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現代農業閃現五大亮點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0-14 點擊:次
近年來,園區充分利用我市沿江、沿滬優勢,特別注重引進生態休閑觀光項目,通過政府搭建平臺,目前已有5個休閑觀光項目入駐園區,總投資近5億元。特別是近兩年來,園區建設全面提速。投入6000多萬元對核心區路網、河道、綠化、景觀等基礎設施進行了提檔改造;投入2億多元相繼建成了6000平方米現代農業展示館、4600平方米的花卉園藝展示館、恩鈿月季公園、玫瑰莊園一期、2萬平方米名貴蘭花溫室生產基地、生態餐廳等一批農業項目,一個集農業科技展示、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務為一體,滿足不同層次消費需求的農業生態休閑度假區已初步形成。自2006年首個休閑觀光農業園——艷陽農莊對外營業以來,園區累計接受部、省、市各級領導視察200批次,接待國內外游客70多萬人。2006年園區被省農林廳(現農業委員會)列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2007年被蘇州市農林局(現農業委員會)評為生態休閑農業先進單位,2008年分別被省農林廳和科技廳評為省觀光農業園和科技示范園,2009年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國月季峰會,恩鈿月季公園被確定為中國月季峰會的永久承辦地。
今年已全面完成了玫瑰莊園一期1萬多平方米會展中心、接待中心、娛樂城堡等主體建筑的內外飾裝修和生態濕地館建設項目,已于4月29日整體對外開放。今年還將啟動玫瑰莊園二期項目,完成園區南部道路綠化、水系凈化、燈光亮化等基礎工程。同時,以市級現代農業園區為龍頭,整合全市休閑觀光資源,整體策劃包裝,加大對外宣傳和推介,逐步提升太倉休閑農業的整體形象和影響力,力爭把園區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接軌世博、服務上海的重要休閑度假基地。
江蘇省太倉市圍繞“現代田園城、美麗金太倉”的總體目標,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總攬,開展全領域科學規劃布局、全方位產業指導服務,大力推進水稻規模化、水產標準化、蔬菜設施化和林地生態化建設,優化提升了“四個十萬畝”(48.6萬畝)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形成了“4+1”產業體系格局,確立了“1+7+X”園區發展模式,農業“三產”協調推進,“三生”融合發展,生態、循環、自然的農業生產系統基本形成,走出了一條具有蘇南特色、太倉特點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先后獲得“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全國平安漁業示范縣”、“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市”等榮譽稱號,市現代農業園區獲評“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2014年,太倉市16.87萬畝小麥、17.89萬畝水稻喜獲豐收,豐產方單產全省第一,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十一連增”。蔬菜、水產、畜禽產品等重要農產品供應充足。該市69家農業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達146.6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9萬元,增長12.5%,在全國153個國家現代農業園區考評中,綜合得分83.8分,位列全國第一。
“1+7+X”農業園區建設 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太倉市以高效設施農業規模化、生態休閑農業集聚化、科技創新農業載體化為發展定位,實施點、線、面結合,市、鎮、村聯動發展戰略,堅持園區化、產業化、農場化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創新形成了“以1個太倉市國家現代農業園區為引領、7個區鎮現代農業園區(3萬畝現代水稻產業園、城廂鎮電站林果基地、陸渡——瀏河現代農業產業園、沙溪塘橋現代農業園區、浮橋鎮中華絨螯蟹養殖示范區、雙鳳鎮現代漁業產業園、璜涇鎮現代農業園)為支撐,X個村級基地、合作社為帶動面”的“1+7+X”現代農業園區網絡,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園區化建設、規模化生產、多元化投入、企業化經營模式逐步顯現。目前,規劃在建各類園區15個,總規劃面積20多萬畝,基本建成面積16萬畝。其中,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1個、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個、蘇州市級園區3個(3萬畝現代水稻產業園、雙鳳鎮現代漁業產業園、璜涇鎮現代農業園)。2013年,該市完成“四個十萬畝”主導產業規劃,集中建設了3萬畝現代水稻產業園、1.72萬畝瀏河-新區省級“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新港路沿線萬畝林果產業基地、東部沿江特色水產養殖示范區和西部圩區規模化生態養殖區、各鎮千畝以上特色蔬果種植基地,示范帶動全市“18萬畝優質水稻面積、6萬畝特色水產面積、15.6萬畝高效園藝面積、9萬畝生態林地”健康發展。
高標準農田建設 夯實現代農業基礎 結合城鄉一體化建設,太倉市加快土地規范化流轉,按照《太倉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10-2020》要求,整合農業資源開發、農田水利、土地整理等項目,加快推進“排灌設施配套、農田平整肥沃、田間道路暢通、農田林網健全、生產方式先進、產出效益較高”的高標準農田建設。2011-2014年,該市新建提檔高標準農田(魚池)16.75萬畝,標準化農機庫房31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魚池)30.32萬畝,占比達77.3%,農業抗風險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同時,太倉堅持建設與管護并重,項目建成后及時將產權移交給所在村,列入村級資產進行長效管理,做到建一片規模方、形成一片生態區,全力打造“交通便捷、能灌能排、水系暢通、水質清澈、環境優美、土壤肥沃、產出高效”的農田基礎設施。
生態循環農業 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以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太倉積極開展生態循環農業、立體農業、綠色農業等可持續發展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一是試點開展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農業探索。在東林農場,開展種養結合生態循環養羊,創新秸稈收集技術,投入1000多萬元引進韓國先進的秸稈收儲機械10臺(套),實現摟草、打捆、青貯包膜全程機械化,2014年收集秸稈1萬噸,通過東林養殖場年產3萬頭羊所需的秸稈飼料,實現過腹還田。在綠苗農場,開展了300畝“稻蟹共生”新模式試驗,全過程不施用農藥和抗生素,出產的水稻、河蟹和泥鰍均為生態產品,且畝均增效超5000元,實現了“1+1=5”即“水稻+水產=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環境安全+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多贏效果。在海豐農場,開展“稻鴨共作”創新實踐,在保護生態的同時,畝均增效1800多元。
二是大力開展測土配方和耕地質量監測。全市共設立基本農田耕地質量監測點10個,測土配方示范點監測29個。去年,建立的國家級監測點于5月底完工并投入使用,成為江蘇省標準最高的土肥質量監測點。在全國首次成功試驗水稻一次性施肥技術,在省工節本的同時,每畝增效達60元。
三是在江蘇省率先出臺稻麥秸稈全量利用規劃。從2014年到2020年,太倉市將扎實推進秸稈全量綜合利用工作,確保秸稈綜合利用率達100%,并逐步實現秸稈的高效增值利用。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覆蓋全市農業生產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群眾關心的焦點。太倉市堅持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全市居民“舌尖上的安全”。該市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承諾制度,開展了“三品”誠信示范企業評定,并實施分級監管;優化完善了市、鎮“兩級”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配備了市、鎮、村“三級”質量安全監管員151名。全市建成市、鎮、村合作社基地檢測室35家,構建了以市農檢中心為核心、6家鎮級速測室為骨干、20家村級檢測室為基礎,9家基地檢測室為補充的“四級”檢測體系。農產品追溯管理平臺提檔升級,5家基地產品信息可全程查詢追溯。“三位一體”監管模式逐步完善,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實現全覆蓋。全市“三品”有效認證數128個,“新毛芋艿”成為太倉首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農藥集中配送率達91.2%,農產品定量監測合格率為98.4%,“瘦肉精”檢測合格率100%。啟動了年處理量達萬頭的市病死畜禽無害化集中處理中心建設,著力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規范處理、生態安全”的病死畜禽無害化收集處理體系。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保障現代農業發展 太倉市于2013年在江蘇省首家出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見》,計劃用3年時間,通過“200名高中畢業生定向委培學歷教育、300名村級農技員短期脫產繼續教育、6000名本地中青年農民技術技能培訓”等三種形式,加快培養“生產操作型、技能服務型、產品經營型、主體創業型”職業農民隊伍。目前,累計招錄定向委培生2期207人;舉辦短期脫產班、農技員高級進修班11期285名;開展各類技術技能培訓47期5236人。該項培訓工程:一是在全國首創了“定向委培”模式。凡錄取的委培生,簽訂《農業專業人才定向培養及就業協議書》,進入農業類職業技術學院學習,畢業后統一調配至各村、合作農場工作,參照所在村(社區)副職干部待遇。目前已有207名委培生分別就讀于江蘇農職院、蘇州農職院和泰州牧院。二是創新實施全程學費資助政策。市財政設立900萬元職業農民培育專項資金。委培生學費由專項資金承擔,分兩階段支付,在校學習期間先期支付60%學費,取得畢業證書并與相關村或合作農場簽訂用工合同后一次性補助余下40%學費。目前已經支出293.5萬元。三是創新實施“一個院校+若干基地”教學實踐模式。新型職業農民教學過程以涉農職業技術院校為依托,選取該市特色合作農場為實訓基地,開展“理論知識+實踐操作”的教學模式完成全部學業。目前,太倉已組織2013級100名委培生開展大棚工廠化基質育秧實習;已有98名委培生通過拖拉機實訓考試,并取得駕駛證,為太倉農機未來發展儲備了人才。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