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區全力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3-11-06 點擊:次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在規模化種養基礎上,通過“生產+加工+科技”,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創新體制機制,形成明確的地理界線和一定的區域范圍,建設水平比較領先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是新時期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公布了《2023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擬創建名單》,襄州區位列其中。
目前該區正緊抓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契機,集聚現代要素和經營主體,創新科技集成和聯農帶農機制,著力延鏈補鏈強鏈,不斷提升種養規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營銷品牌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引領鄉村產業振興,實現農業產業融合發展。
立足優勢產業規劃園區布局
2022年,該區小麥種植面積150.31萬畝,產量達59.04萬噸,各項指標位居全省前列。全年生豬出欄89.16萬頭,全區農業總產值224.39億元,農業增加值137.32億元……
襄州區是“國家級小麥制種大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近年來,該區明確提出打造百萬噸糧食產業、百萬頭生豬養殖產業的戰略目標,大力實施延鏈補鏈強鏈工程,正大食品、正大種業、盼盼食品、豐慶源、騰龍種業等一大批小麥制種(加工)、生豬屠宰加工領域的優質企業在襄州聚集,并不斷發揮龍頭企業在產業鏈中的支撐帶動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已初步形成糧食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和“從農場到餐桌”完整的種、養、加、銷農業產業化鏈條,小麥、生豬產業已成為襄州區農業發展的優勢產業和重要支撐。
為此,該區立足優勢產業規劃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結合實際,選取小麥生豬產業較強、區位優勢明顯的雙溝鎮、伙牌鎮、古驛鎮、黃集鎮、張家集鎮作為核心區域,同步啟動涵蓋良種繁育、循環養殖、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品牌創建等領域的八大工程,通過核心區域的高質量發展,帶動形成全區糧食、生豬、油料、現代種業、家禽及蛋制品等6大重點產業鏈深度融合、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
據了解,在產業園創建初期,入園參與農業產業生產經營的企業就達到67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11家。從事主導產業生產經營合作社達214家,從事主導產業生產經營家庭農場114家。專業技術人員347人,科研單位設立研發平臺8個,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科技孵化中心1個。華中農業大學千畝智慧農業示范基地1個、產學研基地3個。園區良種覆蓋率達97.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9.9%。
目前,該區正進一步整合資源,推動政策、資金、人才、科技等要素向核心區域聚集,加速區域經營主體成長,為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提供有力支撐。
實施八大工程推動園區發展
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是重中之重。該區圍繞小麥、生豬兩大產業,通過政府投入、引入社會資本等措施,穩步實施八大工程建設,突出模式創新和科技創新,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小麥繁育推廣一體化基地建設工程重點圍繞黃集、張家集、古驛建設高標準農田7.5萬畝。以社會化服務組織為紐帶,采取農業產業化合作模式和訂單種植管理模式,建設五優小麥標準化種植基地。同時,整合園區種業企業力量,加快推進種子生產加工能力提升、種業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提升,建設小麥新品種繁育基地、襄陽市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等。
依托園區糧油領域龍頭企業,實施小麥精深加工提質增效工程、糧食倉儲物流附屬工程。通過改造優化生產系統,擴大小麥加工產能,升級生產工藝,實現產能整體提升20%以上。建設糧食智能倉改造升級項目,通過改造烘干系統、建設糧食烘干塔、糧情監測設備、移動式糧食清理輸送設備等方式完善儲糧設施,提升糧庫科學管理水平,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生豬全產業鏈綠色循環示范工程聚焦生豬良種繁育、冷鏈物流聯合加工、綠色循環示范三大項目,依托現有生豬良繁體系,提高規模養殖場提供仔豬的能力和標準化養殖水平。完善物流配送網絡建設,推動“運豬”向“運肉及肉制品”轉變。推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生態養殖示范,加快養殖場所糞污綜合處理設施改造提升,消納吸收生豬養殖場糞污,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此外,該區同時實施科技研發與創新應用工程、三產融合示范工程、品牌與市場營銷工程、園區公共平臺建設工程。加強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和產品研發,開展優良品種推廣與應用,推動5G物聯網數字農業平臺建設,打造農副食品區域共用品牌,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服務能力提升,為襄州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奠定堅實基礎。
全面融合實現園區創建目標
集聚農業全產業鏈要素,打造綠色高效生產基地、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加強產品研發應用,形成產業融合高地、主體培育高地、“五化”協調發展高地和改革創新高地……未來,襄州區國家農業產業園要達到怎樣效果?
糧食生產優質高效。到2025年,產業園新建高標準農田7.5萬畝,農業總產值達到98.63億元,小麥生產面積達到73.9萬畝,小麥產量達到40萬噸,生豬出欄55.3萬頭。
精深加工提速增效。到2025年,園區農業經營主體持續壯大、資源配置更加高效,新培育1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具備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推動一批企業升級。產業園總產值突破300億元,小麥、生豬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30億元,其中加工產值達到172億元,加工轉化率達到85.7%。
農業科技支撐更加有力。在持續推進優質品種推廣、農機農藝融合、科研創新應用、綠色發展水平、節肥減藥增效的情形下,到2025年,園區良種覆蓋率達到98.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升至90.5%,省級及以上科研單位設立研發平臺達到15個,農藥利用率、農作物化肥分別達到43.9%、44.9%,綠色食品和有機產品認證達到33個。
農旅融合持續深入。打造以雙溝、張家集為核心的都市農業觀光帶,以伙牌、黃集等鎮為主的休閑農業集中區,通過分區規劃、串珠成線,打造田園風光、人文資源交相輝映的特色農旅品牌,到2025年,打造一批鄉村旅游精品景點,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25%以上。
農民收入持續提高。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業生產格局基本形成,園區土地實現100%確權登記,農戶參加合作社的比重達到90%以上,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鞏固。到2025年,帶動超過11萬農民參與小麥綠色循環全產業鏈共建,產業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7萬元。
舉全區之力,力爭在2025年建成主導產業優勢鮮明,資金、科技、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高度聚集,農業物質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經濟效益顯著,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輻射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來源:襄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