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化建設研究--以國家森林城市創建中的生態文化建設為例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1-24 點擊:次
生態文化是探討和解決人與自然之間復雜關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態系統、尊重生態規律的文化;是以實現生態系統的多重價值來滿足人的多重需求為目的的文化;是滲透于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體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經濟與環境相協調的文化;是倡導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及消費方式的文化。生態文化能夠正確引導人們科學認識生態價值,樹立生態生產力理念,實現人們思維方式的生態轉型,科學地協調好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整體平衡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一種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狀態。生態文化在廊坊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過程中意義重大。
一、生態文化
1、概念
生態文化是人類的文化積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區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構成的具有獨立特征的結構和功能的文化體系,是代代沿襲傳承下來的針對生態資源進行合理攝取、利用和保護,以致能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和經驗等文化積淀。
2、本質
從狹義上來說,生態文化是圍繞生態價值觀所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協調發展的意識形態;從廣義上來說,生態文化是圍繞生態價值觀的抽象意識形態與承載其核心價值觀的物質與非物質的具象表征即載體的總和。
3、核心價值觀
生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人與自然共存共榮,共存即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共榮即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4、社會作用力
在生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向社會的各個方向各個部分滲透的層面上,社會各組成部分立足自身情況,在生態價值觀的引導下,以與自然和諧共存、協調發展為目的,社會主體會做出與之相對應的行為方式,從而有助于形成一種社會的生態實踐力,引領整個社會實踐行為的生態化,使人類在實踐行為誘因中考慮自然的訴求及其對自然的影響,從以人的需求為單一標準轉變為以人的需求和自然并重的雙重標準,并以此對人的行為方式做出框定。
二、國家森林城市
國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態系統以森林植被為主體,城市生態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各項建設指標達到以下指標并經國家林業主管部門批準授牌的城市。
城市森林是一個國際化的概念和理念。1962年美國政府首次提出城市森林,并開始實施城市森林發展計劃。之后,城市森林的研究和建設在西方發達國家倍受重視,并迅速發展起來。我國80年代末才開始城市森林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國家森林城市”更是一個全新的理念,是近幾年由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近年來組織開展的一項重要的社會宣傳實踐活動。旨在宣傳和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提高人們的生態和森林意識,提升城市形象和綜合競爭力,推動城鄉生態一體化建設,全面推進我國城市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也是弘揚森林生態文化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
三、國家森林城市創建中生態文化建設內容
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要建設繁榮與健康的生態物質文化,形成了許多主題突出、內涵豐富、健康愉悅、形式多樣的生態文化產品;形成以尊重自然、關愛生物與生命的生態倫理與道德為核心的生態精神文化;構建“人—社會—自然”和諧的生態制度文化。
1、生態物質文化建設
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要建設繁榮與健康的生態物質文化,形成了許多主題突出、內涵豐富、健康愉悅、形式多樣的生態文化產品。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 自然保護區建設
自然保護區建設在形式上是一種生態建設,根本上是反映政府和大眾對自然的一種認識與態度,體現了對后代人享受資源權益的尊重和關注,因此,應該也是文化建設的內涵,屬于生態物質文化建設的內容。廊坊市現有安次區葛漁城生態防護林和固安縣次生林生態系統兩個 自然保護區,面積 108006公頃,根據規劃還將有更多的區域和資源列入保護范圍。
(2) 森林公園與風景名勝區建設
森林公園與風景名勝區是反映人類利用森林為主體而形成的森林文化和生態旅游文化產品,森林公園與風景名勝區的建設作為創新生態文化的試驗平臺,把部分以木材生產為主的林場改建為森林公園,通過生產方式的改變來發展新林業經濟,積極探索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互協調發展的新的林業經濟發展模式,以及由此衍生的新生態文化體系。廊坊市所轄 10個縣(市、區) 均有森林公園建成,風景名勝景點 40多處,城市公園 、游園遍布全市。
(3) 濕地公園建設
濕地作為“地球之腎”,在人類文明的演變過程中起到極其重要的載體角色和推動作用,許多的人類文明都是發源于濕地。濕地公園的出現,本質上就是新形勢下生態文化創新的產品,因此,濕地公園和濕地休閑小區的建設,對促進人們對濕地文化和生態旅游文化的思考,積極探索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良好的林業替代經濟發展模式以及由此產生的新的生態文化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廊坊市濕地資源豐富,香河濕地公園、勝芳濕地公園、文安濕地公園均已建成開園,其中香河濕地公園正在著手申報國家級濕地公園,龍河流域濕地資源也非常豐富。
(4) 其他建設
①生態廣場/綠化廣場:森林文化廣場主要面向城鎮周邊居民,在城區建設以森林植被及植物為基調、以生態文化為內涵的高雅的市民文化廣場,讓缺乏與自然長時間接觸的市民,通過森林文化廣場的文化項目,真實感受生態文化、理解生態文化,并逐漸加入到生態文化建設中來。廊坊市區內已經實現 500米半徑內有綠化游園。
②森林與生態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包括植物園、科學展覽館、生物博物館等。廊坊市內建有多處農科園、休閑谷及其他莊園。
③紀念林:通過紀念林可以展示不同的生態文化和地方歷史文化。
④森林博覽園:通過展示森林生態功能,可以提高人民對森林的認識,提高愛林、護林意識,增強生態保護意識。
⑤可以舉辦有獎征文活、攝影大賽、植樹造林等系列保護動植物宣傳教育活動。
2、生態精神文化建設
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過程中要形成了尊重自然、關愛生物與生命的生態倫理與道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 體現了對子孫后代人的關愛把重要的原生態森林資源采用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小區等形式保護起來。自然保護區建設從資源利用上,就是把這些資源留給子孫后代,充分體現當代人對后代人的關心。
②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免費開放公園可以充分體現政府對當代人游憩機會的尊重,對提高當代人生活質量的一種關愛。政府和企業積極倡導綠色生態宜居小區建設也可以充分體現了企業、政府、開發商對當代人生存質量提高的關愛。
③體現了對自然與其他物種的尊重減少對城市綠化植物的修剪,可以充分體現了對生物的尊重,廣泛開展的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可以體現對這些古樹生存的尊重,地帶性植被的恢復可以體現對自然的一種尊重,禁獵可以體現了對動物生命的尊重。
④有利于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全面推廣了城鄉一體化的綠化,把新農村綠色家園建設、鄉村發展放到了區域發展平行與同步的軌道,可以體現一種代間公平與公正。在土地利用規劃中,可以預留一些土地休閑,以供后代人的使用,在生態功能區劃中區劃一定的土地供動植物棲息繁衍可以體現人與生物的公平與公正。
⑤尊重民俗和保持歷史風貌充分注重對歷史遺跡、風水林木的保護,可以體現對歷史和民俗的尊重。
3、生態制度文化建設
生態制度文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系上的具體表現,是生態建設的原動力。它是屬于人與環境和諧共處、持續穩定發展的文化。生態文化建設在宏觀上要逐步影響和誘導決策行為、管理體制和社會風尚,在微觀上逐漸誘導人們的價值取向、生產方式和消費行為的轉型。制度層次的生態文化則從制度規范上入手,為生態文化理念提供制度保證,形成生態文化的政策誘導和法律規范。生態制度文化是生態文化建設的保障體系,它是指管理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關系的體制、制度、政策、法規、機構、組織等。
①生態體制
首先,堅決樹立生態優先的政府科學決策機制:在城市和社會經濟發展決策中,把項目的生態影響評價放在首位,凡是影響廊坊市生態狀況的項目,實行“一票否決制”,不得立項建設。在對企業、政府的考核中,其生態指標都是優先考核內容,把生態優先貫徹全局;其次,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落實國家生態保護戰略;再者,號召廣大人民共同參與的生態建設格局,通過全民義務植樹、綠色認領等形式,形成了一種全民共同參與生態建設的氛圍。
②生態法規
擴大宣傳,加強執法,引導全民和企業、政府共同參與生態建設,并使之制度化、法制化、常規化,落實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的同時,加快制定形成一系列生態政策與地方法規辦法,并堅決的貫徹實施。
③生態組織
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經過長期探索實踐,已經形成了完整、高效的生態建設機構,如完善的林業管理結構’同時,除廊坊市綠化委員會是一個跨部門且成立較長時期的政府生態組織外,廊坊市風景園林學會等社會團體也在蓬勃發展,各街區還存在一些非政府的民間生態組織,如街道(小區)護綠隊。
四、國家森林城市創建中生態文化建設對策
近年來,廊坊市在市委和市政府領導下,牢牢把握“綠色、高端、率先、和諧”的城市發展定位,更加突出保護生態環境,先后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但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森林生態文化建設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還存在著認識不足、理論研究滯后、基礎設施薄弱、解說體系不規范、生態文化產品短缺等問題和困難,還不能適應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要求,為此,生態文
化建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把生態文化建設放在森林城市建設的突出位置將豐碩的林業建設成果展現出來,把秀美山川開發出來供廣大人民群眾游覽欣賞,是林業部門應有的社會責任。要深刻認識建設生態文化主導的森林城市與發展森林旅游在林業整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真正把生態文化建設納入整個森林城市體系創建的范疇加以推進,從各方面加以扶持和幫助,促使生態文化擔當森林城市建設指導重任,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的基石。
2、切實加大對生態文化建設的投入應該建立國家對生態文化建設的扶持、引導機制,進一步加強各類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現有生態文化設施的配套設施,進一步建立規范的解說系統,不斷強化生態文化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發揮生態文化在生態教育、自然科普宣傳等方面的公益性功能。
3.3建設“生態文化教育基地”,發揮生態文化在創建森林城市中的重要作用生態文化建設工作剛剛起步,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經驗,都存在嚴重不足,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的保護區、森林公園、綠化廣場等建設成“生態文化教育基地”,作為生態文化建設典范,對于從整體上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是一條有效途徑。
3.4開發優秀、豐富的生態文化產品,使群眾切身感受森林城市的魅力要繼續重視對生態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提煉,根據資源的特點,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開發一系列人們樂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義的生態文化產品 ,不斷豐富生態文化建設的內涵 ,向社會提供更多、更精彩、更有教育意義的生態文化產品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需求,擴大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