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研究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1-30 點擊:次
從循環經濟的戰略思想出發,探討面向循環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循環經濟模式的引進、實施和控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對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作用、構建原則和方法進行了總結和分析。
一、構建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意義及原則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3R――“減量化、再循環、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范式,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其實質是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發展效益。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從資源到廢棄物的線性過程,循環經濟是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征的循環過程。
(二)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作用
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目標應該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針對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設,對循環經濟系統的發展狀態、水平和趨勢進行監測評價,為宏觀調控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循環經濟的評價應該是一個綜合的評判,要求循環經濟系統的發展不僅注重經濟的增長,更要注意其發展的可持續性、穩定性、協調性和均衡性。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作用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描述功能:所選指標應能客觀反映任何一個時點上或時期內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發展的現實狀況和變化趨勢。二是解釋功能:能對循環經濟的發展狀態、協調程度、失調原因、變化原因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三是評價功能:根據一定的判別標準,綜合測度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發展的各系統之間的協調性,從而在總體上對循環經濟發展狀況做出客觀評價。四是監測功能:在獲取有關資料后,可對大系統的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監測,并對導致系統失調的主要因素進行干預,為決策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五是預警功能:可對未來系統的結構、功能進行預測,為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實現提供切實可行的決策方案。
(三)構建原則
為了客觀科學全面的評價循環經濟的發展狀況,指標體系的構建有以下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首先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概念明確,能夠度量和反映循環經濟系統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二是可操作性原則。指標的設置要具有可測性和對比性,易于量化和獲得。三是評價目標多元化與系統優化相結合原則。其評價的目標是多元化的,既有經濟目標,也有環境保護目標;既有效率目標,也有發展潛力目標。各種目標在發展過程中應該互相兼顧,但也不一定任何時候都能夠兼得,評價標準也要靈活進行調整,所以要采用系統的方法,達到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最優或滿意。四是評價指標相對性和評價標準相對性相結合原則。由于系統總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中,由于人們對循環經濟系統發展變化的特征與規律的認識具有相對性,因此要隨著系統的發展變化,不斷地修正和補充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反映不同時期的不同變化。
此外,在關注社會整體的同時,不能忽視地區間資源使用狀況的差異性、地區間經濟不循環狀況;不能僅僅強調發展循環經濟需要規劃、法律等傳統管制性手段的保障,忽視經濟手段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激勵和約束作用。針對上述3個層面,要重點解決以下問題:能反映企業循環經濟績效的指標的設計與評價;能反映產業結構內部循環經濟相互作用的指標的設計與評價;能服務于國家宏觀調控的指標的設計與評價。
二、構建指標體系的方法和步驟
(一)層次結構
一般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也有將準則層分為準則層Ⅰ和準則層Ⅱ的,不過3層結構更為常用。該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包括3個層次(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3個子模塊(經濟發展指標、生態環境指標、減量化和再循環指標)26個指標。目標層:通過我們測算的結果綜合評價循環經濟效果,確定循環經濟發展的程度,通過比較確定經濟系統的水平和發展趨勢,它的來源為準則層的各模塊。準則層:將總體系統劃分為幾個子模塊,它們是能夠代表系統狀態行為的關系結構。要素(指標)層:采用可測的、可比的、可以獲得的要素及要素群,對系統狀態層的數量表現、強度表現、速率表現給予直接地度量。如用資源生產率、資源消耗降低率、資源回收率、資源循環利用率、廢棄物最終處置降低率等評價指標全面系統地對循環經濟進行定量的描述,構成指標體系最基本的要素。
(二)循環經濟的指標評價方法
指標評價的一般步驟包括指標的標準化、權重確定、綜合評價等方面。評價方法根據評價對象的范圍、性質、特點等基本條件選擇;即使針對同一評價對象,評價的目的不同,設計的指標體系不同,采用的評價方法也可能不同。
1、指標的標準化。標準化使得各個指標成為可量化的及單位統一的,從而可對各指標進行加權平均、指數化等,以進行指標的綜合評價、比較和繪圖分析。不同指標的標準化方法不同。通常采用的指標標準化方法是選定無量綱化的合成公式,確定適當的參照值,將所有指標實際值歸一化到0-1的單位區間中。
2、指標權重的確定。確定指標權重就是衡量各項指標和各領域層對其目標層的貢獻程度大小,指標權重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與準確性。權值確定可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兩種。大部分學者選擇主觀賦權法中的層次分析法(AHP)作為確定循環經濟指標體系權重的方法。層次分析法(AHP)是T.L.Saaty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是系統分析的數學工具之一,本質上是一種決策思維方式。其基本思路與人們對一個復雜的決策問題的思維、判斷過程大體是一致的,是將人們處理復雜系統的定性分析過程轉化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分析過程,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運用層次分析法建模,大體上可按以下步驟進行: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構造出各層次中的所有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層次分析法適用于評價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各種不同主體,是一種應用廣泛的循環經濟評價方法,它主要用于確定指標權重。另外,也有部分學者在進行循環經濟發展狀況評價時,運用了熵值法、德爾菲法、均方差法、灰色關聯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歸分析法等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
3、指標的綜合評判。進行指標綜合評判的常用方法是模糊綜合評判。模糊綜合評判是指用模糊數學原理,對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判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采用由末端開始逐級向上的評價方式,即先按最低級層次的各個評價因子進行綜合評價,一層層依次往上評,直至最高層,得出最終的評價結果。其一般步驟是:建立評價因素集;建立指標評價等級集;確定隸屬函數;建立模糊評價關系矩陣;建立指標權重系數矩陣;進行多級模糊綜合評判(通常為3級)。
三、發展及研究方向展望
目前,系統綜述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的研究還不是很多,本文基于學者們對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及相關領域的研究,總結歸納了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意義及特征、指標構建原則,并對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指標架構進行了分類和描述,最后對循環經濟指標體系評價的步驟進行了說明。可以看出,學者們對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經濟的相關指標體系構建方法和理論架構,但同時也考慮循環經濟的特征,設計了能夠體現“3R”原則的指標,一些學者更以“3R”理論架構構建循環經濟的指標體系。另外,循環經濟評價方法與其他領域的指標評價方法基本一致,缺乏對基于循環經濟特征的方法改進的研究。所以這方面的研究是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研究方向,相信隨著我國循環經濟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實踐的反饋,更多的方法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