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前位(wei)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科技創新 >

周家琮:提高產業集中度能否化解鋼鐵產能過剩?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8-26 點擊:

  化解鋼鐵產能過剩,已經成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而產能分散、產業集中度低,又被普遍認為是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甚至有人認為,鋼鐵行業的主要問題,不是產能過剩,而是集中度過低。于是通過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被認為是治理鋼鐵產能過剩的有效途徑。然而,應該首先研究清楚的是,產業集中度和產能過剩之間到底是何種關系。
  
  鋼鐵產業集中度的中國國情
  
  衡量產業集中度是否合理,并沒有跨行業、跨國度、跨時代的通用尺度和絕對標準。目前斷言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過低的依據,則是以鋼鐵工業發達國家為參照系、以鋼鐵產業高度集中的日本、韓國為樣板。然而今天中國鋼鐵產業所處的國情和條件,與日本、韓國之間,存在諸多不可比擬的重大差異。
  
  1、中國幅員遼闊,跨地區運輸的物流成本不菲。鋼材市場具備區域市場特點,和地理空間有限、不存在鋼材區域市場的日本、韓國無法相提并論。中國鋼鐵產能如果像日本、韓國那樣高度集中,遠離鋼鐵產能所在地的區域,就需要遠距離采購運輸鋼材,倘本地有資源,遠不如就地建廠、就近銷售、產能適度分散,更為經濟。
  
  2、日本、韓國鋼鐵工業所需的鐵礦煤炭資源,幾乎全部依賴海運進口,鄰近港口集中興建超大型鋼鐵企業顯然十分經濟。但中國鋼鐵工業歷史上曾高度依賴國內煤鐵資源,即使在今天,國內資源仍然占有相當比重,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國內鐵礦資源分布較廣,依礦建廠,產能集中度自然無法和臨港建廠的日韓相比。
  
  3、依托國內鐵礦資源興建的鋼鐵企業,大多建在內地,受市場半徑、土地和水資源、環境容量等條件約束,規模和布局受限。規模過大、產能過于集中,非但經濟上不合理,甚至根本無法實現。
  
  4、發達工業國家的鋼材市場,以扁平材為主,適合大型設備生產,產能易于集中。而中國的鋼材產品中,建筑鋼材幾占半壁江山,建筑鋼材更適合中型設備生產、銷售半徑也不太遠,因此工廠規模不宜過大,產能也就無法過于集中。
  
  5、鋼鐵行業的供應鏈長、關聯產業分布廣、資金和勞動力密集,是地方經濟和財政的重要支柱。在現有經濟體制下,布局適度均衡,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合理布局,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除了少數三線企業因戰備而建外,今天絕大部分鋼鐵產能的布局和集中度,是在市場經濟發展中自然形成的,存在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以今天的眼光評價,雖可能不盡合理,但人為重新集中布局,可能更不經濟可行。
  
  產業集中不是產能過剩主要原因
  
  1、回顧改革開放以來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無論是前期鋼材緊缺、曾經連續三年“三攻5000萬”,還是后來供不應求和產量過剩交替出現,直到今天產量的絕對過剩,鋼鐵工業的布局和集中度,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同樣的產能集中度,鋼鐵產量有時過剩、更多時候是不足,產量是否過剩和產能集中度之間,顯然不存在周期上的對應關系。
  
  2、世界各國鋼鐵工業的產業布局和集中度,不同國度、不同時期、不同經濟制度,皆有高有低、各有千秋。但無論集中度是高是低,都沒有出現像今天中國鋼產量如此嚴重過剩的局面。鋼材嚴重過剩,是中國經濟獨特的產業和市場現象,是三十多年來發展模式的特色產物,值得深入研究和反思。它和產能集中度之間,也不存在邏輯上的因果關系。
  
  3、前些年鋼鐵產能集中度的確有所下降,但究其原因,是經濟過熱投資過高、過旺的鋼材市場需求,刺激鋼鐵企業紛紛上馬擴張。相對而言,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規模擴張和數量增加,比大企業更容易實現、也能很快完成。中小企業的產能增加,導致了行業集中度的降低。也就是說,產能盲目擴張是因,產能集中度下降是果,不應該因果倒置。
  
  4、筆者三年前曾撰文分析鋼鐵產能過剩的原因:高投資和房地產熱導致鋼材需求畸形過熱,刺激了鋼鐵行業盲目擴張,一旦被透支的市場過熱難以持續,鋼鐵行業遲早要吞下產能過剩的苦果;地方政府對GDP的熱烈追求,推動了鋼鐵企業盲目擴張;國有鋼鐵企業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做大;脫離實際、助長了產能擴張的鋼鐵產業政策。
  
  正確認識鋼鐵產業集中度
  
  1、工業技術的創新、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為企業規模大型化、提高產業集中度,提供了可能。大型化和高集中度,可以更經濟地配置資源,是工業發展的大趨勢。但是,企業規模和產業集中度,又受到市場、技術、資源、管理能力等諸多條件制約,并非越大越集中效果就越好。產業集中度,還要和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產業發展的歷史沿革和員工心理、企業文化等相匹配,才能真正做到合理有效。
  
  2、產業集中有不同層次,提高集中度要分清層次,才能有的放矢。產能集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工廠層次。主要生產設備和過程集中在同一廠區內,大型化設備具備更好的技術經濟指標,生產線的集約降低了配套和物流成本,高產能攤薄了單位產能人工成本以及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的成本,從而實現顯著的規模效益。
  
  產能集中更普遍的形式,是企業集團層次。產能集中于同一企業集團,但工廠和下屬企業異地分布,跨國鋼鐵巨頭阿塞洛-米塔爾即為典型。工廠化集中所特有的規模效益,對企業集團層次的產能集中而言,大部分不復存在。集團層次集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投資并購、市場控制、協同效應、資金運用、抗風險能力、技術和管理資源共享等方面。國內鋼鐵企業此前提高集中度的努力,也大多在這一層次推進,迄今為止效果尚不明顯。
  
  產能集中的最高層次,是將產能集中于同一資本旗下、歸一個老板所有。計劃經濟時代產權單一,在所有者層次上,產業集中度最高,效率卻最低。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鋼鐵央企,還是隸屬于同一國資委的地方鋼鐵國企,本應發揮資本層次產能集中的優勢,在資源共享、產業規劃布局、避免市場惡性競爭等方面,大有作為。遺憾的是,上述資本層次產能集中的潛在優勢,似乎迄今并未得到發揮,值得各級出資人代表深刻反思。
  
  在上述不同層次的產能集中模式之間,有時并沒有絕對清晰的界限,存在若干混合或過渡形態。但無論哪種層次,都不應為集中而集中,而應當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切實可行的集中層次,才能有的放矢、實現提高集中度所預期的優勢和效益。
  
  3、集中度之于行業,正如體重之于健康、GDP之于經濟,只是反映其特定時期某一方面的指標,既沒有通用、唯一的標準,更不應成為行業發展刻意追求的目標。除了“大煉鋼鐵”和“準備打仗”時期的孑遺外,中國鋼鐵工業的絕大部分產能,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大發展中建成的,在布局和集中度的形成中,市場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也是大體合理和經濟的。當然,在后鋼鐵產能過剩時代,鋼鐵工業必須調整結構、改善布局,但這同樣必須由市場起決定性作用、讓企業起主體作用,在結構優化過程中實現集中度的調整。集中度的改善,是產業結構優化的結果而非起點。無視市場規律,脫離企業實際,盲目向國外看齊,通過行政干預簡單地把提高集中度當作結構優化的目標,是對行業結構優化的本末倒置。
  
  提高產業集中度非治本之道

  
  1、鋼鐵產業的結構調整,應該以去產量為目標、而不是通常說的去產能。在后工業化國家,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是產業常態,并不必然導致市場供求長期嚴重失衡。歐洲的鋼鐵企業,產能利用率普遍不高,也可以說是產能普遍過剩,但并沒有出現鋼材產量的嚴重過剩。產能過剩,只是產量過剩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原因,鋼材市場失衡的供給側治理,其真實目標,應該是過剩產量、而非過剩產能。
  
  2、抑制產量過剩、實現供求平衡的常規途徑是企業減產,并不一定是去除產能和關停企業,后者只是抑制過剩產量的極端形式和最終結果,而非去產量的起點和惟一途徑。鋼鐵工業當前之所以需要大規模去產能,是供給側的企業局部喪失了市場主體的功能,對鋼材市場嚴重供大于求的信號,不能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合理有序的削減產量。去產量的治本之策,在于通過供給側的改革,使企業回歸市場主體的行為理性,而不是簡單去除原本是結果而非原因的產能。否則產能即使一度被去除,一有機會勢必又將卷土重來。
  
  3、提高產能集中度有三種可能途徑,一是產能位居前列的企業通過建設擴大產能,目前已無多少空間;二是關停位于行業長尾的中小企業或產能,難度很大代價不小;三是兼并重組,表面看起來似乎最為便捷、容易見效,從而成為首選。實踐證明,通過兼并重組提高了集中度的鋼鐵企業,在上一輪鋼鐵熱中,同樣沒有控制住產能產量的擴張。
  
  4、深化企業改革、轉變企業經營和投資機制,才是實現鋼鐵產業健康發展的唯一途徑。鋼鐵行業的治本之道,并非去產能、甚至也不是去產量,而是改革導致產量產能惡性過剩的機制。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合并不等于改革;做大更未必是做強;一些本可暴露、并通過改革克服的弊病,反而可能因兼并被暫時掩蓋。特別是一些本應破產退出市場的企業,在產能集中的旗號下,其產能并入其他企業得以繼續生存,破壞了淘汰產能的市場退出機制。這樣的產能集中度提高,與去產能去產量的初衷之間,無異于南轅北轍。
  
  (作者系原攀鋼集團董事、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頁 > 新聞中心 > 科技創新 >

周家琮:提高產業集中度能否化解鋼鐵產能過剩?

2016-08-26 來源:未知 點擊:

  化解鋼鐵產能過剩,已經成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而產能分散、產業集中度低,又被普遍認為是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甚至有人認為,鋼鐵行業的主要問題,不是產能過剩,而是集中度過低。于是通過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被認為是治理鋼鐵產能過剩的有效途徑。然而,應該首先研究清楚的是,產業集中度和產能過剩之間到底是何種關系。
  
  鋼鐵產業集中度的中國國情
  
  衡量產業集中度是否合理,并沒有跨行業、跨國度、跨時代的通用尺度和絕對標準。目前斷言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過低的依據,則是以鋼鐵工業發達國家為參照系、以鋼鐵產業高度集中的日本、韓國為樣板。然而今天中國鋼鐵產業所處的國情和條件,與日本、韓國之間,存在諸多不可比擬的重大差異。
  
  1、中國幅員遼闊,跨地區運輸的物流成本不菲。鋼材市場具備區域市場特點,和地理空間有限、不存在鋼材區域市場的日本、韓國無法相提并論。中國鋼鐵產能如果像日本、韓國那樣高度集中,遠離鋼鐵產能所在地的區域,就需要遠距離采購運輸鋼材,倘本地有資源,遠不如就地建廠、就近銷售、產能適度分散,更為經濟。
  
  2、日本、韓國鋼鐵工業所需的鐵礦煤炭資源,幾乎全部依賴海運進口,鄰近港口集中興建超大型鋼鐵企業顯然十分經濟。但中國鋼鐵工業歷史上曾高度依賴國內煤鐵資源,即使在今天,國內資源仍然占有相當比重,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國內鐵礦資源分布較廣,依礦建廠,產能集中度自然無法和臨港建廠的日韓相比。
  
  3、依托國內鐵礦資源興建的鋼鐵企業,大多建在內地,受市場半徑、土地和水資源、環境容量等條件約束,規模和布局受限。規模過大、產能過于集中,非但經濟上不合理,甚至根本無法實現。
  
  4、發達工業國家的鋼材市場,以扁平材為主,適合大型設備生產,產能易于集中。而中國的鋼材產品中,建筑鋼材幾占半壁江山,建筑鋼材更適合中型設備生產、銷售半徑也不太遠,因此工廠規模不宜過大,產能也就無法過于集中。
  
  5、鋼鐵行業的供應鏈長、關聯產業分布廣、資金和勞動力密集,是地方經濟和財政的重要支柱。在現有經濟體制下,布局適度均衡,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合理布局,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除了少數三線企業因戰備而建外,今天絕大部分鋼鐵產能的布局和集中度,是在市場經濟發展中自然形成的,存在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以今天的眼光評價,雖可能不盡合理,但人為重新集中布局,可能更不經濟可行。
  
  產業集中不是產能過剩主要原因
  
  1、回顧改革開放以來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無論是前期鋼材緊缺、曾經連續三年“三攻5000萬”,還是后來供不應求和產量過剩交替出現,直到今天產量的絕對過剩,鋼鐵工業的布局和集中度,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同樣的產能集中度,鋼鐵產量有時過剩、更多時候是不足,產量是否過剩和產能集中度之間,顯然不存在周期上的對應關系。
  
  2、世界各國鋼鐵工業的產業布局和集中度,不同國度、不同時期、不同經濟制度,皆有高有低、各有千秋。但無論集中度是高是低,都沒有出現像今天中國鋼產量如此嚴重過剩的局面。鋼材嚴重過剩,是中國經濟獨特的產業和市場現象,是三十多年來發展模式的特色產物,值得深入研究和反思。它和產能集中度之間,也不存在邏輯上的因果關系。
  
  3、前些年鋼鐵產能集中度的確有所下降,但究其原因,是經濟過熱投資過高、過旺的鋼材市場需求,刺激鋼鐵企業紛紛上馬擴張。相對而言,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規模擴張和數量增加,比大企業更容易實現、也能很快完成。中小企業的產能增加,導致了行業集中度的降低。也就是說,產能盲目擴張是因,產能集中度下降是果,不應該因果倒置。
  
  4、筆者三年前曾撰文分析鋼鐵產能過剩的原因:高投資和房地產熱導致鋼材需求畸形過熱,刺激了鋼鐵行業盲目擴張,一旦被透支的市場過熱難以持續,鋼鐵行業遲早要吞下產能過剩的苦果;地方政府對GDP的熱烈追求,推動了鋼鐵企業盲目擴張;國有鋼鐵企業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做大;脫離實際、助長了產能擴張的鋼鐵產業政策。
  
  正確認識鋼鐵產業集中度
  
  1、工業技術的創新、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為企業規模大型化、提高產業集中度,提供了可能。大型化和高集中度,可以更經濟地配置資源,是工業發展的大趨勢。但是,企業規模和產業集中度,又受到市場、技術、資源、管理能力等諸多條件制約,并非越大越集中效果就越好。產業集中度,還要和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產業發展的歷史沿革和員工心理、企業文化等相匹配,才能真正做到合理有效。
  
  2、產業集中有不同層次,提高集中度要分清層次,才能有的放矢。產能集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工廠層次。主要生產設備和過程集中在同一廠區內,大型化設備具備更好的技術經濟指標,生產線的集約降低了配套和物流成本,高產能攤薄了單位產能人工成本以及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的成本,從而實現顯著的規模效益。
  
  產能集中更普遍的形式,是企業集團層次。產能集中于同一企業集團,但工廠和下屬企業異地分布,跨國鋼鐵巨頭阿塞洛-米塔爾即為典型。工廠化集中所特有的規模效益,對企業集團層次的產能集中而言,大部分不復存在。集團層次集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投資并購、市場控制、協同效應、資金運用、抗風險能力、技術和管理資源共享等方面。國內鋼鐵企業此前提高集中度的努力,也大多在這一層次推進,迄今為止效果尚不明顯。
  
  產能集中的最高層次,是將產能集中于同一資本旗下、歸一個老板所有。計劃經濟時代產權單一,在所有者層次上,產業集中度最高,效率卻最低。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鋼鐵央企,還是隸屬于同一國資委的地方鋼鐵國企,本應發揮資本層次產能集中的優勢,在資源共享、產業規劃布局、避免市場惡性競爭等方面,大有作為。遺憾的是,上述資本層次產能集中的潛在優勢,似乎迄今并未得到發揮,值得各級出資人代表深刻反思。
  
  在上述不同層次的產能集中模式之間,有時并沒有絕對清晰的界限,存在若干混合或過渡形態。但無論哪種層次,都不應為集中而集中,而應當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切實可行的集中層次,才能有的放矢、實現提高集中度所預期的優勢和效益。
  
  3、集中度之于行業,正如體重之于健康、GDP之于經濟,只是反映其特定時期某一方面的指標,既沒有通用、唯一的標準,更不應成為行業發展刻意追求的目標。除了“大煉鋼鐵”和“準備打仗”時期的孑遺外,中國鋼鐵工業的絕大部分產能,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大發展中建成的,在布局和集中度的形成中,市場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也是大體合理和經濟的。當然,在后鋼鐵產能過剩時代,鋼鐵工業必須調整結構、改善布局,但這同樣必須由市場起決定性作用、讓企業起主體作用,在結構優化過程中實現集中度的調整。集中度的改善,是產業結構優化的結果而非起點。無視市場規律,脫離企業實際,盲目向國外看齊,通過行政干預簡單地把提高集中度當作結構優化的目標,是對行業結構優化的本末倒置。
  
  提高產業集中度非治本之道

  
  1、鋼鐵產業的結構調整,應該以去產量為目標、而不是通常說的去產能。在后工業化國家,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是產業常態,并不必然導致市場供求長期嚴重失衡。歐洲的鋼鐵企業,產能利用率普遍不高,也可以說是產能普遍過剩,但并沒有出現鋼材產量的嚴重過剩。產能過剩,只是產量過剩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原因,鋼材市場失衡的供給側治理,其真實目標,應該是過剩產量、而非過剩產能。
  
  2、抑制產量過剩、實現供求平衡的常規途徑是企業減產,并不一定是去除產能和關停企業,后者只是抑制過剩產量的極端形式和最終結果,而非去產量的起點和惟一途徑。鋼鐵工業當前之所以需要大規模去產能,是供給側的企業局部喪失了市場主體的功能,對鋼材市場嚴重供大于求的信號,不能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合理有序的削減產量。去產量的治本之策,在于通過供給側的改革,使企業回歸市場主體的行為理性,而不是簡單去除原本是結果而非原因的產能。否則產能即使一度被去除,一有機會勢必又將卷土重來。
  
  3、提高產能集中度有三種可能途徑,一是產能位居前列的企業通過建設擴大產能,目前已無多少空間;二是關停位于行業長尾的中小企業或產能,難度很大代價不小;三是兼并重組,表面看起來似乎最為便捷、容易見效,從而成為首選。實踐證明,通過兼并重組提高了集中度的鋼鐵企業,在上一輪鋼鐵熱中,同樣沒有控制住產能產量的擴張。
  
  4、深化企業改革、轉變企業經營和投資機制,才是實現鋼鐵產業健康發展的唯一途徑。鋼鐵行業的治本之道,并非去產能、甚至也不是去產量,而是改革導致產量產能惡性過剩的機制。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合并不等于改革;做大更未必是做強;一些本可暴露、并通過改革克服的弊病,反而可能因兼并被暫時掩蓋。特別是一些本應破產退出市場的企業,在產能集中的旗號下,其產能并入其他企業得以繼續生存,破壞了淘汰產能的市場退出機制。這樣的產能集中度提高,與去產能去產量的初衷之間,無異于南轅北轍。
  
  (作者系原攀鋼集團董事、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