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高新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創新實踐、瓶頸問題及對策建議——以南昌高新區為例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4-02-22 點擊:次
摘要:三十多年來,國家高新區肩負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使命,在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上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探索。作為江西省首個國家級高新區,南昌高新區企業創新支持體系不斷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有效運行機制持續完善,創新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加速形成,多元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逐步成形,知識產權服務保障有效強化,推動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績,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國家高新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進入深水區,面臨著產學研轉化不夠通暢、區域合作不夠緊密等問題,需要縱深推進更多系統性、集成性改革,進一步激活科技創新的動力活力,更深層次賦能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企業創新主體;產學研轉化
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好比車之兩輪,“雙輪驅動”才能行穩致遠。國家高新區從創立以來就肩負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使命,長期以來都是科技的集聚地、創新的孵化器,更是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科技貸、科創投、科創債、科技創新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企業創新積分制改革等一批科技體制改革舉措都是首先在高新區探索試點,并向全國推廣鋪開。對高新區而言,如何通過前瞻性、引導性、促進性的制度措施,驅動科技創新治理從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細化、智能化、高效化,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是至關重要的。本文將以南昌高新區為例,從創新實踐、瓶頸問題、對策建議三方面討論國家高新區在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中的方向路徑。
一、南昌高新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情況
長期以來,作為江西省首個國家級高新區,南昌高新區在省市堅強領導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形成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式增長。特別是,江西省先后出臺了《江西省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江西省科技成果產業化實施方案(試行)》等系列文件,南昌市也陸續出臺了《南昌市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南昌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暫行辦法》《南昌市科研誠信實施細則》等政策,努力推動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為南昌高新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藍圖。在這一大背景下,南昌高新區緊扣習近平總書記“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的重要論述,積極策應省市部署要求,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著力增強企業創新競爭力、技術攻關硬實力、科技人才創造力、創新體系支撐力,努力構建高新特色全域創新體系,不斷賦能高質量發展。
(一)建立創新主體梯次培育機制,持續增強企業創新競爭力
聚焦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南昌高新區積極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圍繞企業研發和成長的全過程,建立培育機制,推動企業不斷建立建強科研機構、增加研發投入。按照企業研發機構“儲備一批、覆蓋一批、提質一批”的工作思路,為企業提供一對一上門指導、跟蹤服務,全程參與企業研發活動管理歸集納統,深入實施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費用后補助等政策,支持企業建設國家級、省級、市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等高水平研發機構,推動研發機構不斷提檔升級。同時,以企業培育“輔導員、聯絡員”構建“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領航企業”的梯次培育格局。建立企業培育“輔導員、聯絡員”服務機制,根據科技創新與企業成長規律,整合各項優惠政策,為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精準的政策投放,形成了“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領航企業”的梯次培育格局。目前,全區已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728家,高新技術企業622家,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集聚、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壯大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產學研用精準對接機制,有效提升技術攻關硬實力
為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南昌高新區圍繞現有新型研發機構和重點企業,積極開展“雙鏈”對接會、院企對接會、科技成果直通車等活動,建立產學研用全方位、常態化對接機制,推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西研究院、中山大學南昌研究院等研發機構與江銅、華勤等企業加大對接力度,全面開展技術攻關、項目服務等合作,實現“院所科研清單”和“企業需求清單”無縫對接,技術攻關硬實力顯著增強。目前,院企雙方已攜手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術,硅基中心半導體照明技術、北航研究院國內首臺6軸5聯動數控激光刻型裝備、聯創超導世界首臺高溫超導直流感應加熱設備上榜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中微MOCVD設備開發及應用、合力泰應用于智能終端的全面屏模組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入選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轉化典型案例。
(三)建立人才工作生活“全場景”服務機制,充分激發科技人才創造力
一方面,圍繞創新人才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南昌高新區全力推動江西省高層次人才產業園建設,出臺人才產業園“雙十條”,提供拎包入駐辦公研發場所、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項目設備補貼、最高1億元的創業資助等政策,打造“入駐有場地、創業有扶持、貸款有擔保、融資有補助、納稅有獎勵、引才有補貼、資源有傾斜、上市有培育”的政策高地。目前,人才產業園累計引進各類人才1000余人,成為全省高層次人才和創新主體的重要聚集地。另一方面,不斷織密“人才服務網”,讓人才留在高新有味道。聚焦創新人才吃、住、行、游、購、娛等各方面的高品質需求,南昌高新區創新推出一站式人才智慧服務平臺——“南昌高新人才碼”微信小程序,與超1200家門店合作,將美食、觀影、停車、加油等消費優惠全部納入其中,全區已有3萬余名人才申領“南昌高新人才碼”。高標準建設全市首家人才驛站——盈輝人才驛站,為來區求職大學畢業生提供最長3個月的免費住宿。
(四)建立科技創新“全鏈條”保障機制,不斷夯實創新體系支撐力
為加快推動創新體系形成良性循環,南昌高新區圍繞創新“全鏈條”中所需的金融支持、知識產權保護等,建立健全創新保障機制,著力強化創新扶持能力。一方面,以企業創新積分制推動金融支持“精準滴灌”。聚焦科創企業融資面臨的“評價難”“申報難”“兌現難”等困境,南昌高新區積極推動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和科技金融創新服務“十百千萬”專項行動,制訂了由18個火炬中心核心指標、25個南昌高新區特色指標構成的創新積分制評價體系,為1500余家入庫企業進行精準畫像和創新積分評價。通過創新積分精準識別和有效發現創新能力強、成長潛力大的科技型企業,協調銀行機構利用積分數據建立科技金融超市,引導金融資源向科技企業集聚。另一方面,以聯席會機制推動知識產權支持“暢通無阻”。南昌高新區依托中國(南昌)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深入實施知識產權保護聯席會機制,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協同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形成招商部門牽頭,市場監管、公安、檢察院、法院等部門協同的聯合辦案制度,建立專利快速授權、確權、維權和協同保護“綠色通道”,有效保護和激勵了科技創新。目前,全區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88.88件,位列全市前茅。
二、南昌高新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面臨的主要瓶頸問題
總體來講,南昌高新區多年來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初步鏈接起了企業、研發機構、人才、金融、知識產權等多種創新要素,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但仍然存在一些瓶頸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亟待形成
從發展模式看,過去30多年國家高新區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能夠以土地、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相對較低的成本享受到發達國家、發達地區的技術溢出紅利。但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原本驅動高新區發展的土地、低技能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支撐高新區發展的貢獻也不斷縮小。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實施,技術要素的重要性正在不斷提升。知識產權是創新企業、創新平臺的核心資產,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2020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將知識產權融入了新時代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全面部署。但在南昌高新區的實踐中,知識產權的交易、確權、執法等往往涉及跨區域協同問題,建立跨區域知識產權服務機制勢在必行。
(二)產業發展與資本市場的銜接不夠順暢,金融“活水”難以有效灌溉科技創新
全國高新區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創板上市企業分別占全國的35.9%、36.2%、67.4%,是全國創業創新的重要載體,擁有大量亟待融資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但此類企業屬于典型“輕資產”企業,普遍存在固定資產少、信用評價難、資金壓力大等問題,很難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近年來,在科技部指導下,南昌高新區開展了創新積分制試點、科技金融創新服務“百十千萬”專項行動等探索,但相較產業投資基金規模來說,科技金融的體量較小,如何更有效地調動資本要素市場賦能產業發展還需進行更多探索。
(三)創新人才的激勵、評價、培養機制存在障礙
在中關村等發達地區高新區,“1+6”“新四條”“京校十條”等創新創業引導政策使得人才的激勵、評價、培養等多項機制獲得了突破性進展。相比之下,南昌高新區現行人才評價方式仍然較為傳統,一般科技人才的入職合同中明確標出規定年限內需要達到的發表論文數和申請項目數,沒有形成創新性的綜合評價體系,人才評價標準同質化嚴重[1]。此外,人才信息數據庫相對滯后,其信息的更新、查詢機制不健全使得不能準確實現人才信息的互聯互通,造成人才與產業之間的信息失衡。
(四)產學研合作層次不深,導致創新成果一定程度上與產業需求錯位
產學研深度合作是國家高新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關鍵環節。但如何促進產學研合作走向深入,如何讓科技成果走出“圍墻”、走向市場,實現科研單位、企業、市場、政府之間的良性互動發展仍有難題待解。相比部分發達地區高新區擁有的優質科教資源,南昌高新區缺乏國家級大院大所和“雙一流”高校支撐,與發達地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模式不夠成熟。同時,基于產業鏈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協同合作處于起步階段,合作轉化機制尚不完善,推進互融互促的相關政策體系和綜合服務能力支撐不足。
三、其他國家高新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創新實踐
經過三十多年的創業創新探索,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主力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策源地、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集聚區,為全國科技體制改革樹立了示范樣板,提供了高新解決方案。
(一)支持企業創新的政策體系不斷健全
早在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張江高新區考察時指出,注重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長期以來,國家高新區始終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健全企業創新支持體系,出臺大量創新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創新發展,企業研發投入與生產總值比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培育和集聚了全國35.9%的科技型中小企業、36.2%的高新技術企業,為國家的創新驅動戰略和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有力支撐[2]。比如,廈門火炬高新區對照企業需求不斷完善升級創新創業政策,先后出臺“支持企業科技創新若干措施”“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從創新研發、創業孵化、科技攻關、智能改造、引才育才等多個維度支持企業創新創造,每年安排扶持經費超20億元、惠及企業超4000家次。
(二)科技成果轉化有效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
科技成果轉化是加強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發揮科技創新在經濟轉方式調結構重要作用的關鍵環節[3]。國家高新區在促進技術市場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多措并舉探索運營機制,技術市場活躍度顯著提高。與全國對比來看,2020年全國、國家高新區企業當年完成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達到28251.5億元、8017.4億元,國家高新區企業完成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占全國的比重為27.6%,技術交易活躍度高于全國。比如,不少國家高新區均從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工作著手,加強技術合同登記工作的組織投入,設立技術合同登記站,協調、組織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業務培訓,加大技術合同登記政策的宣傳,開展“點對點”服務,精準指導服務企業[4]。并創新技術交易服務模式,采用線上平臺與線下融合的運作方式,引入技術經理人全程參與成果轉化,促進技術交易規模與質量同步提升[5]。重慶、溫州、廈門火炬等多個國家高新區都搭建了線上技術交易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運作模式。
(三)創新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加速形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在我國大力推進科技自強自立和建設人才強國的戰略背景下,“人才”已從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性因素躍升為引領性因素。2020年,國家高新區每萬名從業人員中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為849.0人年,是全國每萬名從業人員中R&D人員(67.8人年)的12.5倍。
不少國家高新區聚焦自身發展定位和實際需求,制定差異化、多元化的人才政策,對產業急需緊缺人才,依托重點企業、院校、團隊引才并給予配套支持,形成了“留住一個人才,帶活一個產業,用活一群人”的體系化設計,有效激發了人才乘數效應。比如,合肥高新區加強與全國C9、E9高校A類學科和全國知名院士團隊合作,共建成果轉化、工程化研發、共性技術服務等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打造“引進一名院士、帶來一個團隊、催生一批項目、吸引更多人才”的平臺引才模式。同時,國家高新區重點聚焦人才最關心的職級職稱等問題,不斷創新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有效提升高新區創新人才的獲得感和成就感。比如,重慶高新區出臺“金鳳凰”人才支持政策及工作指引,開展4批次125名“金鳳凰”人才免評入庫。
(四)科技金融體系更加多元
發展科技金融,是立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本源、賦能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助力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深化科技領域產融結合的重要舉措。一直以來,各高新區積極圍繞創新鏈部署資金鏈,從科技企業的需求出發,不斷創新科技金融政策和金融產品,創新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科技銀行等創新的科技金融業務都是在高新區率先試點,高新區已經成為科技金融發展的引領區。比如,重慶高新區推出“科企梯度貸”,對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性企業、高能級領軍企業給予不同額度的信用貸款支持。佛山高新區依托全國首批13個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園區,深入實施全國科技金融創新服務“十百千萬”專項行動,設立“三專”(專屬產品、專屬資金、專屬服務)服務品牌,配置專屬300億信貸資金規模,專屬企業創新積分貸審批通過金額超6億元。
(五)知識產權服務保障持續強化
知識產權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是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為支持和鼓勵創業企業創新發展,國家高新區歷來十分重視知識產權服務工作,不斷完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等全過程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評議、跟蹤及風險預警機制,有效夯實了知識產權對創新創業的支撐和保駕護航作用。不少國家高新區都圍繞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和重點產業領域,培育一批產業特色明顯、能力突出的行業龍頭類知識產權運營機構,打造知名服務品牌[6]。比如,杭州高新區主導建設了中國物聯網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圍繞物聯網產業開展知識產權垂直運營工作,全鏈條強化知識產權要素,驅動物聯網產業知識產權資本化和產業化,成功推進專利導航服務中心、資產托管中心、金融服務中心、投資運營中心等系統子平臺建設。
四、南昌高新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對策建議
針對南昌高新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情況,結合其他國家高新區的創新實踐,可通過探索大范圍知識產權協同發展機制、完善高能級創新平臺引培機制、優化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建強技術經紀人隊伍等方式,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融通創新生態,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精準賦能。
(一)探索完善高能級創新平臺引培機制
以優先支持電子信息、航空制造、數字產業、醫藥健康、新材料“2+1+2”產業為導向,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宗旨,以補足產業鏈創新短板為準則,精準布局高能級創新平臺。重點推動首個省級實驗室——南昌實驗室建設,為江西乃至全國復合半導體產業鏈發展提供持續技術支持;全面啟動6平方公里的南昌瑤湖科學島一期項目建設,未來將集聚一批大院大所和重點企業研發平臺,成為立足高新、輻射全省的重要創新賦能基地。同時,深入開展高能級平臺的分類管理服務,依據功能定位、發展階段、扶持力度實行更細致地分類考核,充分發揮各平臺比較優勢。對于造血能力強的平臺,探索以市場化管理機制代替行政考核機制。出臺科技成果處置使用權改革的地方性政策,鼓勵高校和創新平臺成果在高新區開展技術轉化活動,鼓勵科技成果完成人以職務發明進行創業。
(二)探索建立更大范圍的知識產權協同發展機制
參照十二省市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協作活動、黃河生態經濟帶九省(區)知識產權保護合作活動等協作,依托南昌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與其他地區共同構建涵蓋專利、商標、地理標志等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協作機制。在調查取證、案件咨詢和指導、重大案件協作克服地方保護主義、聯合執法、維權援助人才資源共享、重點企業維權綠色通道、執法經驗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建立知識產權侵權判定互認機制,探索跨區域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不斷完善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體系。
(三)探索建立市場化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
加強對科技創新人才的項目監測考核和績效評估,根據科研成果實行差異化激勵,加快實施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等對創新具有中長期激勵作用的機制,充分發揮科技評價和人才激勵機制對科技人才的價值導向和功能指揮作用,逐步向科技創新的實際靠攏,推動試點“誰用誰評”機制,允許高校自主評審、自主發證,加強企業與高校之間人才的交換與流動,增加高校科技創新人才的實踐機會[7]。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層級人才的特點,采取不同評價方式,充分發揮業內專家以及相關第三方機構在評判中的積極作用,比如,專業技術人才評價交由行業協會承擔,高技能人才技能評價交由大企業承擔。
(四)探索建立技術轉移人才隊伍
制定中長期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培養規劃,完善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培養基地、培訓師資、課程體系建設。鼓勵技術經紀人培訓機構與其他高校院所、大型科技企業、技術轉移機構探索建立聯合培養機制,促進技術經紀人知識結構不斷完善、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同時,制定合理有效的技術轉移激勵機制,鼓勵技術經紀人積極開展技術轉移工作。對技術經紀人撮合簽訂的技術交易合同,可參考寧波、蘇州等地的分段累計方式向技術經紀人直接發放獎補,單項交易額在100萬元以內的,按照交易額的1.5%計算;超過100萬元的部分,按照1%計算。對虛假申報或關聯交易申報獎補的,全額追回獎補金額并列入嚴重失信名單,取消五年內申報政策資格。
(五)優化創新成果孵化落地機制
探索建立概念驗證機制,在半導體照明領域,鼓勵南昌實驗室建立概念驗證中心,鼓勵有能力的高能級創新平臺按需開展概念驗證活動,在全國范圍內邀請細分領域的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組成概念驗證專家顧問組,對備選項目進行驗證和輔導,通過概念驗證的項目在早期科研經費、落地空間、人才政策等方面提供綜合支持。同時,探索科學家團隊研發、本土企業家投資運營、政府引導基金補充的聯合創業模式。科技部門和高能級創新平臺以組織路演、閉門會議等多種形式,撮合本土相關領域企業家投資,并由后者組建運營團隊,利用后者的廠房設備進行中試和工程化。科學家和企業家雙方對科技成果占股比例無法達成共識的,政府引導基金可以入股,并適度讓利于企業家和科學家。
(作者系南昌高新區李志恒宋文博鄧麗娟胡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