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區綠色發展與振興之路
來源:未知 日期:2016-10-10 點擊:次
加快皖北崛起進程,在經濟新常態下單純依靠資源能源消耗的發展模式已行不通,必須創新發展模式。在具體路徑上,要從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城市發展模式、有序開發礦產資源等入手,探索出一條綠色發展的振興之路。
綠色發展是皖北振興的必然選擇
過去習慣認為,皖北地區煤炭資源豐富,煤炭蘊藏量和產量均居華東地區第一。但由于近年來國內環境保護的壓力和其他清潔能源的替代,煤炭的能源地位與市場需求量在逐漸下降,這是造成煤炭工業的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比重已下降到30%以下。特別是新技術革命以來,新技術煉鋼的耗煤量逐漸降低,更導致煤炭價格的持續下跌。 2014年的全國煤炭資源稅改革,將煤炭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對皖北地區煤炭企業更加不利,原煤生產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甚至于出現嚴重虧損。安徽的“861行動計劃”實施十年,過去在煤炭產業和煤化工產業上項目投資較大,如今不得不加快轉型發展,徹底改變過去以賣原煤為主的經營模式,走煤電化一體化的道路。對皖北地區而言,以特高壓技術為支持的皖電東送工程的全部建成投運,可以增強能源產業核心競爭力。
皖北地區農作物品種齊全,主要有小麥、大豆、水稻、玉米、棉花等,是享譽盛名的“江淮千億糧倉”,國家大型商品糧、棉、油、肉的生產基地。皖北地區農業耕地占全省的51%,是全省耕地最多、利用率最高、旱地比重最大的旱作農業區,也是我國重要的糧、棉、豆、肉、毛、皮和中藥材等農產品生產基地。但是,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低,加上皖北地區人口眾多,農業生產剩余有限,對經濟難以形成大的推動作用。
勞動力資源優勢過去是皖北地區的傳統優勢。如今勞動力成本上升較快,工人的工資水平甚至與沿海地區持平,甚至高于部分沿海地區,皖北地區的一些開發區勞動力結構性缺工問題也已出現,勞動力優勢大大弱化。固然,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對經濟競爭有不利的一面,但隨之而來的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我們擴大消費。因此,皖北地區人口數量多,具有新消費的人口紅利,有助于大眾消費的興起和培育新業態,有助于發展大中城市和打造城市群。
過去,皖北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狀況與滬蘇浙三省市以及皖江地區相比,差距較大。隨著近十年來的建設,皖北地區的地理區位及交通的后發優勢日益顯現。由于皖北地區外接山東、江蘇、河南,內連合肥、六安、滁州,首先具有承接東部輻射的優勢。東部的江蘇、山東兩省屬發達省份,對皖北地區的經濟輻射日漸增強,有利于皖北地區利用產業互補促進與東部地區的產業融合,加快地區經濟發展。其次具有擴展中西部市場、利用西部大開發機遇的優勢。皖北地區背靠中西部廣大地區,西部大開發的一些重大建設項目如西氣東輸、連霍公路等工程橫穿皖北地區,對帶動皖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十分有利。再次具有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優勢。皖北地區距大陸出海口近,東距連云港僅210公里,產品和原料的輸出輸入十分方便,運輸成本低,是發展開放型經濟的理想之地。區內高鐵、高速的路網正在密集形成,以鐵路、公路為骨干,加上淮河及其支流以及即將建設的引江濟淮運河的水運補充,交通便利化優勢在加速顯現。
綜上所述,皖北地區傳統資源優勢已經加速弱化,新后發優勢正在形成。加快轉型升級、堅持綠色發展已成為皖北振興的必然選擇。
皖北振興的具體路徑
(一)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綠色發展
產業結構變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關鍵。要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經濟化,承擔好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任務和示范責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互動雙贏、融合共生。
皖北地區工業雖已取得主導地位,但仍不夠大、不夠強,傳統產業科技含量較低,帶動作用發揮不夠;服務業發展緩慢。因此,充分挖掘皖北地區發展的后勁,必須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不斷加大用高新技術及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藥材、紡織、造紙、白酒等傳統產業的力度,同時大力發展光電光伏、生物能源、生物化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工業區域布局,集中培育形成產業集群。積累力量,盡快接受從高梯度地區外溢的產業,可依靠這些產業為地區的發展積累資金,加速地區工業的積聚。
農業在皖北地區占著重要地位,但長期以來農業經濟卻相對落后。農用資金缺乏、農民收入低、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種植模式單一、自然災害頻發、科技應用落后、農村人才缺乏,農業發展定位滯后等問題,都嚴重困擾著農業農村發展。按照國際標準的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來衡量,世界平均水平在1:1左右,發達國家是3:1,我國平均為0.28:l,而皖北地區僅為0.17:1左右。若將皖北地區這一比值提高到全國平均水平,可使其食品工業產值增加5-8倍。因此,皖北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加大投入,依靠科技,增加農副產品的附加值。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業,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培育和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建立健全農業服務產業體系,提高金融、物流、營銷等服務產業對農業產業發展的支持水平,構建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突破農產品流通環節的障礙,積極發展農業服務業。圍繞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扶持產業關聯度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支持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擴張,扶持有成長潛力的小企業,加速培育以農業物聯網為代表的互聯網農業的發展,不斷推進皖北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
(二)改變城市發展模式,推進綠色城鎮化
按照城市化發展規律,未來十年是皖北地區城市化大發展的時期。但是,皖北地區城市化更需要轉化發展模式。基于皖北地區生態環境的特征考慮,更需要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省安徽總體方案》和《安徽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加強田園型城市建設。皖北地區要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綠色規劃為引領,合理確定城市規模,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空間開發格局。尊重自然格局,加強地域歷史文化傳承創新,打造具有徽風皖韻的美好城市。科學確定城鎮開發強度,開展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試點,加強城鄉規劃“三區四線”(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綠線、藍線、紫線、黃線)管理。全面提升城鎮供排水、防洪除澇、雨水收集利用、供熱、供氣、環境等基礎設施水平,推進管理智能化,推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實施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全面推進綠色建筑行動,提升新建建筑按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比例,推動綠色建筑由單體示范向區域示范拓展。建立完善以風景林、防護林為主體的城鎮生態保護屏障。持續推進城鎮園林綠化提升行動和綠道建設,建設園林綠化精品示范工程。開展森林城市、城鎮創建。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不采取讓農民“棄農進城”的簡單方式,而是在不改變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充分保護和尊重現有農村的地形村貌、田園風光、農業業態和生態本底,將城市設施引入一個個村鎮,讓農民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就能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品質。與此同時,一個個改造后的美麗鄉村像珍珠一樣散落在城市周邊,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田園生活氣息。
(三)有序開發礦產資源,保證資源永續利用
雖然皖北地區資源豐富,特別是煤炭資源豐富,但更要堅持有序開發、深度利用、讓城讓人、生態修復的原則。皖北地區重點是管理好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礦產資源產出率,最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有序開發,就是要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礦產資源規劃,明確設置礦業權,嚴格按照規劃審批勘查開發項目。煤礦企業必須按照批準的礦山設計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開采礦產資源,杜絕“大礦小開、一礦多開”、亂采濫挖現象,保證資源永續利用。深度利用,就是要由粗放型開發模式向資源開發的精深加工轉型,走資源精深加工和產業鏈延伸的產業發展之路。推動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積極引導向煤化工方向發展,將煤炭資源優勢轉化為電力、煤合成油、煤機燃料等產業優勢。把煤炭“吃干榨盡”,使礦區變得越來越綠色化。讓城讓人,就是要煤炭開采要符合主體功能區規劃與建設要求,充分協調各方面利益,統籌兼顧礦產資源的規劃、開采利用與全面發展的需要。對重點開發區內壓煤的縣城及重點鎮建成區,煤炭開采應讓城讓人,優先保障人民生產生活,禁止影響重點城鎮發展的資源盲目開采。生態修復,就是要因地制宜治理采煤沉陷區,整治水環境,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讓塌陷區變身后花園。皖北地區在長三角區域內,是工業化、城市化相對落后地區,但在生態上卻具有一定優勢。要緊緊依靠并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生態與資源優勢,堅持綠色發展,在皖北崛起進程中闖出新路。
(作者單位: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