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一帶一路新聞 >

“一帶一路”產能合作進展與建議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5-09 點擊:

  為推動“一帶一路”產能合作,我國鐵路、核電、鋼鐵、有色和建材等優質產能正源源不斷地“走出去”,境外投資、工程承包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隨著2015年5月16日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的印發,將帶動國內裝備、技術、服務、標準和品牌進一步“走出去”。
  
  產能合作進展
  
  1.合作規模增長迅速,合作方式多種多樣
  

  (1)據統計,2014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投資流量為136.6億美元,年末存量達到924.6億美元。2015年,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合計148.2億美元,同比增長18.2%;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的60個國家承攬對外承包工程項目3987個,新簽合同額926.4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44%。同期,我國企業向交通運輸、電力和通信等產業直接投資累計約116.6億美元,同比增長80.2%。裝備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70.4億美元,同比增長154.2%。
  
  (2)我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能合作的方式日益多樣化。如電力行業從最初的設備供貨,到目前的EP(設計-采購)、EPC(設計-采購-建設)、IPP(獨立電站)、BOT(建設-運營-移交)、BOO(建設-擁有-運營)、PPP(公私合營)、并購和融資租賃等多種形式,我國電力企業“走出去”的水平不斷提高。在對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國企業在繼續發揮傳統承包優勢的同時,充分發揮資金、技術優勢,積極探索開展“工程承包+融資”、“工程承包+融資+運營”等方式的合作,有條件的項目更多采用了BOT、PPP等方式。
  
  境外經貿合作區是推進國際產能與裝備制造合作的有效平臺,已成為促進我國和東道國經貿合作雙贏的重要載體。截至2015年底,我國企業正在推進的合作區共計75個,其中一半以上是與產能合作密切相關的加工制造類園區。在建的75個合作區中,53個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通過考核的13個合作區中,10個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值得特別指出的是,2015年,我國廣西的欽州與馬來西亞彭亨州的關丹建設的“兩國雙園”——中馬欽州產業園和馬中關丹產業園已順利開園。“兩國雙園”開辟了新時期國際經濟和貿易合作的新模式,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東盟國家推進產能合作、促進雙向投資提供了有效載體。今后,“兩國雙園”模式還有可能擴展成“兩國多園”、“多國多園”模式。
  
  2.“走出去”產業既有傳統優勢產業,又有新興裝備制造優勢產業
  
  當前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產業,既有以輕工、家電和紡織服裝為主的傳統勞動密集型優勢產業,以鋼鐵、電解鋁、水泥和平板玻璃為主的富余產能優勢產業;又有以電力設備、工程機械、通信設備、高鐵和軌道交通為主的裝備制造優勢產業。
  
  (1)中國鐵路“走出去”項目地區不斷拓展,主要市場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014年,我國企業參與的境外軌道交通類項目348個,比2013年增加113個。2015年我國再次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中標印度尼西亞雅萬(雅加達-萬隆)高鐵項目,充分展示了競爭優勢。
  
  (2)電力裝備行業是“走出去”步伐邁得較大的行業。目前,已涵蓋巴基斯坦、印度、贊比亞、埃塞俄比亞、阿根廷、意大利和葡萄牙等近百個國家,多數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發電種類看,涵蓋了火電、水電、風電、太陽能、核電和生物質能等領域,其中,火電、水電是我國電力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主要領域,新能源是我國電力企業“走出去”的新增長點。從產業鏈看,包括了電站的設計、咨詢、融資、建設、采購和運營等全產業鏈。從行業配套看,既包括電站建設,也包括電網建設。
  
  (3)鋼鐵行業對外投資合作側重于上游環節。鋼鐵企業“走出去”主要集中在越南、印度尼西亞和俄羅斯等22個國家,境外設立企業或分支機構約200家。多數企業集中在上游開采環節,截至2014年底,上游環節對外直接投資累計約78.2億美元;中游冶煉環節投資相對較少,對外直接投資累計約13.8億美元,已有云南鑫河鋼鐵公司在老撾設立冶煉廠、昆鋼集團在越南投資設廠。
  
  (4)水泥等行業利用出口、承包工程和對外投資等多條腿走路方式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截至2015年底,我國水泥企業在境外投資設立的企業數量約100家,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中亞和非洲等34個國家(地區)。老撾、越南、緬甸和蒙古等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莫桑比克、尼日利亞、坦桑尼亞、贊比亞、布基納法索和南非等水泥消費量大,自身產能難以滿足需求,我國企業對這些國家投資力度較大。
  
  實施“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帶動了我國鐵路、電力和通信等優勢行業的相關技術和標準“走出去”,有利于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如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項目是我國從技術標準和裝備制造,到勘察設計、工程施工和運營管理等全方位整體“走出去”的第一單項目,具有標桿意義;已開工的中老鐵路、匈塞鐵路也有力地帶動了我國鐵路標準和設備“走出去”。
  
  3.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民營企業異軍突起
  
  (1)在國有企業中,中央企業是“走出去”的主要力量。截至2014年底,共有107家中央企業在境外設立了8515家分支機構,分布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已有80多家央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比較有代表性的央企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移動、中國電網、南方電網、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電建等。
  
  (2)在“一帶一路”戰略引導下,眾多民營企業紛紛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如浙江恒逸集團在文萊投資43.2億美元建設800萬噸煉油煉化項目,該項目是我國民營企業迄今為止最大的海外投資項目。青山鋼鐵在印尼建設青山工業園,總投資約40億美元,已建設三期鎳鐵生產線和自備電廠項目。華夏幸福基金有限公司與印度尼西亞的PTAlam Sutera Realty Tbk公司共同設立合資公司,在印尼的萬丹省唐格朗市建設產業新城。事實上,當前不少境外經貿合作區實際上是由民營企業作為境內實施主體而運營的。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8月,全國工商聯發起設立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民投),由59家民營企業組成,注冊資本高達500億元。中民投的成立為民營資本參與跨國產能合作提供了新的資源、途徑和商業模式。目前,中民投已在香港、新加坡和倫敦等地開展業務。
  
  4.產能合作機制逐步形成,海外布局已顯雛形
  

  近年來,我國著力建立三方面的產能合作機制:一是與國外商談建立雙多邊產能合作機制。國家發改委牽頭與17個國家開展了機制化的雙邊產能合作;對接東盟、非盟和歐盟等區域組織,借助多邊舞臺推動產能合作;與法國、韓國等發達經濟體建立第三方合作機制。二是建立中央地方協同聯動機制。國家發改委與河北、江西等10多個省份分別簽署合作協議,通過委省協同聯動機制合力推進國際產能合作。三是建立央企、民企與協會協同推進機制。國家發改委分別會同國資委、全國工商聯和各行業協會建立協同機制,推動央企、民企走出去,發揮行業協會橋梁紐帶作用,全面推進國際產能合作。
  
  在各方努力下,目前我國國際產能合作初步形成了“一軸兩翼”合作布局:以我國周邊重點國家為“主軸”,以非洲、中東和中東歐重點國家為“西翼”,以拉美重點國家為“東翼”。其中,“一帶一路”產能合作主要分布在“主軸”和“西翼”上。重點國家有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老撾和緬甸等。
  
  存在的問題與障礙

  
  1.體制機制不健全,支持服務體系建設滯后
  
  長期以來,我國對企業進行海外投資采取比較謹慎的限制體制,在投資審批、外匯管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制約。2013年3月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以來,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已經對境外直接投資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除少數敏感投資國別、投資項目必須經過審批之外,其他境外投資一律實行備案管理體制,清理取消束縛對外投資的各種不合理限制和收費。但是,除了前置審批之外,事中事后監管體制機制并沒有及時建立起來。目前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存在政策分散、不成體系,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已有政策執行效果較弱等情況。特別是涉及國有企業的海外投資管理體制機制一直處于“放”與“管”的摸索之中,信息服務網絡、統計監測系統等支持服務體系建設滯后,不利于政府對產能合作進行總體部署和調整,難以及時發布風險預警。
  
  2.制度環境和技術標準迥異,企業應對準備不足
  
  企業“走出去”要面對迥異的制度環境,但我國企業在這方面普遍應對準備不足。由于不熟悉國外商業習慣、法律環境,缺乏國際項目經驗等,往往發生項目落地困難和企業被罰等事件。目前的“一帶一路”建設具有比較明顯的G2G的特點,即“政府對政府”。G2G的合作方案重點關注了政府,但對各國的市場、對各國老百姓的好處有時并沒有體現在明處,容易遭遇各國反對黨的阻擊以及社會層面的抵制。我國過去在緬甸、越南、斯里蘭卡和泰國等都遭遇到類似的事件,一些重大投資項目因受到抵制而被迫停止。產能合作技術標準不對接。如部分中東國家,雖然自身技術能力較弱,但是推崇歐美的工業技術和標準,中資企業進入面臨巨大壓力。
  
  3.企業尚未形成合力,部分領域存在同業競爭
  
  我國企業“走出去”尚未形成有效的對外投資網絡和相互需求網絡,沒有形成合力。如我國工程機械技術裝備“走出去”面臨的開拓國際市場難度大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境外施工的我國施工企業對國外品牌比較偏好和依賴,甚至拒絕使用國內品牌。在部分領域存在同行競爭者的盲目競爭現象,損害了國家利益。如在某些國家一個電力項目有6-7家我國企業投標,出現母公司與子公司、眾多子公司間相互競爭的情況。
  
  4.企業國際化能力不足,缺乏國際化人才隊伍
  
  跨國產能合作涉及到各國法律、匯率、財會制度及各種復雜因素,而企業只有擁有完備的熟悉國際市場分析、商務規則、法律法規、投融資管理和項目管理等人才隊伍,才能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市場中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我國企業在跨國產能合作中遇到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與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隊伍,尤其是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匱乏有關。
  
  5.沿線國家主權信用低,各類風險將長期存在
  
  “一帶一路”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且大多數國家主權信用狀況不佳。境外各類風險將長期存在,如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社會風險和環境風險等。
  
  建議
  
  1.塑造新形勢下的海外投資與國際合作促進體制
  

  我國政府要主動出面,盡快與有關國家達成投資保護雙邊和多邊協定,要盡快把對外投資體制從審批制轉變為備案制為主、審批為輔,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對外投資和國際合作的促進體制。推動與有關國家已簽署的共同行動計劃、自貿協定和重點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等雙邊共識的盡快落實。
  
  2.制定相應的促進與支持政策措施
  
  包括制定相應的金融、保險促進與支持政策措施;制定相應的外貿與外援促進與支持政策措施等;積極動員各方力量,搭建以政府為主體的國際產能合作的情報平臺與情報網絡體系,如建立國際產能合作重大項目庫,向相關企業提供境外項目信息;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合作,優先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銀行和絲路基金等知名金融機構合作等。
  
  從國際經驗來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投資銀行以及證券公司、征信、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在跨國產能合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要加大支持力度,培育相關中介機構,并推動中資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投資銀行以及證券公司、征信、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走出去”,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相關服務。
  
  3.加強沿線國家世情、國情、社情和民情研究
  
  科學評估相關國家投資風險,謹慎選擇合作東道國,應作為“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的前置條件。當前我國正在加強智庫建設,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動員智庫力量,加強對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產業和環境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為“走出去”實施產能合作科學決策服務。






主頁 > 新聞中心 > 一帶一路新聞 >

“一帶一路”產能合作進展與建議

2016-05-09 來源:未知 點擊:

  為推動“一帶一路”產能合作,我國鐵路、核電、鋼鐵、有色和建材等優質產能正源源不斷地“走出去”,境外投資、工程承包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隨著2015年5月16日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的印發,將帶動國內裝備、技術、服務、標準和品牌進一步“走出去”。
  
  產能合作進展
  
  1.合作規模增長迅速,合作方式多種多樣
  

  (1)據統計,2014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投資流量為136.6億美元,年末存量達到924.6億美元。2015年,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合計148.2億美元,同比增長18.2%;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的60個國家承攬對外承包工程項目3987個,新簽合同額926.4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44%。同期,我國企業向交通運輸、電力和通信等產業直接投資累計約116.6億美元,同比增長80.2%。裝備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70.4億美元,同比增長154.2%。
  
  (2)我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能合作的方式日益多樣化。如電力行業從最初的設備供貨,到目前的EP(設計-采購)、EPC(設計-采購-建設)、IPP(獨立電站)、BOT(建設-運營-移交)、BOO(建設-擁有-運營)、PPP(公私合營)、并購和融資租賃等多種形式,我國電力企業“走出去”的水平不斷提高。在對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國企業在繼續發揮傳統承包優勢的同時,充分發揮資金、技術優勢,積極探索開展“工程承包+融資”、“工程承包+融資+運營”等方式的合作,有條件的項目更多采用了BOT、PPP等方式。
  
  境外經貿合作區是推進國際產能與裝備制造合作的有效平臺,已成為促進我國和東道國經貿合作雙贏的重要載體。截至2015年底,我國企業正在推進的合作區共計75個,其中一半以上是與產能合作密切相關的加工制造類園區。在建的75個合作區中,53個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通過考核的13個合作區中,10個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值得特別指出的是,2015年,我國廣西的欽州與馬來西亞彭亨州的關丹建設的“兩國雙園”——中馬欽州產業園和馬中關丹產業園已順利開園。“兩國雙園”開辟了新時期國際經濟和貿易合作的新模式,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東盟國家推進產能合作、促進雙向投資提供了有效載體。今后,“兩國雙園”模式還有可能擴展成“兩國多園”、“多國多園”模式。
  
  2.“走出去”產業既有傳統優勢產業,又有新興裝備制造優勢產業
  
  當前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產業,既有以輕工、家電和紡織服裝為主的傳統勞動密集型優勢產業,以鋼鐵、電解鋁、水泥和平板玻璃為主的富余產能優勢產業;又有以電力設備、工程機械、通信設備、高鐵和軌道交通為主的裝備制造優勢產業。
  
  (1)中國鐵路“走出去”項目地區不斷拓展,主要市場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014年,我國企業參與的境外軌道交通類項目348個,比2013年增加113個。2015年我國再次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中標印度尼西亞雅萬(雅加達-萬隆)高鐵項目,充分展示了競爭優勢。
  
  (2)電力裝備行業是“走出去”步伐邁得較大的行業。目前,已涵蓋巴基斯坦、印度、贊比亞、埃塞俄比亞、阿根廷、意大利和葡萄牙等近百個國家,多數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發電種類看,涵蓋了火電、水電、風電、太陽能、核電和生物質能等領域,其中,火電、水電是我國電力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主要領域,新能源是我國電力企業“走出去”的新增長點。從產業鏈看,包括了電站的設計、咨詢、融資、建設、采購和運營等全產業鏈。從行業配套看,既包括電站建設,也包括電網建設。
  
  (3)鋼鐵行業對外投資合作側重于上游環節。鋼鐵企業“走出去”主要集中在越南、印度尼西亞和俄羅斯等22個國家,境外設立企業或分支機構約200家。多數企業集中在上游開采環節,截至2014年底,上游環節對外直接投資累計約78.2億美元;中游冶煉環節投資相對較少,對外直接投資累計約13.8億美元,已有云南鑫河鋼鐵公司在老撾設立冶煉廠、昆鋼集團在越南投資設廠。
  
  (4)水泥等行業利用出口、承包工程和對外投資等多條腿走路方式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截至2015年底,我國水泥企業在境外投資設立的企業數量約100家,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中亞和非洲等34個國家(地區)。老撾、越南、緬甸和蒙古等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莫桑比克、尼日利亞、坦桑尼亞、贊比亞、布基納法索和南非等水泥消費量大,自身產能難以滿足需求,我國企業對這些國家投資力度較大。
  
  實施“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帶動了我國鐵路、電力和通信等優勢行業的相關技術和標準“走出去”,有利于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如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項目是我國從技術標準和裝備制造,到勘察設計、工程施工和運營管理等全方位整體“走出去”的第一單項目,具有標桿意義;已開工的中老鐵路、匈塞鐵路也有力地帶動了我國鐵路標準和設備“走出去”。
  
  3.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民營企業異軍突起
  
  (1)在國有企業中,中央企業是“走出去”的主要力量。截至2014年底,共有107家中央企業在境外設立了8515家分支機構,分布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已有80多家央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比較有代表性的央企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移動、中國電網、南方電網、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電建等。
  
  (2)在“一帶一路”戰略引導下,眾多民營企業紛紛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如浙江恒逸集團在文萊投資43.2億美元建設800萬噸煉油煉化項目,該項目是我國民營企業迄今為止最大的海外投資項目。青山鋼鐵在印尼建設青山工業園,總投資約40億美元,已建設三期鎳鐵生產線和自備電廠項目。華夏幸福基金有限公司與印度尼西亞的PTAlam Sutera Realty Tbk公司共同設立合資公司,在印尼的萬丹省唐格朗市建設產業新城。事實上,當前不少境外經貿合作區實際上是由民營企業作為境內實施主體而運營的。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8月,全國工商聯發起設立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民投),由59家民營企業組成,注冊資本高達500億元。中民投的成立為民營資本參與跨國產能合作提供了新的資源、途徑和商業模式。目前,中民投已在香港、新加坡和倫敦等地開展業務。
  
  4.產能合作機制逐步形成,海外布局已顯雛形
  

  近年來,我國著力建立三方面的產能合作機制:一是與國外商談建立雙多邊產能合作機制。國家發改委牽頭與17個國家開展了機制化的雙邊產能合作;對接東盟、非盟和歐盟等區域組織,借助多邊舞臺推動產能合作;與法國、韓國等發達經濟體建立第三方合作機制。二是建立中央地方協同聯動機制。國家發改委與河北、江西等10多個省份分別簽署合作協議,通過委省協同聯動機制合力推進國際產能合作。三是建立央企、民企與協會協同推進機制。國家發改委分別會同國資委、全國工商聯和各行業協會建立協同機制,推動央企、民企走出去,發揮行業協會橋梁紐帶作用,全面推進國際產能合作。
  
  在各方努力下,目前我國國際產能合作初步形成了“一軸兩翼”合作布局:以我國周邊重點國家為“主軸”,以非洲、中東和中東歐重點國家為“西翼”,以拉美重點國家為“東翼”。其中,“一帶一路”產能合作主要分布在“主軸”和“西翼”上。重點國家有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老撾和緬甸等。
  
  存在的問題與障礙

  
  1.體制機制不健全,支持服務體系建設滯后
  
  長期以來,我國對企業進行海外投資采取比較謹慎的限制體制,在投資審批、外匯管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制約。2013年3月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以來,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已經對境外直接投資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除少數敏感投資國別、投資項目必須經過審批之外,其他境外投資一律實行備案管理體制,清理取消束縛對外投資的各種不合理限制和收費。但是,除了前置審批之外,事中事后監管體制機制并沒有及時建立起來。目前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存在政策分散、不成體系,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已有政策執行效果較弱等情況。特別是涉及國有企業的海外投資管理體制機制一直處于“放”與“管”的摸索之中,信息服務網絡、統計監測系統等支持服務體系建設滯后,不利于政府對產能合作進行總體部署和調整,難以及時發布風險預警。
  
  2.制度環境和技術標準迥異,企業應對準備不足
  
  企業“走出去”要面對迥異的制度環境,但我國企業在這方面普遍應對準備不足。由于不熟悉國外商業習慣、法律環境,缺乏國際項目經驗等,往往發生項目落地困難和企業被罰等事件。目前的“一帶一路”建設具有比較明顯的G2G的特點,即“政府對政府”。G2G的合作方案重點關注了政府,但對各國的市場、對各國老百姓的好處有時并沒有體現在明處,容易遭遇各國反對黨的阻擊以及社會層面的抵制。我國過去在緬甸、越南、斯里蘭卡和泰國等都遭遇到類似的事件,一些重大投資項目因受到抵制而被迫停止。產能合作技術標準不對接。如部分中東國家,雖然自身技術能力較弱,但是推崇歐美的工業技術和標準,中資企業進入面臨巨大壓力。
  
  3.企業尚未形成合力,部分領域存在同業競爭
  
  我國企業“走出去”尚未形成有效的對外投資網絡和相互需求網絡,沒有形成合力。如我國工程機械技術裝備“走出去”面臨的開拓國際市場難度大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境外施工的我國施工企業對國外品牌比較偏好和依賴,甚至拒絕使用國內品牌。在部分領域存在同行競爭者的盲目競爭現象,損害了國家利益。如在某些國家一個電力項目有6-7家我國企業投標,出現母公司與子公司、眾多子公司間相互競爭的情況。
  
  4.企業國際化能力不足,缺乏國際化人才隊伍
  
  跨國產能合作涉及到各國法律、匯率、財會制度及各種復雜因素,而企業只有擁有完備的熟悉國際市場分析、商務規則、法律法規、投融資管理和項目管理等人才隊伍,才能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市場中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我國企業在跨國產能合作中遇到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與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隊伍,尤其是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匱乏有關。
  
  5.沿線國家主權信用低,各類風險將長期存在
  
  “一帶一路”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且大多數國家主權信用狀況不佳。境外各類風險將長期存在,如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社會風險和環境風險等。
  
  建議
  
  1.塑造新形勢下的海外投資與國際合作促進體制
  

  我國政府要主動出面,盡快與有關國家達成投資保護雙邊和多邊協定,要盡快把對外投資體制從審批制轉變為備案制為主、審批為輔,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對外投資和國際合作的促進體制。推動與有關國家已簽署的共同行動計劃、自貿協定和重點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等雙邊共識的盡快落實。
  
  2.制定相應的促進與支持政策措施
  
  包括制定相應的金融、保險促進與支持政策措施;制定相應的外貿與外援促進與支持政策措施等;積極動員各方力量,搭建以政府為主體的國際產能合作的情報平臺與情報網絡體系,如建立國際產能合作重大項目庫,向相關企業提供境外項目信息;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合作,優先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銀行和絲路基金等知名金融機構合作等。
  
  從國際經驗來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投資銀行以及證券公司、征信、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在跨國產能合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要加大支持力度,培育相關中介機構,并推動中資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投資銀行以及證券公司、征信、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走出去”,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相關服務。
  
  3.加強沿線國家世情、國情、社情和民情研究
  
  科學評估相關國家投資風險,謹慎選擇合作東道國,應作為“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的前置條件。當前我國正在加強智庫建設,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動員智庫力量,加強對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產業和環境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為“走出去”實施產能合作科學決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