊:次
信息化時代惠及農村,催生出農業產業新的生產要素——數據資產。只有以農業大數據為核心的區域產業規劃,才能有效融合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其他要素,促進區域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帶動縣域農業崛起。沒有農業大數據資產,無以談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
十八大以來,圍繞土地確權登記這一核心命題,縣域農業信息化拉開序幕。隨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以及信息應用平臺的建設,縣級政府有望第一次將轄區內土地資源及其經營主體的信息進行數字化管理。
縣級政府需要抓住這一大好契機全面推動農業信息化,完成區域農業數據資產積淀,通過大數據應用平臺為區域內的土地流轉、農村金融、電子商務、精細農業田間管理、食品安全等提供公共服務,精確定位并激活區域內各項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環節,發揮支點作用,撬動各類縣域經濟發展所需的要素進入,共同助力縣域經濟崛起。
在這一方面,北京布瑞克農業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提出的“農村土地確權登記信息平臺+縣級農業大數據應用平臺”一站式解決方案,有效地把土地確權登記與大數據的挖掘結合起來。縣域經濟利用國家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的機會,依此徹底實現縣域農業產業數據化管理,以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產業集群全面發展。
一、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是新型城鎮化的助推器
新型城鎮化是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極力主推的農村變革之路,僅從傳統農業區域考慮,城鎮化升級的動力來自區域農業產業的升級,對農業產業布局的優化、充分發揮資源的集聚效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是縣域經濟升級、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特征。
一方面,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可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通過生產銷售等網絡化的發展,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銷售等諸多環節逐步配套,提升縣域農業產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和關聯產業發展;另一方面,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將刺激縣域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在區域農產品品種構成、加工利用、技術轉化等環節優化布局。
信息時代的縣域經濟崛起,需要有合理的頂層設計,在厘清地方資源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加以合理規劃,通過專業的農業咨詢+信息技術落地應用的方式,廓清縣域經濟發展道路及產業集群模式,避免盲目規劃導致資源浪費。
二、農業進入信息化時代,農業信息化是縣域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IT產業像野蠻人一樣闖入和顛覆了零售、旅游、餐飲等一個個傳統行業,而隨著信息基礎設施在我國的全面普及,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也已經全面進入信息時代,古老的農業站在了新時代巨大變革的拐點前,而信息化應用、大數據驅動將成為這場變革的核心。
農業數據將成為區別于傳統生產要素如土地、人口、資本、技術之外的新型農業生產要素,其蘊含的高度抽象和濃縮的信息一旦得到合理整合和準確解讀、傳遞,必將改變整個農業及相關產業的生產組織模式、產品交易和流通模式、金融服務模式等,從而對中國農業的傳統形態和價值重心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縣級農業大數據應用平臺是我國農業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關鍵節點,縣一級平臺是涉農信息產生、匯集、存儲、應用挖掘的灘頭陣地,也是將數據和信息整合后應用于產業規劃、經營指導以及精準生產的前沿指揮,更是縣域農業資源與外界產業資本、農業科技、金融服務、人力資源等關鍵要素聯接的樞紐,是縣域農業產業發展的瞭望塔和導航儀。
正是因為數據和信息在農業產業決策過程中的樞紐地位,要實現縣域農業產業集群布局的突破,必須通過農業信息化將農業集群化發展的各個環節及其發展要素串聯,清晰的傳遞縣域農業的資源特質、要素現狀、發展潛力和相關市場信號,讓種植業、加工業、流通體系、資金方、技術及人才方、政府等能各司其職,在縣域農業產業的整體布局上優化資源配置,才能形成縣域農業產業上下游之間、相關產業之間良性互動、相互支持、分布得宜、集約高效的戰略布局。
布瑞克農業咨詢公司創始人孫彤認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不是資金或技術,而是數據!在信息時代,農業大數據是區域農業產業崛起的核心競爭力,數據是新型生產要素!
有了明確、清晰、可靠的數據信息,風險才能有準確地度量,市場信號才足夠明確,產業資本、農業科技、金融服務、高端人才等發展要素才能快速進入,共同推動縣域農業產業的集群發展。區域的農業信息化、數據化是現代農業集群戰略建設中的核心工程。
如何幫助傳統農業大縣抓住信息技術日益成熟、應用市場由城市轉向農村農業的大好機遇,打造農業信息化推動區域農業產業集群發展,達到縣域經濟快速振興的目標,擺脫農業原料資源輸出方在整個農業產業價值鏈中處于最低位置的尷尬地位,是我國縣域經濟發展過程繞不開的難題,布瑞克縣域智慧農業綜合解決方案及縣級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方案,在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
三、縣域農業信息化突破契機在于土地確權登記,長遠戰略抓手則在農業大數據平臺和農業物聯網平臺的建設
1、縣級土地確權登記系統及信息管理平臺
自十八大以來,中央強調對農村土地進行確權,將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進行清晰認定并明確權屬,適時推動農村土地適度流轉,從而適當提高農業生產經營單元的規模,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以解決當前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分散、效率低下的問題。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強化對農村耕地、林地等各類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保護。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妥善解決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
2015年一號文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頒證工作視為重點,提出“抓緊抓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擴大整省推進試點范圍,總體上要確地到戶,從嚴掌握確權確股不確地的范圍”,同時要求“充分發揮縣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流轉服務平臺作用,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完善有利于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稅費政策”。
2月26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2014年農業部進行了山東、安徽、四川27個縣的農村土地確權工作試點,2015年開始土地確權工作將在河南、江蘇、江西、湖北、湖南、甘肅、寧夏、吉林、貴州等進行9個整省試點,加快建設確權登記頒證信息應用平臺。
權利邊界清晰是現代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石條件,而中央力推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以及信息登記應用的工作,是對農村土地承包權利、經營權利、受益權利和處置權利等一系列權利邊界進行自上而下的系統認定,土地確權和信息登記工作的開展,將一改往日農村土地產權邊界模糊、關鍵權屬信息缺失的狀態,將從根本上激活農村的生產要素交易市場。
旨在推動縣級政府借土地確權頒證和信息化的時機,將縣域的農業基礎資源狀況、生產經營主體及組織檔案、產業結構現狀等一系列基礎數據信息資源系統整合,形成縣域農業信息化的一個重大突破口,有此基礎,才能快速推動和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平臺的建設,進而在縣域內培育理性、活躍、健康的農業生產要素(以土地為首)流轉市場,而以市場為導向的生產要素在各類農業產業之間、在產業上的各類環節之間合理配置,是縣域農業產業集群健康發展的必需條件。
2、縣級農業大數據應用平臺
在縣域農業集群發展所需的農業信息化支持中,農業大數據平臺和農業物聯網是信息化的重要切入點,其中農業物聯網將是縣域農業信息化的基礎工程和信息觸點,農業大數據平臺則是縣域農業產業的神經中樞和商業價值實現中心。
縣級農業大數據應用平臺建設,需要將農產品的銷售和加工增值放在前瞻性位置,在數據整合的基礎上建立挖掘和分析機制,對關鍵產品的市場供需狀況、價格走勢等進行監測和預警,為地方農業產業規劃、涉農組織經營決策、涉農金融風險分析等提供數據和研究支持。跨越數字鴻溝,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解決“誰來告訴我,明年種什么?”的難題。這讓農業生產跳出各種“農周期”的怪圈,實現高產高效,科學決策,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區域農業生產的工廠化、信息化、金融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銷定產”。
縣級農業大數據應用平臺建成之后,將成為縣域農業信息化的亮點,高效地服務于縣政府、縣域的涉農企業、涉農金融機構,農民(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成為農業增收、企業增效、政府財稅增加的重要手段,既解決了民生問題,又提高了各方收入,讓縣域經濟釋放出成倍的活力。
綜上,縣域農業信息化戰略基礎可歸結為農業大數據平臺,突破的契機則在于目前中央到地方力推的農村土地確權、信息登記和流轉服務平臺等工作,通過對區域農業數據的定義、感知、獲取、傳輸、存儲、挖掘、整合、應用等一系列過程,完成縣域農業數據的基礎積累,逐漸將之內化為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一部分,使之升級為區域農業發展的新型要素,成為激活和整合其他要素進入農業助推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
農業產業集群的本質在于利用市場手段合理高效的配置縣域的各項涉農資源,而通過透明、暢通和高效流動的信息和數據通道,消除縣域和外界產業資本、農業科技、金融服務、高端人才等的信息鴻溝,才能實現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所需要的資源配置。因此其發展必須以農業信息化奠定基礎,以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為戰略抓手,在農村土地確權頒證、信息登記和交易服務中盡快實踐,布瑞克“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系統及信息管理平臺+縣級農業大數據應用平臺”一站式解決方案的理念,應快速融入縣域2015年土地確權登記及農業信息化工作中來,推動縣域農業產業集群的全面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