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創空間真能實現孵化模式轉型升級嗎
來源:未知 日期:2016-10-25 點擊:次
從最初的阿里淘寶到Uber、滴滴打車,到餓了么、Airbnb等,互聯網思維已滲入到我們日常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商業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消費到生產各類產業紛紛面臨轉型。最新全球TOP10市值的公司中有6家是互聯網公司,而這6家都是平臺公司,通過建立共享經濟模式取得了成功。眾創空間是創業服務平臺,在此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認為眾創空間是傳統科技企業孵化器的轉型升級版,似乎說得過去。
自2015年3月國務院出臺《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指導意見》,眾創空間建設在全國范圍迅速展開,規模盛大。但眾創空間真的實現了孵化模式的轉型升級了嗎?
長期以來,我國的創業服務機構主要布局在高新技術園區、產業園和高校大學科技園,已有近30年的發展歷史,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平臺運行體系。眾創空間興起以后,載著“雙創”的浪潮,傳統科技企業孵化器也一同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不過,為了凸顯眾創空間的優越性,傳統科技企業孵化器通常是以“差生”的身份被提到的,屢屢跟“二房東”、“服務員”、“靠補貼維持”等字眼聯系在一起。這種認識多少帶點厚此薄彼的偏頗。
事實上,除了空間載體,傳統科技企業孵化器也能提供管理與經營咨詢、技術指導、市場對接等服務,專業型科技企業孵化器且以提供這些服務為重要內容。在創業服務領域,國內科技企業孵化器有綜合型和專業型兩類,評定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也相應地對照著兩套不同的評價體系。專業型孵化器是相對綜合型孵化器而言,是指圍繞某一種特定技術領域,在孵化對象、孵化服務、孵化條件等方面實現專業化,培育和發展具有技術特長和優勢的高新技術企業的一種孵化形式。2000年世界企業孵化器與技術創新大會在上海召開,此次會議即提倡要對專業型孵化器給予更多支持。此后,專業型孵化器在國內迅速發展,各類軟件園、互聯網孵化器、生物醫藥園、新材料孵化器、集成電路孵化器、農業孵化器等產業與行業特色的孵化器大量涌現。至2015年,中國專業孵化器數量已經占全部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的近一半。
圖1 2011—2015年綜合類型(xing)孵(fu)化(hua)(hua)器(qi)和專業類型(xing)孵(fu)化(hua)(hua)器(qi)數量增(zeng)長
再說到眾創空間,根據《指導意見》要求,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以社會力量為主構建市場化的眾創空間,以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和用戶體驗為出發點,促進創新創意與市場需求和社會資本有效對接”。可見,國家倡導建設眾創空間的出發點就與科技企業孵化器不一樣。堅持市場化導向,社會資本進入,運營眾創空間成為市場逐利行為。不同運營者因其所具備的資源稟賦不同,運營眾創空間的驅動因素不一,因而眾創空間的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也更為多樣化,如活動聚合型、培訓輔導型、媒體驅動型、投資驅動型、聯合辦公型、產業鏈服務型、整合服務型等。但其實不管哪種運營模式,據我們調研,即使被行業內看好的產業鏈服務型,實現盈利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表1 運營眾創(chuang)空間不同主體驅動因素對比
所以,從制度設計到發展形式,眾創空間可以說是傳統科技企業孵化器的轉型升級,但這種轉型和升級卻并未在經營效果上得到體現。從孵化器的發展能級上看,眾創空間也有孵化器1.0版本的,也有孵化器2.0版本的,而不是直接過渡到孵化器3.0 版本的。蜂擁而來,良莠不齊。當然,眾創空間的“投資+孵化”、線上與線下結合、創新與創業結合的運營方式,代表孵化器行業在互聯網經濟時代的發展方向,但它還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需要揀擇出更多更好的模式,需要市場決定命運。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