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實施方案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4-03-13 點擊:次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
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有關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4年2月22日
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實施方案
一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關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發揮皖北空間、資源、市場優勢,堅持種養一塊抓、糧肉一塊抓、頭尾一塊抓,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以世界的眼光,高起點打造綠色食品的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構建全新產業生態,加快建設結構合理、鏈條完整、布局優化、規模巨大的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推進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高質量發展,構建全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新格局,為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作出新貢獻。
(二)發展原則。
——堅持戰略思維、創新理念。善于用市場化的思維系統謀劃、推進發展,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發揮資本力量,實現與科技、人才、土地等要素資源更多耦合和最優組合。借助平臺思維,按照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的理念,謀劃產業生態系統,以產業互聯網平臺鏈接各類市場主體,推動科技、產業、資本直通。用好生態理念,整體謀劃、通盤考慮,推動各要素深度關聯、跨界融合、開放協同,形成頭部企業、中小微企業等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相互鏈接、分工協同的生態圈系統。
——堅持綠色發展、集約高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推進投入品減量增效,凈化農業產地環境,強化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把綠色發展導向貫穿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全鏈條、全過程、全環節。加快綠色食品產業鏈迭代升級,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減少碳排放,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可持續的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道路。
——堅持整體協同、錯位布局。打破區域分割和行政壁壘,創新手法、步法、打法,打好大兵團陣地戰。以重大項目為抓手,構建大產業體系,實施大地域協同,建強大合作平臺。依托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歷史底蘊,有針對性選擇“頭雁”產業、細分賽道,實現分工協作、差異化發展。
——堅持重點突破、集群聯動。聚焦綠色食品“智造”,突出抓好“雙招雙引”,招引一批頭部企業、“鏈主”企業,培育一批區域特色鮮明、產業基礎良好、發展前景廣闊的領銜單品,率先突破、彎道超車,做強優勢產業集群、做優特色產業集群、做大新興產業集群,形成“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生態。
——堅持科技賦能、品牌引領。依托科技創新,塑造綠色食品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打造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落地平臺,聚焦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堵點,集中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綠色食品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四新”成果轉化應用。強化品牌和渠道建設,形成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相結合的“徽字號”綠色食品品牌矩陣。
(三)發展目標。
到2030年,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543”戰略目標。“5”是建成品質糧食、優質蛋白、綠色果蔬、徽派預制菜、功能食品五大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4”是培育一批頭部企業、創制一批領銜單品、打響一批高端品牌、搶占一線高端市場。“3”是構筑綠色食品產業要素集聚的新高地、樹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新標桿、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的新引擎。
到2035年,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進一步鞏固,為皖北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到2050年,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為建成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奠定堅實基礎。
——結構合理。實現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到2030年,綠色食品精深加工產值與原料產值之比達3.3︰1,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85%。
——鏈條完整。基本形成創新鏈前瞻引領、產業鏈完整融合、供應鏈協同集聚的綠色食品產業鏈條網格。到2030年,重點培育“高端小麥制品”等優勢特色產業鏈16個,建設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5個、典型縣10個。
——布局優化。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加工園區、倉儲設施、冷鏈物流等布局進一步優化。到2030年,建成皖北綠色食品原料基地200個、加工園區50個,綠色農產品冷鏈運輸率達85%。
——規模巨大。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高質量發展動能強勁,綠色食品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到2030年,打造綠色食品一線品牌10個以上,培育年產值超100億元的龍頭企業5個以上,五大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總產值達1萬億元以上,綠色食品在長三角市場占有率達15%以上,在國際市場銷售額達800億元以上。
二
發展路徑
(一)遵循市場邏輯,明確主攻方向。
1.把握市場脈搏。遵循市場規律,不斷提高認識、尊重、利用市場規律的能力,運用供求、價格和交換等手段,通過市場化的辦法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發展,實現全要素資源最佳配置。研判市場需求,把握國內外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脈搏,深入研判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市場需求,為市場精準畫像。聚焦綠色食品高端市場、目標人群、消費場景,全面分析皖北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揚皖北所長、補皖北之短。整合市場資源,依靠市場化手段,讓優勢在皖北集成、資源在皖北集中、動力在皖北集聚,通過“食品+”創造產業新業態、“食品×”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促進產城融合、共生共融,打通綠色食品產業萬億級增長新通道。
2.選準細分賽道。選好“頭雁產業”,立足皖北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進一步做大做強糧食、肉牛、蔬菜、中藥材等“頭雁產業”。深耕“優勢領域”,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堅持走“精耕細作”之路,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向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高端攀升。打造“領銜單品”,強化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優先打造符離集燒雞、淮南牛肉湯、碭山酥梨、六安瓜片、霍山石斛、太和板面、小崗番茄、雪花牛肉、小龍蝦、八公山豆腐、朗德鵝肝、養生藥膳、凍干果蔬、皖北石榴、A2β—酪蛋白牛奶、金寨靈芝、亳州花茶等一批“領銜單品”。
(二)集結攻堅兵團,實施陣地戰法。
1.組建“大兵團”。積極招引世界500強、國資央企、知名民企等頭部企業,實行“企業+產業+政府”大兵團作戰,推廣“投資人+EPCO(設計、采購、施工、運維)”等大兵團作戰模式。打破區域分割,建立健全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發展協作機制,堅持皖北各市同頻共振、市內協同聯動、縣內良性互動,增強協同發展意識,推動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做大“朋友圈”、畫好“同心圓”、唱響“協奏曲”。打破產業圈層,構建綠色食品產業開放生態圈,推進生產服務化、服務生產化實時轉化,加速顛覆性技術產生和產業化過程,加快產業再造、價值重構、三產融合創新,重塑綠色食品產業格局,提升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團化”發展引領能力。打破企業界限,發揮頭部企業標桿作用、“鏈主”企業領航作用,鏈接產業鏈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構建企業生態網絡,整合產業鏈、供應鏈,打破企業邊界,優化企業生產組織方式、資源配置方式、內部管理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推進皖北綠色食品企業共生共榮、共同成長。
2.實施“陣地戰”。按照“攻山頭、穩陣地”的思路,圍繞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組織精兵強將,強力突破,奮力蹚出一條路子。繪制“作戰地圖”,聚焦皖北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重點、難點、突破點,構建“一圖、一單、一庫”,繪制綠色食品產業鏈全景圖,制定皖北綠色食品產業指引清單,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儲備庫。制定“作戰目標”,面向長三角等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開展“雙招雙引”,統籌優化項目實施布局,促進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和資金投入協調聯動。明確“作戰路線”,立足資源稟賦、聚焦優勢產業,以“領銜單品”引燃“網紅爆品”,以“網紅爆品”打造“高端名品”,以“高端名品”引領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突破,帶動全省綠色食品產業蓬勃發展。
(三)推動四鏈融合,構建產業生態。
1.打造四鏈合一產業生態。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按照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需求,部署安排創新鏈,集成各類創新資源,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成果轉化和激勵機制。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發揮科技創新對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建立健全從創新鏈到產業鏈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轉化激勵機制,以創新鏈布局塑造新產業鏈、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發展方向。圍繞創新鏈、產業鏈完善資金鏈、人才鏈,暢通優勢資本、科技人才進入產業鏈、創新鏈的渠道,提高資源要素在綠色食品產業鏈條中的使用效率,形成“以產聚才、以資興產”的良好局面。
2.構建良好政務營商環境。打造“安徽高度”,對標國際一流標桿,提供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全周期強化政策保障,全流程優化涉農領域政務服務,全閉環解決問題訴求。跑出“安徽速度”,優化農業行政審批流程,依托“皖事通辦”平臺,全面加強惠農政策統籌集成,加快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更大力度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改革,不斷提升企業和群眾辦事便捷性、體驗度和獲得感。彰顯“安徽氣度”,當好企業的服務員,充分尊重企業家的創意創新創造,敢于為企業站臺,帶著責任、感情和溫度為企業服務,不斷提升企業獲得感,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打造既有溫度更有獲得感的人才創業創新高地,讓更多人才在皖北綠色食品產業發展中深度攜手、共創未來。
(四)運用平臺思維,創新合作模式。
1.以產業互聯網提升平臺能級。加強與國內外投資咨詢公司合作,以產業互聯網創造資本運作方式、重塑技術架構、創新商業模式,打通各類平臺、貫通各類要素、聯通各類產業,實現跨界融合創新。創造資本運作方式、打造一批金融平臺,發揮好綠色食品產業、農業產業化、種業等基金平臺作用,進一步創新、豐富特色金融產品,建立更多綠色食品產業資本孵化器。重塑技術架構,打造一批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平臺。圍繞產業、市場、企業需求,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推動更多成果轉化落地。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建立綠色食品產業聯盟,促進資源整合放大、技術共研共享和市場互補共拓。創新商業模式、打造一批國際性展會平臺,支持舉辦“中國國際鄉村發展創新博覽會”并促成在安徽永久落戶,建設綠色食品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等“四新經濟”展示推廣和耦合互動平臺。持續辦好世界制造業大會、中國安徽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合肥、上海)、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長三角綠色食品加工業(小崗)大會等,組織開展好“投資安徽行”“海客圓桌會”“新農人下午茶”等活動,搭建展示展銷、招商引資、要素對接、合作交流的大平臺。支持各商協會牽頭舉辦、承辦各類招商活動,開展“以商招商”“以商邀商”。積極組織企業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等國家級展會。
2.以模式創新實現共贏發展。樹立產業合伙人思維,推進招商引資、招大引強,找準合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開展深層次合作,不斷優化皖北綠色食品產業生態,推動更多合作項目成長壯大,實現共贏發展。聚焦優質合作伙伴,加強與高端園區合作,共建優質原料基地、加工園區,協同推進高值產品開發、高端品牌打造、全球市場開拓,促進重大合作項目在皖北加快落地。聚焦重點合作領域,建立“戰略協議+項目清單”合作模式,健全皖北地區與重點企業“一對一”工作協調機制,創新“技術+股權”模式,協同開展優質原料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智慧裝備等先進技術研發,共建共享生產操作規程及質量標準、全程追溯體系,聯合推進“頭雁工程”建設和新農人培訓。聚焦優勢資本,建立“金融+產業”模式,通過直接投資、股權合作、兼并重組等方式,整合更多行業資源,投入皖北綠色食品產業發展。
三
集群建設
依托皖北糧食、畜禽、果蔬、水產、中藥材等綠色優質原料資源稟賦,加強區域協同和產業上下游配套,促進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品質糧食、優質蛋白、綠色果蔬、徽派預制菜、功能食品”五大綠色食品產業集群。
(一)品質糧食產業集群。
1.產業現狀。
我國糧食加工企業年加工轉化糧食近萬億斤,總產值達3.2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6%以上,但以糧食為原料的主食深加工比重僅為25%,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90%的水平。我國全谷物食品市場規模達113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5.6%,以優質糧食創制健康主食行業發展空間巨大。皖北糧食產量連續4年穩定在520億斤以上,占全省的65%以上,但缺少龍頭企業牽引品質糧食產業發展。
2.發展目標。
面向糧食產業“原料專用化、利用梯次化、制品健康化”的需求,構建“優質品種培育、種植、加工、品牌打造”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打造品質糧食產業集群。到2030年,建成皖北品質糧食加工專用原料基地80個,品質糧食種植面積達到4500萬畝,產品7個以上,創響品質糧食品牌7個以上,品質糧食產品占長三角等市場份額15%以上,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500億元。
3.重點發展領域。
在生產方面,推廣訂單生產模式,開展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單種、單收、單儲、專用,完善綠色種植、綠色栽培、綠色儲運技術設施,提高品種品質一致性。運用品質調控關鍵技術,創制營養健康型糧食加工新產品。在強鏈補鏈方面,著重提升生產效率。依托農業技術服務公司,實現糧食原料生產“專用化”和產品“功能化”,鞏固皖北“大糧倉”地位,打響糧食公共品牌。
(1)高端小麥制品。
充分發揮優質小麥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高端小麥專用粉、低GI(血糖生成指數)和全谷物面包面條、小麥胚芽粉、胚芽油等高端小麥制品。重點布局在阜陽、亳州、淮北、宿州、蚌埠等市。
在皖北全域打造優質小麥綠色生產基地,分區域布局中筋、強筋、弱筋專用小麥品種種植,主攻中筋小麥生產,助推強筋和弱筋小麥生產,穩定小麥籽粒品質。利用輕度剝皮碾磨、低溫粉體殺菌、纖維素酶改性等技術,重點開發全谷物面條、低GI面包等新型高端谷物產品,利用超臨界萃取技術加工小麥胚芽油等新產品。
(2)低GI稻米產品。
充分發揮沿淮地理位置及水源優勢,大力發展低GI大米和米乳飲料等大米食品。重點布局在蚌埠、淮南、滁州、六安等市。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抗性稻米品種培育和配套技術集成,推廣應用高產、高抗性稻米新品種,構建與品種配套的全程機械化輕簡化、病蟲草害綠色綜合防控等高質高效生產技術,從源頭上實現產品綠色安全。建立數字化稻米烘干與收貯中心,升級改造大米智能化加工設備,提高加工精度與效率。
(3)鮮食玉米。
充分發揮優質玉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鮮食玉米。重點布局在阜陽、淮北、宿州、蚌埠等市。
面向鮮食玉米產業原料專用化和不同口味、不同消費場景的需求,引進鮮食玉米品種,分區域分品種布局玉米種植基地。在玉米制品加工產業園區,依托食品加工重點企業打造高端制品,形成“綠色基地—專業園區—專用鮮食玉米—品牌”格局。
(二)優質蛋白產業集群。
1.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肉類產量約占全球肉類總產量的1/4,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23年市場規模預計達2.1萬億元。我國漁業產值中占比最大的是淡水養殖,占比達49%,2022年淡水養殖產值近8000億元,且水產品的產量逐年遞增。乳制品行業已成為我國食品工業中發展最快、需求最大的細分行業之一,我國乳制品市場年均增長率超過10%,預計到2025年將達5000億元。我國植物基蛋白行業市場增長率連續3年保持在20%以上,2025年將達700億元,植物基蛋白飲料市場規模最大,占我國植物基蛋白行業市場規模的45%,預計到2025年將達55%以上。皖北肉蛋奶總產415萬噸,占全省58.4%,占長三角地區市場份額的15%以上,淡水水產品總量占全省40%以上;但養殖水平參差不齊,生豬、水產深加工能力不足,區域內龍頭不強、品牌缺乏。皖北大豆產量占全省67%,但精深加工水平低,高附加值產品少,蛋白精深加工科技創新不足。
2.發展目標。
瞄準高端消費市場及年輕化消費群體,在“精、新、鮮、優”賽道上找準發力點,強化品種選育、品質提升、品質保持、品質分級、品牌打造,打造優質蛋白產業集群。到2030年,肉牛年出欄量達200萬頭,黑豬年出欄量達500萬頭,沿淮小龍蝦年總產量達32萬噸,皖北淡水魚年總產量達32萬噸,優質高蛋白大豆、綠豆品種種植面積達650萬畝。創響品牌25個以上,打造優質蛋白食品13個以上,冷鏈覆蓋率達85%,優質蛋白食品占長三角等市場份額15%以上,全產業鏈產值達3000億元以上。
3.重點發展領域。
在生產方面,培育和引進優質黑豬、肉牛、奶牛、水產、大豆、綠豆品種,打造標準化種植養殖基地,提高基地倉儲能力和冷鏈物流水平。強化蛋白質結構及其制品品質調控關鍵加工技術,提升品質保持與新產品創制能力。在強鏈補鏈方面,完善產業鏈支撐體系,包括良種繁育體系、養殖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服務等。支持或引入行業一流的農牧企業,重點發展精細分割、分等分級、低溫加工,突破精深加工能力,實現“強鏈條”。
(1)精細分割肉制品。
充分發揮皖北肉牛和黑豬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雪花牛肉、精細分割熱鮮豬肉產品。重點布局在阜陽、亳州、宿州、蚌埠、淮北等市。
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加快肉牛遺傳改良、皖北黑豬新品系培育,推進引進品種的本土化,培育肉用新品種。建立十萬級低溫無菌屠宰車間,建設低溫無菌分割車間,推廣熱鮮肉殺菌防腐技術,發展牛排熱鮮肉、小包裝、精細分割等鮮肉產品,針對中西餐餐飲需求制定規格標準,開展精細化分割處理,實現產品品質穩定化。
(2)優質鮮活水產品。
充分發揮沿淮地區稻田和水利優勢,大力發展沿淮小龍蝦、甲魚、螃蟹和有機淡水魚鮮活水產品。重點布局在淮南、阜陽、蚌埠、滁州、六安等市。
重點選育“頭小尾大、出肉率高、生長快、抗病力強”優質小龍蝦品種,發展沿淮個頭大、價值高的“澳洲小龍蝦”。積極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集裝箱式循環水養殖、湖庫凈水養殖、池塘健康養殖等現代化設施漁業,生產綠色有機的鱖魚、鳙魚、梅魚等淡水魚產品。利用低溫鎖鮮技術等,實現優質鮮活水產品增值。
(3)植物基蛋白產品。
充分發揮沿淮高蛋白大豆、綠豆生產優勢,大力發展植物基肉制品和奶制品產品。重點布局在阜陽、宿州、淮南、亳州、滁州、蚌埠等市。
依托皖豆28、皖豆37等高蛋白大豆品種,明綠1號、皖科綠1號等優質綠豆品種,集成創新大豆抗逆穩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建設良種繁育基地。建立大豆蛋白高水分擠壓加工生產線,生產植物基牛肉、植物基雞肉等植物肉,以及培養基替代氮源等新產品。全面融合豆制品健康、美味、營養的屬性,發展雙蛋白飲品、冰淇淋、糕點、布丁等引領消費趨勢的新興植物基蛋白產業。
(4)精優乳制品。
利用皖北奶牛養殖優勢,面向產品多樣化、營養精準化、全生命周期定制化消費需求,大力發展A2β-酪蛋白牛奶、奶酪制品等精優乳制品。重點布局在亳州、淮北、淮南、蚌埠、阜陽等市。
支持乳品企業自建、收購養殖場,提高自有奶源的比例,穩固奶源品質基礎。發展超高溫瞬時殺菌、干濕法復合工藝、高壓均質研磨、閃蒸除膻、多級旋風分離、高效瞬時降溫等現代加工關鍵技術,持續提高乳制品食味及營養品質。
(三)綠色果蔬產業集群。
1.產業現狀。
隨著飲食消費升級,消費者對高品質果蔬的需求日益增加。2022年我國水果零售市場規模達1.03萬億元,平均復合增長率約7.6%,市場發展空間巨大。2022年我國蔬菜市場規模達3856億元,同比增長5.5%。凈菜、鮮切果蔬成為即食零售新風口,2022年市場規模達5516億元,同比增長38.1%。休閑果蔬類食品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2022年市場規模達45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3%。皖北果蔬資源豐富,占全省57.5%,具備臨近長三角銷地的地緣優勢及種植基礎,但產品同質化、缺乏龍頭企業、品牌影響力不大,亟需建設平臺化的基地和園區。
2.發展目標。
瞄準高端市場,重點以精品果蔬產品、休閑營養果蔬產品、珍稀食用菌鮮品為切入點,強化品種選育、品質提升、品質保持、品質分級和品牌培育,打造綠色果蔬產業集群。到2030年,標準化果蔬園占比達80%,高值化珍稀菌總產量達到1萬噸。冷鏈覆蓋率達80%,打造綠色果蔬食品20個,創響知名品牌10個以上,產品占長三角等市場份額15%以上,全產業鏈產值達1500億元以上。
3.重點發展領域。
在生產方面,引進優良品種及種植技術,打造標準化種植基地,提高基地倉儲能力和冷鏈物流水平,嚴控質量安全。以果蔬精深加工為引領聯動一產和三產,延伸產業鏈。在強鏈補鏈方面,打造現代化果蔬產銷基地標桿,發展分等分級和知名品牌打造,提升銷售組織化程度。引入果蔬龍頭企業,促進基地標準化高效生產,以“做精品”為核心提升產品附加值。
(1)精品果蔬產品。
發揮皖北果蔬產業發展優勢,通過調整產品結構、發展適銷對路的凈菜、鮮切果蔬、速凍果蔬、高端水果。重點布局在宿州、淮北、蚌埠、淮南、亳州、阜陽、六安等市。
建設精品果蔬生產基地,開展優質品種改良,利用3T(儲藏溫度、流通時間、耐儲性)冷鏈保鮮、冷殺菌、高溫瞬時殺菌等現代加工技術,升級改造精細化分等分級加工設備,生產高端精品果蔬產品。
(2)休閑營養果蔬產品。
發揮果蔬原料的品質優勢,大力發展休閑營養果蔬產品,帶動集群全產業鏈發展。重點布局在淮北、宿州、蚌埠、亳州、阜陽等市。
以番茄、酥梨、石榴等果蔬為主要原料,采用凍干、膨化、減壓干燥、無菌罐裝等現代化食品加工技術和裝備,生產番茄醬、脆片、軟罐頭、果泥、梨膏、梨軟糖等多元化食品,針對國際市場,開發復合果蔬飲料、果蔬軟罐頭、水果蔬菜醬等多種類、全營養的休閑營養果蔬新產品。
(3)珍稀食用菌鮮品。
依托食用菌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特級鮮食紅托竹蓀、羊肚菌、雙孢菇。重點布局在阜陽、滁州、宿州、蚌埠、六安等市。
通過開展抗逆羊肚菌、紅托竹蓀等品種繁育,采用菌種原生態生產及栽培技術模式,加強優質菌種研發,升級改造老舊設施,利用冷殺菌、高溫瞬時殺菌、乳酸菌發酵等現代食品加工技術和裝備,開展珍稀菌產品分級篩選、采后預冷保鮮、產品分級包裝,形成“良種—基地—園區—產品—品牌”格局,實現全過程標準化管理。
(四)徽派預制菜產業集群。
1.產業現狀。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不斷增長,現代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我國預制菜產業飛速發展,市場規模不斷增大,有望成為下一個萬億級市場。2022年,市場規模達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2023年我國預制菜規模有望突破5000億元,銷售渠道80%以上集中于B端。皖北盛產小麥、水稻、畜禽、水產、果蔬等農產品,具備預制菜原料生產優勢,但當前皖北預制菜產業發展缺少龍頭企業帶動,流通體系尚未成熟,標準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公共知名品牌較少,亟需加強引導、加大投入。
2.發展目標。
聚焦營養、美味、健康、方便的市場消費需求,以傳統特色菜肴工業化升級改造為切入點,推動預制菜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加快特色菜肴味道傳承與產品創新,將皖北打造成全國乃至全球預制菜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到2030年,重點打造徽派預制菜產品15個以上,創響預制菜品牌10個以上,產品占國內高端市場份額15%以上,全產業鏈產值達2000億元。
3.重點發展領域。
在生產方面,強化皖北肉牛、淮北麻雞等綠色標準化養殖。加大預制菜加工園區、冷鏈物流建設,重點開發畜禽預制菜、主食預制菜、小龍蝦預制菜產品,打造中西餐預制產業新業態。在強鏈補鏈方面,在食品檢測、新型產品研發、倉儲物流等高成本環節,建立共享平臺和設備設施,全方位開展預制菜原料品質評價,研發徽派預制菜工業化轉換技術體系,強化標準體系建設,推動皖北傳統特色菜肴實現“產業化”。
(1)畜禽預制菜。
充分發揮皖北肉牛、淮北麻雞、皖西白鵝等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符離集燒雞、淮南牛肉湯、臨渙培乳肉、即食鹵味、預調理牛排等預制菜產品。重點布局在亳州、宿州、淮北、阜陽、蚌埠、淮南、六安等市。
按照淮南牛肉湯、符離集燒雞等加工標準,發展肉牛、生豬、禽類專用原料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基地,保證優質畜禽肉原料供應。利用肉類菜肴原位酶解嫩化技術、人機交互與食品風味組學技術、過熱蒸汽雙峰殺菌技術,生產符合多元化消費場景、不同口味、方便化消費需求屬性的畜禽預制菜特色產品。
(2)主食預制菜。
充分發揮皖北優質小麥、水稻產業基礎,大力發展太和板面、低GI炒粉、冷凍炒飯、速凍食品等主食預制菜產品。重點布局在阜陽、蚌埠、宿州、亳州等市。
打造優質小麥、水稻綠色生產基地,配套病蟲草害綠色綜合防控等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從源頭上實現原料綠色安全。利用智能化炒制、半干法制粉、粉體壓差殺菌、極速冷凍等中央廚房技術裝備,推動主食預制菜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3)小龍蝦預制菜。
充分發揮沿淮優質小龍蝦產業優勢,大力發展調味小龍蝦等預制菜產品。重點布局在六安、滁州等市。
建設小龍蝦良種繁育中心,實現形成單個良種繁育中心年產優質小龍蝦苗種1億尾以上、小龍蝦集群區域內優質小龍蝦苗種30億尾以上供給能力。利用智能冷卻、液氮冷凍、超高壓工藝、現代生物酶法水解等技術,開發小龍蝦綠色預制菜產品。
(五)功能食品產業集群。
1.產業現狀。
近年來,我國功能食品產業處于快速增長階段,2016-2022年市場規模從2227億元增長至2935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7%,位居全球之首。但我國功能食品市場仍處于一片藍海,產品滲透率只有20%,而日本高達40%。就養生藥膳產品賽道來說,皖北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中藥材專業市場、集散中心,市場年成交額超400億元,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但缺乏龍頭企業,精深加工比例不足10%,產品附加值低,缺乏差異化高端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擴展能力。
2.發展目標。
優化產品體系,強化品種選育、品質提升、精選分級、精深加工、新產品創制,構建多維度、個性化、高端化產品體系,打造功能食品產業集群。到2030年,建設功能食品加工專用原料基地20個,單個產值超億元的藥材品種8個以上,花茶種植基地面積達150萬畝,工廠化食用菌總產量達20萬噸。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5個,養生藥膳、保健花茶、高端酒品、生物基制品等綠色食品10個以上,創響知名品牌10個以上。功能食品在長三角等市場占有率15%以上,全產業鏈總產值達1800億元。
3.重點發展領域。
在生產方面,立足亳州道地藥材基地優勢,強化亳菊、金銀花等有機綠色種植。針對不同特定需求人群,加強新型功能食品創制。在強鏈補鏈方面,強化產品研發、資金投入,鼓勵現有中小食品企業打響區域化名片,從本地知名到全國知名,通過“名片化”實現產品溢價。
(1)養生藥膳。
充分發揮“世界中醫藥之都”優勢,以營養健康和滋補養生為導向,大力發展“食藥同源”滋補養生藥膳產品。重點布局在亳州、阜陽等市。
選育天麻、靈芝、茯苓、霍山石斛等高品質道地藥材品種,實施中藥材GAP(良好農業規范)基地建設,擴大皖北道地中藥材種植比重。依托名師、名醫、名廚、名企,挖掘道地藥材“調、補、防、治”四大功效,指導餐飲行業協會加快技術改造、創新烹飪技藝、規范操作流程,開發兼具調理功效和口感風味的養生藥膳產品,著力打造全國“食藥同源”滋補菜肴產業發展高地。
(2)有機茶飲制品。
充分發揮六安瓜片、亳菊、滁菊等有機茶產業優勢,大力發展保健茶、茶飲料等有機茶飲產品。重點布局在亳州、六安、滁州等市。
突出綠色有機化發展,建立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全面應用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集中連片打造一批規模化、現代化高標準綠色有機生態茶園。利用真空冷凍干燥、超細粉碎、提取濃縮、超臨界CO2流體萃取等技術,開發一批保健花茶、茶飲料、五寶茶等有機茶飲產品,推動茶產業向味道美、香味足、功能佳、品牌響方向發展。
(3)高端酒品。
依托皖北大型釀酒企業,著力提高高端白酒的品質和品牌力,開發調味酒、果酒、氣泡酒等精品養生酒產品。重點布局在亳州、淮北、阜陽、滁州、六安、蚌埠等市。
加強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集成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集中連片打造軟質釀酒小麥生產基地。加強白酒制曲釀造工藝研究,持續打造安全放心、高品質的制酒生產線及貯藏設施設備,提升高端白酒的比例和品質。利用分子蒸餾、多級萃取等技術,提取食藥同源植物中的功能活性物質,與高品質白酒進行組方配伍,開發具有健脾、健胃、利尿功效的山茶花酒,具有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清熱解毒功效的金銀花酒等養生酒產品。
(4)生物基制品。
充分發揮皖北玉米品質好、產量大的優勢,大力發展生物基制品、食品添加劑等產業。重點布局在蚌埠、淮北等市。
持續開展以合成生物為核心的科技創新,發展基因編輯、底盤細胞構建等技術,突破玉米淀粉基材料綠色高效加工原創性成果,開發有機酸、氨基酸、聚乳酸、淀粉糖、玉米醇溶蛋白、多元醇、維生素,以及聚乳酸綠色食品包裝等精細產品、生物產品,廣泛應用于飲料、特殊膳食食品、運動營養食品、調味品、休閑食品等領域。
四
重點任務
(一)金融資本創新行動。
1.構建金融服務生態。充分發揮我省在發展產業金融服務生態上的先發優勢與品牌效應,借鑒全球農村金融服務模式,通過股權投資引領產業發展,推動財政、基金、融資、擔保、保險的有效鏈接和高效聯動,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全生態、一體化、一站式的優質綜合金融服務。有效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放大信貸規模,激活社會資本,發揮擔保、保險保障作用,構建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金融服務生態。
2.打造基金矩陣。用好省級涉農母基金,進一步發揮省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省供銷合作發展基金等2個涉農母基金基礎作用,支持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由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母基金管理機構和社會資本共同出資,成立綠色食品產業母基金和子基金。提高基金管理能力,通過專業化管理,設置財務目標,提高基金管理效率和專業能力,強化“募、投、管、退”等環節監督管理,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結合。
專欄1打造基金矩陣
1.綠色食品產業主題母基金項目。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出資40億元,母基金管理機構積極對外募資,鼓勵龍頭企業、社會機構、地方平臺公司參與出資,引導銀行資本、保險資金、資產管理公司及其他社會化資本參與出資。
2.綠色食品產業子基金項目。在綠色食品產業母基金下設30支產業子基金(與社會資本合作)、區域性子基金(與地方政府合作),總規模爭取達300億元,撬動社會投資1000億元。
投資方向:
(1)大賽道基金。支持五大產業集群的創新企業和初創企業。
(2)專項基金。支持相關的產業、項目、計劃或活動。
(3)地方特色基金。支持皖北發展特色食品產業。
募資渠道:
(1)承接國家級基金。對接國家部委現代種業發展基金、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中國農墾產業發展基金、中國海外農業投資開發基金等,爭取在我省設立子基金。
(2)引入產業資本。對接國內外優質產業資本及其合作資源,設立品質糧食等15個子基金。
(3)吸引區域資本。按照產業集聚范圍,單市或多市聯合,設立區域板塊較大子基金、每支不低于10億元。
3.拓展融資渠道。擴大間接融資,引導金融機構放大貸款規模,滿足市場主體資金需求。推進集體資產、企業資產貨幣化,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金融支持力度。瞄準中小微主體資金需求,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加大直接融資,推進集體資產、企業資產證券化,利用債券、基金、中票、短融等融資工具擴大融資規模。通過資產證券化、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企業上市等方式支持企業融資。拓展省股權交易中心金融綜合服務功能,推動“農業板”迅速發展壯大。
(二)高端市場拓展行動。
1.打好國內國外“組合拳”。鼓勵引導皖北龍頭企業在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高端市場,開設各類旗艦店、體驗店、形象店,提升市場認知度。鼓勵在高速公路服務區、機場、高鐵站、港口等流動人口密集場所,設立“皖美農品”展銷專柜(區、店),拓寬產品銷售渠道。推進“保稅區”“保稅倉”自由貿易平臺建設。開拓國際高端市場,加強市場調查研究,根據當地需求和法規調整產品屬性,建立安全可靠的“海外倉”等供應鏈體系。組織開展徽派食品“海外行”行動。到2030年,在長三角市場占有率達15%以上,國際綠色食品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
2.推進線上線下“齊發力”。支持發展個性化綠色食品,鼓勵發展定制包裝食品、營養團餐,提升中高端市場供應水平。加大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與食品工業的深度融合,積極引導企業通過線上線下營銷等多種方式,暢通市場銷售通道,引導企業大力發展“互聯網+零售”“設計+用戶”“制造+電商”“營銷+社交”等創新模式,發展“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宅消費”模式,形成多層次、廣覆蓋、高效率的營銷體系。
3.開通供給需求“直通車”。堅持以規模拓市場、用品牌闖市場、以品質占市場,加強綠色食品產銷對接,推廣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校對接以及綠色食品展銷中心、直銷店等產銷銜接方式,創新綠色食品“私人(團體)定制模式”。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服務中心,打造“皖美農品”上海會客廳,依托中國安徽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合肥、上海)、長三角綠色食品加工業(小崗)大會等展會,持續提升皖北綠色食品品牌影響力。
專欄2市場拓展行動
1.產品“云上購”項目。依托京東、天貓、拼多多等電商平臺,支持綠色食品企業發展線上業務,探索綠色農產品網上大宗交易和生鮮農產品網上直銷。圍繞提升消費體驗,開展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發展“線下體驗、線上下單、網訂店取、退換一體”等。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行動,發展直播帶貨、社群電商等新模式。到2030年,綠色食品網絡銷售額達600億元以上。
2.高端市場“直通車”項目。瞄準高端消費場景,鼓勵定制消費、體驗消費、智能消費、時尚消費等,發展B2B、B2C、O2O分銷商業模式,減少流通環節。聚焦上海、北京等地,組織開展皖北綠色食品推介會,提高市場占有率。
3.長三角綠色農產品服務中心建設項目。支持在上海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展示交易服務中心,中心專設“皖美農品”上海會客廳,打造常態化精準對接上海及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市場展示交易平臺,推進安徽農業企業“兵團”出皖、“抱團”發展,提高“皖美農品”市場綜合競爭力、占有率,推動安徽綠色農產品走進長三角、輻射全國、接軌國際。
4.徽派食品“海外行”項目。舉辦海外品鑒活動,邀請國際美食評論家、廚師和美食博主參與,擴大皖北綠色食品知名度、美譽度。在歐美等高端市場舉辦沙龍活動,搭建多方參與的對接交流平臺,與國際食品企業或分銷商建立合作關系,拓展海外市場銷售渠道。支持皖北地區傳統外貿企業、跨境電商和物流企業等參與綠色食品推介,完善全球服務網絡。到2030年,綠色食品海外市場銷售額達800億元以上。
(三)食品加工迭代行動。
1.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鼓勵和支持中小微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延長保鮮期,擴大銷售半徑。果蔬、奶類、畜禽及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重點發展預冷、保鮮、冷凍、清洗、分級、分割、去骨、包裝等倉儲設施和商品化處理,實現減損增效。糧食等耐儲農產品,重點發展烘干、儲藏、脫殼、去雜等初加工,實現保值增值。
專欄3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
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招引一批農機裝備龍頭企業,在農產品優勢產區,運用分級分割、智能監測等關鍵智能化技術,促進當地農產品減損提質、農民就業增收、農產品市場穩定供應、農業產業鏈延伸和產業融合發展。到2030年,建成智能化糧食烘干中心600個、水產品初加工設備300臺(套)。
2.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推動企業技術裝備改造升級,以開發多元產品為抓手,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研制生產一批營養、安全、美味、健康、方便的米面、預制菜肴等多元化主食產品。加強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關產品開發。加快新型非熱加工、新型殺菌、高效分離、綠色節能干燥和傳統食品工業化關鍵技術升級與集成應用,開展酶工程、發酵工程及蛋白質工程等生物制造技術研發應用及信息化、智能化、成套化精深加工裝備研制。
專欄4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
1.徽派預制菜項目。以“淮南牛肉湯”“符離集燒雞”“太和板面”“朗德鵝肝”等為重點,推進預制菜產業發展,建立質量效益好、規模總量大、產品結構優、符合消費升級趨勢的預制菜產業體系。到2030年,皖北預制菜市場主體數量達1000家左右,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2.小麥精深加工項目。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在阜陽、亳州、淮北等地實施100萬噸小麥專用粉精深加工項目,建設小麥專用粉加工線,開發谷朊粉、谷物蛋白粉以及淀粉發酵食品等精深加工產品;10萬噸弱筋小麥精深加工項目,開展烘焙休閑食品、風味餅干、中西式糕點等休閑食品制造。
3.玉米精深加工項目。在阜陽、蚌埠、宿州等地,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發展生物基新材料與變性淀粉等精深加工,實施300萬噸乳酸、180萬噸聚乳酸等生物基新材料項目;150萬噸玉米淀粉及變性淀粉加工項目,開發淀粉糖、生化制品以及DDGS(干酒糟及其可溶物)飼料等產品;20萬噸玉米休閑食品加工項目,開發膨化玉米休閑食品、鮮食玉米加工產品等。
4.水稻精深加工項目。招引一批龍頭企業,在蚌埠、淮南、滁州等地,實施50萬噸稻米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項目,重點加工速食米飯、米粉、米漢堡、糯米鍋巴等即食食品,開發膳食纖維、米蛋白等功能性食品,推出稻米油、米糠油、胚芽油等小包裝食用油產品。
5.中藥材精深加工項目。招引一批龍頭企業,支持亳州、阜陽、六安等地推動中藥飲片向“專精特新”升級,發展壯大食藥同源產品加工,實施中藥提取及功能食品精深加工項目,開展中藥提取、保健品、食藥同源產品等加工制造。
6.畜禽屠宰加工項目。在阜陽、蚌埠、淮南、宿州、淮北等地,招引一批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肉制品精深加工,實施20萬噸肉制品精深加工項目,建設生豬、家禽與肉牛大型標準化屠宰點,開發各類畜禽肉制品,包括2萬噸發酵肉制品、3萬噸調理肉制品、10萬噸低溫速凍肉制品、10萬頭肉牛屠宰加工以及5萬噸功能性肉制品等產品;實施特色家禽屠宰加工項目,建設1000萬只符離集燒雞加工項目。
7.釀酒加工項目。在亳州、淮北、阜陽、六安、滁州等地,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大力發展高端白酒及養生酒生產加工,實施80萬噸酒生產加工項目,開發調味酒、果酒、氣泡酒等酒制品。
3.發展副產物綜合利用。建立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體系,研制一批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推進秸稈、稻殼、米糠、麥麩、餅粕、果蔬皮渣、畜禽骨血、水產品皮骨內臟等副產物的全值高值利用。堅持資源化、減量化、可循環發展方向,開展農產品及其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梯次利用試點示范,重點推介一批農產品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典型。
專欄5發展副產物綜合利用
農產品副產物“三全利用”項目。引進國際大型食品集團,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在農產品優勢產區,采用功能因子提取、活性物質高效富集、高效靶向生物發酵技術,實現果藥茶皮渣、糧食麩皮/豆渣、畜禽水產糞便/內臟/廢料的無害化處理、綜合化利用。到2030年,實現農產品“副產物全利用、縣域全覆蓋、利用全循環”。
(四)科技創新賦能行動。
1.推進關鍵技術研發創新。引進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江南大學等優勢科研力量,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省內科研教學單位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整合創新資源,構建“1+10+N”綠色食品產業創新綜合體(1個綠色食品產業研究中心、10個“院地”“院企”聯合創新平臺、N個新產品孵化基地)。發布綠色食品產業“卡脖子”技術需求清單,推行“揭榜掛帥”“賽馬”制度,企業“出題”、科研機構“答題”。開展品種選育、新產品開發、智能裝備研制、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等協同攻關。
專欄6推進關鍵技術研發創新
1.綠色食品產業研究中心建設項目。引入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優勢科研力量,建設綠色食品產業研究中心。組建由院士、領軍人才、骨干人才組成的多層次、專業化科研團隊,開展產業趨勢分析、產業規劃設計、新產品研發、共性關鍵技術裝備突破、食品質量檢測、標準體系構建等研究。
2.“院地”“院企”聯合創新平臺建設項目。借助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國家級研究機構力量,依托現有農業科研院所、高校,創建“院地”“院企”聯合創新平臺10個。
3.綠色食品新產品孵化基地建設項目。以國家及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作為主要載體,布局建設綠色食品新產品孵化基地20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4.品種選育攻關項目。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培育加工專用小麥品種3個以上。依托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平臺,培育低GI稻米和優質糯米品種2個以上。以大豆加工龍頭企業需求為導向,選育大豆新品種3個以上。以綠色果蔬龍頭企業需求為導向,育成加工專用林果新品種3個以上。構建綠色食品加工評價指標體系10個。
5.精深加工關鍵技術攻關項目。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合肥工業大學等省內外科研教學單位力量,突破酶法制油、粉體殺菌、麩皮/豆渣/乳清水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10項以上,開發糧油新產品50個以上。突破分等分級、壓差膨化、節能高效凍干等關鍵技術5-10項,開發果蔬新產品10個以上。突破分級分割、智能檢測、骨源蛋白高效提取關鍵技術5-10項,開發畜禽水產食品30個以上。
2.推進智能裝備升級。扶持一批農產品加工裝備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開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裝備研發,提高關鍵裝備國產化水平。運用智能制造、生物合成、3D打印等新技術,集成組裝一批科技含量高、適用性廣的加工工藝及配套裝備,提升農產品加工層次。
專欄7推進智能裝備升級
綠色智造裝備研制項目。招引一批龍頭企業,研發制造孵化機和智慧農機裝備。推進綠色食品加工無塵化、連續化精制加工篩分、色選分級、智能拼配、分揀包裝等裝備升級改造,研制一批智能加工生產線。突破空—天—地遙感監測、農機無人駕駛等核心技術5項以上。
3.推進產業互聯網應用。支持產業鏈條長、行業影響力大的“鏈主”企業、頭部企業,牽頭建設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依托羚羊工業互聯網,搭建皖北綠色食品產業線上平臺,鏈接各類市場主體,推動科技、產業、資本直通,匯聚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全要素。深化“5+8”試點,推進數字鄉村智慧農業暨農業產業互聯網建設,推進農業產業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發展,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和解決方案,讓數字技術為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賦能。
專欄8推進產業互聯網應用
1.“羚羊工業互聯網+”項目。推進農業產業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等融合發展,重點培育皖北綠色食品產業線上平臺,連接設備50萬臺、服務企業5000家以上。
2.“數字皖農”建設項目。推進碭山、金寨縣等數字鄉村試點縣建設。用數字技術整合人、技術、平臺、資源、渠道等,打通農業產業鏈,實現全要素集聚。推動皖北農業生產數字化升級,到2030年,建設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數字農業工廠200個。
(五)品牌矩陣建設行動。
1.建立品牌體系。堅持以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以企業品牌為主體、以產品品牌為基礎,以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為切入點,構建綠色食品產業品牌矩陣。以縣域為重點,培育資源稟賦獨特、產品品質優異、產業優勢突出、長三角地區影響力強、全國知名度高的區域公用品牌,加強品牌管理和產權保護。推進農業企業與原料基地緊密結合,加強自主創新、質量管理、市場營銷,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品牌。引進雀巢、思念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產品品牌,培育一批糧油、肉蛋奶等“大而優”的優勢產品品牌,創建一批“小而美”的特色產品品牌。
專欄9建立品牌體系
1.綠色食品品牌培育項目。借助新媒體、新平臺,提升皖北綠色食品品牌影響力。到2030年,皖北新增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700個以上。
2.“皖美小崗”品牌及供應鏈體系建設項目。發揮小崗村的品牌影響和長三角綠色食品加工業(小崗)大會的平臺優勢,提升“皖美小崗”品牌影響力,打造線上線下融合,集品牌定位、包裝設計、倉儲物流、整合營銷、金融服務于一體的安徽綠色食品供應鏈服務平臺。到2030年,打造農產品品牌100個,在京津冀、滬蘇浙等區域開設線下形象店、社區店100家,拓展各類直播合作機構100家,年銷售額達100億元。
2.建立標準體系。推動綠色食品全產業鏈標準化,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的要求,加快產地環境、投入品管控、農獸藥殘留、產品加工、儲運保鮮、分等分級等關鍵環節標準的制修訂,推動建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一批多元化、專業化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農資配送、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生產托管服務,推動農業生產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
專欄10建立標準體系
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項目。支持行業“鏈主”企業、龍頭企業,開展綠色食品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建設9個國家級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基地(綠色食品),培育一批農業企業標準“領跑者”。
3.建立監管體系。嚴格農業投入品使用,依法實施農業投入品登記許可,加強生產經營管理和使用指導,建立農藥、獸用處方藥等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購銷臺賬。推進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嚴格執行獸用處方藥制度和休藥期制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推行農產品質量全程可追溯管理,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深化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執法,開展“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行動。
專欄11建立監管體系
1.“安徽農安”智慧監管平臺建設項目。支持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臺,以信息化賦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推動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監督管理、檢驗檢測的智慧化,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等級管理和信用管理,積極宣傳推介質量安全排名靠前的主體及其農產品,促進農產品優質優價、品牌打造。
2.“新農人”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能提升項目。針對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能培訓,包括全程質量控制技術及設施設備應用、農事活動智慧化記錄、質量安全追溯、達標合格證開具等內容。
(六)領軍人才培育行動。
1.培育復合型人才。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設置綠色食品產業學院,圍繞五大產業集群發展需要,以實踐性、實戰性、實效性為導向,培養一批“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復合型綠色食品產業人才,培養一批有企業家精神的科學家和有科學家精神的企業家。
2.培育專業型人才。依托安徽現代肉牛產業學院、“新農人”協會等平臺,加快培養一批符合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需求的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圍繞集群所需、市場所求、人才所要,分層、分級、分類開展培訓,培育一批產品策劃、包裝設計、品牌規劃、市場營銷、電子商務、資本運作等綠色食品產業細分領域“操盤手”“職業經理人”等專業型人才。
3.培育企業家人才。鼓勵企業家秉持誠信為本、堅守做綠色食品的“良心”,崇尚工匠精神、堅守做高端產業的“匠心”,深耕專業領域、堅守做百年品牌的“恒心”。支持舉辦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領頭雁”高級研修班,組織開展產業沙龍、圓桌會等系列活動。引導企業家遵守市場經濟規律和規則,加快完善企業治理結構,深入研究產業發展政策,廣泛應用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專欄12領軍人才培育
“三個一百”綠色食品產業人才培育項目。實施百名“多面能人”培養計劃,每年培育100名復合型人才。實施百名“食品匠人”培養計劃,每年培育100名專業型人才。實施百名“產業達人”培養計劃,每年培育100名企業家人才。
(七)基礎設施提升行動。
1.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設。以縣域為單位實施萬畝以上整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到2035年,將皖北地區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按照小麥、玉米和水稻精深加工產品專用原料要求,推動皖北優質專用糧食基地建設,建成原料生產基地2000萬畝以上。推動肉蛋奶、果菜茶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供給基地建設,建成標準化、現代化、便利化的長三角“菜籃子”生產及流通服務體系。
專欄13綠色種養基地建設
1.“皖美大糧倉”基地建設項目。在皖北糧食主產縣,推行“單種、單收、單儲、專用”模式,推廣專用品種,發布“優質專用糧食地圖”,建設百萬畝優質專用水稻、小麥生產基地和百萬畝玉米、大豆精深加工專用原料基地。
2.“皖美大肉庫”基地建設項目。新建出欄1000頭以上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500個以上,示范肉牛養殖高效集約化生產。實施1萬頭優質奶牛牧場、10萬頭生豬標準化養殖場、100萬畝綠色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1000萬只家禽標準養殖場等建設項目。
3.“皖美大菜園”基地建設項目。建設現代化設施蔬菜基地60個以上。推進100萬畝供滬蔬菜基地建設。實施1000萬袋珍稀食用菌工廠等項目。
4.“皖美大果園”基地建設項目。實施20萬畝碭山梨園升級項目,配套果園機械化、信息化設備和園區供排水系統,配套完善氣調庫、果品分選包裝設施;實施10萬畝老舊桃園改造升級項目,配套自動化采摘、品質監測、分等分級等智能化設施裝備;實施1萬畝懷遠石榴基地項目,配套建設保鮮倉儲冷鏈與配送設施。
5.“皖美大茶園”基地建設項目。聚焦中低產茶園改造、茶園改種換植、優質高效栽培、茶園機械化應用等關鍵環節,加快茶園更新換代,集成組裝并推廣一批區域性、可復制的先進適用、節本高效、安全優質、綠色環保的技術模式。在六安市建設生態化、標準化、宜機化示范茶園20個。
2.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建設。結合國家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快園區科技集成、主體集中、產業集聚,推進主導產業“生產+加工+科技”全產業鏈開發。打造8個省級綠色食品產業示范園區,示范引領食品產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和數字化發展。各地按照“一縣一園區”布局,建設綠色食品加工集聚區,實現“縣縣有園區、一園一特色”,形成綠色食品產業園區“8+N”的發展新格局。
專欄14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建設
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建設項目。加大園區建設力度,強化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配套等支撐能力建設,吸引各類主體進園區發展。到2030年,建設農產品加工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的園區10個以上,其中:超200億元的3個以上、超300億元的1個。重點建設功能食品加工園區、養生藥膳及花茶飲品加工園區、預制菜加工園區、稻米加工園區、食用菌加工園區、小麥制品加工園區、小龍蝦加工園區、鵝加工園區等。
3.倉儲物流設施建設。聚焦肉類、水果、蔬菜、水產品、乳品、速凍食品等主要生鮮食品,因地制宜開展倉儲物流設施建設。重點建設阜陽、蚌埠兩大冷鏈物流核心園區,支持各縣(市、區)建設一批集分級包裝、預冷倉儲、初級加工、集散批發等功能于一體的縣級農產品冷鏈物流基地。升級改造一批鄉鎮級冷鏈物流網點,強化產地收集、分類、分裝、預冷、保鮮等功能。在田間地頭,建設一批具備保鮮、預冷等功能的小型、移動式倉儲設施。
專欄15倉儲物流設施建設
1.“鎖鮮出皖”冷藏設施項目。聚焦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冷鏈物流設施短板,依托清洗加工、云上分級、適溫預冷等技術手段,到2030年,建設標準健全、鎖鮮能力強、節能環保的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1500個。
2.“新鮮入市”冷鏈物流項目。利用5G、大數據平臺等技術手段,推動“園企合作”,加強產地冷鏈物流設施、智能物流車網絡建設,構建“3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在蚌埠、淮南、阜陽等地建設皖北綠色食品物流集散中心。
3.“鮮美入戶”中央廚房項目。按照“一市一廚房”的布局,打造長三角“大廚房”。實施中央廚房食品智能制造與快捷配送中心項目,重點開展預制菜、中式菜肴和主食工業化加工,打造面向長三角的中餐工業化餐飲供應鏈平臺。
五
保障措施
(一)強化頂格打法。實行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成立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工作專班,設在省農業農村廳,統籌協調推進相關工作。創新建立“鏈長制”,各級安排專人負責重點產業鏈,統籌協調產業鏈上下游有效銜接和融合發展。發揮省綠色食品產業服務聯盟作用,推進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二)強化雙招雙引。推進項目招商,建立重點項目庫和關聯主體名錄,儲備一批綠色食品產業招商引資重大項目,繪制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雙招雙引”路線圖、施工圖。聚焦頭部企業、“獨角獸”企業等產業龍頭,主動出擊、精準對接、跟蹤服務。推進平臺招商,發揮各類展會的平臺作用,著力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效益好、產業帶動力強的項目。推進以商招商,發揮龍頭企業、行業商協會作用,以商招商、以商帶商,招引更多好企業、好項目。
(三)強化政策支持。完善資金、土地、人才、數據等要素支撐政策措施,確保各項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見效。完善財政“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扶持政策,探索財政資金投入“補改投”方式,支持園區、基地等建設。新編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可以對暫時無法明確具體用途的地塊留白,預留的建設用地機動指標可用于保障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等用地需求。積極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方式,有效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
(四)強化考核評價。省級制定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工作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工作推進、調度機制,確保建設質量和實際效果。皖北地區相關市縣圍繞省級方案要求,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研究細化本地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主要內容、責任分工等。