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新內涵新特征與新要求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3-10-31 點擊: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新型工業化,并且明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目標。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要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新型工業化有哪些新內涵與新特征,如何把握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新要求?
把握新型工業化的時代背景
新型工業化并非一個全新的概念,而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動態演進。黨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既對我國工業發展和如何推進工業化進程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也是新型工業化理念出臺的時代背景。
首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2010年后,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增材制造、無人駕駛汽車、石墨烯、精準醫療、量子通信、高端機器人等為代表的前沿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相繼步入產業化階段,加快形成新的主導產業。這種工業領域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內在機制正在加快演化為新一輪產業革命,并將工業發展帶入了4.0時代,全面革新了現有的生產要素、生產方式、組織形式與商業模式。這對我國工業化適應這些技術變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全球生產結構出現重大調整。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動下,全球價值鏈演進出現了新動向新趨勢,全球化的動力減弱,阻力增大。長期以來,基于全球價值鏈的全球一體化生產網絡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載體,也是全球化的重要標志。然而,近年來國際分工深化的方向和范式正在發生改變。一方面,作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和貨物貿易國,我國憑借更加完善的產業體系和日益活躍的創新活動向全球價值鏈更高端環節攀升。另一方面,在新工業革命加持下,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傳統制造業回流的可能性增大。同時,疫情和大國競爭倒逼各國增強基于中間產品本地偏好的產業韌性,跨國公司的生產布局和供應鏈策略從“效率優先”轉向“戰略優先”。這對我國工業化適應全球化新趨勢提出了新的要求。
再次,氣候變化問題日漸突出。2010年后,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極端氣候不斷顯現,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2020年9月我國提出了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當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能源消費總量持續攀升,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總量高企不下,污染源趨于多樣化,環境容量不斷被擠壓。為了實現“雙碳”目標,加快推動產業綠色發展勢在必行。這對我國工業化實現減排降碳提出了新的要求。
理解新型工業化的主要特征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型工業化具有新的內涵和特征。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等過往概念不同,新型工業化是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對經濟發展模式的新探索,是既不同于國內已有、也不同于國外曾出現過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是一種新時代的全新工業發展理念,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幾點:
首先,新型工業化是強調質量優先的工業化。傳統工業化的主要目標是推動增長和產業結構轉型,而新型工業化在此基礎上則更加突出增長和轉型的質量。這種對發展質量的要求不僅包括微觀產品層面的性能與可靠性,中觀產業層面的行業競爭力與利潤率,也包括宏觀經濟整體層面的生產效率和價值創造。通過提升工業化質量,加快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其次,新型工業化是重視自主創新的工業化。盡管傳統工業化也提到了技術創新的概念,但新型工業化更加突出“自主可控”的技術創新。當前,為了占領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制高點,大國之間的產業技術競爭日趨激烈。前沿領域和未來產業無一不是大國深度布局、巨頭激烈角力的“競技場”。盡管我國在一些應用性較強的新興領域,對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形成競爭之勢,但國際經貿摩擦升級也暴露出我國科技基礎能力薄弱、自主創新水平有待提升的問題。因此,為了保證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未來的工業化進程中必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再次,新型工業化是推進“雙循環”的工業化。傳統工業化要求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通過擴大出口推進工業化進程。然而,近年來全球產業鏈重構,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逆全球化”開始顯現,供應鏈更趨區域化。全球化進程出現的“波折”在一定程度上是各國政治和技術因素影響的結果,也正是我國作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決策的重要理論依據。因此,新型工業化堅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的同時,通過強化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發揮國內完整的產業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性和現代化水平。
最后,新型工業化是落實綠色低碳的工業化。傳統工業化主要關注如何解決工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而對減少碳排放重視程度不足。新型工業化除了要在生產過程中落實綠色環保要求之外,更要積極推進減排降碳工作,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工業目前不僅是我國能源資源消耗的重點領域,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部門。為了實現“雙碳”目標,工業必須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步伐,通過積極開發低碳技術、低碳工藝和低碳產品,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塑造與氣候生態和諧共生的新型工業化。
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路徑
新型工業化發展并非工業領域的單打獨斗,而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國家財稅、金融、產業、貿易、區域、環境、科技等各部門發展的方方面面。加快推進我國新型工業化向更高質量發展,需要找準發展方向和路徑,創新體制機制加以統籌推進。
一是要提高創新研發能力,破解關鍵“卡脖子”技術。引導工業多邊創新合作,堅持開放式創新,面向重點領域和重大需求,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與顛覆性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綠色化、智能化和定制化發展,為建設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提高產業基金投入的“靶向性”和精準度,爭取快速突破高端芯片、先進傳感器等制約中國制造提質增效的關鍵技術和核心領域,并在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無人駕駛汽車、石墨烯、基因測序、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形成高質量、高層級的新供給,掌握一批“撒手锏”技術。
二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提升高端制造業占比。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制造業為抓手,逐步提高高端制造業占比。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和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優化政府和科研院所參與模式,重點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形成原始創新與產業創新新優勢。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高端生產環節緊密結合,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綠色經濟、共享經濟、海洋經濟、健康經濟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三要促進重點區域產業集聚,實現差別化協同發展。以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為目標,著力推動各地區打造現代產業體系。以城市群、都市圈建設為引領,依托中心城市創新要素集聚、基礎設施完善和產業基礎雄厚等優勢,促進高端特色產業集聚式發展。優化高端制造業空間布局,重點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國家級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升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國家中心城市“增長極”率先發展的帶動能力,優化國家級新區產城融合發展示范效應,助力區域產業集聚向特色化、品牌化和標桿化方向發展。
四要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牢牢把握全球價值鏈重大調整帶來的機遇,通過實施重大多邊經貿發展戰略,加強國家間的區域貿易談判,打造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創新區域合作的自由貿易區網絡框架。充分發揮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功能,推進區域內產業鏈垂直整合,為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中高端布局贏得發展空間。順應全球供應鏈本地化和分散化的訴求,轉變開放經濟發展模式,擴大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讓中國企業主動走出去,繼續深度嵌入全球創新和制造網絡。
五要全面推進綠色制造,堅持減排降碳實現“雙碳”目標。支持企業創建綠色工廠,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推動水、氣、固體污染物資源化、無害化利用。針對鋼鐵、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業,加快實施綠色化低碳化改造。引導企業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推動電能、氫能、生物質能替代化石燃料。充分利用現有綠色產業發展基金,支持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做大做優做強。鼓勵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本加強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集中力量突破碳存儲、碳捕捉、碳利用等技術難題,力爭推動我國節能減碳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渠慎寧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新興產業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