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來源:未知 日期:2015-07-08 點擊:次
同濟大學積極發揮自身學科優勢,不斷加強智庫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動協同創新,服務于國家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積極打造“兩庫一網”,提供智力支撐。學校成立德國研究智庫、可持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智庫,充分發揮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與建設、經濟與管理、環境科學、德國研究等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圍繞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新型城鎮化、工業4.0、中國制造2025、城市與區域治理等問題,廣泛開展學術研究、政策咨詢、國際交流、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打造高校智庫成果品牌。積極推動一些小型智庫聯網,通過智庫建設促進文科發展和學科交叉,完善“兩庫一網”的文科發展戰略布局,提升學校文科實力,為國家和上海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扎實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布局一批科研平臺。優先布局和提升重點創新工程和項目,進一步完善科研基礎設施和開放的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推進國家海底長期科學觀測系統建設,加強海洋多尺度能量、物質輸運和交換等重大基礎理論研究,提升我國在海洋科學研究及其應用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依托學校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交通行為與交通安全駕駛模擬器以及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軌道交通綜合實驗系統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加強學科交叉和協同,整合地面交通工具國家級科研平臺集群;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合作,推動干細胞基礎與轉化研究,發揮中美干細胞研究中心作用,打造干細胞基礎與轉化研究基地;利用震動臺科研設施,開展城市安全運營、防災減災等研究,提高特大型城市總體防災能力,推進城市防災減災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建設。
——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學校將在專業教育基礎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潛能。在目前國家、上海市、學校、學院(系)級四個層次的創新訓練計劃體系基礎上,建立人才培養“學時、學分、學位”核心要素與“課程—實踐—創業”鏈條的有效對接機制,努力做到創新創業教育全覆蓋。建設學生創新俱樂部—若干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創業培育平臺(創業谷)—創業孵化平臺(科技園)一體化的創新創業平臺,積極孵化科技型企業,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堅持聯動發展,推動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建設。學校將與芬蘭阿爾托大學合作建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推動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三個轉變。推進嘉定校區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建設,重點打造智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推進“環同濟知識經濟圈”虹口段建設,重點打造能源、環保產業等。繼續開展對國際知識產權發展的動態研究,為保護知識產權工作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