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進高新區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3-08-18 點擊:次
一、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意義
(一)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是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經濟全球化和數字信息化時代,科技已經滲透到文化產品和文藝作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成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而文化發展則是科技創新的思想源泉,它能夠從主導價值取向、激發創新動力、提高思維水平等方面對科技創新起到引領作用。因此,文化與科技兩大要素具有最為緊密的聯系和耦合性。
創新驅動階段要把創新真正貫穿于城市轉型發展的各個環節和全過程,通過整合科技、文化、制度以及市場、管理等全部的社會要素,真正使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加快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包括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等創新活動的參與者,這對形成全新的推動社會創新的組織體系、關系網絡及其有效運行機制具有重要作用。
(二)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是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重要選擇
增強科技創新的文化氛圍,使創新成為企業文化精神和品牌形象,是產業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世界金融危機和日本“3.11”大地震后,日本電子產業“集體沉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索尼公司、NEC公司等諸多電子企業過度追求缺乏文化引領的技術“硬”創新,而品牌文化“軟”創新沒有跟上外部市場和人文消費需求的變化,這同美國蘋果公司、韓國三星公司形成鮮明的對比—缺乏開放的文化視野制約了日本高新技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譬如從英、美、德等國家轉型發展的經驗來看,一方面可以企業為主體推動科技與文化實現有效結合,占領市場并取得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誘導大量文化資源積極謀求新的傳播載體和途徑實現產業化、產品化,并進一步誘導各類科技主體開展適應性應用性的創新研究。因此,加快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重點從“促進傳統產業文化升級”和“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兩個戰略層面有效破解科技創新本身的共性難題,是促進科技成果成功實現產業化。
(三)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是建設人文現代都市的關鍵所在
科技創新是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強大源動力。例如上海市圍繞“海派”風格形成的城市文化,具有典型的融合性、創新性、開放性和多元性特征。這些特征決定了上海文化繁榮發展對于科技進步具有強烈的依賴性。打造富有文化氣息的高新區,迫切需要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互動,依托科技助推文化繁榮發展。新媒體、多媒體設計、網絡信息、軟件等對文化與科技融合有著強烈訴求的新興業態占據了很大比重。但也應看到,在當前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仍然普遍偏低的情況下,要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源動力,的確是任重而道遠。
南昌高新區不僅要成為全市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的主窗口,更要充分弘揚市域文化、發掘區域文化,利用科技賦能,增強文化能級。特別是在新的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邊緣數據、網絡技術等條件下,可進一步促進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通過搭建新的載體、催生新的業態、形成新的優勢,對我區打造文化高新、現代化科技生態創新之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南昌高新區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主要成效與做法
作為江西省首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近年來,南昌高新區提出了打造“文化高新”的奮斗目標,在推動文化產業與與科技融合發展方面等取得較大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六點:
(一)著力構建有利營商環境
圍繞文化企業發展,著力構建優越的創新創業政策環境,在公共創新平臺建設、產業集聚、人才建設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政策體系,成立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領導小組,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扶持措施。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南昌高新區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暫行)》《南昌高新區降成本、優環境、促發展若干政策》《南昌高新區關于進一步扶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暫行)》《南昌高新區促進科技創新管理辦法》以及《南昌高新區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等配套扶持政策文件,設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600萬元專門用于扶持軟件、動漫游戲和創業產業的發展;設立1000萬元專項資金專門用于鼓勵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科技創新、促進企業上市等。為企業提供“媽媽式”服務。在打造營商環境與服務企業上,實行高效行政審批。積極推動“放管服”賦權工作,編制發布區本級第一、二批“一次不跑”政務服務事項清單,10個部門(單位)共計86項政務服務事項在南昌高新區實現“一次不跑”。
(二)聚力推進科技創新發展,加強省市部門合作共建
緊緊圍繞現代新產業新經濟業態,進一步集聚優勢資源,形成創新創業產業鏈態勢,加速細分領域進一步聚集裂變發展。我們與省教育廳、省衛健委、省人社廳、共青團省委、南昌市科技局等省市直部門建立合作項目。深化科研院所協同創新。結合園區產業特點以及小微企業實際科研技術的需求,努力精準對接國內外高校科研平臺類、成果轉化類等項目,先后引進中科院微系統所、省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大院大所項目,對接技術服務平臺項目,引進了MIT微觀制造中心和創業實訓中心,形成科研與產業需求互補,增強高新區創新創業的綜合實力。突出科技資源載體提檔升級。制定出臺了《南昌高新區打造科技資源支撐型特色載體資金管理辦法》,打造的特色載體重點聚焦于扶持前沿性、指向性、有帶動性的科技平臺與項目,瞄準前沿領域遴選了若干特色載體平臺給予中央專項資金扶持。
(三)大力推進數字經濟發展
以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為方向,全面落實省市虛擬現實產業發展規劃,大力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推進5G+VR產業發展。著力推進有場地空間、有龍頭項目、有研發平臺等“三有”理念謀布局。以“5G+VR”特色產業園為抓手,編制了《南昌高新區“5G+VR”特色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打造以移動智能終端制造、5G研發創新、VR硬件制造及應用為主要特色的產業綜合體,重點推進產業融合示范合作。推進了江西宏鼎盛光電有限公司、普適科技、華為(南昌)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華勤千億產業生產基地項目、中電匯信光學鍍膜項目(一期)、太若集團5G+MR研發、江西智能制造VR研究院項目及生產項目及中科偉青云VR/AR虛擬現實研發應用中心項目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軟件信息產業發展。依托電子信息產業園、金廬軟件園、浙大科技園、重點布局了以芯片、大數據應用、人工智能為主導區塊;依托大學科技城、洪泰智造工場,創新工場,引進了一批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重要企業。推進智能裝備產業發展。以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園建設為依托,加大了機器人產業培育、智能化成套裝配產業、增材制造產業的發展。
(四)全力唱響“文化高新”品牌,打造了享受文化藝術空間
高新區圖書館、美書館、瑤湖書房等“網紅文化打卡地”落地運營,豐富群眾汲取文化知識場所,推出了瑤湖讀書節、全區“一圈、兩節、三館、多點”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以瑤湖藝術節、瑤湖讀書節“兩節”為載體的“十五分鐘文化圈”。截至目前,全區已開展各類文化活動200多場次,惠及群眾20萬余人次,基本形成“周周有活動、月月有大咖”的文化氛圍,為轄區群眾提供了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打造了文化項目聚集示范區。以文創走廊、循環經濟示范園、產學研協同基地、科技廣場為主陣地,招引了八零油畫社、六言學社、鏡堂藝術館、國石藝術館、張榕山美術館等50余家文創等企業項目落戶。我區初步形成高端文化、大眾文化等具有差異化的區域文化品牌格局。
總體來看,南昌高新區圍繞全區經濟發展,以主導產業發展需求、科技文化雙驅動為導向,以新經濟為主體、以新業態為引擎,重點招引先進軟件研發人工智能、大數據、5G移動通訊、數字裝備制造、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項目。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流量經濟,建設了大學科技城新經濟產業園、創業中心數字經濟產業園、“5G+VR”產業園、智能制造產業園為一批承載空間;先后成立了江西聯微培訓中心、中興培訓中心、南昌易游培訓中心、思誠培訓中心、糖果盒文化產業園、雅言人文藝中心等一大批市級重點培訓機構,年均培訓學員20000人次;與市科技局合作共建了南昌科技廣場,主要功能集科技合作交流、技術產權交易、項目成果展示、資源共享對接、科技金融服務、科技人才培訓等功能一體,組建創投基金,開展“預見獨角獸”活動,虹吸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與人才項目。此外,座落在區內的昌東高校園區云集了8所大學,在校大學生人數達20萬人。
三、南昌高新區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一)做強科技載體是融合發展的重要依托
利用數字技術等高新技術對文化產業進行改造升級,推動文化產業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增加附加值,提高競爭力。運用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文化存量資源進行數字化改造,特別是對數量龐大的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改造,推進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虛擬化、可視化、互動化,創造和滿足新的文化消費需求。
(二)做大新業態量是融合發展的有力支撐
科技引領、跨界融合、線上線下協同、IP(知識產權)衍生已成為文化產業新業態生成的主要方向和途徑。比如,依托互聯網、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載體對文化產業傳播方式進行創新,催生了微電影、網絡直播等新業態;借助3D打印等新技術、納米材料等新材料,可以提高創意設計水平,提高文化產品制造水平;等等。應大力實施“文化+互聯網”,利用新技術、新渠道、新模式進行創意、制作和商業化運作,推動文化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和消費模式系統創新。
(三)做優發展體系是融合發展的根本途徑
科技引領、跨界融合、線上線下協同、IP(知識產權)衍生已成為文化產業新業態生成的主要方向和途徑。比如,依托互聯網、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載體對文化產業傳播方式進行創新,催生了微電影、網絡直播等新業態;借助3D打印等新技術、納米材料等新材料,可以提高創意設計水平,提高文化產品制造水平;等等。應大力實施“文化+互聯網”,利用新技術、新渠道、新模式進行創意、制作和商業化運作,推動文化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和消費模式系統創新。
(四)壯大企業文化是融合發展的主要保障
企業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主體,也是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主體。應鼓勵文化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深化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強企業聯動和產業鏈協同,加大中小科技型文化企業培育力度,形成大型骨干文化企業引領、中小科技型文化企業配套補充的科技文化融合創新企業集群。弘揚企業家精神,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形成有利于創新創造的市場條件和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