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前位(wei)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高新區新聞 >

2022年國家高新區綜合發展與數據分析報告(下)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4-02-02 點擊:

  2022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我國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重要一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科技部火炬中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積極推動國家高新區克服新冠疫情、俄烏沖突、極端高溫等風險挑戰影響,全面動員部署推動國家高新區穩增長,不斷提升在科技金融、未來產業布局、綠色發展、創新生態、宜居宜業等方面服務效能,努力為穩經濟穩市場主體保就業貢獻高新區力量。
 
  本報告根據全國177家國家高新區2022年度統計數據,對高新區的現狀和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內容供參考。本報告中因小數取舍而產生的誤差均未作配平處理。
 
  四、國家高新區產業向高端邁進
 
  (一)勢頭迅猛,高技術產業駛上快車道
 
  國家高新區自創建以來,始終堅持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使命,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把科學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實現高新區產業發展的多樣化和高端化,把高新區建設成產業高地。以高技術制造業①和高技術服務業②共同構成的高技術產業已經成為國家高新區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2022年,177家國家高新區中屬于高技術產業的企業達116556家,占國家高新區企業總數的56.6%;從業人員達1223.9萬人,占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46.8%。2022年高技術產業創造的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上繳稅費和出口總額分別為194909.3億元、105196.1億元、15543.0億元、7331.7億元和37474.6億元,占國家高新區整體的比例均超過32%,其中出口總額占比達63.5%(參見表8)。
 
  2022年,國家高新區高技術產業中屬于高技術制造業的企業為25600家,占國家高新區企業總數的12.4%,占比與2021年持平;屬于高技術服務業的企業共計90953家,占國家高新區企業總數的44.2%,占比較2021年同比上升2.1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企業數量為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數量的三倍多。從主要經濟指標來看,高技術制造業依然在經濟總量方面占據絕對力量,特別是高技術服務業的產業特性決定了其出口總額要低于高技術制造業;從增長率來看,高技術服務業增長更快,其主要指標的增速大多高于高技術制造業的增長率(參見圖14),高技術服務業正在成長為支撐國家高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特色鮮明,主導產業集聚集群化
 
  國家高新區以打造產業鏈條為目標,依托當地發展特色和基礎,積極布局創新鏈,科學規劃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提升,建設發展產業屬性相關、產業形態互動、發展過程互補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近年來,國家高新區以增量帶動存量,持續在推動產業高端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上發力,積極培育創新型企業和特色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2022年,177家國家高新區均制定了明確的產業規劃,且大多數高新區都建立了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產業促進機構(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77)。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符合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的產業范疇將國家高新區的企業進行產業劃分,以營業收入進行計算,選取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中營業收入最大的產業作為該國家高新區的主導產業,結果顯示,2022年,國家高新區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的主導產業主要集中8大類別中,高技術制造業中以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為主導產業的國家高新區最多,共81家;高技術服務業中以信息服務為主導產業的國家高新區最多,共32家(參見圖15)。
 
  國家高新區產業持續向集群化、集約化、高端化發展。對各國家高新區主導產業的營業收入進行測算得出該高新區內高技術制造業或高技術服務業的聚集度,2022年聚集度超過50%的國家高新區為14家,較上年減少3家;超過30%的國家高新區為56家,超過20%的高新區達到83家;其中有21家高新區的高技術產業與園區整體營業收入比例超過50%,有108家高新區的主導產業營業收入與園區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比例超過50%。同時也看到,國家高新區主導產業在部分地區有趨同的趨勢,不考慮只有一家國家高新區的省份,2022年,江蘇省、廣東省、湖北省等地多家國家高新區主導產業相同(參見表9)。
 
  (三)效益提升,產業價值鏈邁向中高
 
  國家高新區通過科學的產業規劃、高效的政策引導,加快發展研發投入強度較高的高技術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2022年,國家高新區內高技術產業的凈利潤率為8.0%,高于國家高新區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其中屬于高技術制造業的企業平均凈利潤率為7.3%,屬于高技術服務業的企業平均凈利潤率8.8%。在六類高技術制造業和八類高技術服務業分類中,有7個類別的高技術產業利潤率高于國家高新區平均水平,其中醫藥制造、信息服務、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檢驗檢測服務、信息化學品制造、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律服務的利潤率超過10%,醫藥制造的利潤率達15.3%(參見圖16)。
 
  2022年,177家國家高新區企業技術收入為73954.7億元,較2021年同比上升6.8%;技術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3.9%,較2021年基本持平;從結構上看,技術轉讓收入2098.5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2.8%,技術承包收入8922.2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12.1%,技術咨詢與服務收入為48393.7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65.4%,接受委托研究開發收入為3936.9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5.3%(參見圖17)。
 
  五、國家高新區發展顯露特異性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優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布局,推進國家高新區按照發展高科技、培育新產業的方向轉型升級
 
  國家高新區圍繞做實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力度,促進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的優化配置,完善創新服務和產業培育體系。科技部注重加強對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的統籌謀劃,及時進行政策總結評估,加快成熟試點政策向全國推廣。科技部火炬中心堅持對國家高新區開展考核評價和分類指導,全面推進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新型科技園區和創新型特色園區等三類園區建設,發揮好三類園區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引導新升級高新區加快發展,科學制定發展思路和產業發展戰略,努力在“以升促建”過程中實現趕超跨越。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10家)包括: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東湖、深圳、成都、西安、杭州、蘇州工業園區、合肥和廣州加入創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行列;
 
  創新型科技園區(18家)包括:天津濱海、長春、大慶、常州、無錫、蘇州、寧波、廈門火炬、濟南、青島、淄博、濰坊、威海火炬、鄭州、洛陽、長沙、中山火炬、寶雞;
 
  創新型特色園區(29家)包括:石家莊、保定、包頭稀土、大連、南京江寧、江陰、無錫宜興環保園、武進、昆山、常熟、泰州、蚌埠、煙臺、安陽、襄陽、宜昌、荊門、株洲、湘潭、佛山、惠州仲愷、江門、南寧、桂林、柳州、瀘州、昆明、安康、烏魯木齊。
 
  (一)引領示范,國家自創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新發展的一項戰略舉措,是依托于國家高新區建設基礎,更進一步探索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依托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啟了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發展之路。“十三五”期間,國家自創區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先行先試力度,聚焦科技自立自強,不斷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新路徑。目前,國務院共批復建設23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涉及全國61個城市,涵蓋66個國家高新區。各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及所在省市政府結合地方實際,大膽探索適應本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需求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基層首創精神,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金融、人才引進和培養包容審慎監管等方面開展政策創新和先行先試,一系列含金量高、突破力度大的創新政策陸續出臺。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積極發揮改革創新“試驗田”的作用,探索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雙輪驅動”的先行先試政策,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及所在省市已發布創新政策近5000條。一批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成果已經推廣到全國,充分發揮了改革試驗田作用,成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為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覆蓋范圍逐步構建起由點到線再到面、從東到中再到西的全方位、立體化布局。各地區也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切入點和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在組織保障、政策支持、重大項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隨著自由貿易試驗區向縱深拓展,多個區域出現自由貿易試驗區與自主創新示范區疊加的局面,部分園區擁有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兩大“金字招牌”,迎來一系列發展機遇,這些園區以自創和自貿“雙自聯動”,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實施先行先試政策,推動人才、資本、技術、知識等多要素資源聯動,加強產學研、內外資、政社企的多主體協同,促進科技、金融、貿易、產業的多維度融合,著力打造國際化循環、全球化配置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促進制度創新、開放創新、金融創新、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區域發展質量與效益。2022年,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高新區共實現營業收入408533.8億元、工業總產值215560.9億元、凈利潤28917.0億元、上繳稅費16468.6億元、出口總額51269.3億元,分別占177家國家高新區的76.6%、68.7%、76.4%、72.4%、86.9%,是國家高新區的中堅力量。(參見圖18)。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支持創新投入、新興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處于較高水平。2022年,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高新區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16.8%,較177家國家高新區財政科技撥款占比高2.4個百分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和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等稅收優惠力度持續加大,截至2022年底,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共有24940家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累計享受高企所得稅減免額達1043.9億元;共有30330家企業享受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政策,累計享受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額達805.2億元;另有320家企業享受技術轉讓所得稅減免政策,累計享受技術轉讓所得稅減免額達13.0億元。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匯聚大量高新技術企業,截至2022年底,參與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66家國家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共計11.4萬家,占國家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13.9萬家)的82.0%,占上報數據的高新技術企業(39.5萬家)的28.9%;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35455.1億元,占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營業收入比重57.6%。龐大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分類指導,三類園區戰略提升各具特色
 
  經過30多年的建設發展,國家高新區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基于國家高新區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發展水平,科技部火炬中心積極組織實施國家高新區戰略提升行動計劃,加強對國家高新區的分類指導。加快“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建,積極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打造全球性創新極和新興產業策源地;推進“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加快創新資源的集聚,構建創新網絡,發展創新經濟,打造區域創新中心;開展“創新型特色園區”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引領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2022年,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企業為8.4萬家,18家創新型科技園區企業為3.4萬家,28家創新型特色園區企業為3.6萬家。從主要經濟指標總量來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新型科技園區和創新型特色園區三類園區的主要經濟指標占國家高新區整體的比重均在三分之二以上(參見圖19)。
 
  從總體規模來看,2022年,企業營業收入超萬億元的國家高新區有7家,即中關村、上海張江、南京、武漢東湖、廣州、深圳、西安;企業營業收入超千億的104家國家高新區中,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和18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全部躋身其中。同時,園區企業增加值“千億俱樂部”共19名成員,包含全部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在規模上優勢明顯,以平均值計算,2022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平均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上繳稅費、出口總額分別為23207.8億元、8861.7億元、1788.1億元、934.4億元和2678.4億元(參見表10),分別是國家高新區整體平均水平的7.7倍、5.0倍、8.4倍、7.3倍、8.0倍。
 
  從人均產出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依然表現突出,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凈利潤、人均上繳稅費分別為234.9萬元、18.1萬元、9.5萬元(參見表11),在國家高新區整體人均創造價值中處于高位;而創新型科技園區的人均工業總產值和人均出口總額在三類園區中是最高的,分別達到135.3萬元和28.7萬元。
 
  從效益型指標看,三類園區的經濟效益相對較好,但又各有千秋。2022年,三類園區內企業合計的利潤率、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率和凈資產利潤率分別為7.1%、21.1%、22.4%、9.9%,具體分項見圖20。其中,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各項效率型指標數據表現整體較好,具有一定的引領帶動作用。
 
  2022年,三類園區在R&D人員和R&D經費方面均有較高的投入強度。通過對各類型國家高新區的R&D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和單位增加值R&D經費進行分析發現,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依然屬于R&D人員和R&D經費雙高的第一象限,由于創新型科技園區數量減少,創新型科技園區在R&D經費方面的優勢已經不明顯。其他國家高新區雖然屬于R&D人員和R&D經費較低的第四象限,但高新區整體平均水平依然較強(參見圖21)。不同類型國家高新區在科技活動投入方面梯度發展的趨勢愈發明顯。
 
  在科技創新產出方面,三類園區的優勢極為突出,是國家高新區獲得知識產權的主要力量。盡管三類園區在園區數量上僅占全部177家國家高新區的三分之一,但是通過對2022年國家高新區各項主要知識產權的園區類型分布進行細分發現,三類園區的各項主要知識產權數量占國家高新區整體的比重均達到80%左右,其中發明專利當年申請量、當年授權發明專利量和期末擁有發明專利量三類園區占比分別為83.6%、84.5%和85.0%,三類園區高質量專利占比較為突出(參見圖22);擁有軟件著作權和集成電路布圖則主要出自三類園區,占比分別為87.5%和90.4%。
 
  (三)以升促建,新升級國家高新區發展基礎夯實
 
  國家高新區數量歷經多次增加,其中新升級國家高新區是指2007年及以后獲國務院批復升級的國家高新區,包括2007年批復升級的寧波以及2009年的泰州和湘潭、2010年升級27家、2011年升級5家、2012年升級17家、2013年升級9家、2014年升級1家、2015年升級31家、2017年升級10家、2018年升級12家、2022年升級8家。
 
  穩定期國家高新區是指最早批準設立的北京中關村和1991年、1992年國務院批復設立的51家高新區,1997年國務院批復設立的楊凌示范區以及蘇州工業園區,共計54家國家高新區。截至2022年年底,共有123家省級高新區(經開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在數量上遠遠超過進入發展穩定期的54家國家高新區。與已經走過“一次創業”規模擴張期和“二次創業”質量提升期的穩定期國家高新區相比,新升級國家高新區還有一定差距。當前,國家高新區發展已經進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新升級國家高新區需要利用后發優勢,借鑒穩定期國家高新區的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充分挖掘自身特點和發展潛力,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做到量增質更優。
 
  123家新升級國家高新區覆蓋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在“以升促建”過程中實現了較快發展,已成為地方經濟增長的主陣地、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區、創新創業的引領區和新型城鎮化的帶動區。新升級高新區5.0萬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37027.7億元、工業總產值113090.7億元、凈利潤10098.7億元、上繳稅費6626.9億元、出口總額12338.2億元,占國家高新區整體的比重分別為25.7%、36.0%、26.7%、29.1%、20.9%(參見圖23),新升級國家高新區在經濟體量上占比相對較小。新升級國家高新區要緊密圍繞國家高新區內涵特征和價值使命,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創新驅動發展,以深化改革創新激發發展動力和活力,結合資源稟賦、產業特征和區位優勢等基礎,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
 
  2022年,123家新升級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9%,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3.9%,凈利潤同比增長14.3%,上繳稅費同比增長14.1%,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5.3%(參見表12)。新升級國家高新區雖然經濟總量還難以匹敵穩定期國家高新區,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相對較快,呈現出迅猛增長的態勢。正是因為新升級國家高新區產業規模較小、經濟基礎相對較弱,從而能夠實現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這也為新升級國家高新區實現趕超式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
 
  新升級國家高新區人力資源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截至2022年底,新升級國家高新區企業從業人員期末數為742.1萬人,占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28.4%。按學歷劃分,大專學歷158.5萬人、本科學歷168.3萬人、研究生學歷19.2萬人,分別占新升級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21.4%、22.7%、2.6%(參見表13、圖24),新升級國家高新區人員結構呈現出持續優化的狀態。新升級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中R&D人員數為65.8萬人,R&D人員占國家高新區整體的比重為20.9%。綜合來看,新升級高新區高層次人員結構占比明顯低于穩定期高新區新升級高新區從業人員整體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六、國家高新區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
 
  作為改革開放的產物,國家高新區經過30多年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成功探索了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積累了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寶貴經驗,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就。
 
  國家高新區始終集聚創新創業資源,不斷提升創新發展動能。國家高新區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與園區生產總值(GDP)(全口徑)的比例為6.5%,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國家高新區工商注冊企業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集聚了全國35.2%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500家瞪羚企業。高質量發展表現為就業高質量。國家高新區企業從業人員達到2614萬,其中本科以上學歷占比達到41.8%,國家高新區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加強研發投入,勞動生產率達到43.0萬元/人,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3萬元/人),成為我國高質量就業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
 
  2020年7月,《國務院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20〕7號)正式出臺,對今后一個時期國家高新區的高質量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意見》強調,建設和發展國家高新區,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繼續堅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方向,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抓手,以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產業發展現代化水平,將國家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一是要高度重視規劃工作,做好空間布局,積極發展科技企業與科技產業,推進產城融合,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治理能力。二是要加強戰略與政策研究,為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爭取良好的政策與制度環境,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三是國家高新區既要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前列,也要為全國的整體減排提供科技支撐和解決方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四是發展科技金融,建設區域多層次資本市場,做好風險防控。五是繼續推動國家高新區體制機制改革,所在地市級人民政府要切實承擔國家高新區建設的主體責任,做好國家高新區安全生產工作。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國家高新區作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深入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高新區發展一系列指示和重要論述,堅持又“高”又“新”的發展方向,深入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爭當新時代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主頁 > 新聞中心 > 高新區新聞 >

2022年國家高新區綜合發展與數據分析報告(下)

2024-02-02 來源:高新院 vwcr.cn 點擊:

  2022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我國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重要一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科技部火炬中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積極推動國家高新區克服新冠疫情、俄烏沖突、極端高溫等風險挑戰影響,全面動員部署推動國家高新區穩增長,不斷提升在科技金融、未來產業布局、綠色發展、創新生態、宜居宜業等方面服務效能,努力為穩經濟穩市場主體保就業貢獻高新區力量。
 
  本報告根據全國177家國家高新區2022年度統計數據,對高新區的現狀和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內容供參考。本報告中因小數取舍而產生的誤差均未作配平處理。
 
  四、國家高新區產業向高端邁進
 
  (一)勢頭迅猛,高技術產業駛上快車道
 
  國家高新區自創建以來,始終堅持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使命,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把科學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實現高新區產業發展的多樣化和高端化,把高新區建設成產業高地。以高技術制造業①和高技術服務業②共同構成的高技術產業已經成為國家高新區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2022年,177家國家高新區中屬于高技術產業的企業達116556家,占國家高新區企業總數的56.6%;從業人員達1223.9萬人,占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46.8%。2022年高技術產業創造的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上繳稅費和出口總額分別為194909.3億元、105196.1億元、15543.0億元、7331.7億元和37474.6億元,占國家高新區整體的比例均超過32%,其中出口總額占比達63.5%(參見表8)。
 
  2022年,國家高新區高技術產業中屬于高技術制造業的企業為25600家,占國家高新區企業總數的12.4%,占比與2021年持平;屬于高技術服務業的企業共計90953家,占國家高新區企業總數的44.2%,占比較2021年同比上升2.1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企業數量為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數量的三倍多。從主要經濟指標來看,高技術制造業依然在經濟總量方面占據絕對力量,特別是高技術服務業的產業特性決定了其出口總額要低于高技術制造業;從增長率來看,高技術服務業增長更快,其主要指標的增速大多高于高技術制造業的增長率(參見圖14),高技術服務業正在成長為支撐國家高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特色鮮明,主導產業集聚集群化
 
  國家高新區以打造產業鏈條為目標,依托當地發展特色和基礎,積極布局創新鏈,科學規劃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提升,建設發展產業屬性相關、產業形態互動、發展過程互補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近年來,國家高新區以增量帶動存量,持續在推動產業高端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上發力,積極培育創新型企業和特色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2022年,177家國家高新區均制定了明確的產業規劃,且大多數高新區都建立了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產業促進機構(數據來源:調查問卷;樣本量N=177)。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符合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的產業范疇將國家高新區的企業進行產業劃分,以營業收入進行計算,選取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中營業收入最大的產業作為該國家高新區的主導產業,結果顯示,2022年,國家高新區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的主導產業主要集中8大類別中,高技術制造業中以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為主導產業的國家高新區最多,共81家;高技術服務業中以信息服務為主導產業的國家高新區最多,共32家(參見圖15)。
 
  國家高新區產業持續向集群化、集約化、高端化發展。對各國家高新區主導產業的營業收入進行測算得出該高新區內高技術制造業或高技術服務業的聚集度,2022年聚集度超過50%的國家高新區為14家,較上年減少3家;超過30%的國家高新區為56家,超過20%的高新區達到83家;其中有21家高新區的高技術產業與園區整體營業收入比例超過50%,有108家高新區的主導產業營業收入與園區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比例超過50%。同時也看到,國家高新區主導產業在部分地區有趨同的趨勢,不考慮只有一家國家高新區的省份,2022年,江蘇省、廣東省、湖北省等地多家國家高新區主導產業相同(參見表9)。
 
  (三)效益提升,產業價值鏈邁向中高
 
  國家高新區通過科學的產業規劃、高效的政策引導,加快發展研發投入強度較高的高技術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2022年,國家高新區內高技術產業的凈利潤率為8.0%,高于國家高新區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其中屬于高技術制造業的企業平均凈利潤率為7.3%,屬于高技術服務業的企業平均凈利潤率8.8%。在六類高技術制造業和八類高技術服務業分類中,有7個類別的高技術產業利潤率高于國家高新區平均水平,其中醫藥制造、信息服務、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檢驗檢測服務、信息化學品制造、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律服務的利潤率超過10%,醫藥制造的利潤率達15.3%(參見圖16)。
 
  2022年,177家國家高新區企業技術收入為73954.7億元,較2021年同比上升6.8%;技術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3.9%,較2021年基本持平;從結構上看,技術轉讓收入2098.5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2.8%,技術承包收入8922.2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12.1%,技術咨詢與服務收入為48393.7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65.4%,接受委托研究開發收入為3936.9億元,占技術收入比重為5.3%(參見圖17)。
 
  五、國家高新區發展顯露特異性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優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布局,推進國家高新區按照發展高科技、培育新產業的方向轉型升級
 
  國家高新區圍繞做實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力度,促進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的優化配置,完善創新服務和產業培育體系。科技部注重加強對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的統籌謀劃,及時進行政策總結評估,加快成熟試點政策向全國推廣。科技部火炬中心堅持對國家高新區開展考核評價和分類指導,全面推進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新型科技園區和創新型特色園區等三類園區建設,發揮好三類園區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引導新升級高新區加快發展,科學制定發展思路和產業發展戰略,努力在“以升促建”過程中實現趕超跨越。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10家)包括: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東湖、深圳、成都、西安、杭州、蘇州工業園區、合肥和廣州加入創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行列;
 
  創新型科技園區(18家)包括:天津濱海、長春、大慶、常州、無錫、蘇州、寧波、廈門火炬、濟南、青島、淄博、濰坊、威海火炬、鄭州、洛陽、長沙、中山火炬、寶雞;
 
  創新型特色園區(29家)包括:石家莊、保定、包頭稀土、大連、南京江寧、江陰、無錫宜興環保園、武進、昆山、常熟、泰州、蚌埠、煙臺、安陽、襄陽、宜昌、荊門、株洲、湘潭、佛山、惠州仲愷、江門、南寧、桂林、柳州、瀘州、昆明、安康、烏魯木齊。
 
  (一)引領示范,國家自創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新發展的一項戰略舉措,是依托于國家高新區建設基礎,更進一步探索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依托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啟了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發展之路。“十三五”期間,國家自創區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先行先試力度,聚焦科技自立自強,不斷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新路徑。目前,國務院共批復建設23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涉及全國61個城市,涵蓋66個國家高新區。各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及所在省市政府結合地方實際,大膽探索適應本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需求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基層首創精神,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金融、人才引進和培養包容審慎監管等方面開展政策創新和先行先試,一系列含金量高、突破力度大的創新政策陸續出臺。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積極發揮改革創新“試驗田”的作用,探索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雙輪驅動”的先行先試政策,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及所在省市已發布創新政策近5000條。一批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成果已經推廣到全國,充分發揮了改革試驗田作用,成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為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覆蓋范圍逐步構建起由點到線再到面、從東到中再到西的全方位、立體化布局。各地區也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切入點和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在組織保障、政策支持、重大項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隨著自由貿易試驗區向縱深拓展,多個區域出現自由貿易試驗區與自主創新示范區疊加的局面,部分園區擁有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兩大“金字招牌”,迎來一系列發展機遇,這些園區以自創和自貿“雙自聯動”,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實施先行先試政策,推動人才、資本、技術、知識等多要素資源聯動,加強產學研、內外資、政社企的多主體協同,促進科技、金融、貿易、產業的多維度融合,著力打造國際化循環、全球化配置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促進制度創新、開放創新、金融創新、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區域發展質量與效益。2022年,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高新區共實現營業收入408533.8億元、工業總產值215560.9億元、凈利潤28917.0億元、上繳稅費16468.6億元、出口總額51269.3億元,分別占177家國家高新區的76.6%、68.7%、76.4%、72.4%、86.9%,是國家高新區的中堅力量。(參見圖18)。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支持創新投入、新興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處于較高水平。2022年,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高新區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16.8%,較177家國家高新區財政科技撥款占比高2.4個百分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和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等稅收優惠力度持續加大,截至2022年底,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共有24940家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累計享受高企所得稅減免額達1043.9億元;共有30330家企業享受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政策,累計享受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額達805.2億元;另有320家企業享受技術轉讓所得稅減免政策,累計享受技術轉讓所得稅減免額達13.0億元。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匯聚大量高新技術企業,截至2022年底,參與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66家國家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共計11.4萬家,占國家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13.9萬家)的82.0%,占上報數據的高新技術企業(39.5萬家)的28.9%;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35455.1億元,占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營業收入比重57.6%。龐大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分類指導,三類園區戰略提升各具特色
 
  經過30多年的建設發展,國家高新區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基于國家高新區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發展水平,科技部火炬中心積極組織實施國家高新區戰略提升行動計劃,加強對國家高新區的分類指導。加快“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建,積極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打造全球性創新極和新興產業策源地;推進“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加快創新資源的集聚,構建創新網絡,發展創新經濟,打造區域創新中心;開展“創新型特色園區”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引領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2022年,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企業為8.4萬家,18家創新型科技園區企業為3.4萬家,28家創新型特色園區企業為3.6萬家。從主要經濟指標總量來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新型科技園區和創新型特色園區三類園區的主要經濟指標占國家高新區整體的比重均在三分之二以上(參見圖19)。
 
  從總體規模來看,2022年,企業營業收入超萬億元的國家高新區有7家,即中關村、上海張江、南京、武漢東湖、廣州、深圳、西安;企業營業收入超千億的104家國家高新區中,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和18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全部躋身其中。同時,園區企業增加值“千億俱樂部”共19名成員,包含全部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在規模上優勢明顯,以平均值計算,2022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平均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上繳稅費、出口總額分別為23207.8億元、8861.7億元、1788.1億元、934.4億元和2678.4億元(參見表10),分別是國家高新區整體平均水平的7.7倍、5.0倍、8.4倍、7.3倍、8.0倍。
 
  從人均產出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依然表現突出,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凈利潤、人均上繳稅費分別為234.9萬元、18.1萬元、9.5萬元(參見表11),在國家高新區整體人均創造價值中處于高位;而創新型科技園區的人均工業總產值和人均出口總額在三類園區中是最高的,分別達到135.3萬元和28.7萬元。
 
  從效益型指標看,三類園區的經濟效益相對較好,但又各有千秋。2022年,三類園區內企業合計的利潤率、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率和凈資產利潤率分別為7.1%、21.1%、22.4%、9.9%,具體分項見圖20。其中,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各項效率型指標數據表現整體較好,具有一定的引領帶動作用。
 
  2022年,三類園區在R&D人員和R&D經費方面均有較高的投入強度。通過對各類型國家高新區的R&D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和單位增加值R&D經費進行分析發現,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依然屬于R&D人員和R&D經費雙高的第一象限,由于創新型科技園區數量減少,創新型科技園區在R&D經費方面的優勢已經不明顯。其他國家高新區雖然屬于R&D人員和R&D經費較低的第四象限,但高新區整體平均水平依然較強(參見圖21)。不同類型國家高新區在科技活動投入方面梯度發展的趨勢愈發明顯。
 
  在科技創新產出方面,三類園區的優勢極為突出,是國家高新區獲得知識產權的主要力量。盡管三類園區在園區數量上僅占全部177家國家高新區的三分之一,但是通過對2022年國家高新區各項主要知識產權的園區類型分布進行細分發現,三類園區的各項主要知識產權數量占國家高新區整體的比重均達到80%左右,其中發明專利當年申請量、當年授權發明專利量和期末擁有發明專利量三類園區占比分別為83.6%、84.5%和85.0%,三類園區高質量專利占比較為突出(參見圖22);擁有軟件著作權和集成電路布圖則主要出自三類園區,占比分別為87.5%和90.4%。
 
  (三)以升促建,新升級國家高新區發展基礎夯實
 
  國家高新區數量歷經多次增加,其中新升級國家高新區是指2007年及以后獲國務院批復升級的國家高新區,包括2007年批復升級的寧波以及2009年的泰州和湘潭、2010年升級27家、2011年升級5家、2012年升級17家、2013年升級9家、2014年升級1家、2015年升級31家、2017年升級10家、2018年升級12家、2022年升級8家。
 
  穩定期國家高新區是指最早批準設立的北京中關村和1991年、1992年國務院批復設立的51家高新區,1997年國務院批復設立的楊凌示范區以及蘇州工業園區,共計54家國家高新區。截至2022年年底,共有123家省級高新區(經開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在數量上遠遠超過進入發展穩定期的54家國家高新區。與已經走過“一次創業”規模擴張期和“二次創業”質量提升期的穩定期國家高新區相比,新升級國家高新區還有一定差距。當前,國家高新區發展已經進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新升級國家高新區需要利用后發優勢,借鑒穩定期國家高新區的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充分挖掘自身特點和發展潛力,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做到量增質更優。
 
  123家新升級國家高新區覆蓋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在“以升促建”過程中實現了較快發展,已成為地方經濟增長的主陣地、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區、創新創業的引領區和新型城鎮化的帶動區。新升級高新區5.0萬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37027.7億元、工業總產值113090.7億元、凈利潤10098.7億元、上繳稅費6626.9億元、出口總額12338.2億元,占國家高新區整體的比重分別為25.7%、36.0%、26.7%、29.1%、20.9%(參見圖23),新升級國家高新區在經濟體量上占比相對較小。新升級國家高新區要緊密圍繞國家高新區內涵特征和價值使命,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創新驅動發展,以深化改革創新激發發展動力和活力,結合資源稟賦、產業特征和區位優勢等基礎,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
 
  2022年,123家新升級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9%,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3.9%,凈利潤同比增長14.3%,上繳稅費同比增長14.1%,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5.3%(參見表12)。新升級國家高新區雖然經濟總量還難以匹敵穩定期國家高新區,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相對較快,呈現出迅猛增長的態勢。正是因為新升級國家高新區產業規模較小、經濟基礎相對較弱,從而能夠實現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這也為新升級國家高新區實現趕超式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
 
  新升級國家高新區人力資源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截至2022年底,新升級國家高新區企業從業人員期末數為742.1萬人,占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28.4%。按學歷劃分,大專學歷158.5萬人、本科學歷168.3萬人、研究生學歷19.2萬人,分別占新升級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21.4%、22.7%、2.6%(參見表13、圖24),新升級國家高新區人員結構呈現出持續優化的狀態。新升級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中R&D人員數為65.8萬人,R&D人員占國家高新區整體的比重為20.9%。綜合來看,新升級高新區高層次人員結構占比明顯低于穩定期高新區新升級高新區從業人員整體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六、國家高新區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
 
  作為改革開放的產物,國家高新區經過30多年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成功探索了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積累了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寶貴經驗,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就。
 
  國家高新區始終集聚創新創業資源,不斷提升創新發展動能。國家高新區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與園區生產總值(GDP)(全口徑)的比例為6.5%,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國家高新區工商注冊企業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集聚了全國35.2%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500家瞪羚企業。高質量發展表現為就業高質量。國家高新區企業從業人員達到2614萬,其中本科以上學歷占比達到41.8%,國家高新區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加強研發投入,勞動生產率達到43.0萬元/人,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3萬元/人),成為我國高質量就業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
 
  2020年7月,《國務院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20〕7號)正式出臺,對今后一個時期國家高新區的高質量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意見》強調,建設和發展國家高新區,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繼續堅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方向,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抓手,以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產業發展現代化水平,將國家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一是要高度重視規劃工作,做好空間布局,積極發展科技企業與科技產業,推進產城融合,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治理能力。二是要加強戰略與政策研究,為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爭取良好的政策與制度環境,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三是國家高新區既要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前列,也要為全國的整體減排提供科技支撐和解決方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四是發展科技金融,建設區域多層次資本市場,做好風險防控。五是繼續推動國家高新區體制機制改革,所在地市級人民政府要切實承擔國家高新區建設的主體責任,做好國家高新區安全生產工作。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國家高新區作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深入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高新區發展一系列指示和重要論述,堅持又“高”又“新”的發展方向,深入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爭當新時代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